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对于高考语文来说,论语是必修的一部分,掌握论语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____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的总结,供广大考生参考。

1.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孔子提出了“仁”、“礼”、“志”等一系列核心概念。

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类之间亲和、宽厚、慈善的道德本能。

他认为,只有通过“以礼治国”,使人们知道应该如何言行,才能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和平。

同时,他强调个体的努力和奋斗精神,即“志”,认为只有具备远大的志向和毅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精神: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注重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

(2)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名言警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3) 品德修养:孔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在事上不重其官位、君子行不怠于道等一系列观点。

(4) 友谊的重要性:论语中多次提到友谊的重要性,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真诚、忠诚和无私。

3.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立德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人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提出了“知己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口号,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分别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忠、孝、礼、智、信五个方面。

4. 论语中的经典章节论语中有很多经典的章节,其中一些章节对于高考来说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章节:(1) 先进篇:包括了《学而时习之》、《庸》、《为政》等章节,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君子治国的理念。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复习提纲《论语》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1 / 3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一、《论语》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古代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保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论语》知识点归纳1. 仁义礼智信-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德,即以仁心待人,亲和善良。

- 强调“义”的观念,主张人们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遵守道义规范。

- 论及“礼”的概念,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 倡导“智”的能力和智慧,主张追求知识、博学多才,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 强调“信”的重要性,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先修身,通过自身的改造和完善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 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树立国家和社会道德的基石。

- 主张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通过治理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 关注天下大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3. 教育观念- 强调师者的责任和使命,教育是师徒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 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通过互动和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智慧。

4. 政治观念- 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通过德行和德政来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 主张君主应该多听取贤臣的建议,以建立一个明智和高效的政府。

三、推荐文档《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者可以通过读者版《论语》完整版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

这本书非常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感兴趣的人士,也可以作为教材被广泛使用。

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以上是关于《论语》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汇编《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汇编《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了“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了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徳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木。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木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才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r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了主张通过道徳、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徳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徳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Z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 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了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了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徳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了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论语期末复习提纲

论语期末复习提纲

• 第九篇( 26 ,28, 29,)
• • • • • • • •
第十篇(10, 11) 第十一篇(3, 12,) 第十二篇( 1, 2, 4, 5, 7, 16, 第十三篇(6, 17, 23, 26) 第十四篇( 2, 10, 23, 24, 26, 28, 30, 34, 42) 第十五篇( 8, 9, 10, 15, 31) 第十六篇(4, 7) 第十九篇(13)
《论语》期末复习重点
• 1.孔子简介 • 《四书》《五经》 • 孔门四科
2.各篇重要章节
• • • • • • • • • 要求能熟读、背诵、翻译、句逗 第一篇(1, 2, 4, 6, 11, 14, 16) 第二篇(4, 11, 13, 15, 17, 19) 第三篇(19, 20) 第四篇(5, 11, 16. 17, 19, 26) 第五篇(10) 第六篇( 18, 19, 20, 23 ,27,) 第七篇(2, 8, 12, 20, 22, 25, 37) 第八篇( 4, 7, 14,)
3,论述题
• 1.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请翻译,根据古文,结合实际,谈谈你自己的交友之道。
•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请翻译,如何理解,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 4.子曰:“吾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请翻译,结合实际,谈 谈你自己的人生之道 • 5.找出书本中孔子的财富观的句子,然后谈谈孔 子的财富观。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复习-《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解析)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复习-《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解析)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质”“施”“齐”“贼”“举”“治”“明”“攻”“与”“独”等重要实词。

2.背诵《〈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的特点。

单篇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论语》十二章(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6章)子曰:“质胜文.①()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

(),然后君子。

”(《雍也》)文质彬彬....④(),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乎?死而后已.②(),不亦远乎?”(《泰伯》)(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10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请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⑤()斯语矣。

”(《颜渊》)(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①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②(),可(第12章)子曰:“小子..①以观.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

迩.⑥()之事.⑦()父,远之事君。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论语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论语复习大纲

论语复习大纲
论语·十二篇
重难点:
1.君子喻于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士不可不弘毅 4.未成一篑 5.其恕乎
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7.一日克己复礼
易错字:
1.夕死可矣 2.见贤思齐焉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虽覆一篑 5.知者不惑 6.己所不欲 7.迩之事父 8.好学也已 9.为仁由己
情景句:
1.《八佾篇》孔子将仁和礼乐相结合的句子 2.《卫灵公》孔子认为何为恕 3.《阳货》孔子为何倡导学诗 4.《学而》孔子认为什么是好学 5.《雍也》孔子认为文和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论语十二篇》中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的意思相同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孔子说:“有智慧(同“智”)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能约 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 说:“请问行动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 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话去实践。”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 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使命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停息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拥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 点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 “仁”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 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生字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时:时常,常常;说:通“悦”,愉快,高兴)。

2.有朋.自远方来(朋:同一师门的师兄弟)3.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与体会)4.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5.学而不思则罔.(wăng,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不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好;乐:以······为乐)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从:采纳,听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通“又”;立:有所成就)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超越法度)(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顺承,并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接,却而温故而.知新顺承,然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承,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顺承,就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知人不知.而愠了解(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四)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2.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3. 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论语六则的复习提纲

论语六则的复习提纲

《论语〉六则》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

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

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四、回答下列问题1.本课出现了五个成语,请写出来。

2.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怎么样?五、根据要求默写: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上天的意志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但却不会越过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论语》十则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基础知识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4、重点词语⑴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 ) 4人不知而不愠( )5不亦君子乎( ) 6吾日三省吾身( )(7为人谋而不忠乎( )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9传不习乎( ) 10温故而知新( )11可以为师矣(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诲女知之乎( )( ) 15是知也( ) 16见贤思齐焉( )( )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 18死而后已( )19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1其恕乎( )( ) 22己所不欲( )23勿施于人( )( )5、“而”的用法“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三、课文理解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