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七校班,经供参考)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重点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重点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重点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新贸易理论、重要产业理论等。

2. 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

3. 国际投资:包括直接外国投资、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流动等。

4. 汇率与国际金融:包括汇率制度、汇率波动、汇率政策、国际支付与清算、外汇市场等。

5.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包括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周期等。

6. 国际经济组织与规则: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职能与作用。

以上重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教授讲授方式而有所差异。

建议您查阅相关教材或课程大纲,以确保准确和详尽的理解。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2.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的相对价格差,而造成这种价格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贸易仍然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

一国即使在某种商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生产并出口该商品,从而使贸易发生,并且在贸易中获益,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4.要素禀赋:一经济体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经济资源的总供给,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概念。

5.要素密集度:6.赫克歇尓-俄林定理:(H-O)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7.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8.对H-O定理的结论:该理论没能如人所愿成功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模式。

但该理论是一个分析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有效工具。

9.贸易条件: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 重点

国际经济学  重点

绝对优势1.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2.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比较优势学说1.比较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虽然都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但程度存在差别。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

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比较优势(利益)学说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发展。

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的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条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此比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此比值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的情形。

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要素禀赋与要素数量无关→相对概念.K/L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要素的比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第一篇: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银财富增加。

一国要使金银货币的绝对量增加,从而使国家富裕起来,必须发展国际贸易,并且在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只有当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时,其他国家要向该国支付,该国的金银财富才会增加,其经济才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获得发展。

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金银货币财富观和贸易保护主义。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绝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则优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

相互需求理论:两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反映了两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两国两种产品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内。

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开展贸易,将会使各国的福利都得到增益。

机会成本: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即同一种生产要素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质量相同的。

(2)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要素的比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该国每多生产1单位的该种商品,就必须越来越多地放弃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以获得足够的资源。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都是凹向原点的曲线,说明两国在生产这两种商品时都具有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8页word文档

国际经济学重点8页word文档

国际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绝对优势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定义: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基本内容: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大题)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

定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主要内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3、机会成本(1)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不变,此时PPC为一条直线;(2)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3)机会成本递减: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递减,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减,此时PPC凸向原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第一篇: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国际收支平衡:全面理解国际收支的内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及基本编写原则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组成内容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含义、判断、原因及调节◆汇率和外汇市场:理解汇率的含义及标价方式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外汇资产收益的决定因素(公式)掌握外汇市场均衡的利率平价条件(公式)掌握利率和预期对当前汇率的影响(结合图形掌握)◆货币、利率与汇率:理解个人货币需求、货币总需求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掌握短期货币供给对一国汇率的影响机制(含图形)掌握长期货币供给对一国汇率的影响机制(含图形)了解汇率超调的基本内涵◆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全面掌握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含一价定律)掌握建立在购买力平价上的长期汇率决定模型(含费雪效应)了解购买力平价出现的问题掌握超越购买力平价的长期汇率一般模型(含实际汇率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决定长期名义汇率的影响因素)了解国际利差的决定和实际利率平价条件◆产出与短期汇率:掌握短期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DD曲线的内涵及移动因素)掌握短期资产市场均衡的条件(AA曲线的内涵及移动因素)掌握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均衡决定掌握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暂时变动和永久性变动与经济均衡的关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项目的关系(XX曲线)◆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解汇率制度的基本内涵掌握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含义理解现行汇率制度的不同类型理解各国选择不同汇率制度安排的影响因素◆国际货币体系:了解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历程掌握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机制、对一国内外均衡实现的影响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政策选择及崩溃了解各国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向更灵活汇率制的变化趋势◆最优货币区实践及理论:全面了解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化历程(建立、执行和未来发展)掌握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二篇: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国际经济学(1)复习重点1.考试时间:2011年1月12日(14:30-16:30)2.题型:• 单选:10个,1分,共10分;• 多选:5个,2分,共10分;• 判断说明:5个,2分,共10分• 计算分析:2个,15分• 简答:5个,6分,30分• 分析:2个,25分3.说明:• 作业题和期中考试题都要看;• 可带计算器• 下周一下午4:00(1501)结课、讲评作业、复习、答疑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作品;第一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前提假设;理解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及评价;相互需求理论内容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两个基本概念(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前提假设;H-O定理、H-O-S定理、S-S定理的内容;罗勃津斯基定理中涉及的“贫困化增长”;里昂惕夫之谜第三章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容、评价;重叠需求理论内容、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内容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早、晚共识及区别);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内容;超保护贸易政策与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区别;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评价;国际贸易政策措施部分: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发达国家外贸政策的演进;发展中国家外贸战略第六章关税措施关税的定义、特点;征收方法(优缺点);海关税则的分类;进口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差价税;普惠制的原则;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关税的经济效应;最优关税第七章非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的特点;非关税措施的种类;进口配额——分配方法,与关税的区别,配额的经济效应;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倾销定义、判定、类型;外汇倾销;VERs;TBT种类当代国际贸易问题:第八章: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点;经济效应;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WTO基本原则;WTO与GATT的区别第三篇:国际经济学完美总结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相同点:二者都把国际贸易看成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得益必定使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者则减少财富,带有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1.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内容、政策主张及评价假设前提:(1)2*2: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3)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不同(4)其他假设基本内容表述: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存在的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都生产更有利政策主张:自由贸易评价:优点:分工,双赢缺点:双方都有绝对优势产品;规模相当2.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内容、政策主张及评价假设前提:(1)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2)模型中采用劳动价值论(3)劳动在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生产成本不变(5)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给定不变(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7)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8)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基本内容:每个国家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时“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评价:1、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比较成本提出了各国可以普遍遵循的参与国际贸易的标准从历史上看,比较优势理论推动英国走向自由贸易起了巨大的作用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和政策上的意义只是静态的分析而不是动态的分析3、要素禀赋理论相关概念、内容相关概念:要素密集度:在生产各种产品的过程中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

要素丰裕度:又称为要素禀赋,是用来衡量一国所拥有资源情况即该国要素禀赋水平的指标。

要素禀赋理论基本内容:一国应当出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生产要素的产品。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假设及内容假设: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分工与贸易会导致贸易各国同质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推论:产品的国家间流动可以替代要素的国际间流动。

5、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谜: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贸易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一、题型分布:单项选择题(20×1=20)判断题(9×1=9)名词解释(5×3=15)计算题(10×2=20)分析论述题(9×4=36)二、单项选择、判断需要全面复习友情提示:贸易理论部分考察的内容多一些。

三、有关本课程重点内容1.名词解释(15个)对外贸易依存度、机会成本、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特定要素、行业内贸易、幼稚产业、国际直接投资、最惠国待遇、普遍优惠制、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区、优惠贸易安排、进口替代、出口导向2.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计算问题,书中P47页第二题可参考。

3.有效保护率的计算,注意补贴和关税混合在一起的计算。

4.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佳关税问题,参见例题6-2。

5.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参见P119页第一题。

6.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7.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8.大国进口配额效应分析。

9.一国实施最佳关税的条件。

10.大国出口补贴的效应分析。

1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3.劳动力无成本跨国流动的生产与福利效应分析。

题型1、单选20(20分)2、判断9(9分)3、名词解释5(15分)4、计算2(20分)5、分析论述4(36分)名词解释1、(书P15)对外贸易依存度(Def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它分为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进口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之和等于对外贸易依存度。

2、(书P29)机会成本是指为增加1单位的某产品的产量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

3、(书P69)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结论: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

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作者xxxx------------------------------------------日期xxxx1、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机会成本)当Pc/Pw=2 或1/2是什么情况?如何生产?(1)当Pc/Pw=1/2时,在本国用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机会成本是aLC/aLW =1/2=PC/PW,即PC/ aLC=PW/ aLW。

因而,本国工人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奶酪上所获得报酬是一样的,因此本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

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在外国,a*LC/a*LW=2> PC/PW=1/2,即PW / a*LW >PC/ a*LC,外国将专门生产葡萄酒。

(2)当Pc/Pw=2时,在本国,奶酪的机会成本为aLC/aLW =1/2<PC/PW=2,即PW/ aLW< PC/ aLC。

则本国将专门生产奶酪。

而在外国,a*LC/a*LW= PC/PW=2,此时外国工人在生产奶酪和生产葡萄酒时所获得的报酬是一样的,外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因而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3)若aLC/aLW< PC/PW< a*LC/a*LW,即1/2<Pc/Pw<2,要专门分工:本国将专门生产奶酪,外国将专门生产葡萄酒,奶酪的相对供给是(L/aLC)/(L*/a*LW)。

补充:(理解)图 2-3: 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首先, RS 曲线表明如果奶酪的相对价格PC/PW<aLC/aLW 时,世界的奶酪供给将为零。

其次,当奶酪的相对价格等于本国生产奶酪的机会成本时,即PC/PW=aLC/aLW ,本国工人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奶酪上所获得报酬是一样的,因此本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

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1.国际贸易理论
a.绝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b.相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
d.赫克歇尔-奥林斯模型
e.所得分配理论(斯托尔班克-萨缪尔森模型)
2.重要的国际贸易政策
a.关税
b.非关税壁垒
c.贸易救济措施
d.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
e.地区贸易协定(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国际货币体系
a.固定汇率制度
b.浮动汇率制度
c.汇率调整机制
d.汇率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例如,汇率干预)
4.国际经济政策
a.贸易政策
b.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
d.国际经济协调
5.国际投资理论和政策
a.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b.国际资本流动
c.国际投资政策和限制
6.国际金融市场
a.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
b.国际债券市场
c.国际股票市场
d.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7.国际经济合作和组织
a.世界贸易组织(WTO)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c.世界银行
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e.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8.国际经济发展和全球化
a.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b.全球化的效益和挑战
c.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供应链
9.国际经济危机和政策应对
a.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b.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策略
c.经济复苏和调整策略
10.跨国公司和国际商业策略
a.跨国公司的特点和战略
b.国际市场选择和进入策略
c.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国际经济学重点最终版汇总.

国际经济学重点最终版汇总.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单选15*1分 多选5*3分 判断说明5*2分 简答5*6分 论述2*15分一、二、三、五章1.代表性人物及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P1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加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受益。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P5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P11内容: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4)埃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H —O 理论)P14内容: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丰富、价格便宜,劳动相对稀缺、昂贵,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劳动相对丰富、价格便宜,资本相对稀缺、昂贵,则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重点版

国际经济学重点版

Chapter31.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结论:(简答或辨析)a.两国如果都从事本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的生产,世界总福利水平会最高。

b.如果两国在专业化生产各自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条件下进行国际贸易,用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来交换对方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可以同时提高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福利水平。

这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机会成本实质上指为达成某种收益所必须放弃的其他可能收益,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收益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实际收益的价值。

(名词解释)3.如果一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名词解释)4生产可能性边界(名词解释或辨析)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线段PF,它表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本国生产的奶与酒的所有产出对的集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生产一定量酒的情况下生产奶的最大可能量。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左下方的生产是存在资源配置缺失或资源浪费现象,而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右上方的生产是不可能达到或过度性生产。

所以最优化解应该就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5.相对供给曲线:当PC/PW < αLC /αLW时,本国专业化生产酒而不生产奶,由假设αLC /αLW < α*LC /α*LW可以知道PC/PW < α*LC /α*LW ,外国也专业化生产酒而不生产奶,所以世界奶对酒的相对供给为零。

当PC/PW = αLC /αLW < α*LC /α*LW 时,本国在酒和奶的生产上自由分配劳动,而外国仍然专业化生产酒而不生产奶,所以奶对酒的世界相对供给最小为零,最大为L α*LW /L* αLC 。

当αLC /αLW < PC/PW < α*LC /α*LW 时,本国专业化生产奶而不生产酒,外国专业化生产酒而不生产奶,奶对酒的世界相对供给量固定为L α*LW /L*αLC 。

当αLC /αLW < PC/PW = α*LC /α*LW 时,本国专业化生产奶而不生产酒,外国在酒和奶的生产上自由分配劳动,奶对酒的世界相对供给量最小为L α*LW /L* αLC ,最大为正无穷。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考试重点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考试重点
势理论
复习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阐释 重点: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机会
成本、开放经济的均衡、贸易利益的分解、贸 易条件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理论的主要内容、逻辑思路、分析过程、与 古典理论的区别、评价;要素禀赋、要素密集 度、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斯托珀—萨缪尔森 定理、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复习
基本框架:
国际经济学的实物分析
1、国际贸易纯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 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H-O理论、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新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政策分析:贸易政策工具(关税、 配额、出口补贴)、贸易政策理论(最佳关 税论、幼稚产业论)
复习
第五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与
国际贸易 第六章贸易政策工具
关税、配额、出口补贴、倾销与反倾销 贸易政策的效应:进口关税、配额、补贴的效应,
有效保护率
复习
第七章 贸易保护理论 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论 第八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WTO、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概念: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
场、经济联盟 分析:关税同盟的效应(静态效应、动态效应、福利
效应)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与国际贸易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贫困化增

复习
第十章 国际收支 概念: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具
体经济活动的登录 第十一章外汇市场
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无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 率平价 第十二章汇率决定 铸币平价理论 黄金输送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 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整 弹性分析方法 马歇尔-勒纳条件 J曲线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课后所有关键术语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引力模型: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

发展中国家: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贸易协定: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调整他们互相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

服务外包:曾经必须在一国内完成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比较优势: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组合。

绝对优势:一国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同样单位的商品时,这个国家在生产该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的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需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相对工资: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同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贫民劳动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

(对李嘉图模型的误解,以本国自己的劳动衡量,与外国低工资率无关)派生需求:指因为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

贸易所得: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研究一般均衡的理论和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非贸易品:指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李嘉图模型: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单位劳动投入: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第四章充裕要素: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多的生产要素。

稀缺要素: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少的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指每单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入。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

要素比例理论: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因为各国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要素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

要素价格均等化:各国生产要素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

要素富裕度:一国所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里昂惕夫悖论:资本充裕的美国的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于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预算约束:一国国家能够进口的产品是有限的,受到其出口产品数量的限制。

特定要素:锁定在产业中的要素。

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生产函数: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与产品的最大产量之间技术关系的函数。

边际报酬递减: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价值,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递增,当投入量继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带来的边际产量递减。

第五章贸易条件: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

出口偏向型增长: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出口产品。

进口偏向型增长: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进口产品。

福利型经济恶化: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设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

内部价格:国内市场上的价格。

外部价格: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等价值线:描述市场产出价值的曲线,同一条等价值线的产出价值相等且不变。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关税:对本国的进口商品进行征税。

出口补贴:国家对出口商品给予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梅兹勒悖论:在极端条件下,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造成贸易条件的强烈改变,反而使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下降。

标准贸易模型:指通过对世界相对需求和相对供给的研究来确定世界贸易均衡点,并将各种传统贸易模型视为其特例的一般化贸易模型。

收入转移:一个国家的居民把其收入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消费品的不同组合所描述的曲线。

第六章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行业的规模。

不完全竞争:一个行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厂商,厂商制定价格。

完全垄断:整个市场只有一个厂商,没有任何竞争。

边际收益(MR):厂商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额外的收益。

边际成本(MC):厂商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时所花费的成本。

平均成本(AC):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成本。

劳动市场共享: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倾销: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的行为。

学习曲线:表明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人员学习过程相互关系的曲线。

动态收益递增:动态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于行业的累计产量增加,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作用导致行业中每个单独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形。

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单个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

向下倾销的供给曲线:一条描述产出与价格反向变化的曲线,即行业产出越大,厂商愿意销售其产品的价格就越低。

垄断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既有垄断,又存在竞争。

一个行业中存在多个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属于差别产品,企业的产品差别越大其垄断程度越高。

不完全竞争:在市场结构中,除了完全竞争外的其他三类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幼稚工业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论点。

认为新兴工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提供贸易保护以免在国外强大的竞争下夭折。

价格歧视: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的做法。

行业间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行业间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

完全垄断:与完成竞争相反的、完成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卖方垄断企业的产品难以被替代,垄断企业控制价格和产量,市场存在着新企业进入障碍。

内部经济规模: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由其自身内部引起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收益不断增加的经济现象。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种或类似产品的厂商都对出口产品制定一个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价格并进行双向贸易的现象。

行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行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

专业化供应商:在某一特定领域,向企业提供零部件产品或者相关服务的企业。

知识外溢:因知识的产生、积累和传播而形成外部经济的现象。

第八章从价税:按课税对象,以一定的价格实现的收入为计量单位征收的税,即按照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给予直接的限制。

消费者剩余: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

国际化程度要求:要求一个国家的最终产品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生产的。

消费扭曲损失: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消费下降而导致的损失。

非关税壁垒: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有效保护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

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生产者剩余: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与每单位产量上的边际生产成本之间差额的总和,用来测度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

效率损失:一国征收关税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激励动因而造成的损失。

包括生产扭曲损失和消费扭曲损失。

生产扭曲损失: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国内生产者过多地生产某种产品而导致的损失。

出口限制:自愿出口限制,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地规定某个时期内某种商品或某些商品的出口数量。

配额租金:在采用进口配额以限制产品进口的情况下,配额许可证的拥有者因能够在国内以高价出售该商品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出口补贴: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现金补贴或者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从量税: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出口供应曲线:描述外国生产者的出口商品供给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的关系的曲线。

贸易条件改善所得: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外国商品出口价格升高,本国贸易条件改善而给本国带来的好处。

进口需求曲线:描述本国消费者的进口商品需求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关系的曲线。

特别重要术语比较优势: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为了分析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必须超越局限于一种商品的局部供求分析和局部均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相对供给曲线就是联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供求状况的有效方法,产品A 的价格和产品B 的价格比值称为产品A 对产品B 的相对价格,市场对产品A 的供给数量与市场对产品B 的供给量之称为产品A 对产品B 的相对供给,联系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的曲线就是相对供给曲线,一般而言,相对供给是相对价格的增函数,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

非贸易品:是指不能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非贸易品不能进入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能运输或运输成本太高、或国际化专业分工不强、或各国出于战略需要而进行限制等,从而使国际流动存在种种困难。

非贸易品主要是服务和建筑业,如医疗、教育和住房等。

但也有许多例外,如银行和证券经纪人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常是国家性的。

此外,如果一国对贸易管制过于严厉,毛贸易品也可以成为非贸易品,各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差异很大,由于它不能流动,其价格是又国内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指生产以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如下图(a )说明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于X 的扩张,(b )则说明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Y 的扩张。

图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从TT1移到TT2李嘉图模型:是指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中的贸易理论模型,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单一要素的贸易模型,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不同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唯一的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该模型的中心含义: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特定要素模型: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