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县政府驻地:红果镇

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

邮编:553531。

区号:0858。

拼音:panXiàn。

[

]

具体位置

具体位置在北纬25°19'36"--26°17'36",东经104°17'46"--104°57'46"之间。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邻水城。

[

]

民族

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28个民族。人口11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12.7%。非农业人口占10.9%。

[

]

发展历史

盘县历史悠久,

盘县新城

有距今约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盘县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为夜郎地,汉属宛温。晋隶宁州,刘宋时置西安县,南齐称西宁县。唐初为训州地,贞观八年(634年)置盘州,天宝后至宋代为于矢部(齐弥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后升招讨司,继改宣抚司,复为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后变废,复称卫)。永乐元年(1043年)设普安安抚司,十三年(1415年)安抚司废,改置普安州。

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析州属三营三里地置普安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卫并入普安州。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十六年改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厅。宣统元年(1909年)改盘州厅。民国2 年(1913年)改盘县。解放后仍为盘县。

柏果中学

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展“三线建设”,为开发盘县煤田,于1965年由盘县划出9个公社,云南宣威划出3个公社设盘县矿区(后改称盘县特区)。1970年,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仍名为盘县

特区。1985年末,特区辖17个区(镇),93个乡(镇);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28

个民族。1993年“建、并、撤”后,全县辖37个乡镇、747个行政村,后经合并为450个村。1999年更名盘县,县政府驻地搬迁红果,到2003年底全县有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5万人。

[1]

[

]

自然条件

全境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中南部降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东北部的格所河谷

盘县风光

海拔735米。相对高差2130米。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4%,丘陵地占9.2%,坝地占2.4%。宜林宜牧土地373.5万亩(量算亩,下同),占土地总面积的61.3%,宜耕地面积14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9%。其中较好的耕地仅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2]

[

]

气候条件

区境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3.5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1.2C°,极端最低气温为11.2C°。最热月7月均温为20.2C°,最冷月1月均温为5.1 C°,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15C°,年均无霜期271天,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热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适宜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亦时常出现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涝、秋绵雨等灾害性天气。

[

]

矿产资源

区境矿藏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层气等均有分布。煤的储量为105亿吨,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为江南诸省之冠。明初煤炭即已作燃料使用。“三线建设”中,国家决定开发盘县煤田。建设中,1966年来自全国20个省(市)、14个矿务局100多个单位1.5万余人的建井队伍投入建矿会战,70年代先后投产,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国少有。至1985年,盘江矿务局共有5 个矿、6对井、2个选煤厂、1个水泥厂和其他附属单位。地方煤矿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盘县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1985年,全区原煤产量423万吨,选精煤142万吨,土焦64万吨,煤炭工业产值达12879万元,占工业产值的66.5%。

[

]

文物名胜

盘县文物名胜多。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盘县大洞。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县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来为文人青睐,留下许多诗文摩刻,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详加描述。老厂有万亩竹海,山川秀丽。竹海中的泉水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化学调查和水质评价研究,并通过国家级鉴定,为特殊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各件下形成的极低矿化度、极度低硬度、超低钠、国际首次发现的一种天然优质饮料水。妥乐村的千株银杏形成独有景区。盘县银杏产量为全省之最。

盘县大洞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位于珠东乡十里村,距县城49公里。原为人旨教洞窟,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记其“光明宏阔,无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间,由寺层盘曲而上,一

石乳高耸而顶平,上建观音阁。折而下,石壁迫来,侧身而蟹行则大洞在焉”。后成为乡民熬硝之所。而洞中堆积如山的古生物化石,被他们随意扔弃或砸碎喂猪或肥田。七十年代,被地质工作者发现。

[

]

重大发现

1990年,六盘水市有关部门将几件从盘县大洞洞口堆积物中采集的石制品送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该所古人类研究室黄慰文主任等认为,这几件制作精良的石制品上显示的修理台面技术痕迹清楚而标准,而这种技术一向被认为是西方同期文化所专有,随即派出地质学家袁振新等进行实地踏勘,在大洞采集到十多件石制品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几个灭绝种类。

1992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盘县大洞进行了21天的试掘清理,收获惊人,面积为12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00余件,化石标本500余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数十种哺乳动物及少量鸟类、鱼类等化石。盘县大洞几次发掘成果,引起国内外考古学界越来越

大的惊喜和重视。特别是大洞遗址的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面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包含丰富的潜在信息。大洞的第四世纪堆积丰富而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第四纪洞穴堆积标准刮面提供了理想条件。

1993年对盘县大洞进行了正式发掘,获得4颗古人类牙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文明遗物。盘县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在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举世罕见。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盘县大洞遗址名列榜首,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我国洞穴古人类遗址的重大发现,盘县大洞的发掘在世界古人类早期遗址中也属罕见,是一个能为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具重大科研价值的理想场所,其规模、文化堆积物年代,考古材料的品种数量方面,可以与北京周口店媲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