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9张PPT)

三 中国共产党领
大 导的多党合作
基 和政治协商制
本
度
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治
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度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与法律依据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一、 民 族
区
内蒙古自治区
域
1947年5月1日
自
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三级。 治
我国古代有两 个由少数民族建 立的统一的政权, 分别是哪个少数 民族建立的什么 王朝?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满族建立的清朝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友好交往
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唐朝促进了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
想一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 哪些举施? 2.共同繁荣发展的举措
(1)政治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上: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战略上: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五、国家计委、国家民委、物资部、国务院宗教局等部门均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对维修工程的重点项目给予优先照顾和积极支持。
国务院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2谖《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
本课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
第一部分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第二部分反映了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
【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法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并由此分析出单元核心是民族团结,由此总结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提问: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学生回答,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西藏地区农奴占人口 95%,完全没有人身自 由,保留着断手、剁足、 剜目、割耳等极为野蛮的 刑罚。 没有一所现代意 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 率高达95%。
2.措施 阅读课本,概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 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青藏铁路世界之最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142公里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达550公里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站海拔达5068米
青藏铁路世界之 最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 穿越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创高原铁路最高时速: 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
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 风火山隧道海拔5010米
佤族
朝鲜族
瑶族
彝族
维吾尔族
藏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结合以下图文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1.历史依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西域都 护府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新疆:伊犁将军
西藏:宣政院
西藏:驻藏大臣
台湾:澎湖巡检司 台湾:台湾(府)省
颁布实施:1984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建立:5个自治区
政策:西部大开发
发展表现:2006年,青藏铁路全 线通车
检测提升
1.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古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古)的
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又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民族大团结》PPT优秀课件

轻松尝试应用
5.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是在(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 C.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之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轻松尝试应用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 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问题1】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探究(1)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 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 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 政治认同。 (4)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既维护了国家统一, 又可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 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轻松尝试应用
1.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
பைடு நூலகம்
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表明( D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各民族在
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
快乐预习感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 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保障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大团结》PPT教学课件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 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 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
3.提出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 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
4.概况
(1)5个自治区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尔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2)自治州,自治县(旗)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我国哪些民 族吗?你还知道我国其他民族的名称吗?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 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格局。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19
我国已经建立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 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 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6
5.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
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 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7
知识点二 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 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 平十分落后。
八下历史12课笔记

八下历史12课笔记一、民族大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 确立过程。
-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 意义。
-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新型民族关系。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 各民族共同发展。
- 政策支持。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 典型事例。
- 西藏地区。
- 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 国家在西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西藏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如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2006年),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内蒙古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同时在工业、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内蒙古的乳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涌现出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在国家的支持下,新疆的农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棉花种植,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同时,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也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有序进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团结的意义。
1. 政治方面。
-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
只有各民族之间团结一心,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 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 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 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 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通车
2006年,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大大 加强了祖国内地 和边疆地区的联 系,促进了青海、 西藏地区的经济 社会发展。
治权。
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被载入了宪法。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颁布实施。
行政划分: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 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我心中国成立后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 验。
3.各少数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4.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创制文字
保护少数民族的 历史文化遗产
尊重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西部大开发 20世纪末,中央决定 进行西部大开发。西 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 个民族自治区、27个 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 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 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 部大开发政策。
二、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 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的佤族、 景颇族仍保 留原始时代 的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地 区彝族处在 奴隶社会
藏族人民生 活在农奴制 的压迫之下
成立后采 取的措施
1.因地制宜,进行一些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 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 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 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共24张PPT)

二、共同繁荣发展
由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 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 府又实行了什么政策?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 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 开发有哪些重点项目?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 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 长1118千米,其中多年冻 土地段约600千米,海拔 高4000米的地段960多千 米。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 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 铁路。
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一 共有多少个民族? 他们是怎样相处和 发展的呢?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
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 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 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 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 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Hale Waihona Puke 3.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 是 ( )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 ④设立宣政院 ⑤左 宗棠收复新疆 ⑥民族区域自治 ⑦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⑥
返回主界面
自 治 区 自 治 州
自 治 县
目前,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有哪些?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目前,我国已经 成立了5个省级 自治区,30个自 治州,120个自 治县(旗)。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

5.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西部大开发 )。在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中,有( 5 )个自治区、 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 享受( 西部大开发 )的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为民族 地区的( 加快发展 )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 开发以来,在( 基础设施 )建设、( 科技教育)和 ( 文化卫生事业 )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 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 )发展。2006年,(青藏 ) 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 青海 )、( 西藏 )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 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 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
况是怎样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 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 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 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 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 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根本保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见, 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至关重要。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 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 宗旨就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
当代中学生应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要积极了解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关心少数民族同学; ➢坚决反对分裂国家,影响民族团结的恶行。
西部大开发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 穿越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创高原铁路最高时速: 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
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 风火山隧道海拔5010米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车站海拔达5068米
最长的高原冻士铁路桥: 青藏铁路第一长桥达11.7公里
现实情况:我国形 成了大散居、小聚 居、交错杂居的民 族分布特点。
中国民族分布图
张骞通西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昭君出塞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依据)?
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传丝公主》: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陕西故事
②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 在中华民族分的格布局中格,局各民(族之民间族密切分而广布泛特的联点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 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共同发 展具有重大和政策方面保证少 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 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 利。
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少
云南地区的
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 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 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
前提: 国家统一领导
实行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 (30张)

讨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①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定; ②促进民族团结; ③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④缩小东西部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 共同繁荣。
【课堂小结】
原因 ★▲民族
含义
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确立和实施
民 制度
【课堂达标】
1.(回扣目标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
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 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 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 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 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 (1)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制度化、法律化:
①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1954年写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
C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2.(回扣目标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
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
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B
A.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傣族、 景颇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 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下。
——部编新人教八年级上历史教材
云南景颇族
农奴正带着沉重的铁链在田中劳作
农奴正被农奴主当马骑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
(,1概)述抗“美激战援”朝的战胜争利。产积生的极积影极响影:响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
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 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课堂检测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自治区是统一国家的一部 分,可以在不违背中央统一政令的前提下制定本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 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知识拓展: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项目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目的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材料一: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
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
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
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
(1)材料一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B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目前,全国已建 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 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 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 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对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具有 重大意义。
措施:改革改造、经济、文化。
战略: 西部大开发 。
1.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
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
史篇章。下列哪一项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
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 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 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一、民族区域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度:
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 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 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革
D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5.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 党中央实行( )
山 川 秀 美 工 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团结万岁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民族柱象征着什么?
★ 民族 区域 自治
共同 繁荣 发展
含义:在 国家 统一领导下,在 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分为 自治区 、 自治州 、 自治县 。
实施:目前已有5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 、新疆 、
广西 、宁夏 、西藏 。 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 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 的精神,
二、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2:经济援助
采取优惠措施,派 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 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建设
孔繁森用随身携带的小药 箱为农牧民看病、治病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二、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3:国家重视少数民 族的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创制文字。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 (3)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 协①实商行1会9民4议9族年共区通同域过自纲的治领《作中》为国,一人将项民实基政行本治民政协治商制会度议确共定同下纲来领,》后,来将, 族民区族域区自域治自作治制为度一被项载基入本宪政法治。制 度确定下来,后被载入宪法。 (2②)11998844年年,,《《中华中人华民人共民和共国和民民族区城自治法》颁布实施。 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个少数民族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 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二、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4: 政策支持
20世纪末, 中央决定 进行西部 大开发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实
青藏铁路建成的意义:
施
大大加强了祖国
西
内地与边疆地区
部
的联系,促进了
大 开
青海、西藏地区 的经济社会发展
发
战
略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新 藏 公 路
青藏公路
“一五”计划
D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 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 是( )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A
C.西藏
D.新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
B.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二、共同繁荣发展
背景: 想一想
建国初期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 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 后,面对他们闭塞的区域环境、落 后的社会经济和当地潜在的自然资 源,你认为应该怎样发展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二、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1: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 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 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 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 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 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 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 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经过民主改 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旧制度下的西藏农奴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