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减少、被忽视、甚至失传的困境。

因此,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

对于破坏、盗窃、非法交易和非法挖掘文化遗产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其次,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重点保护对象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保护对象的保养、修复和监测工作,确保其能够长久保存和展示。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通过展览、演出、研究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经费支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和专家。

同时,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重要的是,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认识到这一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习俗和风景
使得中国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更加丰富。

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据了15.22%的人口规模,而且分布范围
广泛,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这种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有益条件,也让多数民族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独特性、韵味性和时代性。

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传统
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

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对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艺术、文化、语言和日常生活进行保护和传承。

因为一旦这些和传统文化的瑰宝遗失,将很难重新复兴,其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就会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在无形之中会被忽视、破坏和
流失。

例如,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和独特的语言,一些人却因为自己的认为,将其遗失在山区中。

对于这样情况的爆发,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这种情况的防控。

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大众的关注
和支持。

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意识和严肃地对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时,才能够保证人类文明的长久保存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流失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流失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流失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蒙古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流失现象,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蒙古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它涵盖了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

在生产生活方面,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蒙古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习俗;在语言文字方面,蒙古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艺术方面,蒙古族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城市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城市化进程对蒙古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蒙古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游牧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少。

其次,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逐渐减弱。

此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也逐渐被遗忘或失去传承。

例如,传统的蒙古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习俗也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四、原因分析造成蒙古族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减弱。

此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也是导致传统文化流失的重要原因。

同时,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和考验。

五、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其次,建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包括建立传统文化档案、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培养传承人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传承困难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1.传承途径单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集中在一些专业的艺术团体和学校中,而在普通百姓家庭里传承的很少。

这导致传统文化只在狭窄的范围内传承,无法惠及更广泛的受众。

2.丧失原汁原味:在现代社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发展,放弃了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后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3.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年轻人更加喜欢追随西方的文化,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不断缩小。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解析1.价值观念的变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西方文化的冲击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普世价值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侵蚀。

2.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现代社会,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3.教育资源的不足: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变得越来越少。

4.传承方式的单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专业团体和学校中,而在普通百姓家庭里传承的很少,这导致传统文化只在狭窄的范围内传承,无法惠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解决方案1.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法规,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2.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然而,几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趋势,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威胁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一迁移趋势使得少数民族聚集在城市区域并面临文化冲击的可能性增加。

文化侵蚀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特定文化,而是来自全球化时代的同化、标准化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

这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变得怀疑自己民族的身份,并随之拒绝传统文化。

在这个趋势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加重要。

2. 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几个关键点:2.1 投资文化保护设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和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产比起来,这些设施能够孕育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持续的教育和宣传。

同时,为了让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设施不断推陈出新,引导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本质。

2.2 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政府和学者可以向学生和受众灌输文化,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未来方向。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还能够推动文化的传承。

2.3 重视口传文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俗谚和风俗习惯。

这些口传文化即使在现代化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保护和传承口传文化是保护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2.4 尊重文化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

因此,维护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

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

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多变的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

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凤凰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探析凤凰县人大调研组2014年9月26日凤凰县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面积1759平方公里,共辖24个乡镇,340个村,28个民族,42.6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58.6%。

境内历史悠久,民族风情突出,文化遗址众多,共有国保文物处、省保文物处。

在浩翰的历史发展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伦理等文化传统,特别是明清时代,凤凰成为统辖“大湘西”二十四州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多元、开放、融合、包容等特点,彰显出独特魅力,为历代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凤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深远的,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底蕴,具有超越时空、历久而弥新的精神力量。

凤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传统”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流动的,是会随着时代前进和文化交流而变得更加丰富,蕴含着强烈的“变”和“创新”意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我们要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语言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性质由农耕文化逐渐向商务文化转变文化与经济密切结合,经济推动文化,文化提升经济。

长期以来,凤凰自然生态环境“八山一水一分田”,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戏剧、民歌、风俗、祭祀等各类活动,生产生活属于典型以农为主的农耕文化。

改革开放后,凤凰外出务工人员激增,大部分村寨60岁以下人员基本外出,幼老病弱居家留守,2013年凤凰共输出劳动力人,农民工这个新迁移群体成为一种时代现象,劳务经济成了少数民族村寨主要来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例增高。

谈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与保护

谈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与保护

谈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与保护作者:杨毅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我国是多民族大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国家。

贵州黔东南是少数民族最原始、最纯朴的栖息之地,全州人口400多万人,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自治州。

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黔东南州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族饮食等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歌舞之乡”、“百节之乡”、“神奇之州”美称;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以及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反排木鼓舞蜚声海内外;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推荐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赞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近年来,这里的蜡染、挑花、刺绣等都在各地市场上走俏。

更为普遍的是民族旅游业。

民族地区利用自身独有的旅游资源,辅之以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发展了经济,也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但是无庸讳言,与上述复兴的景象相悖,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相当的衰退局面。

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而且,与复兴相比,衰退似乎更为强烈。

一、衰退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各地传统文化的衰退正是在各种挽救和弘扬措施不断实施时发生的。

因为蕴含内容的丰厚、珍贵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上自政府下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普遍关注,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它的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不能不说已相当可观。

但实质上民间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正日趋衰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谣谚舞蹈衰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族歌手如凤毛麟角。

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歌曲,过去遍布城乡的民族歌手一唱三叹,听众如醉如痴,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轻人甚至即兴编歌斗歌来谈情说爱,这些盛况已是往事如烟。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嫁接问题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失传问题。

文化嫁接是指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差异等因素,将一些外来的文化元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之中,但并没有融合好,导致文化的异化和失去了本真的文化特色。

比如,一些西部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将汉地文化和思想引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导致了本民族文化的异化。

而一些地区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主流文化的冲击,导致了文化断层。

文化失传问题是指,由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文化衰退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或没落。

比如,一些边疆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主流文化隔离,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而一些高原地区的牧民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较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在国家层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民族教师培养,保障学校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与教材,并在社区建立文化传承的基础设施。

第二,搭建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

通过建设各级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教育培训机构、文化旅游等平台,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入文化传承的事业。

第三,弘扬民族文化遗产。

由政府指导,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推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让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第四,完善政策环境。

政府应制定更加具体的保护政策,加大扶持和奖励的力度,提高相关机构的官员和民众的保护意识,增强政策的实际操作性。

三、结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前景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前景

旅游 、 振兴民族经济为 由, 鼓掌欢迎商家和城市“ 文明人” 踏上 自家圣土。平静的秀美山间、 碧海圣 湖一时热闹非凡。然而, 热闹过后 , 民族地 区的自然景观早 已是斑斑伤痕。更让人痛心 、 可悲 的是
收稿 日期 :0 6—0 2 20 5— 9
作者简介 : 家荣(95 ) 男, 罗平人 , 谷 17 一 , 云南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社 会学博 士 , 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研 究。
司和互联网技术 , 向中国注输一种新的消费理念, 正 慢慢成为世人投靠 的“ 温馨 ” 港湾 。这场借助 全球化的浪潮而从西方卷来的文化“ 沙尘暴” 不但直接冲击我国的大众文化 , , 而且 也悄悄 向民族 地 区渗透 , 静静地“ 啃噬” 我国 民族地 区的社会 文化生活方式。中国的大众 主流文化难逃这场厄
枯竭。
二 、中国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的双重夹击下 , 当前我 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遭遇令人惋惜 , 现 状更加令人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希恩教授认 为: 当前中国少数 民族传统 文化 的基本 状况 “ 是复兴 、 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这种话语定位折射出了我 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 ” 背 景 下 的基 本 现状 , 疑是较 为科 学和权 威 的。 无 我生于云南 , 家住雪域山颠, 从小成长在民族文化浓厚的氛围中, 田间光着脚 丫秃臂捕捉泥 有 鳅 的金色童年 , 也曾坐在高高的草堆上 , 听妈妈诉说过古老的传说 , 更有彝家 民族 风情打跳 的痴迷 情结 。然而 , 随着时间慢慢地“ 烧煮” 这一切 , , 除了极少数边缘落后山区外 , 家乡新貌换 旧容 , 都不 约而同地跑步靠近都市社区。地方风情早已被 “ 枪毙 ” 儿时的回味早 已“ , 离我远去” 。在此 , 笔者 针对 自己的生活亲历, 尝试对我国目前民族文化的现状作一个简单梳理。 1 边 缘少 数 民族文 化仍处 于 “ . 野生” 弱化 状态 、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 , 如果用“ 他者的 目光” 来审视民族 文化 , 那么任何文化就没有优劣、 落后 、 边缘之分。“ 边缘民族文化” 这个概念 , 笔者只是想用来喻指那些游离 于主体民族 文化圈之外 , 人 口较小民族 的文化特色。如新疆的塔吉克族、 乌孜别克族 、 俄罗斯族、 塔塔尔族 ; 云南 的独龙族 、 苦 聪族 、 基诺族 , 等等 。这些民族地处边疆山区, 口相对较为稀少。虽然 民族文化特色浓厚 , 人 但在社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些民族文化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千万。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特有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 文化多样性。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服装、民族习俗和节日等,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体系。

2. 文化传统性。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种传统方式不但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也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人类遗产。

3. 文化底蕴性。

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些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这些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不但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审美的乐趣,也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流失。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文化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 语言的消亡。

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汉语的普及和语言环境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慢慢消亡。

3. 文化标志的商业化。

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标志和传统手工艺品被商家们滥用和商业化,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保护和传承。

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过立法、政策和专项资金等方式,切实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民族文化流失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流失调查报告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大多数只是一般的了解,也有 近 30%的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非常了解。而有一小部分的人 对此则几乎不了解。从数据来看,大部分人对本民族传统文 化的保护传承有较强的意识。对于少数民族身份,71%的人 感到由衷的自豪,而 22%的更是感到强烈的优越感。
漠视不屑 2%
对少数民族身份的态度
育和传承。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冲击 着传统民俗 社会的转型和急速的现代化正无情地吞噬着 传统民族文化 使许多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根基 正逐渐消失。当我们的传统节日变成其他民族的申请 专利 而我们的青少年却沉浸在西方的节日对传统节日置 之不理 这怎不令人哀恸 当我们的文物陈列在他国的博 物馆里 而在我们国度的文物却沉落在某个角落 这怎不 令人惋惜 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变成他人的盈利工具 这怎 不是我们民族的遗憾。
民族文化流失调查情况
民 族 文 化 一 个国 家 的 文 明 遗 产 ,是 人 类 历 史 智 慧 的 结 晶 ,但 随着人类快速的科技发展,盲目的追求其经济效益,忽视了对 民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正逐渐的丢失和找到破坏,因此民 族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已 经 到 了 刻 不 容 缓 的 地 步 。 为了弘扬民族文 化,增加对各民族之间的认识,让大学生在在对民族文化认识之中增 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次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调 查,以抽样调查的问卷形式,对象为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 6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83.33%。其中彝族30人, 白族6人,哈尼族3人,苗族2人,藏族3个,纳西5个,普米1 人! 一,以下是我们的统计结果:
未选择 5%
强烈的优越感 22%
强烈的优越感 由衷的自豪感 漠视不屑 未选择
由衷的自豪感 71%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演化,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文化特质,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失,文化传承发生困境。

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当今时代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本身等多方面的合作。

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

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在维护少数民族权益和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

例如,国家实行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与投资,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权益。

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社会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关注。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传承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探索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虽然学校教育目前已经意识到了在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的实践,但是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国家中小学教育大纲中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完善,提高教学水平,来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另外,通过文化活动、文化旅游、民俗展演和文化产品推广等途径,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推动文化传承。

例如,在广西南宁市民族团结公园、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亚布力滑雪场等地,不同的少数民族的活动展示着他们的民族文化。

这些多元文化作为旅游资产也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文化事业的开端,文化的发展则是文化事业的核心与标志。

民族同化与彝族节日文化的流失[2]

民族同化与彝族节日文化的流失[2]

民族同化中火把节文化的流失与反思----以彝族火把节为例*名:***民族同化中火把节文化的流失与反思----以彝族火把节为例摘要: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

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在历史潮流的冲击影响下,节日文化不论是作为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作为精神文化而言,受“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它;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经济生产的水平立即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放映出来关系更为直接。

再者,云南是多民族地区。

其文化相互渗透,使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多多少少有了改变。

关键词:彝族;节日文化;传承;流失;民族同化;文化保护古人云:“入国而问俗”“入乡而随俗”,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在云南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生活着二十六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在民族文化中最能体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还应属民族节日。

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节日仍保留着古风遗俗,无论是表层饮食、服饰、婚恋、歌舞娱乐,还是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生产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习俗等无不在节日中得到集中展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交往日益增多,节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些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其影响,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影响。

除了聚居农村的回族外,几乎所有民族都过春节。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过中秋节,一部分过清明节和端午节。

汉族节日对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响,让新一代的少数民族自小频繁地接触汉族节日,有的把汉族的节日看得比自己本民族的节日还要重要,随着时间是流逝,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就会慢慢地忽略掉本民族自己的节日,甚至遗忘掉自己本民族的节日。

在云南,彝族是少数民族中最多的民族,而且居住得最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大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些过于简单单一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在现代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下,其传统文化正在迅速消失。

但实际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它正逐步得到重视和保护。

同时,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也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得以保留和传承。

从保障角度来看,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全国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下大力气推行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与措施,从立法和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各个方面着手。

在保护措施上,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保护。

国内各大博物馆、文化机构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活动中,使得这些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显著的保障和发展。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加深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了各大民族文化传承工程的重点之一。

比如,不少大学在教学中加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传承掌握文化技艺和知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加强本地区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在培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方面,不少高等院校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加强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在传承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宣传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还需要融入到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去。

可以通过露天民俗表演、文化旅游、文化遗产展览和文化节庆等手段,积极推广少数民族文化,让文化真正成为活力和力量。

综上所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关键在于政府和公众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传承工作需要从上到下、由点到面、有序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2023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2023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于2023年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调研。

下面是我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当前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分析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调研结果1.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存在着以下问题:(1)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兴趣逐渐降低,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

(2)传统技艺传承困难:许多传统技艺(如织布、木雕等)只有老一辈人掌握,年轻人对这些技艺的学习意愿较低,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3)文化交流流失: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渠道较少,与外界的交流交融不足,文化的纯正性随之受到威胁。

2. 问题分析和挑战(1)文化自信心不足:少数民族自身对自己的民俗文化缺乏自信,认为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加先进,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扰。

(3)教育体制不完善: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学校缺乏专门的师资力量。

三、建议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措施:1. 加强文化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开展民俗文化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少数民族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年轻一代更加重视和传承民俗文化。

2. 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传习机构,提供相关课程和培训,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同时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3. 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鼓励少数民族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活动,提高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度和传播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与思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与思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与思考随着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在少数民族中也不例外。

然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

许多少数民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同时与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快速衰退,如爆发的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其次,缺乏保护措施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政府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法律保护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缺乏专业人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推广、修缮老旧文物的缺乏、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等方面也都是制约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发展的主要难点。

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文化面临更多的挑战。

如茶马古道的旅游商业开发,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只有商业性价值的商品,失去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类价值。

电影、音乐与其他流行文化也正在轻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内涵的流失,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呢?首先,政府应该多投入资金,增加人力与物力支持示范性保护工作,采取适当的宣传措施,推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和宣传。

如在国家工艺美术、文物保护等方面,适当开放市场竞争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建立更加体现市场经济的保护机制。

其次,应该注重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探索对传统文化的新的发展方式。

特别是在文化产业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上,让少数民族文化变得时尚和流行,驱动文化元素的传播与发展。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如互联网与各种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多个传播口碑和知名度的品牌,进一步吸引广大人民的强烈关注与兴趣。

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现如今,随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儿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本文将就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作以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由于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很多少数民族儿童开始逐渐失去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儿童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少数民族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少数民族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很多地方的学校只重视汉族文化教育,而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是由家庭和教会来完成的,这也导致了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很多少数民族儿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入。

一些少数民族儿童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些习俗和节日,而对整个文化背景和内涵并不是很清晰。

这种现象对于少数民族儿童的文化认同和传承都是不利的。

二、对策措施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可以通过开设特色课程、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儿童更好地了解、认识自己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要解决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融合度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与教材的编写来实现。

在编写和出版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差异,避免过分强调汉族文化教育,以及应当注意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

此外,可以通过组织交流、文化互动等方式,提高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度。

为了让少数民族儿童接受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节日、民俗活动等形式来加强文化教育,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等多种渠道来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

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的感触与挽留设想的作文

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的感触与挽留设想的作文

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的感触与挽留设想的作文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担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再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

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

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多变的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的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特别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的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

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的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的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的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失的可能[6]。

对于像白族这样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因
为没有文字,所以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都是要求普通话授课,这样一来,白语的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的交流与沟通[7],白语的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的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的周期相对来说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的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的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的民族服装,所以选择了汉服。

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所以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时都选择穿汉服,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时才穿上民族服装。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努力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步富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被一幢幢钢筋混泥土楼房所取代[8],蒙古包等富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只有在偏远牧区或者旅游景点才能得见。

而纳西族、独龙族等民族传统的木楞房也因为需要耗费太多的木材,对森林危害太大而逐步被舍弃,成为一道历史的风景。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依靠一代代人用民歌,史诗等形式口传下来,而现在许多少数民族青年愈来愈多的选择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就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致使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同时,这种口传文化也很容易因为传人的突然去世而失传。

尤其是长诗,它不仅要求演唱者知识渊博、反应敏捷、记忆力超强,而且还要有驾驭语言的天资,以及能言善辩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9],所以其传承相对较难,流失也就最快。

享有盛誉的《玛纳斯》演唱歌手艾什玛特买买提能演唱7部《玛纳斯》,但是他只给后世留下了其中两部的演唱纪录就辞世了。

三、解决传统文化流失问题的对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过: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

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

[10]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迹不能流失,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进行挽救。

(一)在少数民族中间大力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视民族意识的启蒙,以此来增强少数民族大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只有当一种文化为它的拥有者赢得心灵上的鼓舞和安慰时,这种文化才能得以自觉传承。

[11]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其主角还是少数民族自身,只有少数民族从内心渴望传承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文化,各传统文化才可谓是后继有人。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原因,相对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不少少数民族都对汉文化持着一种盲目的向往心理,认为只要是汉族的就是好的,而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则是落后的,所以他们往往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摒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比较重要。

在民族地区,国家应该重视民族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少数民族从小就感受到国家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本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传承自己文化的自觉性[12]。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优待,大力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
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可通过资金扶持(每月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财力支持)等手段鼓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对所有掌握民族稀有传统文化的人给予技术、物质、资金支持,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把民族优秀文化传扬下去。

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免费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从而壮大传统文化继承者的队伍。

(三)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根据本民族特色编制乡土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并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少数民族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自己本民族的东西,相反,他们每天所见所闻的更多的是外来的文化,日积月累,对外来文化越来越熟悉的同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却越来越生疏。

编制乡土教材,就是为了各少数民族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乡土教材应该编入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节日文化、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内容,而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应要求老师用民族语言上课,让学生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语言,进而喜欢上她,这样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持。

(四)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动态的传承,同时积极发展多渠道的传播途径
为了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动静结合,多管齐下:重视民族服装、民族史诗等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博物馆收藏;建立民族文化村,对少数民族的建筑、服装等传统文化进行重建,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来把这些文化元素保持下来;组建专业团队,对少数民族的诗歌、民间文学等进行研究整理;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专门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让少数民族在接触现代文化的同时,温习自己传统的文化;可以根据少数民族的史诗、传说等制作电视剧或电视节目,让这些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在其民族成员面前完整地呈现,比如广西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融合了桂林山水、壮族风情、民间歌舞等元素,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13]。

四、结语
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相比于那些偏僻闭塞的民族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的民族地区往往传统文化流失也更快。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只有通过现代化,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但同时,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对本民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本来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