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方法
⾼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法⾼三要⾼考的时间所剩下不多了,⽽⾼三的历史复习关系着⾼考历史考试的⽔平,所以作为⾼三学⽣需要有⼀定的⾼考复习⽅法,那关于⾼考历史复习⽅法有哪些呢?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法_⾼三历史复习⽅法与技巧,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录▼▼⾼考历史复习的⽅法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多看书、常复习、采⽤⼀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法,如:⽐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如时间联想法、⼈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
如⽂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个孤⽴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场以⼈⽂主义为核⼼的⽂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场的发展;⽽⽂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主义创世精神,⼜极⼤地⿎舞着当时的⼈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也受到了⼈⽂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反封建⽃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
⽂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与地理⼤发现及宗教改⾰从不同⾓度⽤不同的⽅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
当我们理解了⽂艺复兴与资本主义⼿⼯⼯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位多⾓度地掌握史实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如中国近代的每⼀个变化⽆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考出什么样的题,学⽣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可以做到"有备⽆患",就是将知识全⽅位、多⾓度地掌握。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琅班(耶)王氏
地傅氏O
建康
)京兆杜氏
洛阳
陈郡谢氏
扶风苏氏●
荥阳郑氏
陇西李氏
· 庾氏
荀氏
4、 代表政权—前秦(1)建立:4世纪下半叶, 氐族建立政权,(376年) 统一北方。2、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 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 面。3、 淝水之战(383年):前 秦建立后,统一北方,进攻 东晋,最终被击败与淝水。之后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 剧。
西晋
十六国383年淝水之战业东晋(317-420)
公元376年前 秦统一北方
三国(220-280)
263 魏灭 蜀266 晋代 魏280 晋灭吴
宋420
齐479
隋朝统
吴222
东汉
502 577
蜀221
魏220
266-3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 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蜀汉降服南中
西晋时五胡内迁后,受压迫,卷入争夺中央权力的内战、灭西晋,力 五胡内迁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也逐步与
北民南迁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共同生 活、彼此学 习、 共 同发 展、逐渐交 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单选题1.五口通商后,茶叶出口大幅度上升。
同治六年(1867年),中国供给欧美国家茶叶总量约1.9亿磅,约占其消费总量的90%。
伴随茶叶出口大量增加,国内各地新辟茶园增多,植茶面积迅速扩大。
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 )A.中国逐渐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B.自然经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商品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主体D.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2.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3.“(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
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
……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李鸿章B.林则徐C.刘永福D.左宗棠4.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为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等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
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
这主要表明当时( )A.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B.清廷权臣明争暗斗激烈C.清朝专制政治体制已病入膏肓D.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6.在南京,金陵关税务司韩森满意地指出:“我相信外国人在南京比在别处还安全,虽然有排外的揭帖,但一贴上就被扯下来,换上意义相反的告示。
”在湖广,张之洞断然下令:“已添重兵,出告示饬州县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
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北京一模)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
”梁襄王再问:“孰能一之?”孟子再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据此可见,孟子的主张是()A.人性本善B.君主专制C.礼法并施D.提倡仁政【解析】选D。
由题干中孟子的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知,孟子认为只有不爱杀人的人才可以实现统一和稳定,也就是主张实行仁政,故选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题干所说是指统治者施行仁政方能实现统一,而不是说人性问题,排除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指的是施行仁政,与君主专制不是一个范畴,排除B;礼法并施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
2.(2020•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 正确;中央集权政治是在秦朝建立的,材料是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主要讲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
3.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解析】选A。
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起儒学的经典和其体现的道德原则,成为断案的根据可知,儒学不仅是学术思想,还用于司法,更加凸显儒学独尊的地位,故选A;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强调亲情伦理,与一视同仁的法律不同,并不一定是公平公正的,故儒学入法不能彰显法律的公正性,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起把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把儒家经典和道德观念作为判案的依据,是补充了法律内容,而不是补充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排除D。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1-3复习提纲(精编版)
“选考”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历史)必修专题 内容 必考 加试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b(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基本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 商朝的政治特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基本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必修一 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2)唐朝三省六部制 b(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4)元朝行省制度 b(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d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历史是对考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也是对他们历史学科水平的综合考察。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复习历史时,能够事半功倍,本文将整理和归纳出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供考生们使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新中国建立初期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中国革命在中国农村的胜利4. 统治中国的苏联5.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土改运动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7.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反美援朝战争8. 中苏对立及“大跃进”运动9.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遗症10. 四清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二、文化大革命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毛泽东的“文艺革命”和“大洋洲理论”3. 全国农村大捉到大放大反右派斗争的背景4. 文化大革命的十大司令5. 林彪事件和四人帮的兴起6. 以及邓小平两访苏联7. 毛泽东逝世后的政治形势三、改革开放1. “又红又专”和“精神大变革”2. 深化改革的全面实质3. 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个体经济和港澳台经济5. 开放政策的实施6. 毛泽东思想对当前经济的现实意义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意识的流变8. 「节俭办国」理念与「国家中心」思想的历史渐进9. 新政治经济学的(增长,开放与稳定)命题讨论四、改革开放的极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变迁1. 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学,艺术,音乐)2. 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3. 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4. 现代文化制度建设5. 中国的娱乐休闲文化6. 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7. 文化产业和文化大众化五、中华文化及其影响1. 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成就2.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3. 中国古典文化的规律和特点4. 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6. 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和革新7.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2. 重要领袖人物和理论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4. 中共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地位5.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政治建设6.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政治建设七、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2. 中国近代史独特的历史演变3. 中国近代史中的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4. “五四”运动和中国城市文化革命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传统文化激励6.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演变7.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进程以上就是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的总结归纳,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这个版本可能不够完美。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03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核心考点(原文版)
03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单选题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全国·二模)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
下表这反映了()A.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B.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C.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D.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4.(2024·辽宁·模拟预测)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5.(2024·河北·模拟预测)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
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
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加强地方控制6.(2024·吉林·模拟预测)如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
这反映了秦朝()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7.(2024·河北·模拟预测)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
历史高考的知识点
历史高考的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文化科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高考中,历史也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下面将介绍历史高考的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关系-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国家统一-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 隋朝的政治改革和大运河的建设-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航海活动-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2. 世界史- 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尼罗河文化- 古印度文明的伊迪亚和弯曲河流域- 古希腊城邦的斯巴达和雅典- 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法制建设-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封建国家的演变- 教会的影响和十字军东征- 近现代历史-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签署《凡尔赛条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联合国的建立3. 当代史-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苏联和美国的对立和争霸- 冷战期间的核武器竞赛和区域冲突- 亚洲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 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峙局势- 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 全球化的影响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发展以上是历史高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历史科目的考试。
同时,历史的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祝愿大家在历史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学生卷)
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在高中的学习中,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 想要取得好成绩,备考期间就要全面系统地巩固好所学知识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水平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商业1.市的形成与发展:①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
(3)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斗争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专 制求民主的斗争。如建立红色政权,在抗日根据地用“三三制”原则建 立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初期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民主党派 成立,逐渐走上了与中共联合进行民主斗争之路。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与 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政协组织的正 式建立。
6.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美国侵朝,威胁新中国利益。 (2)结果: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3)影响:打击了美帝侵略,维护了东亚和平,保卫了中国主权。
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阶级 纲领(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 ①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
农民 《资政新篇》
第二模块
中国近代史
专题总结
政治专题
专题线索
一、近现代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 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 20世纪90年
项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世纪90年代初
代以来
表现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
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A
6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 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 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A
9
实验之二
新经济政策
A
10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余粮收 集制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全面推行工 允许私人经营 业国有化 租让外资经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 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取消自 由贸易
实行配 给制
B.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A
15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A
斯大林:
出生于格鲁吉亚 一个鞋匠家庭。20 岁就成为了一位职 业革命家。1905年, 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 支持者。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开始领 导苏联的社会主义 建设。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 而被打断
A
25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A
26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 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 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原先 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
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
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A
13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A
14
3、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A.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 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A
1
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 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 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 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 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 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 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A
2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用
B
A
23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600%
243%
100%
75%
13%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系列1
A
24
三、★斯苏大联的林五模年式计划 ★苏联的五年计划
1928年— 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 工业-农业国
1933年— 1937年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A
7
3、评价:
(1)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 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脱离了当时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A
8
列宁的转变
(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 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 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 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A
3
实验之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 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 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 主义的主要途径。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 侧重点是什么?
A
19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 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 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 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 防,巩固政权。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 配制
A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11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 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 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 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 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
A
12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实质
16
实验之三
斯大林模式
A
17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是农业集体化 三是阶级斗争尖锐化
A
18
斯大林的选择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 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A
Hale Waihona Puke 20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①经济:高的度公有集制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
崇拜风盛行。 ③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A
21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 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A
22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背景:1918年~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A
5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