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恼》写于1886年,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代。由于七十年代兴起的“民粹派”采取暗杀手段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未能推翻专制制度,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绝望情绪。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庸俗习气。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贫苦不堪。契诃夫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群众思想的麻木,以深广的忧愤投入创作。他除了用讽刺的批判的笔触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的作品外,还写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诉造成小人物不幸命运的社会黑暗。

俄国历史上的几个时代。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动乱时期(1598-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苏维埃时期(1917-1991年);新俄罗斯(1991年以后)。按照统治中心的变迁划分:彼得堡时期(1703-1917年):沙皇俄国晋升为俄罗斯帝国

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农奴制的废除(1861年俄历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义的诞生和民粹派运动。民粹派运动是文化回归运动.产生与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俄过作家们把眼光转向本国,此时别林斯基提出既是民族的又是一般人类性的,找到了俄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方法和道路,找到让俄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根本,终于使俄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从广义上讲,民粹派运动包括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开始的理论奠基时期直到20世纪初的社会革命党时期。从狭义上讲,民粹派一词指从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的贫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的“到民间去”运动,这些农民中的知识分子被称作民粹派。

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的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开端。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冲击和影响,列宁主义的俄国根就直接来源于此运动。

《苦恼》写于1886年,描写一个死了儿子的老马夫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无奈偌大一个彼得堡却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

诉说。小说以冷峻的笔触写出了老马车夫的辛酸和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时代背景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

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