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与《寻找失落的空间》文章对比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道的美学》和《寻找失落空间》读后感
*********
本学期,就老师推荐的书目,我选取了《街道的美学》和《寻找失落的空间》两本书进行了仔细阅读,同时也阅读了大量的杂志。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充分分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讲述了东西方人对建筑空间的概念认知上的不同,建筑空间——作者通过对日本和欧洲的住宅建筑形式的比较,剖析了人们对空间本质关注的不同点,提出限定建筑空间三要素是: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建筑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的,是一个可供人们在其内部停留、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书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B.鲁道夫对街道是这样描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摩天大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似乎在说建筑的排列形成街道,建筑的秩序感形成街道的美。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的性格,为此,街道两侧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写道“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为社区而存在。”的确,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建筑外墙上有着不同于简单围墙门窗等开口,住宅内外沟通,生活的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对于如何界定一个城市街道的
空间的特性,作者用梅茨格《视觉法则》图底与图形的转换来考量。“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地“图形”性格,街道与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遍,室内和室外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锡耶纳的坎波广场,加上巨大的屋顶,就变成了室内运动场那样的空间,周围建筑的外墙就成了室内运动场的内墙,意大利人成功地把外部空间室内化。由于一视同仁地使用住宅的内部和外部,这样,意大利的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就以街道能充分构成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图形”为其要素。这就意味着街道同时作为主角发挥作用,街道空间渗透了生活的一部分。”由此,作者还提出,名副其实的广场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广场的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第二,具有良好的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第三,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第四,周围的建筑具有同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广场是从边界线向心的收敛空间,边界线不明确则收敛性差。建筑外墙上有门窗等开口,建筑内部与广场在空间上相互渗透。中国拿北京来说,不同年代的住区环境显现出不同的特质,四合院是私有化的空间,公共部分只有胡同,窄的胡同根本种不下树,只能是一条干净的通道,但各家院子里的树会冲破院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灰调子,界限确实存在,但有模糊之处。
根据塔式格心理学的原理,“阴角”空间要比转角或缺者更具封闭性,从而给人以安心、亲切的感觉。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阴角”空间,譬如在街道交叉口就容易形成明显的“阴角”空间,这样会为人们无意识的自发活动提供场地,为街道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波特尔说:“我用色彩是十分吝啬的,而且总是力求使之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科院院士戴念慈也说过,“一个建筑的色彩不要多过于三种颜色”。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就是因为它严格规定在大街外所有外加的附加物都必须是白色的,就连只有红与黄的麦当劳在这里也被迫变成白色。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一书中提到,“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
城市接到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生活。街道是慢行交通的场所,需要营造特定的氛围,展现城市生活的魅力。
但现在在市场经济调控的驱使下,城市的更新的博弈中,存在着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三者对弈。商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则希望避免财政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政绩,那么,被压迫的往往是居民,他们从经济、社会关系、工作和生活上受到严重影响和损失。城市更新成了“驱贫引富”的运动,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到“人的原始本能就是找一个安身之所。”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的目的和市场价值正体现如何创造一个宜居的居住环境,同时赋予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感的人文关怀。面对中国建筑传统全面崩溃的现实,我们更要关注中国正在失去自己关于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如果持续如此走下去,我怕会出现像斯皮罗.科斯托夫在《城市的形成》中描述的那样:“城市授命而建……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来自神的指引也好,或者只是出于投机的愿望,城市最初的模式将会枯竭甚至死亡,除非人们能够在这种模式下逐渐培育出一种特别的,能够自我维持并且能够克服逆境和命运转折的生活方式。”
在《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一开始提到的两种现象是指“反空间”与“失落空间”,当然可以看出,这两种现象是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针对问题的探讨重点是特定地段建筑物的设计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相关问题;以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城市主义”的概念为中心,关注公共环境的空间联系,这种研究方向提倡从失去的景观中区理解具象空间。另一个现象是“失落空间”。关于这一想象,该书中提出的是描述性的概念而并非某种固定的定义:“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公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土地;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废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是衰败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