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2014 ~~ 2015 学年第 1 学期

教学系部旅游管理系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实务

授课班级 13 级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唐洁

教材名称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2014年 10月 6 日

第 2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题公共关系构成要素:社会组织与公众

授课时间第7 周星期一(10 月13 日)第3-4 节课时 2

授课类型理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习题课() 讨论课() 现场教学()其它:教学资源挂图() 模型( ) 实物( ) 多媒体(√) 音像( ) 报纸() 其它: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 启发式( ) 案例教学法( ) 现场教学法( ) 角色扮演法( ) 项目教学法( ) 情境教学法() 其它:

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能力、知识目标)

1.理解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及分类;

2.掌握公共关系客体特征及分类。

3.掌握分析基本目标公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特征及分类

教学难点:基本目标公众的分析

教学设计:

●授课思路简述:(围绕所选用教学方法分条编写授课步骤,要涵盖课前准备、课程导入、师生活动安排、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效果检测等主要环节。)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相关文字资料,做好教学课件及教案等材料。

课程导入:案例导入,引出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师生活动安排:

任务训练:从案例入手,让同学们分析案例,并得出结果。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课堂提问,就一些例子给同学们介绍分析。

教学效果检测:总结本次课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课堂互动

2.思考问题

●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整理本堂课的笔记。

2.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查看中国公关网的最新信息。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一、导入课程(5min)

1.引入案例,导出公共关系的魅力所在,进入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二要素的学习。

2.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导入课程,并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传授。

步骤二、本节课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掌握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特征与分类,同时掌握基本目标公众的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步骤三、导言(5min)

引导案例:公共关系的魅力

通过本案例分析公共关系中的公众与组织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进而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四、讲授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一节和第二节)(60min)首先,让学生知道公共关系的主体的相关知识点。

其次,掌握公共关系的客体的知识。

最后,掌握分析基本目标公众。

【讲授正文】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按系统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与公众发生密切关系的社会机构。

1.共同的目标是维系组织的基础

2.维系方式是构建社会组织的要求

3.与公众的关系是产生组织的条件

4.多数人的集合是组织的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整体性:

组织是由不同的个人按一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即结构所组成的整体系统。组织要实现其社会目标,需要许多部门分别从事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工作,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这就是分工与协作。而为了保证分工合作的顺利实施,又须赋予不同分工的人或部门以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并形成一套规章制度。严格的

分工合作方式和明确的责权制度形成组织特定的严密结构,使组织成为有序的系统。不同的组织之间因为其人员及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系统整体功能。真正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具有放大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俗表述为“1+1>2”的作用。其大于部分来自良好的因素间的配合。这意味着组织整体是由部分构成,其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体。

组织的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公共关系提出了至少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关系协调的必要性,即内部员工公关的提出。第二是公共关系以传播组织的整体形象为总体目标。由于现代组织的一系列整体性,它在公众面前以整体的形象出现。组织的个别成员或各个部门的表现,在公众眼里,都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同时象征着整体的意义。

2.目标性: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合适的物质产品;学校的目标是教书育人;政府机构则是履行社会的行政事宜等。各组织围绕其最终目标,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行。

组织的目标性决定了:第一,公共关系活动的主题必须与组织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公关塑造的组织形象必须为公众所认同。当某些非营利性组织试图传播其明确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信息时,这种明显有悖于组织最终目标的形象将不为公众所认可,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可能会更趋紧张。目标不被认同的公关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组织的目标性提出的要求。第二,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具体公关策略,这就是所谓的分类公关。分类公关是实施有效公共关系的前提条件。它意味着不同的组织之间、不同的组织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的组织成员之间都可能需要不同的公关内容、方式或技巧。一味模仿其他组织的公关实例是公关的大忌。

3.群体性:

4.动态性: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开放应变的能力。它向内外环境开放,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与环境进行着控制和适应的交互作用。就像信息论专家维纳所说的,我们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因此我们也必须改变自身,以便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求得生存。组织与环境实际上是交互作用,即相互影响的,而非单向的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