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与方法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发展的情况做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啊哟方式。

本文中结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希望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问题;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绿色基础设施1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1.1海绵城市的本质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发展。

同时,常规的城市建设时跟多是不断开发土地,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护原有水系生态环境平衡。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主要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原有水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地表径流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并且地表径流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能够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调节等,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2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及时修复和治理被污染的水体,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

(3)以低影响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自然河道和湖泊等,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的关注力度,解决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基础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偏向雨水利用与管理,并且根据城市基本特点运用LID技术,提高降雨管理。

城市水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水问题,要保证区域水环境不受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海绵城市的打造应该从不同层面出发,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

1)宏观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对区域内部流域水资源系统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划分,对水资源的生态安全布局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国土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水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将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适应性”为核心。

适应性是指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考虑建筑物、道路、绿地等城市组成部分的适应性设计。

在建筑物设计上,可以采用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水资源,并减少城市暴雨过程中的排水压力。

在道路设计上,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水量,减少雨洪的发生。

在绿地设计上,可以增加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的保持能力和净化能力。

通过这些适应性设计,城市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综合性”为原则。

综合性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避免单一性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整合和协同各种措施,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能力。

在城市规划上,可以将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与自然水体相结合,形成多功能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

在水资源管理上,可以整合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在水污染治理上,可以将生态缓冲带和湿地用于水体净化,减少水污染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思路,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参与性”为原则。

参与性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

在城市规划上,可以组织市民参与公民咨询会议和公众听证会,征求市民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如何让城市更加海绵

如何让城市更加海绵

如何让城市更加海绵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水资源问题。

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城市更加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样的城市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同时还能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要让城市更加海绵,首先需要优化城市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建设的前期规划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

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水系和排水系统,让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城市中增加公园、湿地、雨水花园等绿地,这些绿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同时,城市的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也应该采用透水材料,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加强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建设也是关键的一步。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收集池、雨水罐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用水等。

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又能够节约水资源。

另外,还可以推广绿色屋顶的建设。

绿色屋顶能够有效地截留雨水,降低雨水的流速和流量,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提高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同样重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如果污水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因此,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同时,还可以采用生态污水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进一步净化污水,使其能够更好地回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水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排水、蓄水的功能,还能够调节城市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其中城市内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破坏力更是人们倍感担忧。

针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依托自然生态系统的机制,采用具有水文环境综合调节功能的城市设计策略,以应对城市内部洪涝、城市化对环境的改变和生态环境危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的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如何实现呢?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为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营造提供美丽的风景,还能以生态系统自身的特性来增强城市的防洪能力,并对城市水质、生态环境和城市气候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努力创造储水土壤、湿地、绿地、树林等自然工程设施,以及避免使用大面积的非水性衬垫,减少人工硬化面积,鼓励使用自然材料、合理植被、防护技术等更加生物多样的方案。

其次,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措施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一系列“滞蓄渗透、减排增绿、维护蓝绿生态、利用先进技术等”措施的综合实施。

其中,通过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推广城市生态建设、改进建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使城市的排水解决方案更加完善化和综合化,从而实现有效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等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

而在保护环境方面,需要加大对不同人工开发区的植物、水生生物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态健康的空间环境。

最后,我们需要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当制定适合海绵城市形象及建设的有关标准规范,加强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力度,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广。

并在社会各界方面积极推广、开展相应的示范项目,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和宣传覆盖范围,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进程。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关键措施、经验和启示,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结合规划与实践的案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推广与普及,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应用, 关键措施, 经验, 启示, 挑战, 解决方案, 规划, 实践, 未来发展, 推广, 普及, 重要性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以“海绵”为概念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态保护等问题。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水、气、土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水logging、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海绵城市倡导“水兼容”的城市建设理念,打破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硬化和单一性,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生态优先、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未来,海绵城市理念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规划实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使城市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雨水、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洪涝风险等。

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中,通过保留湿地、绿地、河道等自然环境,帮助城市更好地吸收雨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防洪排涝等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技术。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理念、技术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高效自净能力的城市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自然渗透和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自然优先、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原则,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源头控制”,即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铺装,使雨水得以自然渗透,减少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风险。

海绵城市倡导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

二、海绵城市的技术海绵城市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则可以起到净化雨水、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的作用,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品质。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表透水性,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透水铺装还可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则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满足城市景观绿化、农业灌溉等多种用水需求,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实践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例如,北京市通过推广绿色屋顶、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2月合刊总第377期
专家论坛
海绵城市一一理念与方法俞孑L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当今中国正同时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

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海绵”的哲学
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

诚如老子所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海绵”哲学的精髓。

这种“海绵”哲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人们对待雨水的态度实际上是非常功利、非常自私的。

砖瓦场的窑工,天天祈祷明天是个大晴天;而久旱之后的农人,则天天到龙王庙里烧香,祈求天降甘霖,城里人却又把农夫的甘霖当祸害。

同类之间尚且如此,对诸如青蛙之类的其他物种,就更无关怀和体谅可言了。

“海绵”的哲学是包容,对这种以人类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雨水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它宣告:天赐雨水都是有其价值的,不仅对某个人或某个物种有价值,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都具有天然的价值。

人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必然产物和天然的受惠者。

所以,每一滴雨水都有它的含义和价值,“海绵”珍惜并试图留下每一滴雨水。

就地解决水问题,而非将其转嫁给异地
把灾害转嫁给异地,诸如一些防洪大堤和异地调水工程,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无辜的弱势地区和群体。

“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

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富,就地蓄留-无论是来自屋顶的雨水,还是来自山坡的径流因此有了农家天井中的蓄水缸和遍布中国广大土地的陂塘系统。

这种“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及邻里关系和谐共生的体现,是几千年来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分散式的,而非集中式的
中国常规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国家或集体意志办大事的体现。

在某些情况下这是有必要的。

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坝蓄水、跨流域调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涝管道等,失败的案例也不少。

从当代的生态价值观来看,与自然过程相对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续。

而民间的分散式或民主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古老的民间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满活力,受到乡民的悉心呵护。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水利遗产,在当代却遭到强势的国家水利工程的摧毁。

“海绵”的哲学是分散,由千万个细小的单元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将外部力量分解吸纳,消化为无,构筑了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伟大的国土生态海绵系统。

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而非排泄
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是当代排洪排涝工程的基本信条。

所以三面光的河道截面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所以裁弯取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所以河床上的树木和灌草必须清除以减少水流阻力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以“快”为标准的水利工程罔顾水文过程的系统性和水文系统主导因子的完全价值,以至于将洪水的破坏力加强、加速,将上游的灾害转嫁给下游;将水与其他生物分离,将水与土地分离,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离.将水与人和城市分离;使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土地得不到
10,
建设科技
20I9NO.03俞孔坚:海绵城市「一理念与方法
专家论坛
滋养,生物栖息地消失。

“海绵”的哲学是将水流慢下来,让它变得心平气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让它有机会下渗,滋养生命万物;让它有时间净化自身,更让它有机会服务人类。

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当代工程治水忘掉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以柔克刚,却崇尚起“严防死守”的对抗哲学。

中国大地已经几乎没有一条河流不被刚性的防洪堤坝所捆绑,原本蜿蜒柔和的水流形态,而今都变成刚硬直泄的排水渠。

千百年来的防洪抗洪经验告诉我们,当人类用貌似坚不可摧的防线顽固抵御洪水之时,洪水的破堤反击便不远矣—
—那时的洪水便成为可摧毁一切的猛兽,势不可挡。

“海绵”的哲学是弹性,化对抗为和谐共生。

如果我们崇尚“智者乐水”的哲学,那么,理水的最高智慧便是以柔克刚。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内涵
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是跨尺度、跨地域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互为关联的综合性问题。

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

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精神服务,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水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海绵”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生态基础设施
完整的土地生命系统自身具备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

对这些生态服务具有关键作用的土地及空间关系,构成一个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体”。

有别于传统的工程性的、缺乏弹性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生命的系统,它不是因为单一功能目标而设计,而是用来综合的、系统地、可持续地来解决水问题,包括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

所以,“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需以跨尺度的生态规划理论
和方法体系为基础
“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与现行的不同尺度的国土和区域规划及城市规划体系相衔接:海绵国土:宏观的国土与区域海绵系统。

“海绵城市”的构建在这一尺度上重点是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并将水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成为国土和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中观的城镇海绵系统,主要指城区、乡镇、村域尺度,或者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块。

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并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综合性解决规划区域内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绿色海绵:微观场地的“海绵体”。

“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区域和局域集水单元的建设。

这一尺度对应的则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包括:保护自然的最小干预技术、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

“海绵城市”是古今中外多种技术的集成
“海绵城市”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是一系列具体雨洪管理技术的集成和提炼,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可以纳入到“海绵城市”体系下的技术应该包括以下三类:让自然做工的生态设计技术;古代水适应技术遗产;当代西方雨洪管理的先进技术,包括LID技术、水敏感城市设计等。

“海绵城市”是适应于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提出来的、以中国悠久的水文化遗产为基础、并融合了当代国际先进雨洪管理技术和生态城市思想而形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

建I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