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关键词】口咽通气管应用护理
口咽通气管又称口咽导气管,为一种非器官性通气管道,自口咽通气管问世以来,它已1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安全装置。近年来各大医院已应用于临床,并对口咽通气管的材料和结构、型号的选择和置管方法、置管后的固定、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材料结构
1.1 材料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硬质扁管型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程度与舌及软腭相似。目前有4中系统、两种类型:柔软的口咽通气管,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半硬式口咽通气管,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两种类型即橡胶型和塑料型。橡胶型为黑色,柔软,中央有腔,具有方便吸痰、改善通气两种功能。塑料型为白色,半硬,中央无腔,两侧有小腔,具有改善通气功能,但吸痰不方便。因此,用塑料制成的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较为实用,其在通气效果、方便吸痰、易于固定、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减少交叉感染等方面均优于其它类型。
1.2 结构目前使用的口咽通气管有两种形状:一种是“s”型,由口咽导气管、口盖及口外通气管三部分组成;另一种形状呈“?”。马东晖将id8.0mm的气管导管改制成口咽通气管,在置管、型号选择灵活多用、同期效果、咽部软组织损伤方面均优于传统型。各形口咽通气管都具有各自不同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将得到不断的
改进和完善。
2 型号的选择与置管方法
2.1 型号的选择口咽通气管有多重型号,大小不等,在使用时要因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木段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因此,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於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误入气管。
2.2 置管方法插入时应先清洁口腔内分泌物、呕吐物。置管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另一种为反向插入法:把口咽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进口咽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度,借患者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弯曲部分上门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难度大,但在开放气道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
3 固定
置管成功后,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由于胶布受潮后,粘性下降,易于脱落,再者因胶布津贴皮肤,粘住病人的毛发而产生不适感甚至有些对胶布过敏者,粘贴处易出现过敏性皮炎或破溃。针对这些原因,郑鸿等将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口咽管翼缘两侧各打一个小孔,用绷带穿过这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者颈后部固定,解决了胶布固定存在的缺点。
4 护理
4.1 保持管道通畅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甚至窒息。吸痰前后吸入高浓度氧,打开负压装置,插入12~16号吸痰管刺激病人呛咳后旋转退出吸痰管,达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
4.2 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病记录病情进展,在口咽通气管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甚至呼吸骤停,应配和医生拔除口咽通气管,迅速改型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球囊辅助呼吸或呼吸机机械通气。
4.3 注意氧疗及湿化加强呼吸道的湿化、温化。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即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与灰尘。吸氧时接温水湿化瓶或加热器,使吸入氧气温度维持在32~35度;也可适时经口咽通气管滴入蒸馏水,不可少于250ml/d,或在吸痰时将5~10ml生理盐水缓慢滴入,然后吸出也能达到湿化目的。
4.4 口腔护理昏迷者,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但每隔2~3h重新换位置,并每隔4~6h清洁口腔及口咽管一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管一次,换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口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同时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病人口腔及气道粘膜的损伤,病防治舌后缀,有利于吸痰,另外安置口咽通气管时,由于刺激咽部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可降低血管压力和减慢心率,对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降低血压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5 结论
突发意识障碍病人常合并呼吸困难。口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同时,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吸痰时病人口腔及粘膜的损伤并防止舌后缀。了解并正确应用口咽通气管,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应注意的是它仅适用于尚存自主呼吸且无咳嗽反射的意识障碍病人,否者会刺激病人呕吐,若病人呕吐频繁且量变大时,口咽通气管的存在反而增加病人误吸的危险,应及时改变策略,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参考文献
1. 梁靓涛,口咽通气管误入气管2例报告[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2):124
2. 马冬晖,气管导致改制口咽通气道及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7):433
3. 郑泓,李妍,李月,等。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口咽通气道固定的改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4;16(4):209
4 周玲,余学,刘亚萍,等。浅谈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