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胀气。

这些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对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饮食调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症状加重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和高脂肪食物。

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帮助缓解便秘症状。

此外,规律饮食和避免过度进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药物治疗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腹痛和腹泻症状,可以使用止痛药和抗腹泻药进行治疗。

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考虑使用轻泻剂来帮助排便。

此外,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也被认为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症状。

除了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被证实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益。

压力和焦虑往往会加重症状,因此学会应对压力、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至关重要。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

此外,运动也被认为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有一定帮助。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并且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对于改善整体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是综合治疗。

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相结合,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每位患者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所帮助。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或小肠,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

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现象。

过去曾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黏液性或过敏性结肠炎”等,但实质上肠道并无炎症,功能异常也不仅局限于结肠,因而以此名取代。

本病的病因可能与精神、饮食、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纤维肠镜可见肠管痉挛,充气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见极轻度的充血、水肿。

临床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黏液性大便,常伴有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紊乱及轻度精神症状。

体检可触及乙状结肠肠段,有敏感性压痛。

血、尿、粪常规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检无器质性改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证范畴。

其病因不外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六淫入侵,导致脾胃肠道功能失常而发病。

辨证分以下4型治疗。

肝气乘脾由于忧郁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逆犯脾胃,纳化失常,迫气下行而致。

症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大便清稀,水气并下,泻后痛缓,与情绪有关。

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

治宜抑肝扶脾,理气燥湿。

方选痛泻要方化裁,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苍术、枳壳、厚朴、苏梗、芡实、川楝子、广木香等。

脾胃虚弱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水谷下注,并走大肠而致。

症见大便溏泻,遇油腻甚,腹胀不适,食少纳差,面色萎黄,身倦肢困。

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健脾益胃,理气温中。

方选砂半理中汤化裁,药用砂仁、半夏、党参、白术、干姜、枳壳、附子、陈皮、白扁豆、薏苡仁、炒山药、炙甘草等。

寒湿阻滞由于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累及脾胃,寒湿内生,阻遏脾阳,下注大肠而致。

症见便溏或泄,粪质清稀,或下白黏,里急后重,头身重困,脘闷纳呆。

舌质暗淡,苔薄白,脉象沉细。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选胃苓汤化裁,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桂枝、猪苓、炮姜、车前子、肉豆蔻等。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李慧主任中西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李慧主任中西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李慧主任中西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杨族;李慧
【期刊名称】《按摩与康复医学》
【年(卷),期】2023(14)4
【摘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是一种常见的功能紊乱性肠病,临床表现为与腹痛相关的便秘,排便后腹痛可缓解。

IBS-C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单独西药药物治疗作用靶点相对单一,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易反复。

李慧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肺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脾失调,阴液亏虚,治疗以运脾柔肝,理气滋阴为主,并以“内外同治”为原则应用运脾柔肝方加减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本病,疗效颇佳。

本文通过探讨李慧主任中西结合治疗IBSC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总页数】3页(P31-32)
【作者】杨族;李慧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田旭东主任医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3.中西医结合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价值研究
4.便秘型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5.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的基础研究。

中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

主要因饮食不当、思虑少动、素体阳盛及病后体虚所致。

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

病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

本症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诊断】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3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

5 .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有虚实之分。

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者属实,因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者属虚。

邪实者,治以清热泻火、理气导滞、温里散寒为主;属虚者,治当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枳实、制大黄、槟榔、郁李仁、瓜萎仁、玄参各IOgo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0g。

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桅子10g,或用当归芦荟丸(包煎)6go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每次6g,每日2次。

2 .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举例:六磨汤加减。

沉香3g,枳实、槟榔各IOg,制大黄6g,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各10g。

加减: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苓、桅子各10g,龙胆草5g。

若气逆呕吐者,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o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0g,柴胡、合欢皮各6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便秘病临床路径--脾胃病科

便秘病临床路径--脾胃病科

便秘病(便秘)中医临床路径一、便秘病(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BNP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K59.0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及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及我科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便秘病(便秘)临床常见证候:(1)肠道湿热证(2)肠道气滞证(3)脾气虚证(4)津亏血少证(5)脾肾两虚证(6)肝脾不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及我科全国名老中医隗继武临床经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且疾病编码为ICD-10:K59.000的便秘患者。

2.除外消化道肿瘤,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3.除外最近30天内有急性胃肠疾病或外科手术者;4.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和恶性肿瘤者;5.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6.除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7.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8.患者同意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入院必查项目:(1)血: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住院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甲状腺功能、感染系列、肿瘤标记物等。

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2023,V o l .31N o .20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7 29号)第一作者:高望,E -m a i l :ga o w 163@163.c o m 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җ高 望1贾福运2,宋博媛2(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25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ʌ摘要ɔ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 B S -C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腹部疼痛,伴有排便困难等相关症状㊂中医外治法治疗I B S -C 有独特优势㊂该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针刺㊁艾灸㊁推拿㊁穴位贴敷㊁穴位埋线㊁脐部疗法等中医特色外治法治疗I B S -C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I B S -C 提供依据㊂ʌ关键词ɔ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外治法;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脐部疗法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025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n d r o m e c o n s t i p a t i o n ,I B S -C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反复的腹痛㊁腹胀,伴有排便困难㊁排便次数减少㊁大便干硬等相关症状[1]㊂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虽可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症状,但远期效果不尽人意,易导致耐药性㊁药物依赖性㊁肝肾代谢负担,致使病程迁延,且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2]㊂中医外治法在缓解腹痛㊁粪便性状等方面效果较好,且可减少复发和对患者肝肾的损害,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3]㊂本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I B S -C 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㊂1 针刺‘素问㊃五脏别论“云: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㊂ 便秘等魄门失司的情况与五脏关系紧密㊂针刺治疗便秘具有起效迅速和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且在调节患者焦虑及调神醒脑方面疗效显著[4]㊂谭克平等[5]将76例脾肾阳虚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中脘㊁天枢㊁足三里等穴,留针30m i n ,治疗28d 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8%,高于对照组的81.57%,且脘腹胀满㊁腹痛等临床症状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㊂禹旭红[6]将104例老年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㊁乳果糖口服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疗法(针刺关元㊁中脘㊁气海等穴,留针30m i n )治疗,治疗28d 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0%,高于对照组的82.70%㊂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承导师胡广芹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传统刮痧疗法而创制的,由高强度石英石为原料特制而成,可通过刺激体表经络,达到理气疏肝㊁解郁㊁通便的效果[7]㊂黄思云等[8]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大便干结㊁脘腹胀满㊁排便困难㊁四肢不温等积分低于对照组㊂易珍等[9]将60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鍉圆针定量痧疗术辨证治疗,治疗14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㊂高纺等[10]选取50只大鼠采用寒冷-束缚-饥饱失常综合法建立I B S -C 模型,通过观察5-羟色胺(5-H T )㊁血管活性肠肽(V I P )㊁P 物质(S P )水平探索针刺治疗I B S -C 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针刺四单穴(天枢㊁大肠俞㊁曲池㊁上巨虚)可下调结肠及结肠中5-H T ㊁V I P 表达,上调S P 水平,同时大鼠小肠推进率显著提高,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调节5-H T ㊁V I P 及S P 水平,改善大鼠小肠蠕动及推进率以治疗I B S -C ㊂2 艾灸‘名医别录“云: 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㊂ 窦欣等[11]将70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隔姜灸治疗,治疗4周后,09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2023,V o l .31N o .2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罗莎等[12]将72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㊁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疏香灸(太冲㊁三阴交㊁上巨虚㊁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治疗4周后,研究组临床症状评分(排便困难㊁粪便性状异常㊁腹痛㊁腹胀等)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 M A )评分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 D )评分及血清5-H T 水平㊁神经肽Y (N P Y )水平㊁V I 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㊂章浩军等[13]将66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口服四逆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督脉灸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85%)高于对照组(63.63%),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且随访1月后观察组疗效同样占优㊂赵劲枝等[14]将52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增液汤联合艾灸(取神阙㊁天枢㊁气海㊁关元及足三里穴等穴)治疗,治疗14d 后观察组腹痛腹胀㊁排便频率㊁大便干结㊁排便困难等临床症状积分和免疫球蛋白A (I g A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㊂3 推拿推拿治疗I B S -C 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腹部,通过手法带动腹部胃肠道循环运动,进而涤荡肠腑,促进胃肠移行及肠道蠕动,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腹部推拿可通过调节大鼠 菌群-脑-肠轴 通路,升高血浆S P ㊁5-H T及组织中5-H T 3R ㊁5-H T 4R 蛋白表达,提高肠推动率,改善便秘症状[15]㊂李华南等[16]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㊁模型对照组㊁腹部推拿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腹部推拿组采取冰水灌胃应激法建立I B S -C 模型,造模成功后,腹部推拿组每日按揉关元㊁气海穴5m i n,干预28d 后发现,腹部推拿组血浆S P ㊁V I P 含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结肠平滑肌细胞C a2+浓度及组织中L 型C a 2+通道m R N A 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㊂骆雄飞等[17]建立与李华南等[16]相同的I B S -C 家兔模型给予相同的干预方法,14d 后,腹部推拿组肠神经细胞(E N S )-C a j a l 间质细胞(I C C )-肠道平滑肌细胞(S M C )超微结构更加接近于正常组,可见腹部推拿能改善I B S -C 模型家兔E N S -I C C -S M C 结构变化,进而调节胃肠动力㊂孙国政[18]将55例I B S -C 患者分为两组,药物组(28例)采用乳果糖治疗,推拿组(27例)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结果显示,推拿组总有效率(96.43%)与药物组(9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推拿组复发率(3.57%)低于药物组(14.81%),且在腹痛㊁大便性状及排便次数等方面改善较显著㊂黄兆欣[19]将60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腹部推拿治疗,治疗组采用和术推拿治疗(开督脉㊁疏肝胆㊁运脾通腑㊁通三焦),治疗12d 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73.33%),且中医症状评分㊁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 B S -S S S)评分改善更明显㊂4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通过对腧穴进行刺激,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可调和阴阳㊁扶正祛邪,具有依从性好㊁价格亲民㊁操作简单方便㊁起效快等特点㊂脾胃运化失常是胃肠道疾病的关键病因,正如李东垣所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证时通常选择足阳明胃经[20]㊂毛志龙[21]将98例肝郁气滞型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剂由木香㊁厚朴㊁延胡索等药物组成,贴敷于神阙㊁天枢㊁中脘等穴位,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3.70%)高于对照组(67.30%),且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㊂章浩军等[22]将64例 阳结 阳明腑实证I B S -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治疗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将大黄㊁芒硝研末㊁调糊㊁贴敷于神阙,治疗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I B S -S S 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㊂顾文[23]将60例I B S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同时针刺太冲㊁三阴交㊁天枢㊁上巨虚㊁中脘等穴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组症状积分及血清5-H T ㊁白细胞介素-8低于对照组㊂华寒冰[24]将90例I B S -C 胃肠积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汤剂组㊁贴敷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汤剂组口服中药汤剂麻子仁丸治疗,贴敷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双天枢㊁双腹结㊁气海㊁关元)治疗,联合组同时采用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两周,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8.90%,高于贴敷组(60.00%)和汤剂组(70.00%),治疗后症状总评分㊁各项症状评分均优于贴敷组和汤剂组㊂1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2023,V o l.31N o.205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是在针灸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可吸收线体埋于相应的穴位区域,利用线体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气血㊁防治疾病的目的[25]㊂易珍等[26]选择60例I B S-C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成药枳术颗粒治疗,穴位埋线选用双侧天枢㊁双侧上巨虚及下巨虚等穴位,治疗14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㊂柴晟等[27]将70例I B 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主穴选取大肠俞㊁天枢㊁支沟㊁足三里㊁丰隆等,治疗60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80.86%,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㊁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㊂刘薇[28]将94例I B 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聚卡波菲钙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选取天枢㊁中脘㊁足三里㊁脾俞㊁肝俞㊁大肠俞等穴位,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76.60%,主要症状积分和部分兼症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结果也显示,穴位埋线组在24h排便粒数㊁24h粪便干重㊁结肠推进率等方面优于莫沙必利组,但两组大鼠血清和肠组织中5-H T㊁血清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水平没有差异㊂6脐部疗法‘会元针灸学“言: 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㊂ 神阙为任脉要穴,可调节胃肠功能㊂蒸脐疗法材料简单㊁操作便捷,药物蒸汽透过机体表皮,逐渐渗透入脏腑㊁官窍发挥作用㊂刘小聪等[29]采用中药蒸脐疗法治疗I B S-C患者,选择当归㊁牛膝㊁枳实㊁火麻仁㊁肉苁蓉㊁莱菔子㊁白术㊁冰片等药物研磨为粉末,用适量白醋调至柔软后放于肚脐,将艾条点燃放入艾灸盒中,艾灸盒对准药饼灸30m i n,灸后用无菌敷料封住药饼4~6h,患者腹痛㊁便秘等症状明显好转㊂郭秀红等[30]将80例肝郁气滞型I B 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蒸脐疗法治疗,选择当归㊁沉香㊁木香㊁枳实㊁火麻仁㊁莱菔子㊁白术㊁冰片等药物研末,加入白酒㊁白醋调成糊状,置于肚脐正上方,然后艾灸,20m i n 后用无菌敷料固定,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7.50%),复发率(20.00%)低于对照组(47.50%),且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㊂刘宇聪等[31]将90例I B S-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㊁西药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中药组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西药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行气方(当归㊁柴胡㊁白芍㊁枳壳㊁桔梗㊁苦杏仁㊁白术㊁莱菔子㊁甘草㊁茯苓等组成)脐敷治疗,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中药组(76.67%)和西药组(73.33%),治疗前后症状评分㊁生活质量评分改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㊂7其他方法除上述疗法外,临床也采用耳穴贴压㊁电针等中医外治法缓解I B S-C㊂吕垚等[32]将92例I B 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及耳穴贴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㊁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0%)高于对照组(80.40%),且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变化优于对照组㊂田晓红[33]将70例I B 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胃肠动力仪刺激内关㊁下脘㊁中脘㊁气海㊁足三里㊁行间等穴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62.86%),且血清一氧化氮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㊂8小结笔者总结I B S-C的相关研究发现,临床治疗I B S-C 多以解痉剂㊁通便剂㊁促动力药物等为主,但常存在药物依赖性㊁远期疗效不佳及复发率较高等不足㊂中医外治法治疗I B S-C在总有效率㊁缓解临床症状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较优,还能调节情志,改善失眠㊁抑郁等状态,具有 异病同治 的优势㊂若联合应用中医外治法和药物治疗,不仅可逐渐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对口服药物的依赖性,还可减少对肝肾的损害㊂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中医外治法治疗I B S-C以临床观察研究为主,缺少对治疗机制的研究,且I B S-C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缺乏统一依据,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治疗I B S-C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2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2023,V o l .31N o .20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2017,58(18):1614-1620.[2]B L A C K CJ ,F O R D A C .G l o b a lb u r d e no f 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t r e n d s ,p r e d i c t i o n s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 [J ].N a tR e v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a t o l ,2020,17(8):473-486.[3]吕智豪,梁裕琪,李慧璇,等.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m e t a 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J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80-987.[4]杨子宇,庄礼兴. 调神针法 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运用初探[J ].天津中医药,2017,34(8):546-547.[5]谭克平,李新伟,吴欣.针药联合治疗脾肾阳虚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2):485-487.[6]禹旭红.腹针治疗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3):76-77.[7]胡广芹.鍉圆九针无创理疗工具:201820683051.2[P ].2019-05-14.[8]黄思云,易珍,江小峰,等.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0,35(10):1519-1521.[9]易珍,赵刚,叶稳田.腹针治疗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21,27(23):119-120.[10]高纺,周美启.针刺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运动及胃肠激素含量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4):55-59.[11]窦欣,杜梦斐,潘婧.隔姜灸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2020,36(7):34-35.[12]罗莎,唐少波,毛燕宁,等.疏香灸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应激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 ].山东中医杂志,2021,40(10):1100-1103.[13]章浩军,游福年,杜思霖,等.四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少阴 纯阴结 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5):337-340.[14]赵劲枝,陈伟强.增液汤配合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0):36-39.[15]冯伟,王一洲,张永泉.腹部推拿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 菌群-脑-肠轴 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5):200-202.[16]李华南,王金贵,张玮,等.腹部推拿疗法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家兔模型结肠动力调控机制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3):210-213.[17]骆雄飞,赵娜,刘斯文,等.腹部推拿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家兔E N S -I C C -S M C 结构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6):777-780,811.[18]孙国政.推拿手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 ].医学信息,2020,33(13):164-165.[19]黄兆欣.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1.[20]程越,于漫,王彩霞.基于脾胃学说指导下的肠道微生态中医本质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20,31(8):1946-1949.[21]毛志龙.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7):658-660.[22]章浩军,刘启华.大承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 阳结 阳明腑实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 ].国医论坛,2020,35(1):32-34.[23]顾文.穴位敷贴联合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对脑肠肽5-H T 和炎症因子I L -8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3):261-263,269.[24]华寒冰.麻子仁丸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25]关玲,左芳,宋琪,等.穴位埋线技术标准化研究: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的制定说明[J ].中国针灸,2009,29(5):401-405.[26]易珍,赵刚,叶稳田.穴位埋线联合枳术颗粒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21,27(22):125-126.[27]柴晟,金瑛,周彬.穴位埋线联合乳果糖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35例临床研究[J ].江苏中医药,2019,51(8):63-65.[28]刘薇.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29]刘小聪,葛来安.中药蒸脐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证验案[J ].江西中医药,2020,51(1):30-32.[30]郭秀红,蒋南飞,刘小聪,等.中药蒸脐联合西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疗效观察[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4(3):48-50.[31]刘宇聪,梁景露.疏肝行气方脐敷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4):64-68.[32]吕垚,樊春华,张如,等.护理干预联合中医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23):66-68.[33]田晓红.胃肠动力治疗仪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2):60-61.(收稿日期:2022-06-23)[编辑:郝利珍侯耀阳]3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0月第31卷第20期。

腹部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全文)

腹部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全文)

腹部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全文)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推拿治疗腹部推拿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自2022年采用腹部推拿法该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疾病分类及便秘NIBS的诊断标准(2022年),内容如下:1.1.1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症状:排便后症状缓解;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1.1.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排便频率异常(每周<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排便不尽感、费力);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1.1.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1.2纳入标准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便秘型IBS患者;年龄上8~65岁的患者;近1个月未采用中西医治疗;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定“知情同意书”者。

1.3临床资料9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腹部推拿组和传统推拿组,每组各45例患者,腹部推拿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0+11.5岁。

男性20例,女性25例;病程平均为2.34~0.6年。

传统推拿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4+15.22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病程平均为2.8+1.1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有可比性(P >0.05)。

2方法2.1腹部推拿组治疗2.1.1按腹:腹部掌按中脘、气海、关元穴:然后用右手掌小鱼际部重叠在左手食指掌指关节的背面,并随患者的呼气徐徐着力向耻骨联合、脊柱方向按压,当按压到一定深度时,应按而留之,并维持此时的压力及其所达到的深度,待患者腹部、腰部、会及双下肢出现酸、麻、胀的得气感觉后,医者的右手随患者的吸气徐徐上提。

2.1.2揉腹: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左侧,用拱手状双手的掌面重叠扣放在中脘穴上,使右手掌大鱼际重叠在左手拇指的背侧面,左手拇指悬空不接触腹部,通过腕关节婉转回环的绕动,使右手掌小鱼际尺侧和小指的尺侧、小指至食指的指面,顺沿至左手食指至小指的指面、尺侧、小鱼际的尺侧,直至左手掌腕部、右手掌腕部依次接触腹部,此为双掌揉法一次揉动的完整动作。

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引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其中,便秘型IBS最为常见,患者通常有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便秘型IBS主要是由于肝郁脾虚导致,而四逆三仁汤是常用中药方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郁脾虚等相关病症。

本文通过对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IBS(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其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便秘型IBS患者。

根据中医病机病理学理论,参照肝郁脾虚证的辨证要点,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予以四逆三仁汤治疗,对照组20例予以常规中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4周。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

对照组的症状改善效果相对较差。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4周,对照组为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四逆三仁汤是根据肝郁脾虚证病机而设计的中药方剂,其中包含桂枝、白芍、甘草等药物。

桂枝能疏肝解郁,芍药能调和血气,甘草则有舒筋活血的作用。

这些成分能够通过调和肝气,养护脾胃,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型IBS的症状。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IBS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其机制和安全性。

同时,由于本研究没有采用安慰剂对照组,因此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

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对照组,加强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四逆三仁汤在便秘型IBS治疗中的疗效。

结论: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四逆三仁汤治疗便秘型IBS(肝郁脾虚证)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实用版】目录1.概述肠易激综合征2.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3.名家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医案4.总结正文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

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

然而,中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医案。

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肠道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

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肝郁气滞等。

中医学将肠易激综合征归于“腹痛”、“泄泻”等范畴,并根据病因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三、名家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医案某患者,男,45 岁。

主诉:反复腹痛、腹胀、腹泻 3 年,加重 1 周。

症见:腹痛,以脐周为主,腹胀,大便溏薄,日行 3-4 次,伴纳差、乏力。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体型正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 10g,白芍 15g,枳壳 10g,陈皮 10g,白术 15g,茯苓 15g,甘草 6g。

7 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腹痛、腹胀减轻,大便正常。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 7 剂。

三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自觉无不适。

为巩固疗效,原方加减,服用 14 剂。

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四、总结本案中,名家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辨证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的优势。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此病以学生、公务员、白领、知识分子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它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排便后有所缓解),并伴有便秘或腹泻,排便次数和大便外观改变,排便后有不尽感,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有时可能会被误诊为慢性肠炎、肛周隐窝炎、痉挛性结肠炎或黏液性结肠炎等,而使用对症药物过后又无明显效果。

预防此病要遇事豁达、不钻牛角尖,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到中医“泄泻”、“便秘”病证范畴,与“郁证”也有一定的联系。

可给予:柴胡12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脾虚加党参15克、茯苓15克;便秘者加生白术30克、川朴10克、莱菔子10克;腹痛加延胡索15克;腹泻加木香10克、焦山楂15克、黏液便加黄连10克、秦皮15克。

要避免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还可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抑制结肠收缩而减轻腹痛,便秘时多进食纤维素多的食物、蔬菜。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作者:牛学恩戴秀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常见病因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岁~50岁为多,工作忙碌、精神紧张容易诱发本病,属于职业人士高发的疾病。

本病的特点是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但肠道功能失调,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黏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有效的疗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此病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运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此病,效果满意。

基本方:炒白术20g,白芍、陈皮、防风、香附、厚朴、苏梗、山药、扁豆、云苓各10g,元胡8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

加减:泄泻加柴胡、升麻各3g,炙黄芪15g,五味子5g,诃子8g;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者,加黄芩、柴胡、山栀各10g;便秘者加栝楼仁、麻仁各15g,肉苁蓉10g;泄泻久不愈,腰膝酸软属肾阳虚者加补骨脂、煨肉蔻各10g。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老年便秘 TCD编码:BNP0O0西医诊断:老年功能性便秘 ICD-10编码:K59.0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证: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懒言。

舌淡苔白,脉弱。

2、脾肾阳虚证: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弱。

3、津亏肠燥证: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

舌红苔燥,脉细。

(三)鉴别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中气不足证治法: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9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其病机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

同时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密切相关。

⒈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郁怒忧愁过度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甚则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腹痛。

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可见泄泻。

⒉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若因各种原因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反为湿与滞,于是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泄泻乃作。

⒊湿热蕴结。

湿邪蕴结肠道,故见黏液便。

如嗜食肥腻辛辣之物,胃肠积热,伤津化燥,肠失濡润,腑行不畅易出现便秘;或气虚阳虚,肠道通降无力而便秘。

肝脾不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故腹泻与便秘交替。

⒋肾阳虚衰。

肾之阳气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

若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此外,气运不调,生湿、生热、生痰,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候。

其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

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

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兼以健脾温肾。

【肝胃气滞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或兼胁痛,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加减沉香(后下)9克,木香(后下)12克,槟榔12克,乌药12克,枳实15克,大黄6克,郁金12克,厚朴9克。

气滞甚者加厚朴10克,香附15克,柴胡10克,以助理气之功;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加黄芩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15克清肝泻火;气逆呕吐者,加半夏10克, 旋覆花15克,代赭石30克;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5克,柴胡12克,合欢皮15克;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活血化瘀。

右归丸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验案

右归丸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验案

右归丸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验案肠易激综合征是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的一种,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

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运用右归丸加减,疗效颇佳。

标签: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右归丸;验案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病因涉及饮食习惯、心理精神因素、遗传、感染、内脏动力和感觉异常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明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年龄没有关系,我国普通人群本病患病率为0.82%~5.67%[1]。

患者以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上西医常用促消化道动力药,莫沙必利作为效果较好的促动力药物,临床上常用之治疗,但治疗效果尚未能达到预期[2]。

在临床治疗中,笔者运用右归丸随证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显。

现举一例,如下。

1 典型案例李某,女,56岁,已婚,2018年6月13日初诊。

主诉“大便排出困难2年余,加重半月”。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排出困难,症见大便色黑成型,虽有便意却排出困难,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纳眠可,小便频而清长。

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服用莫沙必利、车前番泻颗粒等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半月前症状加重,大便干结难解,偶有腹中冷痛,得温痛缓,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

就诊时,患者大便干结色黑,有便意却排出困难,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睡眠及饮食尚可,小便频而清长,偶有腹中冷痛,得温痛缓,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

初诊:中医诊断:便秘(肾阳虚衰证);西医诊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治以温阳补虚,润肠通便为法,以右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20 g、附子(炮附片)10 g、肉桂6 g、吴茱萸3 g、山药12 g、山茱萸(酒炙)12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鹿角胶15 g、杜仲(盐炒)15 g、补骨脂20 g、肉苁蓉20 g。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白术、茯苓、人参、大枣等。

中成药: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固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八珍丸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牡丹皮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肝丸等。

5.脾肾阳虚证治法:XXX补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肉桂、附子、干姜、芍药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二)辅助治疗1.膳食疗法:多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4.泻药疗法:在中医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泻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2.避免长期使用泻药,以免引起依赖性便秘。

3.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4.应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方药包括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其中包括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此外,中成药如四磨汤、逍遥丸也可用于治疗便秘。

对于肺脾气虚证,推荐使用黄芪汤加减,其中包括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肝肾阴虚证,推荐使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其中包括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如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脾肾阳虚证,推荐使用济川煎加减,其中包括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如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也可用于治疗。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肠道热结证2.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通窍醒腑法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

通窍醒腑法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

通窍醒腑法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
周晓云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7(028)001
【摘要】目的:探讨理气醒脾类中药配伍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疗效.方法:对已确诊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给予中,中西结合,西医综合3种治疗药物,观察疗效.结果:通窍醒腑汤组及中西结合组无论从症状控制还是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西医综合组.提示:通窍醒腑汤治疗功能性肠病(便秘型)疗效确切,与西医综合治疗有协同作用.【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周晓云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六合区中医医院内科,21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50例体会 [J], 李丽
2.一清胶囊治疗混合痔术后热结肠腑型便秘50例 [J], 赵凤芹;李明;
3.一清胶囊治疗混合痔术后热结肠腑型便秘50例 [J], 赵凤芹;李明
4.硝苯吡啶联用谷维素治疗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J], 吴智安
5.西沙比利并中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 [J], 陈观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便秘通、苁蓉通便口服液等。

5.津亏血少证
治法: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

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多选用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

肠道实热可加针刺合谷、曲池;肠道气滞可加刺中脘、行间;脾气虚弱加针脾俞、胃俞;脾肾阳虚可艾灸神阙、气海。

2.耳针疗法:常用胃、大肠、小肠、直肠、交感、皮质下、三焦等穴位,一次取 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2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3min。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四)外治法
1.灌肠疗法:常用药物:番泻叶30g 水煎成150~200mL,或大黄10g加沸水 150~200mL,浸泡10min 后,加玄明粉搅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药液温度控制在40℃灌肠。

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肛管插入 10~15cm后徐徐注入药液,保留20min后,排出大便,如无效,间隔3~4h重复灌肠,适用于腹痛、腹胀等便秘急症,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的患者。

2.敷贴疗法:辨证选用药物敷贴。

如实证多用大黄粉、甘遂末、芒硝等,虚寒证多用附子、丁香、胡椒等。

3.生物反馈疗法:在模拟排便的情况下将气囊塞入直肠并充气,再试图将其排出,
同时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和肌电活动,让患者了解哪些指标不正常,然后通过增加腹压,用力排便,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运动等训练,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并不断调整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收缩的障碍肛门矛盾收缩或肛门不恰当的松弛,从而达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护理调摄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消失。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30(1):3~7)。

临床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
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门诊当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2.门诊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3.门诊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4.门诊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5.门诊22~28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