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斯图亚特哆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专业名称:文艺学

申请人:赵瑾

指导教师:姚倩教授

论文答辩委员会

陡一孩哗扼席员,王委;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研究生:赵瑾导师:姚倩教授。

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传播与文化产业年级:2011级

摘要

作为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研究思想和成就对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他的研究成果多见于一些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1973年的《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俗称霍尔模式)意义非凡,改变了实证主义研究对信息传递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并侧重于对受众主动性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使得受众研究拉开了新的帷幕。在当今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不管信息传播的方式如何变化,霍尔模式都依然显现着它客观、合理的意义。为此,全面理解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文本,解读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错位与误读现象,发掘大众与传媒冲突、对抗、妥协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矛盾,对于加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探索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溯源。霍尔博学慎思,广泛涉猎多学科,跳出当下文化理论研究的局限,敢于从现实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开辟了新的文化研究视域。而正是积极的借鉴和思考前人的理论成果,才使得霍尔具有非凡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等等,都给了霍尔很大的启示,同时,霍尔在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对实践事例的深入分析、对信息建构和传播过程的探究和整合,虽终形成了具有非凡影响意义的“编码与解码”理论。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内涵。在这一部分,从认识的角度,概述了编码和解码的理论意义。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精髓,主要在他对传媒的生产、流通、消费单个过程中体现。这正好对应了理论中所知的编码、流通和解码三个过程。本文就是按照这三个过程,对编码制度结构的内部操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解码者再生产的环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重点对霍尔指出的解码者的“三个假想”立场进行思考,同时依据符码化的信息运作过程中次符码的影响,探究表层解码和深层解码的意义,挖掘信息符码的多重含义。深入认识“霍尔模式”的运作过程,获知这一研究模式与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区别,揭示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霍尔的编解码理论来分析多种媒体形式共存的我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现象。以理性客观的眼光对恶搞、炒作、微博互动等文化狂欢活动,进行“文化解码”。一是从制度结构、意识形态话语、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习题答案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习题 答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二章 信息量和熵 八元编码系统,码长为3,第一个符号用于同步,每秒1000个码字,求它的信息速 率。 解:同步信息均相同,不含信息,因此 每个码字的信息量为 2?8log =2?3=6 bit 因此,信息速率为 6?1000=6000 bit/s 掷一对无偏骰子,告诉你得到的总的点数为:(a) 7; (b) 12。问各得到多少信息 量。 解:(1) 可能的组合为 {1,6},{2,5},{3,4},{4,3},{5,2},{6,1} )(a p =366=6 1 得到的信息量 =) (1 log a p =6log = bit (2) 可能的唯一,为 {6,6} )(b p =361 得到的信息量=) (1 log b p =36log = bit 经过充分洗牌后的一副扑克(52张),问: (a) 任何一种特定的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b)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时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a) )(a p =! 521 信息量=) (1 log a p =!52log = bit (b) ? ??????花色任选种点数任意排列 13413!13 )(b p =13 52134!13A ?=1352 13 4C 信息量=1313 52 4log log -C = bit 随机掷3颗骰子,X 表示第一颗骰子的结果,Y 表示第一和第二颗骰子的点数之和, Z 表示3颗骰子的点数之和,试求)|(Y Z H 、)|(Y X H 、),|(Y X Z H 、 )|,(Y Z X H 、)|(X Z H 。

传播学理论——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 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种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此时,话语形式的次要规则“占主导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使它所指涉的历史事件、使这种次要规则于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关系、以及以这种方式被符号化的事件的社会政治后果不复存在。从信息来源到接收者的渠道中,“信息形式”是事件必要的“表象形式”。成为或脱离“信息形式”(或者符号交换的模式)的转换,不是我们可以随便看重或忽略的一个任意“环节”。“信息”形式是一个确定的环节;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它仅仅形成了传播学系统的表面运动,并且需要在另一个阶段融入到传播过程的社会关系中去,传播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它只构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这里,生产建构了信息。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流通就从这里

霍尔编码解码

早期的受众观都是效果研究的副产品,直到“使用与满足学说”的研究,学术界才开始将受众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待。而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初步确立了受众的本体地位。 《编码/解码》的前身是霍尔1973年在莱斯特大学所做的一场学术报告,该学术报告不久后以《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为题,发表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的内部刊物上。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非公开流通之后,这篇文章才被纳入《文化·媒介·语言》的论文集中得以公开发表。 一、整体梳理 1.关注受众研究(1-7) 传统研究把传播描述成线性过程,只关注局部;应当关注整体和结构。对电视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参考马克思的思路,将其视作“生产一流通一分配/消费一再生产”的“接合”(articulation),结构化地考察传一受活动。 电视传播的生产环节即是编码、解码,它们在符号和语法中接合,虽然模糊但确实存在,虽然浅显但指涉结构。 这个结构正是社会文化与政治结构,其中的意识形态补给着编码、解码。传受面对的社会结构存在差异,这造成了他们对符码的使用是不对称的,编码、解码不是直接一致的。 这种不对称要求我们关注受众研究。 2.电视符号是被建构出来的(8-16) 电视符码不等于真实,它只是被深层次自然化,因而受众觉得近乎普遍,习惯,归根到底是建构出来的。 电视符码的外延是建构出来的,内涵对意识形态开放,是文化系统与符号系统的深度交织。内涵所指之间是不平等的,存在一个受偏好的意义,“占主导地位的话语结构”。 3.结构化的符码 所谓有效传播,实质上是受众按照传者偏好的话语对符码作出解读。要实现有效传播,就要研究环境整体,努力克服系统性扭曲(systematicallydistortedc。illmunicatiOn)。 关于误读,解释是“选择性认知”,它遵循的是多元主义而回避了差异的根源——结构性不平等——-认定传受是对称的。 无论是误读还是有效传播,都是高度结构化的编码、解码之间所形成的不同“接合”。关于“接合”情形,这里可以提出三种假设。 4.三种解码立场 主导一霸权式、协商式、抗争式 大部分的受众解码的过程是受众的思想与文本意义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即协调解码的过程: 受众在选择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必然会把自身的社会背景带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中,这样,在文本的倾向性意义和受众的倾向性解读之间形成了一种协商的过程,而协商的结果就是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二、对符号学的调整:从强调文本到强调受众 符号学认为文本或者符号是意义的主要载体,传统是把重心放在文本之上。符号学家认为符号化是多数人发出的行为,但是面对文本他们又是没有抵抗力的,所以解读符号必须交给研究者来完成。 威廉斯对文化的重新定义,把“生活的总体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大众文化持平视态度,成为后继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观念。 霍尔虽然也是用经典符号学理论来分析电视传播内容,但是首先承认受众解码是结构化的。编码者和文本虽然采取不同符号化策略,但是必须面对不同受众有组织地接受、协商、甚至抗争。受众的判断和参与应该被承认和考虑。 三、从生产消费的直接同一到编码解码的非直接同一

信息与编码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二章-信息量和熵习题解 2.1 莫尔斯电报系统中,若采用点长为0.2s ,1划长为0.4s ,且点和划出现的概率分别为2/3和1/3,试求它的信息速率(bits/s)。 解: 平均每个符号长为: 15 44.0312.032=?+?秒 每个符号的熵为9183.03log 3 123log 32=?+?比特/符号 所以,信息速率为444.34159183.0=?比特/秒 2.2 一个8元编码系统,其码长为3,每个码字的第一个符号都相同(用于同步),若每秒产生1000个码字,试求其信息速率(bits /s)。 解: 同步信号均相同不含信息,其余认为等概,每个码字的信息量为 3*2=6 比特; 所以,信息速率为600010006=?比特/秒 2.3 掷一对无偏的骰子,若告诉你得到的总的点数为:(a ) 7;(b ) 12。 试问各得到了多少信息量? 解: (a)一对骰子总点数为7的概率是 36 6 所以,得到的信息量为 585.2)36 6(log 2= 比特 (b) 一对骰子总点数为12的概率是36 1 所以,得到的信息量为 17.5361log 2= 比特 2.4 经过充分洗牌后的一付扑克(含52张牌),试问: (a) 任何一种特定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b)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时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 (a)任一特定排列的概率为! 521, 所以,给出的信息量为 58.225!521log 2 =- 比特 (b) 从中任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的概率为 1313 1313525213!44A C ?=

所以,得到的信息量为 21.134 log 1313522=C 比特. 2.5 设有一个非均匀骰子,若其任一面出现的概率与该面上的点数成正比,试求各点 出现时所给出的信息量,并求掷一次平均得到的信息量。 解:易证每次出现i 点的概率为 21i ,所以 比特比特 比特 比特 比特 比特 比特 398.221 log 21)(807.1)6(070.2)5(392.2)4(807.2)3(392.3)2(392.4)1(6,5,4,3,2,1,21 log )(2612=-==============-==∑=i i X H x I x I x I x I x I x I i i i x I i 2.6 园丁植树一行,若有3棵白杨、4棵白桦和5棵梧桐。设这12棵树可随机地排列, 且每一种排列都是等可能的。若告诉你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时,你得到了多少关 于树的排列的信息? 解: 可能有的排列总数为 27720! 5!4!3!12= 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的排列数可如下图求得,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图中X 表示白杨或白桦,它有???? ??37种排法,Y 表示梧桐树可以栽种的位置,它有? ??? ??58种排法, 所以共有???? ??58*??? ? ??37=1960种排法保证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 因此若告诉你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时,得到关于树排列的信息为1960log 27720log 22-=3.822 比特 2.7 某校入学考试中有1/4考生被录取,3/4考生未被录取。被录取的考生中有50%来 自本市,而落榜考生中有10%来自本市,所有本市的考生都学过英语,而外地落榜考生中以及被录取的外地考生中都有40%学过英语。 (a) 当己知考生来自本市时,给出多少关于考生是否被录取的信息?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节选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2006-04-14 08:56:23.0) 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些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此时,话语形式的次要规则“占主导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使它所指涉的历史事件、使这种次要规则于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关系、以及以这种方式被符号化的事件的社会政治后果不复存在。从信息来源到接收者的渠道中,“信息形式”是事件必要的“表象形式”。成为或脱离“信息形式”(或者符号交换的模式)的转换,不是我们可以随便看重或忽略的一个任意“环节”。“信息”形式是一个确定的环节;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它仅仅形成了传播学系统的表面运动,并且需要在另一个阶段融入到传播过程的社会关系中去,传播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它只构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这里,生产建构了信息。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流通就从这里开始。当然,生产过程并非没有其“话语的”方面;它也完全是由意义和思想来架构的:即应用中的知识——这关乎生产的日常程序、历史地界定了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所有这些都通过这种生产结构来架构节目的体例。进而言之,尽管电视节目的种种生产结构开创了电视话语,但并未构成一个封闭系统。根据其他材料来源和话语构成,它们找出话题、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霍尔

斯图亚特·霍尔 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种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

编码理论思想内涵及问题

编码理论思想内涵及问题/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编码理论思想内涵及问题 叶舒宪对探究“历史”的方式以及“历史”的再认识体现了他观念上的两个变化:一是由质疑文字中心主义到强调物叙事或图像叙事。二是“文学”观念的变化,即“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文化文本”。其次是在确定了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性质以及研究路径之后,又如何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呢?叶舒宪认为,就是要重新阐释和划分大小传统的内涵,厘清大小传统的源流关系。他说:“重新进入历史的理论前提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做出‘大’和‘小’的区分,以汉字的有无为标记,前汉字时代的传统称为‘大传统’,汉字书写的传统称为‘小传统’。”叶舒宪对大小传统内涵的再阐释来自于他对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内涵的改造与置换,其目的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特性。他说:“我斗胆提出改造大小传统概念,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应用到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用历史时间为尺度对‘大’与‘小’传统重新区分,得出与雷氏同名而异实的一对概念,彰显人类学转向意义上的观念突破,可以将无文字时代和有文字时代贯通起来看。”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概念是一个有关社会分层的概念,而叶舒宪则“将其各自的内涵颠倒和互换———将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传承视为小传统,将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化传承视为大传统。判断大和小的依据为历史的延续程度。”在重新确定了大小传统的内涵之后,又如何进入大传统呢?就是借助考古出土实物及图像的研究和重构来进入中国大传统。再次,建立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它包括:一是对中国文化多源构成的分析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学”价值与地位的再重估;二是通过探讨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提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史观念构架。具体来看,叶舒宪提出了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两条传播路径———红山文化———河西走廊和氐羌———藏彝走廊及其发生源流。据此重构了从熊图腾神话到鲧禹启的文学叙事、《山海经》昆仑玉神话叙事到《红楼梦》玉叙事,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的“西游”范式等。三是提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它包括活态文学/固态文学、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斯图亚特哆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专业名称:文艺学 申请人:赵瑾 指导教师:姚倩教授 论文答辩委员会 哗 互 陡一孩哗扼席员,王委;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研究生:赵瑾导师:姚倩教授。 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传播与文化产业年级:2011级 摘要 作为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研究思想和成就对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他的研究成果多见于一些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1973年的《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俗称霍尔模式)意义非凡,改变了实证主义研究对信息传递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并侧重于对受众主动性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使得受众研究拉开了新的帷幕。在当今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不管信息传播的方式如何变化,霍尔模式都依然显现着它客观、合理的意义。为此,全面理解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文本,解读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错位与误读现象,发掘大众与传媒冲突、对抗、妥协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矛盾,对于加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探索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溯源。霍尔博学慎思,广泛涉猎多学科,跳出当下文化理论研究的局限,敢于从现实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开辟了新的文化研究视域。而正是积极的借鉴和思考前人的理论成果,才使得霍尔具有非凡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等等,都给了霍尔很大的启示,同时,霍尔在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对实践事例的深入分析、对信息建构和传播过程的探究和整合,虽终形成了具有非凡影响意义的“编码与解码”理论。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内涵。在这一部分,从认识的角度,概述了编码和解码的理论意义。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精髓,主要在他对传媒的生产、流通、消费单个过程中体现。这正好对应了理论中所知的编码、流通和解码三个过程。本文就是按照这三个过程,对编码制度结构的内部操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解码者再生产的环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重点对霍尔指出的解码者的“三个假想”立场进行思考,同时依据符码化的信息运作过程中次符码的影响,探究表层解码和深层解码的意义,挖掘信息符码的多重含义。深入认识“霍尔模式”的运作过程,获知这一研究模式与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区别,揭示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霍尔的编解码理论来分析多种媒体形式共存的我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现象。以理性客观的眼光对恶搞、炒作、微博互动等文化狂欢活动,进行“文化解码”。一是从制度结构、意识形态话语、

带霍尔信号的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控制器测速中的应用

带霍尔信号的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控制器测速中的应用 一、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基础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示意图 ●在码盘上均匀地刻制一定数量的光栅,光栅一侧固定有光接收传感器,另一侧有固定光 源,使用时码盘随电机轴同步转动 ●码盘转动产生A、B和Z信号,A和B存在90度的相位差,用以产生正交脉冲信号,测 定位置增量,Z信号每转一圈触发一个窄脉冲,用来做基准校准 二、QEP信号解码 ●增量式旋转光电编码器输出A、B(占空比50%)和Z信号及其对应互补的差分信号,滤 波后经差动放大器分别输出QEP_A、QEP_B和QEP_INDEX三路信号,接入到DSP的QEI 模块这些波形的时序如下图 ●根据A、B信号相位超前或滞后可以判断转向,脉冲的上下沿捕捉可以产生4倍频信号 提高编码器的分辨率,脉冲累加计数用来计算转子相对于Z起始点的确切位置

三、带定位信号U、V和W信号的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U、V和W信号用来给转子做初始定位,这三个脉冲互差120o电角度方波信号类似于直 流无刷电机位置传感器HALL的输出信号,在一个电角度周期,三个信号的输出组成6个状态,每个状态60o电角度 ●要使U、V和W信号能判断转子的初始定位,需要将U相信号上升沿和电机反电势和由 负到正过零点位置对齐 四、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初始位置 ●编码器U信号和Z信号的关系 ●上面提及U、V和W信号类似于直流无刷的HALL传感器的信号,通常使用HALL使用时 已经把1个HALL安装到A相电机绕组磁势轴线位置,另外两个依次按照120o电角度顺序安装好,这样U相信号上升沿和电机A相反电势和由负到正过零点位置对齐,该位置定义为初始位置,此时。绕组A相轴线和转子D轴对齐 ●编码器安装好后,U相信号上升沿位置也就确定,所以编码器的初次安装一般而言需要 将U相信号标定到A相电机绕组磁势轴线位置 ●Z信号触发信号通常而言和编码器U相信号上升沿对齐,如果有偏差,需要加上校正因 子,这样Z信号就能反应电机的U相反电势零点位置即初始位置的位置 ●编码器安装好后,编码器U相信号和Z触发信号的位置是固定的,和A相绕组轴线存在 着对应关系,但电机转子的位置是随机的,可能在0到360o电角度6个扇区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每个扇区的轴线与转子的D轴是随机的,定义该值θz。θz的物理含义是:每个扇区的轴线与转子D轴位置的差值。该差值是物理存在的,在矢量控制之前必须要学到 五、转子相位初始化 ●对于采用带U,V,W磁极信号的编码器来说,采用这个编码器能够把一个电角度周期分成 6个区间。当系统上电时,检测U,V,W三相的状态能够知道当前在哪个区间(0~5),从而得到θe=θZ+n*60+30. ●由于U,V,W只能分辨60o电角度,以0区间为例,电角度表示范围在0~60o之间,取其 中间值30o代表当前位置 ●对于磁钢表贴式永磁电机,通常采用id=0的控制方式,定子磁链矢量超前转子D轴90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习题答案

第二章 信息量和熵 2.2 八元编码系统,码长为3,第一个符号用于同步,每秒1000个码字,求它的 信息速率。 解:同步信息均相同,不含信息,因此 每个码字的信息量为 2?8log =2?3=6 bit 因此,信息速率为 6?1000=6000 bit/s 2.3 掷一对无偏骰子,告诉你得到的总的点数为:(a) 7; (b) 12。问各得到多少信 息量。 解:(1) 可能的组合为 {1,6},{2,5},{3,4},{4,3},{5,2},{6,1} )(a p =366=6 1 得到的信息量 =) (1 log a p =6log =2.585 bit (2) 可能的唯一,为 {6,6} )(b p =361 得到的信息量=) (1 log b p =36log =5.17 bit 2.4 经过充分洗牌后的一副扑克(52张),问: (a) 任何一种特定的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b)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时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a) )(a p =! 521 信息量=) (1 log a p =!52log =225.58 bit (b) ???????花色任选 种点数任意排列 13413!13 )(b p =13 52 134!13A ?=135213 4C 信息量=1313 524log log -C =13.208 bit

2.9 随机掷3颗骰子,X 表示第一颗骰子的结果,Y 表示第一和第二颗骰子的 点数之和,Z 表示3颗骰子的点数之和,试求)|(Y Z H 、)|(Y X H 、 ),|(Y X Z H 、)|,(Y Z X H 、)|(X Z H 。 解:令第一第二第三颗骰子的结果分别为321,,x x x ,1x ,2x ,3x 相互独立, 则1x X =,21x x Y +=,321x x x Z ++= )|(Y Z H =)(3x H =log 6=2.585 bit )|(X Z H =)(32x x H +=)(Y H =2?( 361log 36+362log 18+363log 12+364log 9+365log 536)+36 6log 6 =3.2744 bit )|(Y X H =)(X H -);(Y X I =)(X H -[)(Y H -)|(X Y H ] 而)|(X Y H =)(X H ,所以)|(Y X H = 2)(X H -)(Y H =1.8955 bit 或)|(Y X H =)(XY H -)(Y H =)(X H +)|(X Y H -)(Y H 而)|(X Y H =)(X H ,所以)|(Y X H =2)(X H -)(Y H =1.8955 bit ),|(Y X Z H =)|(Y Z H =)(X H =2.585 bit )|,(Y Z X H =)|(Y X H +)|(XY Z H =1.8955+2.585=4.4805 bit 2.10 设一个系统传送10个数字,0,1,…,9。奇数在传送过程中以0.5的概 率错成另外一个奇数,其余正确接收,求收到一个数字平均得到的信息量。 解: 8,6,4,2,0=i √ );(Y X I =)(Y H -)|(X Y H 因为输入等概,由信道条件可知,

霍尔的编码与解码

10 Encoding/decoding* Stuart Hall Traditionally, mass-communications research has conceptualized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a circulation circuit or loop. This model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its linearity—sender/message/receiver—for its concentration on the level of message exchange and for the absence of a structured conception of the different moments as a complex structure of relations. But it is also possible (and useful) to think of this process in terms of a structure produced and sustained through the articulation of linked but distinctive moments—production, circulation, distribution/consumption, reproduction. This would be to think of the process as a ‘complex structure in dominance’, sustained through the articulation of connected practices, each of which, however, retains its distinctiveness and has its own specific modality, its own forms and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is second approach, homologous to that which forms the skeleton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offered in Marx’s Grundrisse and in Capital, has the added advantage of bringing out more sharply how a continuous circuit—production-distribution-production—can be sustained through a ‘passage of forms’.1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forms in which the product of the process ‘appears’ in each moment, and thus what distinguishes discursive ‘production’ from other types of production in our society and in modern media systems. The ‘object’ of these practices is meanings and messages in the form of sign-vehicles of a specific kind organized, like any form of communication or language,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codes within the syntagmatic chain of a discourse. The apparatuses, relations and practices of production thus issue, at a certain moment (the moment of ‘production/circulation’) in the form of symbolic vehicles constituted within the rules of ‘language’. It is in this discursive form that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roduct’ takes place. The process thus requires, at the production end, its material instruments—its ‘means’—as well as its own sets of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the organiz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practices within media apparatuses. But it is in the discursive form that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roduct takes place, as well as its distribution to different audiences. Once accomplished, the discourse must then be translated—transformed, again—into social practices if the circuit is to be both completed and effective. If no ‘meaning’ is taken, there can be no ‘consumption’. If the meaning is not articulated in practice, it has no effect. The value of this approach is that while

可口可乐广告分析—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和解码

可口可乐广告分析—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和解码 摘要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以丰硕的文化研究成果出名。1968年,担任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斯图亚特·霍尔,发展了他在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编码和解码理论。文章通过运用霍尔的编码和解码理论分析了可口可乐的广告。除此之外,文章同时分析了可口可乐广告的明星效应和可口可乐和运动的关系。 关键词CCCS;斯图亚特·霍尔;编码和解码;可口可乐 一、介绍 1.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文化研究这一术语由Richard Hoggart在1964年创造,当时他建立了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所的代表人物有查理·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研究所致力于文化研究,所以又称为伯明翰学派。研究中心于2002年关闭。 2.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和解码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是出生在牙买加的非洲黑人后裔,英国战后第一代移民。他是著名杂志《新左派评论》的第一任主编,1968年接替霍加特成为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霍尔开辟的这一研究模式也最终形成了英国文化研究流派的重要社会理论标志,它不仅在媒体理论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阅读政治学意义。霍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撰于1973年,先是在圈子里内部流传,修改后收入1980年出版的《文化、传媒、寓言》一书中题为《电视话语:制码和解码》的文章。在书中,霍尔提出了电视话语“意义”产生于传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也是所谓的“编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霍尔日内未,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的电视作品变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观众面对的德不是社会的原始事件,而是加工过的“译本”。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获得“译本”的意义。通过霍尔的解码理论。文章分析了可口可乐广告文本意义,并指出可口可乐广告的成功是生产商与观众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文章特别分析了观众的反应和他们对品牌的消费心理,文章主要从名人效应和广告精神两个层面分析了可口可乐广告。 二、可口可乐和霍尔的理论 1.可口可乐和明星效应 可口可乐是美国亚特兰大公司生产的一种碳酸饮料,它的销售遍布于全球200多个城市。通常简称为“可乐”,他的创始人是Asa Griggs Candler,他的营销目标是将可口可乐打造成21世纪世界第一的碳酸饮料。对于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公司的前任总裁Erntst-Woodruff曾说过,“可口可乐是由99.61%的水和糖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不用广告扩大宣传,没有人会喝的。”通过回顾公司的历史,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在广告上投入金额巨大,每年差不多要花上6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广告上,仅在中国的广告投入每年达到上千万美元。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制作了第一个广告,当时的代言人是一位年轻的波士顿女演员。现在,公司的代言人都是受欢迎的明星,因为这些明星能够向人们传递一种时尚的讯息,发型,衣着,甚至是喝的饮料人们都会竞相模仿。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利用名人的

编码理论基础

编码理论基础 包括群、域、本原多项式、伽罗华域算术。 1. 群 令G 是一个集合。现规定G 上的二元运算“*”的规则: 对G 中的每一对元素a 和b ,在G 中指定一个唯一确定的第三个元素c=a *b 。当这样的二元运算“*”定义在G 上时,我们就称在“*”运算下G 是封闭的。若对G 中的任意元素a 、b 、c 有 则称G 上的二元运算“*”是结合的。 定义1.1 设G 是非空集合。并在G 上定义了一种运算“*”,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就称做群: (1) 满足封闭性。若a 和b 为集合G 中的任意元素,即a ∈G ,b ∈G ,恒有 (2) 结合律成立,对任意a ∈G ,b ∈G ,c ∈G , (3) G 中存在一个恒等元e ,对任意a ∈G ,有 其中a -1∈G ,且称为a 的逆元素。 例如,整数中,任意两个整数相加还是一个整数,因此满足封闭性;显然也满足结合律;任意一个非零整数Z 的逆元素是-Z ,Z+(-Z )=0,所以恒等元是0。则整数在实数加法下是一个群。但整数在实数乘法下就不能构成一个群。 若群G 中,a ∈G ,b ∈G ,有 则称群为可交换群或阿贝尔群。 定理1.1 群G 的恒等元是唯一的,每个元素的逆元素也是唯一的。 定理1.2 令H 是G 的非空子集。若H 在G 的群运算下是封闭的且满足群的所有条件,就称H 为G 的子群。 例如,偶数是整数的一个非空子集。同样可以证明偶数在实数加法下也是一个群,所以偶数是整数的一个子群。 定理1.3 群中元素的个数称为群的阶。 2. 域 域就是一个集合,在其中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而不会超出该集合。加法和乘法都必须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正式定义: 定义2.1 令F 是一个集合,其上定义了两个二元运算,称做加法“+”和乘法“·?”。满足下述条件时,就称集F 和两个运算“+”和“·”是域: c b a c b a **=**)()(G c b a ∈=*c b a c b a **=**)()(e a a =*-1a b b a *=*

斯图亚特·霍尔

斯图亚特·霍尔(1932—)(Stuart Hall)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他开启了学术工作政治化的先河。他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杰出成就,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人能够超越他。 个人简历 1951年享受罗氏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始霍尔参与创办两份重要左派刊物《大学和左派评论》及《新左派评论》; 1964- 1979年应霍加特邀请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代理主任及主任。 1979-1997年任英国开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7年荣休后,霍尔任英国拉尼美德委员会委员;任两个流散文化团体“署名”和“国际视觉艺术中心”的主席,两个文化组织所属的“来灵屯国际视觉艺术博物馆”于2007年10月3日在伦敦隆重开业。霍尔主张“文化平等、种族公正”。 研究领域 霍尔的名声不是基于他自己的哪一本书,而在于交织在热烈论争之中的文章和文集序言。他最广为人知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有关编码与解码的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释,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他提出三种假想的地位,即:以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特征的“主导—霸权的地位”,大体上按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解释,但却加以一定修正以使之有利于反映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协商的符码”,以及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全然相反的“对抗的符码”。霍尔的研究成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受众接受行为的理论背景。此后,文化研究敞开了关于电视受众主动性的研究的大门,一种新范式的受众研究兴起并迅速扩展开来。 著作 霍尔的主要论著有:《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197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1980),《“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回归》(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Ide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1989),《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效果》,《结构“大众”笔记》等,1980年出版专著《文化、传媒、语言》(Media , Culture and Society, Academic Press, Lond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