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与血小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理性减少 1. 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 病、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瘤等 。 2. 血小板破坏增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血小板消耗过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 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感染或中毒 伤寒、败血症、化学药物中毒 等。
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
4.抗凝系统与抗凝系统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 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 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 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 完成。
项目13 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检验
模块1 血管壁止血的检验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CFT)
4. 取上述混匀的血小板悬液一滴,滴入血细 胞计数池内,静置10~15分钟,使血小板自 然下沉。 5. 用高倍镜计数中央一个大方格中5个中方格 内的血小板数,乘以1000即为每μl血中的血小 板数,最后算出血小板数/L。
【正常参考区间】
血小板:(100~300)× 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与止凝血机制有密切关 系。(80~100)× 109/L间为血小板减少状 态;少于80× 109/L为血小板减少, <50×109/L,有自发性出血之可能。
(一)生理性变化 每天约有6%~10%变化,运动、进食、午后 ,妊娠中晚期轻度升高,女性经期第一天降 低,第3~4天恢复正常或略高。
显微镜。 3. 改良氏计算板。 4. 微量采血管。
2.
【操作方法】
1. 清洁小试管中加入血小板稀释液0.38ml。 2. 先让手指指端或耳垂温暖充血(冬天热敷)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深刺,使血自然流出 ,擦去初出现的少量血。 3. 用微量吸管迅速准确吸取自然流出的第一滴 血液20μl。擦去管外附着的血液,置于血小板 稀释液内,立即混匀,置室温下10~30分钟。
4. 收缩
5. 吸附
1、采血 (毛细血管采血法)
2、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血细胞分析仪法和目视显微镜计数法
显微镜计数法
【实验原理】 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做一定倍数的稀释后 ,注入计数池计数。再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 板的数量。
【试剂与器材】
1. 试剂 稀释液的种类很多,但归纳起来,不 外包括抗凝剂,小板固定血剂,防腐剂,溶 血剂,染料,等渗剂等。 良好的血小板稀释液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①能有效的阻止血凝。 ②尽快地将血小板固定,阻止血小板聚集和 形态的改变。 ③溶血稀释要求红细胞破坏完全。 ④试剂组成简单,易于保存,不生长细菌。
实验原理:
在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加压力,增加血管负 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目。 本试验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与血 小板质和量有关。
参考值: 阴性:男性<5个新出血点;
女性<10个新出血点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
(1)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 (2)血小板的数量和(或)质量异常 (3)血管性血友病 (4)少数正常人
(三)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急性出血、溶血、 脾切除后等。
1.血小板稀释液。
(1)尿素(GR或AR) 10g 、福尔马林 0.1ml、 枸橼酸钠 0.5g 蒸馏水加至100ml溶解后过滤,冰箱保存。 (2)草酸铵稀释液。 草酸铵 1g、 EDTA-Na2 0.012g 蒸馏水加至100ml用数层滤纸过滤清亮后使用 此液对红细胞破坏力极强,血小板形态清楚。如只 用草酸铵,不加EDTA,则易产生草酸钙结晶。
概述:血管壁结构: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可产生或 释放ET(血管长效收缩)、PGI-2(抑制血 小板聚集)、vWF、t-PA、TM、PAI-1、 EPCR、AT- Ⅲ。 2.中膜层:由基底膜、胶原、平滑肌、弹力 纤维等组成,含丰富的TF、PGI-2合成酶等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组成,起支持和分隔 作用
模块2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的检验
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 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 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 栓子; 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小板的生理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 平均容积8μm3。100~300×109/L 功能: 1. 止血 2.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隙
血管壁与血小板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 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 为生理止血。
1.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内皮细胞及血小板释放缩血管 物质;血管肌源性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 栓(初步止血)
3. 血液凝固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 凝胶状态的过程。 方式: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机制:血管受损后暴露 血管壁胶原,vWF与胶原 纤维结合导致vWF变构, 然后血小板膜糖蛋白 与变构的vWF结合。
2.聚集
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 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 质排出的现象。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血管壁作用:
1.收缩功能:血管壁受损伤或刺激时,通过神经和 体液调节,血管立即发生收缩,减少出血量,有利 于止血。调控血管收缩的活性物质主要有:ET、 PGI-2 、TXA2等。 2.激活血小板:胶原、基底膜等激活。 3.激活凝血系统:胶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FⅫ激 活)、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FⅢ释放) 4.局部粘度增高: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管通透 性升高,血浆外渗 5.抗止血功能减弱: PGI-2 、 t-PA、 AT- Ⅲ合成分 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