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文

合集下载

结题论文: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谈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技巧

结题论文: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谈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技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高中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技巧一、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阅读内容贫乏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男生多青睐武侠小说,女生多迷恋言情小说。

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课外书的习惯,或即使购买课外用书,也只是一些与考试相关的同步导练、试题汇编、参考书一类的辅导书,而文学名著、经典书籍等知识积累的书(这些书被很多学生认为与考试几乎无关)微乎甚微。

2、阅读兴趣被动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即使有点课外时间他们也一般拿来做习题。

较大部分学生是基本不看课外书的,还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一小部分看课外书的也只是看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这部分书籍往往与课堂教学无关。

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他们更不感兴趣。

3、阅读意识盲目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老师的很好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起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艳情、“口袋”小说,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阅读环境不好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较差,家里基本上没有书房,他们买课外书少或基本不买课外书。

不少农村中学缺乏资金,不是没有图书室,就是藏书少或新书少,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私立中小学更是如此,一味追求升学率,课外阅读环境堪忧。

受传统教育观尤其是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部分教师反对学生涉猎课外读物,也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外阅读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更进一步,是学生达到自我教学、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

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针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位教学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自己的课堂优势及班主任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竭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就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科学实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呢?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如: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时,课使我播放了优美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了解到这首名曲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然后我又富有感情的介绍创作人阿炳的情况:四岁时失去母亲,长大后又失去父亲,二十一岁患眼疾,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我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双目失明、命运坎坷的人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名曲?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的与文本对话,深刻领会到了阿炳在身处逆境、穷困潦倒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替换角色,体验情感有些课文由于当时环境、社会背景不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距离较远,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置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感情,领略人物的思想。

在朗读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文中人物的角色地位上,理解他们的需要、思想,感情和愿望等。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由于学生都是身体健全的人,无法体验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感受。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摘要】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会欣欣向荣。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全身心爱学生,真正地爱,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并让他们感受到这份爱。

真正的教育是从内心开始的,只有从心里生发的爱才能击中学生心灵最坚硬的角落,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信任、等待、理解、欣赏和细节和班级管理中。

【关键词】爱心;学生;信任;等待;理解;欣赏;细节生命需要阳光和空气,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

爱是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信任、等待、理解、欣赏和细节的班级管理中。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全身心爱学生,真正地爱,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并让他们感觉到这份爱。

一、信任是爱的基石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亦是师生间爱的基石。

缺乏信任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缺少爱的信任也是冠冕堂皇的。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平等。

开学初,我就在班级展开民间调查。

问题有三:一是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你希望现在的班主任学习他的什么优点?二是你希望这个班会成为一个怎样的集体?三是你愿意当班干部吗?有什么喜好?你能为这个班集体做些什么?而后在班上用了三个班会的时间对班旗、班徽、班训及班歌进行讨论并制定,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我一开始就灌输学生这样的思想:我是这个在家庭的一分子,我所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但班级建设这一方面还是需要每个同学去出主意,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呵护和经营。

后来学生又进行班委选举,一个月进行民间测评,将班委会达到最优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相信学生,不听信一面之词,尽力公正,用自己最低的姿势去捍卫他们薄弱的自尊。

二、等待让爱走进心灵刚开始做班主任时,总觉得学生在和自己作对。

今天刚说过要注意保持卫生,明天就会有人丢几张废纸。

这会儿一个同学保证下次不再上课睡觉了,过会儿进班就发现他又趴下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情”和“理”是人们在思考、行动时经常会遵循的两种原则。

“情”是指情感和情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愿望;“理”是指理性和道理,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所遵循的逻辑和法则。

正确的做事方式应当是既有“情”,又有“理”,即在情感和情绪的驱使下,能够合理、理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探讨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们行为和思维的重要动力。

情感和情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悲欢等各种情绪。

在生活中,情感和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使人们做出一些冲动的、非理性的决定。

但正如人们常说的,“情”是代表着自身的一方感情需求,所有人无法按照自己感情的愿望去做出决策或者行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综合考虑,才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

在处理问题时,人们不能只根据情感和情绪去行动,还需要根据理性和道理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理”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因素。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理”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主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重要手段。

在生活中,人们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只根据情感和情绪去行动,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盲目崇拜的状态,丧失理性思维。

而只有理性思维,缺乏情感和情绪的支撑,往往会导致人们的行为缺乏人情味,显得冷漠和理性化。

“理”与“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行为准则。

“情”和“理”在应对问题时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考虑情感和理性。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关怀他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也需要考虑到逻辑和道理,不偏离客观事实,以理性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以避免因情感冲动而引起的矛盾和误解。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感性的一面,理解并关心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份力量,使得解决问题充满人文关怀,令人感动,但同时也需要理性的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使得问题能够被有效的解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不单是教书育人的古训,更是人际交往的真谛。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观点,或是劝导他人放弃某种不良习惯。

单凭理性说教未免生硬枯燥,只有把理性阐释融入感性力量,方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

就拿父母教育孩子来说吧,光是罗列道理规训,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若能耐心聆听孩子的心里话,体谅他们的想法和困扰,用爱心和亲情包裹理性的说教,必能更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我常见家长动之以情,先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入手,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智慧,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被吸引、被说服了。

在工作中,经理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智慧。

别老是简单命令式地下达任务,而要给下属解释决策背景和重要性,并诚挚关怀下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赢得下属的理解和信任,必能极大调动团队的工作热情。

生活处处可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智慧应用。

与其生硬地强加自己的观点,不如先试着去理解和关注对方,用真诚温暖的方式来打动人心,定能事半功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影响,终归是一个温情熨帖的过程,需要用理性和感性并重的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论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问题学生"要用心转化,用爱感化(佛山市三水中学杨帮南)[内容提要]:当今学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先论述引起“问题学生”的内因和外因,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问题学生内因外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 在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也差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

因此,我们应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利用相应的对策进行转化,对症下药。

实践证明,“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一、自卑心理影响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不被认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没有自己的位置,老是觉得不如别人,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

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积极性,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

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情呆滞,经常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

这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上课睡觉、讲话、看课外书、不交作业、晚自修讲话,整天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二、自我封闭和逆反心理的影响:这些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所以经常不被老师、家长、同学们认可;因此,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纪律也有了改进,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同学故意的避开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心里就会觉得自己在班里好像是多余的人。

可是,一旦犯了错误,成绩下滑,这时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语、训斥。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高中这一年我本着“持育人以德,以德育人”的理念,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学习上鼓励,生活上关心,行为上规范,用良好的师表形象感染学生。

其实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

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真情、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宗旨。

分班后,学生送我了一本纪念册,留下了美好回忆,一年来跟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以下是我谈谈这一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切身体会。

一,高一学生是初中阶段非常关键的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思想变化很大。

作为一个班主任,这时如果工作不做细致,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会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学生的思想工作自然很难做。

为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做什么事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帐。

由于我带数学这门学科,工作任务相对比较多,也比较忙。

但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又利用星期一到星期五早读课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

我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及时到达班级,做自己该做的事。

但我首先必须做到:每天早上我到校比较早,督促学生做值日、早读;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教室,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正如滴滴甘露,润物无声。

我的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自然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也形成了无形的动力,全班同学多数能按时到校,进班就能自觉地做自己的事,很少让我多说。

比如,再普通不过的每天的卫生工作,在我的引导下,生活委员委员吴跃已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他把卫生工作责任到头,工作具体分工,小到每小组都有专人管理,两人协作完成。

每天值日做完,他负责检查,不合格,他就找值日组长,值日组长再找当日值日生,工作很快就完成了,因此,训练到高一下学期,这块工作我几乎不用操心。

其实这就是学生的责任心在起作用,但更离不开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法。

这句话意味着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考虑到情感上的需要,又要清晰地分析问题,掌握事实。

只有动情,才能让人产生共鸣,只有用理,才能让人信服。

这句话成为一种处世的准则,指导着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情感和理性之间取得平衡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会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并为我们的观点提供相关的观点和论据。

我们先来讨论情感和理性这两个概念。

情感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状态。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也是人们在社会中建立关系的纽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而理性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所具备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理性能够帮助我们冷静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理性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需要使用理性来进行思考和决策。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同时兼顾情感和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过分偏重于情感,那么我们就会忽略事实和逻辑,导致自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策;而如果我们过分偏重于理性,就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们需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既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工作方法问题等等;而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学科知识的困难,学习方法的问题等等。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做到既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又要理性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比如在遇到与同事之间的矛盾时,我们需要用情感去化解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而在遇到经济问题时,我们需要用理性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优秀作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优秀作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哲学家认为:“人是情感的动物。

”在很多时候,人的情感是凌驾于理智之上的。

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小女孩经过窗台边时不小心打碎了母亲的花瓶。

愤怒的母亲提着扫把冲了进来,此时小女孩应该做何反应?是冷静地对母亲说“您的花瓶本应放在客厅里,现在却放在了稍碰一下就会摔破的地方,我只是正常地走过去而已”,还是表现出愧疚,真诚地道歉恳求原谅后再表达自己的委屈?由此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先“以情动之”远比“以理服之”来得有效。

先通过恳求,使得对方从情感上体谅自己,获得认同感,得以拥有使自己的说理被他人接受的机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你“恳求”了对方,对方愿意倾听你的诉求,对方就接受、认同了你的主张――如同母亲对待女儿那样。

当这种主张是无理、甚至是过分出格时,对方完全可以无视你饱含深情的请求。

譬如你恳求老师告知你期末考卷的答案,难道老师会因为你的真诚而欣然同意?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当我们需要通过恳求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时,“晓之以理”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比方说李密的《陈情表》。

司马灭了蜀汉,又篡曹魏的位,李密身为蜀汉旧臣自然十分抗拒司马政权,可皇帝却希望通过任他为官来笼络旧臣,用察举征辟等各种方式逼迫他。

此时李密处在艰难选择的境地。

倘若他一身忠直,满口雄辩地面对司马皇帝,列出不愿入朝为官的十条理由,条条切中要害,那么司马皇帝可能放过他吗?他不想为官的诉求可能被接受吗?所以他写了《陈情表》,先放下身段,叙述自己的悲惨,称当朝让他“沐浴清化”,恳请皇帝先放他照顾祖母,但是在以情感人、恳求皇帝的同时,他仍然不失委婉地“晓之以理”――既然晋朝以孝治天下是国策,既然晋武帝对老年人那么照顾,那么皇帝一定会恩准自己“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心愿。

皇帝怎么可能违反自己制定的国策?这样严密的推理逻辑,才是让司马炎心服口服的关键。

如此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触龙以父母爱子心切之情同化赵太后后,又说出了“父母爱子女应为之计深远”的道理,最后成功说服赵太后让自己孩子为质于齐;曹操恳求关羽放了自己时,不但向关羽求情,也同样以“义”说之……我们本就是情感的动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确会被说理者真诚的请求所打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

你知道吗?在知识的世界里,咱们得像个侦探,用逻辑和证据去探寻真相。

晓之以理,就是说,别急着下结论,得用脑子好好琢磨琢磨。

就像科学家研究新东西,他们得做实验、写报告,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咱们也得这样,说话得有理有据,别让人家觉得咱们是瞎吹牛。

动之以情。

有时候,话还得说到心坎里去。

你知道吧,情感这东西,有时候比啥都重要。

你朋友遇到烦心事了,你不光得告诉他怎么做,还得让他知道你关心他。

你说的话得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这样他才能听进去。

动之以情,就是得把话说到人家心里去,让人家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帮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英文回答:Using reason to explain and appeal to emotions is a powerful way to communicate and persuade others. By presenting logical arguments and then connecting them to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effectively convey our message and influence 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s.Reasoning with logic allows us to present facts, evidence, and logical conclusions to support our arguments. This appeals to the rational side of the audience, aspeople tend to trust and rely on logical thinking. For example, if I want to convince someone to adopt a healthier lifestyle, I can present them with scientific studies and statistics that demonstrate the benefits of exercise and a balanced diet. By using logical reasoning, I can show them the 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choices and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health.However, appealing to emotions is equal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truly connect with the audience. Emotions have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ou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can often override rational think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tailor our message to resonate with them on a deeper level. For instance, if I want to persuade someone to donate to a charity, I can share a heartwarming story of how thecharity has positively impacted the lives of others. By evoking empathy and compassion, I can appeal to their emotions and inspire them to take action.Combining reason and emotion allows us to create a persuasive and compelling argument. By presenting logical reasoning and then connecting it to 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create a strong and memorable message. This approach is often used in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where companies use logical reasoning to demonstrate the quality and benefits of their products, and then appeal to emotions to create a desire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ence.In conclusion, using reason to explain and appeal to emotion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mmunicate and persuade others. By presenting logical arguments and then connecting them to 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create a powerful and persuasive message that resonateswith people on both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level.中文回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和说服他人的方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班主任工作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班主任工作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班主任工作【摘要】引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其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来做好班主任工作。

正文:了解学生情况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情感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制定合理规划是班主任的责任,需要理性思考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班主任要通过情感的关怀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家校沟通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理性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论: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效果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其次要注重情感与理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情理并重、学生情况、规划、引导、成长、心理健康、家校沟通、效果提升、全面发展。

1. 引言1.1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与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作用不仅仅是管理班级秩序,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班级管理者和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承担着引领学生成长、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维护班级稳定等多项重要任务。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班级秩序和管理学生行为,更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爱和指导。

班主任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通过动之以情,能够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连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班主任工作不仅是一项职责,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做到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1.2 本文主旨本文主旨是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合理规划,引导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家校沟通,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班主任工作。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性是人类的特质之一,它使我们能够思考、推理和决策。

然而,感性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够感受、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一种既注重理性思考又兼顾感性体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晓之以理非常重要。

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决策,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

通过逻辑分析和客观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晓之以理也是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寻求真理、发现规律,并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

然而,单纯地晓之以理是不够的。

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感性让我们能够体验美的魅力、感受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它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桥梁。

情感的表达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沟通、共情和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通过感性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人类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

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结合起来,能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全面和灵活。

晓之以理让我们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做出理性的决策,而动之以情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激情,使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和困难。

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互补充,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富有深度和广度,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在教育中,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晓之以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

动之以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通过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教学,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理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则让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人类的情感纽带和价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情感是人类最为本能的一个方面,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或许会让我们做出让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但情感也是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联系和情感的关键。

理智也同样重要,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是我们思考问题、做决定的基础。

对人而言,情感和理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动之以“情”,情感是我们人类最为直接、最为真实的表达方式。

情感能够让我们与人产生联系,互相理解和关怀,它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桥梁。

在家庭和朋友关系中,情感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关爱,让我们感受到身边人的支持和鼓励。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情感也是我们与同事和合作伙伴产生信任和默契的基础。

通过情感的表达,我们能够更好地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顺利和愉快。

晓之以“理”,理智是我们思考和决策的基础。

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我们需要理智地分析和思考,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理智让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避免受到情感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职场和生活中,理智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理智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时,理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情绪化的冲突,保持冷静和客观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有其重要性。

在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政府需要更加关注人民的情感需求,让人民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政府也需要理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在情感和理智的平衡中,政府才能更好地取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于个人而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在家庭中,我们需要通过情感的沟通和表达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支持。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需要理智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之策“逆反心理”通常被我们老师称为“对着干”,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越是老师提倡的,他越反对,老师极力禁止的,他却想方设法要领教,而老师反对的,他偏偏故意表示欣赏。

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对老师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就是“逆反心理”,目前这种心态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这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探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之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为当前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少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部分中学生就错误地接受了某些错误的观点,养成了遇事遇人总是从反面看,往坏处想,产生了一种凡好的、正面的都“我不信”,凡坏的、反面的都“原来如此”的畸形心态,形成“逆反心理”。

当然,中学生错误地接受社会负面的影响,是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的,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心慌意乱”的成长期,学生们渴望“独立”,却又实际上需要“依赖”;他们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可他们又没有学会尊重别人,信任别人,他们自认已经是大人了,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要求与成人平等地处理和决定自己的事情,但是一旦真的离开师长的指点,他们又寸步难行。

总之,中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不稳定、最容易左右摇摆,充满矛盾性的“危险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老师没有特别重视学生们心理素质上封闭与开放相矛盾,孤独与反抗相表里的特点,施以正当的疏导和适当的矫正,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很容易乘虚而入,占领部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和老师的正面教育相对抗,形成严重的“逆反”。

近年来,我在担任班主任和年段长工作期间,对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

在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我认为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因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主义,而对老师的教育取“我不信”的态度。

二是因感情上的自我表现、自我承认欲望与强烈的虚荣心相混淆,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对老师取“看不起”的态度。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一句古训,但其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应对方式,很多时候在于情与理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将事情处理得更加圆满和完美。

让我们来谈谈“动之以情”。

情,指的是人的情感。

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的时候,人的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家庭生活,工作关系还是社会交往,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的流露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使抱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能够使人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执着。

情感还能够给予人在困难时的慰藉和支持,成为人们战胜困难的一种力量。

让我们来谈谈“晓之以理”。

理,指的是人的理性。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冷静分析,理性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理性的处理问题,能够让我们摆脱情绪的干扰,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理性还能够引导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避免我们在问题面前因感情的用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工作中,理性的思考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做出明智的决策。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话告诉我们,情感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既要有情感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又要有理智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只有情理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面对问题和挑战,要想取得圆满的解决,就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家庭生活中,动之以情意味着在处理家庭矛盾和矛盾时要理解对方的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引导家庭成员在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比如在和家人之间产生摩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立即生气和发火,而是应该冷静沟通,理性对待问题,以理说服人,在保持情感和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动之以情则意味着能够关心员工的情感,与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是人特有的情绪感受,是行为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人们的行为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而“体验”指的是:事物给人们的体验使人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幼儿的一切行为态度更是来自于本身的情感,好的情感体验既能使幼儿反映出良好的行为态度,又能在他们幼小的大脑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调用这种良好的体验,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与幼儿互动并使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在何处呢?以下是我本学期在与幼儿互动时的一些点滴与体会。

一、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小班入园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年的开学我们采用了“顺应”孩子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让幼儿获得良好的生理及心理体验。

案例一:堃堃是小年龄的孩子,没有去过托儿所。

小班入园时哭闹得相当厉害,还经常因为哭闹而呕吐。

他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他也只是在一旁看。

于是老师总是带着堃堃,他想要看小朋友就陪他看小朋友,他想要喝水就去喝水,他不想吃菜就先不吃菜。

渐渐地,堃堃哭闹的时间短了。

一段时间之后,我问堃堃:“你觉得幼儿园好玩吗?”堃堃微微点了点头,我又说:“幼儿园挺好的,挺自由的呀。

像家里一样。

”堃堃眼里像放了光,朝着我笑了。

偶然的机会老师还了解到堃堃和露露是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于是老师与双方家长联系,让两个孩子去对方的家里做客,堃堃和露露熟悉了起来。

平时露露在玩的时候,老师总是鼓励露露邀请堃堃一起玩,慢慢地两个孩子话也多了起来,堃堃的哭闹情绪自然也缓解了许多。

幼儿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心理自然有极大的不安全感,良好的体验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

案例二:小天天是第二学期转入我们班的,半年时间的差距让小天天在生活方面很没信心,每次到了脱衣服睡觉的时候,要把衣服叠起来时,他总是眼泪汪汪地说:“我会念儿歌的,会念很多儿歌的。

”于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告诉小天天:“没关系,我来帮你,你看着我叠,好吗?”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再和小天天一起叠。

就这样慢慢地放下了小天天的心理负担。

让他不再为叠衣服的事而获得不良体验。

久而久之,小天天也融入了集体生活。

二、良好的情感体验是行为活动的动力效能情感体验是幼儿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现这一说法最为根本的便是幼儿的“生理体验”。

良好的生理体验会给幼儿带来情绪上的愉悦,更让他们自我体验“老师要求的行为”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合适的行为。

案例一:谢宜涵是我们班的肥胖儿童,因为胖胖的身体,使得她每次穿裤子时,都显得有些吃力,因此她也总是匆匆地把裤子随便一提,结果弄得几条裤子的皮筋都缠在了一起,自己胖胖的肚子上留下了一层层的皮筋印子。

一次在起床整理衣裤时,我摸摸她肚子上的印子问:“这里有时候是不是会有点痒?”谢宜涵边抓痒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把裤子一条条整理好,帮她用大拇指把裤子的皮筋抹平,还问她:“你摸摸,这样舒服吗?好看吗?”谢宜涵笑了。

到了吃点心的时候,我拉起她的小衣服,又问:“坐着的时候,肚子皱起来了,可是裤子一点也没皱,你瞧。

”谢宜涵默默自己的肚子说:“现在也不太痒了。

”后来一段时间里,每次穿裤子时,谢宜涵总是喘着粗气,努力地把皮筋摸摸平,最后才满意地放好自己的衣服。

良好的情感体验更是幼儿产生积极行为的动力。

案例二:优优来园后,马上跑进了里面的教室,原来她想玩“小舞台区角。

”可是就在优优进门的前半分钟,小涵也进入了这个区角,优优看见小涵正踮着脚拿道具,于是个高的她一把拿下了蝴蝶翅膀,两个孩子牢牢地抓住道具,僵持住了。

我问优优:“你很想玩这个区角,对吗?”优优委屈地点点头,我又问小涵:“你也很想玩的,对吗?”小涵连忙说:“是我先到的。

”我又对优优说:“是小涵先来的吗?”“是的,可是我很想玩的。

”“那你愿意等小涵玩好再让给你玩吗?”优优皱着眉头松开了手。

我又对小涵说:“优优真了不起,她很想跳这个舞的,可是就比你晚了一点点,现在她同意等你玩好再给她玩,你觉得优优棒吗?”小涵笑着说:“优优,谢谢你。

”这时优优紧皱的眉头松开了,拿着小椅子边走边说:“等会你来叫我哦。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优优没有玩到,但是同伴的一句“谢谢”让优优获得了“谦让别人”同样能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最后小涵如约地让给优优玩,更让优优情绪愉悦。

幼儿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良好体验,能让她产生积极的行为,并在将来的交往中愿意“谦让”。

三、良好的情感体验能促进人际间的交往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阶段,与人相处多数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遇事后的体验是否良好,会让幼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响他们下一次的行为态度。

案例一:瑶瑶平时和同伴交往时总是斤斤计较,皱着眉头凶凶地跟别人讲话,同伴不小心手甩到了她,她便说是人家打她了。

一次,瑶瑶的脚伸在过道中,清清走过时被绊倒了。

还没等我走上前询问情况。

瑶瑶有些紧张地连忙解释道:“我是不小心的。

”我问:“清清,疼不疼啊?”“手这里有点疼。

”清清有些委屈地说。

“瑶瑶,你不是故意的对吗?”瑶瑶连连点头。

“可是,现在清清的手很疼,怎么办呢?”瑶瑶有些难过地说:“清清,对不起。

”“清清,你愿意原谅瑶瑶吗?她不是故意的。

”“好的,没关系。

”我看了看瑶瑶说:“清清原谅你了,开心吗?下次你可要小心不要再把脚伸出来了。

”瑶瑶笑了笑说:“我知道了。

”我又说:“清清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她原谅你,你很开心。

有时候别人碰到你也不是故意的,你原谅别人了,别人也会很开心的。

”瑶瑶点了点头。

经过一段时间自后,瑶瑶会温柔地跟同伴说话,也会大方地说:“没关系。

”如果幼儿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佳则会阻碍他们下一次的积极交往。

案例二:清清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她想要做的事情,不喜欢直接表达,而是像有顾虑似的绕一圈再说,如,“周老师,小舞台区角没人。

”“外婆,这个饼干好像要过期了吧。

”她还会呆呆地看着需要浇水的植物宝宝,等待成人主动地说话。

从家人处了解到,原来清清以前直接表达自己想要的事物时会遭到大人无理由的拒绝。

在被无理由的拒绝后,清清的情感体验一定是不佳的,因此在下一次的交往中,她有所顾虑,也就产生了这样不积极地交往。

与清清家长联系后,家长调整了与之互动的策略。

现在清清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情绪情感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个体基本需求的良好体验又反作用于良好情绪的形成。

如何在师幼互动中引导孩子体验,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呢?首先要理解孩子自然的情绪感受。

孩子的许多体验都是空白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比较缺失,那么就自然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怀疑甚至抗拒。

宝宝不喜欢吃藕粉,老师再怎么形容藕粉的美味,她也不愿意尝试,她很委屈边哭边问:“这个藕粉是什么东西做的啊?”我说:“藕粉就是藕做的,藕你吃过吗?有一个个洞洞的,烧在汤里的,硬硬脆脆的。

”宝宝奇怪地看着藕粉。

放学后我特地交代宝宝奶奶烧一次藕片给宝宝吃,并且告诉她藕粉就是这个做的。

第二天,奶奶告诉我宝宝很喜欢藕片的味道。

等到再吃藕粉时,还没等我说话,宝宝就自己动手了。

有时候孩子所表现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陌生,他们的情绪感受是很自然的。

理解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这会令孩子感到安全、满足和愉悦。

其次要帮助幼儿成功,让他们获得自信的情感体验。

灵灵是班级里年龄较小的孩子,当同伴都能自己扣扣子时,灵灵的小肌肉还不很协调。

他紧张地皱起了眉头,撅起小嘴尝试了起来。

只见他一只手的两个手指努力地从洞洞里拔出纽扣,另一只手扭着纽扣不断地变化着纽扣的形状,好让纽扣顺利地穿过洞洞,可是几次尝试都不成功,于是我用手帮他推了下纽扣,灵灵在一边拔,我在一边推,总算把纽扣扣起来了。

“灵灵很能干,可以自己扣扣子了。

”灵灵松开了眉毛,笑了。

虽然他的动作还不是很灵活,但是妈妈说他在家里也很努力地自己扣扣子。

当幼儿成功时,他的情绪就很愉悦,有了良好的体验之后,他便愿意继续尝试。

对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借助老师一点点的推动力,就能让他们收获良好的体验。

再则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反映,及时调整他们的体验。

最近,eric 来园时总是情绪不佳,一会说妈妈没跟他再见,一会说自己在路上摔跤了。

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原来eric为了同伴表演的滑轮而不高兴。

eric很要强,当看见同伴能像小鸟一样地滑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很失落。

了解了情况之后,于是我与他互动起来:“eric很喜欢滑轮,对吗?”“这个有点难,有点害怕,对吗?”“别人会滑,你也很想学,对吗?”我的几个问题他都不回答。

我又说:“那么eric说说,你有什么本领呢?”“我会讲故事。

”eric 的眼睛亮了起来。

“是呀,你知道许多关于恐龙的故事,其他小朋友可不知道,你很了不起。

”eric笑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不一定所有的本领我们都会,如果你很想学滑轮,可以告诉妈妈,好吗?”eric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还邀请eric为大家介绍他书里的恐龙故事,同伴都纷纷为他拍手。

后面的时间里,eric 来园不再缠着妈妈了。

有时,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老师能及时关注到他们的情绪反映,帮助调整他们的体验。

那么孩子不仅会获得良好的体验,更会反映出积极的行为态度。

与幼儿的情感互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师不断地观察孩子,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与快乐的情绪。

以上是我在生活中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一些粗浅想法。

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交流,希望得到大家不断地验证和丰富。

在我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失败的互动。

今后,我也将继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