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
考点明确:
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分析:
一、实践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②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明确: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客观物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③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④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
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3)科学实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误区警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才叫实践。
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
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个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因为,从实践的三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不是纯主观活动。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
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
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二、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误区警示]
1、认识的来源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实践(只有一个);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间接经验也是源自他人或前人的实践)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知识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
把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正确的。
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直接任务、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1)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 认识的直接任务是获得真理。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对立的。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
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3)“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最基本的生产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真理对立起来,实际上是抽象地谈论真理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三、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性:
(1)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
明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客观真理,反对主观真理。
(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①相对于特定过程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明确: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错误
四、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一个正确认识的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第一;认识对象——物质世界是变化的,
第二;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世界观)(即:真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①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
②真理不会停止,已经确定的真理在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明辨: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误区警示]
1、“有用即真理”。
①把真理规定为一切有用的、有效果的、能给人带来利益的东西,提出“有用即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随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的东西。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它能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但有用、有效、有利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真理。
因为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所谓有用、有效、有利,在不同阶级那里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样势必导致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真理”,从而抹杀真理的客观性。
2、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只能有一个,因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只有一个。
因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热点联系
本课需要注意的热点问题:
1、我国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改革开放30周年。
5、关注民生
热点材料: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并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的执政理念。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
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中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这一理念最突出地反映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说明。
热点解读:参考: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是政府工作以前从没有提出过的。
第一次明确提出这理念,突出体现了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道理。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 )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中国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⑥《十一五规划》
⑦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①②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⑥⑧⑩
D.⑤⑥⑦⑧⑨⑩
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
炸药炸,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 A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3、现在市场上许多广告语都富有哲理,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等。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告诉我们( A )
A.个人融入集体中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B.能否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是区分事物好坏的主要标准
C.集体主义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D.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符合客观规律
4、“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见;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
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
因是( B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下列说法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B )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⑥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⑤
6、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因为( B )
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动具有决定
[课堂练习](多项选择题)
7、“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 ACD )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D.实践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8、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
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
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
这
表明( ABC )
A.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B.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C.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课堂练习](简答题)
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课堂练习](简答题)
材料一:德国诗人莱辛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
材料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试用所学的有关哲理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分析:第一种观点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道理,因为客观事物和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真理不变,就会变成谬误。
第二种观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该观点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只信书本,只按书本说的做,就会脱离实际犯大错误,失去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还不如不学书本知识。
因此要求认识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如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可能会变成错误的,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完全依靠书,也就失去了书的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再好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也是毫无用处的。
书(理论)的作用是建立在与实践的结合上,书(理论)只有在此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不结合就不能发挥作用。
[课堂练习](辨析题)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总落后于实践。
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对象是实践的需要决定的,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从这一角度讲,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在先认识在后,因而是正确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认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同时又认为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科学地预见未来,从而采取正确行动,沿着正确方向认识和改造世界,从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来说,认识后于实践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反思: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备考中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具体事件,并且能够在具体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