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
发表时间:2010-10-19T09:46:02.200Z 来源:《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薛莺
[导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无锡市水秀中学薛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课堂引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将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新课程教学,笔者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和实践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引入这一问题。
1. 联系实际,深入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中的数学距离学生最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获得很多的直观数学经验。然而很多事情却往往被我们不经意地忽略了,如果我们在教学引入时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可使数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变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达到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学案例1:《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欣赏过美丽的日出吗?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见到最美丽的日出过程给大家描述一下呢?
生:我来,我来说……(学生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手)
师:你能用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来说明日出的全过程吗?
生:开始时,太阳在地平线下面,天空一片漆黑。过了一会太阳慢慢地爬出来,把头露出了地平线,一缕红光打破了漆黑的夜。渐渐地太阳爬过地平线,透红的光照亮了整个天空,天苏醒了过来。
师:大家说这一过程美吗?
教师放一段日出录像,请学生在用教具演示日出时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对贴近日常生活的这些现象是熟悉的,又知其所以然,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就能自主揭晓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
2. 亲身体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表现出自身强烈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动手操作”的课堂引入,正是利用学生的这些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活动能力和实验素养。
教学案例2:《可能还是确定》的教学引入
师:现在我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装着球的不透明布袋,每个袋子里的球是不一样的。请你随便摸几次,说一说你摸到了什么球。
生1:我摸到的全是红球。
生2:我摸到的全是黄球。
生3:我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摸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些颜色的球?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接着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一定”“可能”“不可能”情况,初步理解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大小。像这样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引入,巧创教学情境,营造一个既现实又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而且引发学生内在驱动力。
3. 灵活趣味,贴近学生心理特点
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我用灵活、鲜活的游戏、比赛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好胜的心理,这种激趣引入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需要,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热情。学生对此往往抱着浓厚的兴趣,在满足学生的心理的同时,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力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比赛中,学生的情绪始终高涨,气氛愉快,也给学生的语言学习带来了快乐,把他们的身心投入到数学这个王国里,枯燥,机械的东西都变得生动,活泼,以至趣味无穷。这种课堂引入能不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吗?能不提高课堂效率吗?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就采取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游戏作为引入,游戏把课堂引入高潮,加油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在讲“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帮商店设计圣诞节礼物的包装纸的情景,比一比谁设计的种类最多,学生的学习愿望就在这样的情景中被激发出来了。在课堂引入中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总之,不同的知识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课堂引入,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