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应用解剖
耳的应用解剖学课件
1.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1)传音
气导
声波
锤骨
砧骨
耳廓
外耳道
空气振动 (外耳)
鼓膜
镫骨 传声变压 (中耳)
前庭窗
外、内淋巴 液体波动 (内耳)
螺旋器 感音
听神经 神经冲动 (迷路后)
听觉中枢 综合分析 (大脑皮层)
骨导 正常情况下声音经颅骨途径产生听
觉, 声能甚微无实际意义, 但在耳聋鉴 别中却有重要意义
(2)感音 螺旋器是感音装置, 可以转换声能的
形式, 即在化学介质的参与下把声能转移 为感受器电位, 从而使听神经兴奋
2.外耳的生理:
收集声波
判断声源方向
声波共振作用:外耳道长:2.53.5cm,共振峰为3500Hz,可提高声压 10-15dB
3.中耳的生理
声阻抗匹配作用-鼓膜与镫骨足板的面积差;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鼓膜的杠杆作用
小儿咽鼓管与成人比较: 较短、平、宽
鼓窦: 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方的 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 通
乳突: 气房分化程度: 气化型、板障 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出生未发育,2岁发展,6岁延伸
内耳(inner ear)
骨迷路
外半规管 半规管 上半规管
前庭
后半规管 球囊
椭圆囊
耳蜗
蜗管
膜迷路
外耳的血管、神经、淋巴 动脉: 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
脉、上颌动脉(外耳道) 同名静脉→颈外静脉,部分→颈内静
脉;耳后静脉经乳突导血管→乙状窦相通 神经: 耳大、枕小神经、三叉神经的
耳颞支—外耳道前壁;迷走神经耳支—外 耳道后壁
淋巴: 前—耳前、腮腺淋巴结,后--
中耳 (middle ear)
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
耳部影像检查:使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了解耳部结构及病变情况
鼓膜检查:观察鼓膜的形状、颜色、耳部疾病的分类:如外耳道炎、中耳炎、内耳疾病等
02
耳部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03
耳部疾病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耳部清洁、避免噪音、合理饮食等
04
耳部疾病的康复治疗:如听力康复、言语康复、心理康复等
演讲人
01.
02.
03.
04.
目录
耳部应用解剖
耳部生理
耳部应用
耳部解剖及生理课件制作
1
耳部结构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01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听小骨
02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03
耳神经:包括听神经、前庭神经和半规管神经
04
耳血管:包括耳动脉、耳静脉和耳淋巴管
05
耳肌:包括鼓膜张肌、镫骨肌和鼓索肌
03
胎儿期:耳部结构进一步发育,包括耳蜗、听神经等
02
儿童期:听觉功能逐渐完善,对声音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增强
04
成年期:耳部结构稳定,听觉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05
老年期:耳部结构逐渐退化,听觉功能逐渐下降
06
3
耳部检查
01
外耳检查:观察外耳道、耳廓、耳垂等结构
听力检查:使用听力计进行听力测试,了解听力损失程度
平衡生理
前庭系统:负责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
半规管:感知旋转运动
耳石:感知直线运动
前庭神经:传递前庭信息至大脑
小脑:处理前庭信息,维持身体平衡
前庭眼反射:保持视觉稳定
前庭脊髓反射:保持身体直立和稳定
前庭自主神经反射:调节血压和心率等生理功能
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
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
目录
01
耳部解剖结构
02
耳部生理功能
03
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设计
耳部解剖结构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引导声波进入外耳道
01
外耳道:声波传导通道,将声波传递至鼓膜
02
鼓膜:振动,将声波转化为机械能
03
耳垂:保护外耳道,防止异物进入
04
中耳
结构:包括鼓室、咽鼓管、鼓膜、听小骨等
内耳淋巴液:维持内耳压力平衡,保护耳蜗和前庭
内耳神经:将内耳信号传递给大脑,形成听觉和平衡感觉
3
2
1
4
5
6
耳部生理功能
听觉传导
外耳:收集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传递到鼓膜
01
中耳:鼓膜振动,带动听骨链,将声波传递到内耳
02
内耳:耳蜗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
03
大脑:解析神经冲动,形成听觉感知
04
平衡感知
1
内耳前庭系统:负责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
2
半规管:感知旋转运动
3
耳石器:感知直线运动
4
前庭神脑整合平衡信息,维持身体平衡
耳部疾病
耳鸣:耳内持续或间歇性出现声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1
耳痛:耳部疼痛,可能由炎症、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2
听力下降:听力减弱或丧失,可能由年龄、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
总结与回顾:总结课件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回顾关键知识点
教学方式选择
理论讲授:讲解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的实际应用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耳部应用解剖及生理的实践技能
耳的应用解剖生理
整理课件
鼓窦与乳突
鼓窦 乳突
整理课件
(三) 内耳
• 内耳又称迷路埋藏于颞骨岩部,结构复杂
而精细。 • 按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骨半规管、耳蜗
• 从组织学上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
整理课件
骨迷路 为骨性结构,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 右侧骨迷路内面 整理课件
膜迷路
形似骨迷路,借纤维束悬浮于外淋巴液中。由椭圆囊,球囊,膜蜗管及膜半
耳道尚未发育完全,较小而塌陷,应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 3、 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0.5cm处,后
者称为外耳道狭。 • 4、 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
受压而引起剧痛。 • 5、软骨部皮肤较厚,含有耵聍腺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是耳疖的好发部位;
少,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 迫而致剧痛;若有血肿或渗出物极难吸收;由 于外伤或耳部手术,可引起软骨膜炎,甚至发 生软骨坏死,导致耳廓变形。 • 3、耳廓血管位置浅表、皮肤菲薄,故易冻伤 。
整理课件
外耳道
• 1、起自耳甲腔底,向内止于鼓膜,长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 2、成人 略呈S型弯曲,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上外牵拉才易看清鼓膜。婴儿外
上部有鼓窦入口 ,上鼓室 借此与鼓窦相通
整理课件
(5)上壁: (鼓室盖) 由颞骨岩部前面构成,将鼓室 与颅中窝分开。
(6)下壁: 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其前 、内方即为颈内动脉的后壁。
鼓室内有听小骨、肌肉、韧 带等。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听 小骨
整理课件
2. 咽鼓管(耳咽管)
沟通鼻咽腔和鼓室的通气引流管道, 成人全长约35~40mm,咽鼓管咽 口在静止状态下是闭合的,当张口 、吞咽、歌唱或呵欠动作时开放, 以保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婴幼儿 咽鼓管与成人相比短、宽、平直, 故易患化脓性中耳炎 。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图解
咽的生理功能
呼吸功能 吞咽功能 共鸣功能 防御功能 调节中耳气压功能
喉的应用解剖
一、软骨:
单个: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成对:杓状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
二、喉肌:
喉外肌使喉与周围组织连接,主喉升降 运动;喉内肌主声门开合,调节声带紧张度。
喉的应用解剖
三、喉腔
声门上区 声门区 声门下区
1.骨迷路:前庭(中部) 半规管(后上部) 耳蜗(前部)
2.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中部) 膜半规管(后上部) 蜗管(前部)
耳的生理功能
一、听觉生理
1. 空气传导 2.骨传导
二、平衡生理
1. 椭圆囊和球囊接受直线运动变速的刺激。 2. 膜半鼻 鼻
的
鼻腔
四、喉的神经
喉上神经内支主喉的感觉 喉返神经主喉的运动
进入咽后的血管神经
喉的生理功能
呼吸功能 发音功能 保护功能 屏气功能
后壁:第三、四颈椎、咽后壁淋巴滤泡、 咽侧索
咽的应用解剖(4)
三、喉咽:
前方:喉 后方:第五、六颈椎 上方:口咽 下方:食道入口
咽的应用解剖(5)
四、咽部淋巴组织
内环:腭扁桃体、咽扁桃体、管扁桃 体、舌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 泡
外环:颈淋巴结
咽的应用解剖(6)
五、咽筋膜间隙
咽后间隙、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间 隙。
广州中医药大学耳鼻喉科教研室 主讲人:杨启琪 副教授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 耳
的
中耳
分
部 内耳
耳的应用解剖(2)
耳的应用解剖(3)
一、外耳—收集和传导声波,辨别声 源方向。
1.耳廓 2.外耳道
耳的应用解剖(4)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一、耳部解剖人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导入外耳道。
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它有助于声音传导和保护中耳。
2. 中耳:中耳是位于鼓膜后面的空腔,它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是外耳道尽头的薄膜,当声音波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时,鼓膜会震动。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部有与咽部相连的咽鼓管,它平衡气压,并帮助传导声波。
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它们分别是锤骨、砧骨和副耳骨,它们传递鼓膜上的振动到内耳。
3. 内耳:内耳位于颅骨内部,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对声音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神经信号。
前庭是平衡器官,它由囊固和鼓室两个部分组成,负责感知身体的重力和方向。
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帮助控制眼睛和头部的平衡。
二、耳部生理1. 听觉传导:当声音波到达耳廓时,外耳会将其引导入外耳道,然后声波通过鼓膜传导到中耳。
鼓膜的振动会使得听小骨震动,进而将声波传递到内耳的耳蜗。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会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
2. 平衡功能: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进行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时,半规管的液体会随之流动,从而刺激感知细胞,并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身体的方向和平衡状态。
3. 耳蜗功能:耳蜗是内耳中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内部有许多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接收来自鼓膜振动的声音信号。
耳蜗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构成我们对声音的听觉感知。
三、耳部应用1. 保护听力:由于现代社会中噪音污染的普遍存在,保护听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朵的损害,保护听觉功能。
2. 诊断和治疗听力问题:对于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耳部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听力测试可以评估个体的听觉功能,并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39页
(3)骨半规管
▪ 位于前庭后上方; ▪ 有三个约成2/3环形骨管,相互垂直排列,依次有上(前
)半规管、后半规管、外(水平)半规管。 ▪ 每个半规管有两脚,一端膨大称壶腹,另一端称单脚,其
中上、后半规管两单脚合成一个总脚,因而,三个半规管 共有五个孔通前庭。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40页
2.膜迷路
▪ 下鼓室 鼓膜担心部下缘 平面以下
第10页
(1)上壁: 又名鼓室盖,为一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 此壁损伤可致脑脊液耳漏或颅内感染。
(2)下壁: 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 颈静脉球突入下鼓室 蓝鼓膜。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11页
(3)前壁:
▪ 上部有两个骨性
开口,上为鼓膜
张肌半管开口; 前
后
后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前
第14页
(6)外壁:
由骨部及膜部组成;
骨部较小,为鼓膜以上上鼓室外侧壁;
膜部占大部分,即鼓膜;
鼓膜为二分之一透明有弹性、椭圆形薄膜,介于鼓室和外 耳道之间,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
正常鼓膜有6个标志:
松弛部
担心部
脐部
锤骨短突
锤骨柄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光锥
第15页
前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35页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36页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37页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38页
(2)前庭
为一不规则椭圆形腔,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容纳椭圆 囊和球囊。
前有一孔通耳蜗前庭阶;后有一孔通骨半规管。 内壁为内耳道底,外壁为鼓室内壁一部分,有前庭窗和蜗
窗。
耳部应用解剖
耳部应用解剖Applied Anatomy of Ear颞骨得解剖Anatomy of Temporal Bone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包括耳郭及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内耳包括骨迷路及膜迷路,膜迷路藏于骨迷路内,分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
中耳与内耳皆位于颞骨内(图1)。
图1图2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与侧壁得一部分。
它为一复合骨块,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与茎突组成。
其上方与顶骨相连接;前方与蝶骨与颧骨相连接;后方与枕骨相连接(图2)、(一)鳞部鳞部位于颞骨前上部,形似鱼鳞,有内、外两面及后上、前下二缘。
外面光滑略外凸(图3)、有颞肌附着,表面有浅细得颞中动脉沟,内面呈凹面,为大脑颞叶所在区(图4)、有大脑沟回得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
鳞部下方就是颧突及其前后根,颧突后根接颧突上缘,向后延伸为颞线,颞线常作为估计颅中窝硬脑膜平面得标志、颧突后根与外耳道后壁之间有外耳道上三角,内含有许多小孔,故称此区为筛区、外耳道后上方有高1mm、长5mm条状或三角形突起,称外耳道后上棘。
外耳道后上棘与筛区就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得重要解剖标志、颧突前根接颧突下缘,有圆形隆起,为关节结节。
图3图4(二)鼓部鼓部位于岩部之外,鳞部之下,乳突部之前,为一“U”形骨板,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与部分后壁、鼓部得前下面形成下颌凹得后壁。
鼓部内侧端有一小沟,名鼓沟,鼓膜边缘得纤维软骨环嵌入沟内,鼓膜附着于图5此。
鼓部前上缘内侧与岩部形成岩鼓裂,外侧与鳞部形成鼓鳞裂。
在鼓鳞裂后得鼓部外侧骨质形成外耳道后上棘、鼓部后上缘与乳突部形成鼓乳裂,成人此裂多已闭合,而儿童多留有痕迹。
茎突自鼓部得下面伸向前下方,有茎突舌骨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附着。
在茎突根部得稍后方有面神经通过得茎乳孔。
婴幼儿得乳突因乳突尚未发育,位置很浅,施行耳后切口时不应向下延伸,以免伤及面神经(图5)。
(三)乳突部位于颞骨鳞部后下方,呈一锥形突起。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是指对耳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
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和平衡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下面是对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详细介绍。
耳朵的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由软骨和肌肉组成,其形状和大小在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外耳道是一条狭长的管道,连接耳廓和鼓膜。
外耳道内衬有皮肤和腺体,其分泌物能够保持外耳道的湿润并起到抗菌作用。
耳朵的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也被称为鼓室。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空腔。
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传导到中耳。
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骶骨,它们连接鼓膜和内耳的耳蜗。
空腔是中耳的主要空间,其内部和外部通过咽鼓管相连,它起到平衡中耳和外界压力的作用。
耳朵的内耳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它由耳蜗和前庭系统组成。
耳蜗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内含上千个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处理。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
半规管负责平衡功能,感知头部的姿势和运动。
囊则感知重力和线性加速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部各个结构的功能。
首先,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引导声音进入内耳。
外耳道的形状和方向对声音的收集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耳的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鼓膜的振动会传递给听骨链,听骨链的振动会增大声音的幅度,使其更容易被内耳感知到。
同时,中耳空腔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能够调节中耳和外界的压力差异,保持耳膜的正常运作。
最后,内耳是感知声音的关键器官。
耳蜗的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前庭系统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平衡和姿势。
除了上述结构和功能,耳部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比如,耳垂反射是当外耳受到刺激时,鼓膜的振动会引起耳廓肌肉的收缩反射。
这种反射有助于保护内耳不受过度的音量刺激。
此外,听觉定向也是耳朵的一项重要功能。
人们通过两只耳朵接受到的声音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向。
总结起来,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耳共分为三部分,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见图4 1)。
图4 1耳的组成及结构关系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1) 耳郭耳郭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两侧的颞部。
耳郭主要以软骨为支架,其软骨与外耳道软骨相连。
除耳垂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外,耳郭的其余部分被覆软骨膜、皮肤和极少的皮下组织。
因皮下组织较少,故发生炎症时,压迫或牵拉耳郭可引起剧痛。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2) 外耳道外耳道始于外耳道口,向内止于鼓膜。
成人的外耳道长2.5~3.5 cm。
外耳道的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骨和软骨交界处称为外耳道峡部。
成人的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故检查外耳道深部及鼓膜时需向后上外方提起耳郭,将耳道拉直,方能看清楚。
小儿的外耳道因骨部尚未发育成熟,较狭小,故检查时应向下方牵拉耳郭。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1) 鼓室鼓室又称中耳腔,为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空腔,位于颞骨内,是颞骨内最大的不规则含气空腔。
鼓室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通过鼓窦与乳突小房相连,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水平为界,鼓室可分为上鼓室、中鼓室和下鼓室三部分。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2) 鼓窦鼓窦为鼓室后上方较大的含气空腔。
鼓窦向前与鼓室相通,向后通乳突小房。
鼓窦上方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是乳突小房与鼓室相通的要道,也是中耳乳突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3) 乳突乳突腔呈蜂窝状,内含许多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小房,且各小房彼此相互连通,其内由无纤毛黏膜覆盖。
乳突后壁借骨板与乙状窦和颅后窝相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部应用解剖Applied Anatomy of Ear颞骨的解剖 Anatomy of Temporal Bone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包括耳郭及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内耳包括骨迷路及膜迷路,膜迷路藏于骨迷路内,分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
中耳和内耳皆位于颞骨内(图1)。
图1图2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
它为一复合骨块,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组成。
其上方与顶骨相连接;前方与蝶骨和颧骨相连接;后方与枕骨相连接(图2)。
(一)鳞部鳞部位于颞骨前上部,形似鱼鳞,有内、外两面及后上、前下二缘。
外面光滑略外凸(图3)。
有颞肌附着,表面有浅细的颞中动脉沟,内面呈凹面,为大脑颞叶所在区(图4)。
有大脑沟回的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
鳞部下方是颧突及其前后根,颧突后根接颧突上缘,向后延伸为颞线,颞线常作为估计颅中窝硬脑膜平面的标志。
颧突后根与外耳道后壁之间有外耳道上三角,内含有许多小孔,故称此区为筛区。
外耳道后上方有高1mm、长5mm条状或三角形突起,称外耳道后上棘。
外耳道后上棘和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解剖标志。
颧突前根接颧突下缘,有圆形隆起,为关节结节。
图3图4(二)鼓部鼓部位于岩部之外,鳞部之下,乳突部之前,为一“U”形骨板,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
鼓部的前下面形成下颌凹的后壁。
鼓部内侧端有一小沟,名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入沟内,鼓膜附着于图5此。
鼓部前上缘内侧与岩部形成岩鼓裂,外侧与鳞部形成鼓鳞裂。
在鼓鳞裂后的鼓部外侧骨质形成外耳道后上棘。
鼓部后上缘与乳突部形成鼓乳裂,成人此裂多已闭合,而儿童多留有痕迹。
茎突自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有茎突舌骨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附着。
在茎突根部的稍后方有面神经通过的茎乳孔。
婴幼儿的乳突因乳突尚未发育,位置很浅,施行耳后切口时不应向下延伸,以免伤及面神经(图5)。
(三)乳突部位于颞骨鳞部后下方,呈一锥形突起。
外面有一不恒定的孔,名乳突孔,有乳突导血管穿过,乳突尖内侧有深沟名为乳突切迹,二腹肌后腹起于此处。
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枕动脉由此经过。
乳突内侧面形成颅后窝的一部分,面向小脑,内侧面有一弯曲的深沟名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内。
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其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不同而异,正常人乙状沟前壁距外耳道后壁约为14mm,有2%~5%的人乙状沟前壁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融合,约有8.7%的人乙状沟骨壁凸人乳突腔。
因此术前应仔细阅读X线摄片,确定有无乙状沟前移而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图6)。
图6(四)岩部为一长形的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在枕骨与蝶骨之间。
它有一底、一尖端、三个面和三个缘,听觉和平衡器官均位于其内。
岩部的底与颞骨鳞部和乳突部融合,尖端向内前方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基底部之间,有颈动脉管内口穿过,并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
1.前面:主要为岩部前面,组成颅中凹的一部分,与鳞部的脑面以骨缝相连。
其中部有上半规管形成的弓状隆起,其外侧稍凹,为鼓室盖。
弓状隆起的内侧有两个小沟与锥体长轴平行,外侧是岩浅小神经沟,内侧是岩浅大神经沟,两沟向后延伸达面神经管裂孔。
两沟的前内近岩尖处有一浅凹,名三叉神经压迹,为半月神经节所在处(图7)。
图72.后面:组成颅后窝前壁,和乳突部内侧面相连。
在后面的中部有内耳门通内耳道,为面神经、听神经和基底动脉的内听支所经过。
内耳道的外下方,有一个被骨板遮盖的裂隙,即前庭导水管外口,为内淋巴囊所在处。
3.下面:组成颅底外面的一部分,凹凸不平。
在下面近尖处为腭帆提肌和咽鼓管软骨附着处。
尖端的后外方有颈内动脉管的外口。
颈内动脉管外口后方有颈静脉凹。
颈静脉凹与颈内动脉外口之间是一薄骨嵴。
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所经过。
颈静脉凹内有乳突小管口,迷走神经耳支由此穿过。
颈静脉凹内侧,有一三角形小窝,内有蜗小管外门,外淋巴液通过小管向蛛网膜下腔引流(图8)。
图84.上缘:最长,有岩卜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
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连接形成小管,内有外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
故岩尖炎时可并发外展神经麻痹。
5.前缘:岩部前缘的内侧部分与蝶骨大翼连接形成蝶岩裂;外侧部分形成岩鳞裂和岩鼓裂;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通人鼓室的鼓膜张肌牛管和咽鼓管半管。
6.后缘:连接枕骨,形成浅沟,内含岩下窦;外侧部分和枕骨的颈静脉凹形成颈静脉孔。
外耳的解剖 Anatomy of External Ear外耳为位于鼓膜以外的部分,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一)耳郭耳郭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面。
与头颅约成30°夹角,分前外面和后内面,前外面凹凸不平,有一突出翻卷的边缘名耳轮,耳轮后上部有小结节名耳郭结节。
耳轮前方有一与其约相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其上端分叉成为上、下两个嵴状突起,名对耳轮脚,二脚间的凹陷部分名三角窝。
耳轮和对耳轮之间有一窄而弯曲的凹沟名舟状窝,或称耳舟。
对耳轮的前方有一深凹名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耳甲艇和耳甲腔两部分。
耳甲的前面有一突起,遮盖外耳道口名耳屏,耳屏的对侧有一突起名对耳屏,耳屏和对耳屏之间有屏间切迹。
对耳屏的下部有耳垂,内无软骨。
耳廓后内面稍膨隆,与颅骨侧面形成耳后沟(图1)图1(二)外耳道外耳道起自耳甲底,内至鼓膜,成人全长2.5-3.5em,外1/3为软骨部,内部骨部,两部交界处最狭窄称为峡部,外耳道软骨与耳郭软骨相连续,外耳道顶部则无软骨,形成一个缺口,称耳界切迹,行耳内切口时经此不伤及软骨。
外耳道皮肤较薄,与软骨膜和骨膜附着紧密,故外耳道皮肤有炎症时疼痛剧烈。
软骨部的皮下组织含有盯聍,易形成盯聍栓塞(图2)。
(三)外耳的血管及神经外耳的动脉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所供给。
外耳的静脉流人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丛。
外耳的神经由三叉神经下颌支的耳颞神经、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面神经的耳后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耳支所分布(图3、4)。
(三)外耳的血管及神经外耳的动脉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所供给。
外耳的静脉流入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丛。
外耳的神经由三叉神经下颌支的耳颞神经、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面神经的耳后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耳支所分布(图3、4)。
图3图4中耳的解剖 Anatomy of Middle Ear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
(一)鼓室鼓室在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鼓窦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鼓室分为3部分: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上的部分,名上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平面之间的部分,名中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的部分,名下鼓室。
鼓室的上径约14mm,前后径约11mm,内外径约2~6mm,以鼓膜处内外径最短(图1)。
图11.鼓室:有顶、底、内、外、前、后6个壁。
(1)鼓室顶:由颞骨岩部的前面所形成,亦名鼓室盖,将鼓室和颅中窝分隔,向后和鼓窦盖相接,向前和鼓膜张肌管的顶相连续。
鼓室顶有岩鳞裂,硬脑膜的细小血管经此与鼓室相通,鼓室病变可经此裂进入颅腔。
(2)鼓室底:底部借一层薄骨板将鼓室与静脉球分隔,向前和颈动脉管的后壁相连。
底部的内侧有一小孔,有舌咽神经的鼓室支穿过(图2)。
(3)内壁:即内耳的外侧壁,内壁中部有一隆起,名鼓岬,为耳蜗度周所在处。
鼓岬表面有鼓室丛。
在鼓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又名卵圆窗,镫骨底板借环韧带与之相接。
在前庭窗的上方有面神经管的水平段,面神经由此经过。
在面神经管的上后方有水平半规管凸。
在前庭窗的前上方有匙突。
在鼓岬的后下有蜗窗,又名圆窗,上有圆窗膜封闭(图3)。
图2图3(4)鼓室外侧壁:大部分为鼓膜所占,鼓膜以上的骨部就是上鼓室的外侧壁。
鼓膜位于外耳道和鼓室之间,前后径约8mm,上下径约9mm,厚约0.1mm,为一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鼓膜与外耳道底约成45°角,后上偏外,前下偏内,婴儿鼓膜倾斜更为明显,几乎近水平。
鼓膜边缘略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着于鼓沟。
附着于鼓沟上部鼓切迹的鼓膜薄而松弛,切迹两端有锤骨前襞及锤骨后襞附着在锤骨短突上,两襞以上三角区的鼓膜名松弛部,其他的大部分附着于鼓沟,名紧张部。
锤骨柄紧贴鼓膜内面,自上而下至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引鼓膜,使其外观呈漏斗状。
其中央最凹的部分,名鼓膜脐。
2.鼓膜:分为三层,外层是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中层系由浅层放射形和深层环形的纤维组织形成,但松弛部缺少纤维层,内层为粘膜层,为单层扁平上皮,与中耳粘膜相连续,锤骨柄附着在纤维层中间。
正常鼓膜借以下标志可能识别。
①鼓膜前上部有灰白色小突起,名锤骨短突;②自锤骨短突向下、微向后到鼓膜中央,呈白色条纹状,名锤骨柄;③锤骨柄末端,即鼓膜脐部;④自锤骨柄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⑤前后襞以上的鼓膜为松弛部,其下为鼓膜紧张部。
为便于临床描述,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
经锤骨柄作一延长线,另作一线经鼓膜脐与之垂直,这样即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图4)。
图4(1)前壁:上方是咽鼓管鼓室口,内下方为颈内动脉管后壁的薄骨板(图5)。
(2)后壁:又名乳突壁,上部为鼓窦入口,开口底部为砧骨窝,内含砧骨。
鼓窦入口内侧适在面神经水平段的后上方,为外半规管凸。
鼓窦入口下方,前庭窗之后与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交界处的前面有锥隆起,镫骨肌腱由此伸出,进入鼓室,在锥隆起的外侧有鼓索神经穿出,进入鼓室(图6)。
3.鼓室内:有听骨、韧带、肌肉、神经和血管等内容物。
(1)听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成听骨链,使声波从鼓膜传到前庭窗(图7)。
①锤骨:是听骨中最大者,位于鼓室中部和最外侧,长约8~9mm,上端膨大部为锤骨头,其后内侧关节面与砧骨体前面的鞍状关节面形成锤砧关节。
头部的下方稍细部即锤骨颈,自颈向下稍向内侧延续的部分即锤骨柄。
锤骨柄上部有向外侧的突起名锤骨短突。
图5图6图7②钻骨:有体、长脚和短脚。
砧骨体位于上鼓室后部,前有关节面和锤骨小头相接。
砧骨短脚位于鼓窦入口底部的砧骨窝内,长脚向后下伸出,末端为豆状窦,与镫骨头相接。
(3)镫骨:有小头、前、后两脚和底部,前脚较短而直,后脚稍长且弯,底部为薄骨片借环状韧带封闭前庭窗(图8)。
图8(4)鼓室肌肉:①鼓膜张肌:在鼓膜张肌半管中,起自咽鼓管软骨部及蝶骨大翼,鼓膜张肌肌腱绕经匙突,附着于锤骨柄与颈部交界处的内侧面。
由三叉神经下颌支的鼓膜张肌神经支配,主要作用为牵引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图9)。
图9②镫骨肌:起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后侧的镫骨肌突上。
由面神经分支的镫骨肌神经支配,主要作用为牵引镫骨小头向后,使镫骨底板的前端斜向后外,以减轻其对内耳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