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拟标题的九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拟标题的九种方法
一、巧用修辞,增添色彩
1、比喻拟题:《路是月得痕》、《生命如夏花》、《心灵马车》、《往事如歌》。
2、对偶拟题:《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3、拟人拟题:《牵着朝阳的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落泪的风铃》。
4、顶真拟题:《读书乐,乐读书》。
5、回环拟题:《“假治”怎能“治假”》。
二、精妙引用,韵味无穷
1、引用诗词:《感时花溅泪》、《近水楼台先得月》。
2、引用名言警句:《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满招损,谦得益》、《有钱难买幼时贫》。
3、引用歌词:《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4、引用俗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条条大路通罗马》。
5、引用书名:《点一盏心灯》、《人生三部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引用文章名:《爱莲说》、《孔雀东南飞》。
三、大胆嫁接,妙趣横生
1、嫁接地理术语:《警惕精神“滑坡”》、《不要让精神“断层”》。
2、嫁接金融术语:《风景的“零售”与“批发”》、《校园“经济危机”二三事》。
3、嫁接军事术语:《筑心灵的“马其诺防线”》。
4、嫁接音乐术语:《四季之尊畅想曲》。
5、嫁接体育术语:《对公款吃喝挂“黄牌”》。
四、推陈出新,耳目一新
对现成的名句词语稍作修改,如:《老虎屁股也摸得》、《“忠言”也宜“逆耳”》、《破罐子未必破摔》。
五、借用等式,新颖独特
借用数学上的等式,将有关意义上的事物联系起来,如:《一个家长+一个老师=天罗地网》、《乐于助人+悄悄走开=?》、《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紧绷的弦》。
六、正反并用,吸引读者
把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并用,如:《吝啬鬼“慷慨解囊”、》《“有理”也会“寸步难行”》。
七、多项并列,增强气势
用性质或结构相同、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排列使用,如:《亲情友情故土情》、《忠心爱心孝心》、《敢辩巧辩善辩》。
八、虚幻生奇,引发思索
把世上不存在的事物用到标题上,如:《行走的风景》、《与死神对话》、《梦中的约会》。
九、意象组合,蕴含深刻
把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思考它们共同创造的意境或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如:《蓝色蛹——金色蝴蝶》、《米粒——谷粒——血汗》、《感情——原则——人生理念》。
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
一、作文拟题的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
如果标题万一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4 、拟一个好题目,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用故事表达一个新颖独特的思想。
可以适当想象,但要联系实际生活。
5 、拟题时要善于联想。
联想,就是由某人某事或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
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2] 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3] 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二、作文拟题的方法:
1、对比式,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比喻式, 2000年有一考生拟题《人生也是一张答卷》,该考生把人生比成一张答卷,并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分述,最后点明“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新颖独特。
3、夸张,以“挫折”为话题——《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4、反问,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
5、设问,以“效率”为话题——《我今天做了什么?》
6、借代,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指代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
7、对偶,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8、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
以环保为话题——《地
球就诊记》
9、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
文不对题,眼睛无神,总是缺憾。
所以说:“题好一半文”。
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它能使龙活而腾飞,要想在作文拟题时得心应手,就必须多读书,多看报,从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可能使自己所拟的面孔清新脱俗,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