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 平面及其方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2
x
例2 求过三点M 1(2,1,4)、M 2(1,3,2)和M 3(0,2,3) 的平面的方程.
解 先求出这平面的法线向量 n .
M 1M 2 {3,4,6},

M 1M 3 {2,31},

可取
n M 1 M 2 M 1 M 3 3 4 6 14i9jk, 2 3 1
点到平面的距离: 设P 0(x 0,y 0,z 0)是平面A x B yC zD0外一点,求P 0 到 这平面的距离.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P 1(x 1,y 1,z 1), 并作一法线向量 n , 则P 0到这平面的距离为

d|Prj n P1 P0 |.
设 n为与向量同向的单位向量,则有
n
Prj n P1 P0 P1 P0 ·n,
P1


P0
N
1 n {A,B,C}, P1 P0 {x0x1,y0y1,z0z1}, |n| 1 Prj n P1 P0 P1 P0 ·n, {A(x0x1)B(y0y1)C(z0z1)} |n| 1 {Ax0By0Cz0( Ax1By1Cz1)}, |n|
2 2 2

例7 求点(2,1,1)到平面xyz10的距离. 解
| Ax 0 By0 Cz 0 D | d A2 B 2 C 2 | 1 2 11 (1) 1 1 | 12 12 (1) 2 3 3. 3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d
M 0 M {xx 0,yy 0,zz 0},


所以 A(xx 0)B(yy 0)C(zz 0)0. 这就是平面的方程. 此方程叫做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M0
O x
M
y
例1 求过点(2,3,0)且以
n{1,2,3}为法线向量的平
面的方程.
解 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x2)2(y3)3z0, 即 x2y3z80.
n{A,B,C} 来确定,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是三元一次方程
A(xx 0)B(yy 0)C(zz 0)0. 反过来,设有三元一次方程A xB yC zD0. 任取满足该
方程的一组数x0,y0,z0,即A x0 B y0C z0D0.
则有A(xx0)B(yy0)C(zz0)0, 这是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由于方程A xB yC zD0与方程A(xx0)B(yy0)C(zz0)0同解, 所以任一三元一次方程A xB yC zD0的图形总是一个平面. 方程A xB yC zD0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 平面的法线向量为 n{A,B,C}.
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14(x2)9(y1)(z4)0, 即 14x9yz150.


i
j
k
方法二:设平面方程为A(x-2)+B(y+1)+C(Z-4)=0 点M 2、M 3满足方程,代入方程: 3 A 4 B 6C 0 解之得: 2 A 3B C 0
§7.7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平面的一般方程、特殊的平面、 截距式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的夹角、两平面夹角的余弦 两平面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这向量就叫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或者叫法矢 n z
例5 求两平面xy2z60和2xyz50的夹角.

n1{A 1,B 1,C 1} {1,1,2},
n2{A 2,B 2,C 2}{2,1,1},
cos q

| A1 A2 B1 B2 C1C2 | 2 2 2 A12 B12 C12 A2 B2 C2
例如,方程3x4yz90表示一个平面, n{3,4,1} 是这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 讨论: 考察下列特殊的平面,指出法线向量与坐标面、坐标轴的关 系,平面与坐标面、坐标轴的关系,平面通过的特殊点或线. D=0:A xB yC z0. A=0:B yC zD0. B=0:A xC zD0. C=0:A xB y D0. A=B=0:C zD0. B=C=0:A xD0. A=C=0:B y D0.
M0 y
法向量 n {A,B,C}的平面只有一个.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z n
这向量就电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的平面 有无穷个.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并有确定 x O
M0 y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的法线向量的夹角(通常指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平角. n1 n2
q 2
1
设平面 1和 2的法线向量分别为 n1{A 1,B 1,C 1}, n2{A 2,B 2,C 2}. 那么平面 1和 2的夹角q 应是(n1,^ n2)和(n1,^ n2)=p(n1,^ n2) 两者中的锐角, 因此,cos q |cos (n1,^ n2)|. 按两向量夹角余弦的坐标表示式,平面 1和 2的夹角q 可由 cos q 来确定.
例2 求过三点M 1(2,1,4)、M 2(1,3,2)和M 3(0,2,3) 的平面的方程. z 解 先求出这平面的法线向量 n .
M 1M 2 {3,4,6},

n
M1 M3
M 1M 3 {2,31},

可取
n M 1 M 2 M 1 M 3
O y


O x
y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z
这向量就电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的平面 有无穷个. x O M0 y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z
这向量就电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的平面 有无穷个. x O M0 y
| 1 2 (1) 1 2 1 | 1 . 2 2 2 2 2 2 2 1 (1) 2 2 1 1
p 因此,所求夹角为q .
3
例6 一平面通过两点M 1(1,1,1)和M 2(0,1,1)且垂直于 平面xyz0,求它的方程. 解 设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 n{A,B,C}.
例3 求通过 x 轴和点(4,3,1)的平面的方程. 解 由于平面通过 x 轴,从而它的法线向量垂直于 x 轴, 于是法线向量在 x 轴上的投影为零,即A0. 又由于平面通过x轴,它必通过原点,于是D0. 因此可设这平面的方程为
ByCz0.
又因为这平面通过点(4,3,1),所以有
3BC0,
9 B 14 A C 1 A 14
因此有:
9 1 A( x 2) A( y 1) A( z 4) 0 14 14 14 x 9 y z 15 0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任一平面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点(x0,y0,z0 )及它的法线向量
x
P (a, 0, 0)
例4 设一平面与x、y、z轴的交点依次为P(a, 0, 0)、Q(0, b, 0)、 R(0, 0, c)三点,求这平面的方程(其中a 0,b 0,c 0). 解 设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A x B yC zD0. 因P(a, 0, 0)、Q(0, b, 0)、R(0, 0, c)三点都在这平面上,所以点P、 Q、R的坐标都满足所设方程;即有 aA D 0, bB D 0, cC D 0, D D D 解得 A , B , C . a b c 将其代入所设方程并除以D(D0),便得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x y z 1 . 此方程称为截距式方程.而a,b,c依次叫做 a b c 平面在x,y,z轴上的截距
或 C3B. y3z0.
将其代入所设方程并除以B(B 0),便得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例4 设一平面与x、y、z轴的交点依次为P(a, 0, 0)、Q(0, b, 0)、 R(0, 0, c)三点,求这平面的方程(其中a 0,b 0,c 0).
z R (0, 0, c)
n Q (0, b, 0) O y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百度文库直于一平面, z
这向量就电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的平面 有无穷个. x O M0 y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z n
这向量就电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的平面 有无穷个. 过一定点M 0(x 0,y 0,z 0)并有确定 x O
| A1 A2 B1 B2 C1C2 | 2 2 2 A12 B12 C12 A2 B2 C2
从两向量垂直、平行的充分必要条件立即推得下列结论:
(1)平面 1和 2互相垂直当且仅当A 1A 2B 1B 2C 1C 20;
(2)平面 1和 2互相平行或重合当且仅当 A1 B1 C1 . A2 B2 C2
M 1M 2 {1,0,2}.

已知另一平面的法线向量为

n1{1,1,1}.
由已知条件,有n M 1M 2 , n n1 . 所以可取
i j k n= M 1M 2 n1 1 0 2 2 i j k , 1 1 1
从而所求平面方程为2(x1)(y1)(z1)0,即2xyz0.
法向量 n {A,B,C}的平面只有一个.
平面方程的建立: 设M 0(x 0,y 0,z 0)为平面上一点, n{A,B,C} 为平面的 一个法线向量.
那么向量 M 0 M 设M (x,y,z) 是平面上的任一点. 必与平面的法线向量 n 垂直, 即它们的数量积等于零: z n · 0 M 0. M 由于 n n{A,B,C},
又因Ax1By1Cz1D0,|n| A 2 B 2 C 2 , 所以
Prj n P1 P0

Ax 0 By 0 Cz 0 D A B C
2 2 2

由此得点P 0(x 0,y 0,z 0) 到平面A x B yC zD0的距离公式:
d
| Ax 0 By 0 Cz 0 D | A B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