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企业通用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本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本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与目的滞料与滞成品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它们不仅会占据企业的仓库空间,还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束缚。

为了有效管理滞料与滞成品,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金利用效率,制定此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滞料与滞成品的管理工作。

三、定义与分类1. 滞料:指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或剩余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暂时不需要使用的物料。

2. 滞成品:指已完成生产但销售量不稳定或有质量问题导致不得不停留在仓库中的产品。

四、管理流程1. 滞料管理流程1.1 登记与分类1)对于每一批滞料,必须进行登记和分类,明确其名称、数量、单位、规格、质量等信息。

2)根据滞料的特性,将其进行分类,便于管理和使用。

1.2 期限管理1)根据滞料的性质和特点,制定滞料的期限管理措施。

2)对于有有效期的滞料,必须在到期前进行有效的利用或处理。

1.3 定期清查1)定期对滞料进行清查,确保滞料的数量与记录相符。

2)清查过程中,发现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的滞料,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不得继续滞留在仓库。

2. 滞成品管理流程2.1 库存管理1)对滞成品进行定期盘点,确保库存数量准确无误。

2)在盘点过程中,如发现质量问题或过期的滞成品,必须立即进行处理。

2.2 售后处理1)对于由于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无法销售的滞成品,必须制定相应的售后处理方案。

2)可以考虑进行降价销售、回收利用或捐赠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

五、责任与义务1. 相关部门负责人1)负责滞料与滞成品的登记、分类与管理。

2)负责制定滞料与滞成品的期限管理措施。

3)负责定期清查滞料与滞成品的数量和质量。

2. 仓储人员1)负责滞料与滞成品的入库和出库工作,确保数量和质量的准确性。

2)负责滞料与滞成品的摆放和管理,保障仓库的秩序和整洁。

3. 质量管理部门1)负责对滞料与滞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2)及时发现问题或过期的滞料与滞成品,并提出处理建议。

呆滞料与滞成品管理规定,推动公司滞存材料及成品的处理

呆滞料与滞成品管理规定,推动公司滞存材料及成品的处理

深圳市麦迪瑞科技有限公司呆滞料与滞成品治理规定一、目的有效推动公司滞存材料及成品的处理,以达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减少资金积压及物料治理困扰。

二、范围:公司所有呆滞、滞成品。

三、定义:1.呆料:凡品质(型号、规格、材质、效能等)不合标准,存储过久无使用机会,或有使用机会。

但很少。

存量多且有变质疑虑、或因陈腐劣化革新等,储存超过6个月近3个月内无异动的材料。

2.滞成品:因品质不合标准,储存不当变质或做好后遭客户取消、超量制造等,导致储存超6个月的成品。

四、呆料形成原因1、呆滞物料形成原因:①、销售猜测值高、造成储料过剩;客户订单取消而剩余的料。

②、工程变更所剩物料。

③、品质不合标准。

④、储存不善使材料变质腐化。

⑤、请购不当,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

⑥、试验材料、样品用料等。

⑦、产品更新换代所剩物料。

2、滞成品形成原因如下:①、计划生产,导致的在库产品超6个月;或是在6个月未销售完。

②、正常的库存产品在未到6个月就发生变质;或是因为品质、其他原因不能出库。

③、次一级产品,存放超过3个月的产品。

④、客户订单取消而留下的产品。

⑤、样品、客退品等。

五、执行方法(物料处理):1、物料控制部门设定呆滞处理小组,专门预防及跟踪处理呆滞料事件。

定每月15号召开呆滞物料处理会议。

2、仓库每月五号前依类别将超过3个月无异动且储存期限超6个月的物料填制报表。

3、呆滞处理部门接报表后,对呆滞物料进行分析列出A类呆滞物料、新增呆滞料。

并追查滞存原因(由物控、仓库办理品管工程协助)及拟定初步处理方式。

10号之前完成。

4、15号之前由物控主管召开呆滞物料处理会议。

5、处理物料规定(1)仓库库存1年以上且在1年内无任何进出异动的物料交采购联系退、或者降价处。

(2)仓库库存1年以上的半成品,交工程研究改件返工处理。

(3)仓库库存2年以上的材料无任何进出的物料且实在处理不了的调报废仓。

六、执行方法(成品处理):1、仓库每月五号前依类别将超过3个月无异动且储存期限超6个月的成品填制报表。

管理制度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总则第壹条目的为有效推动本公司滞存料及成品的处理,以达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减少资金积压及管理困扰的目的,特制订本准则。

第二条定义(壹)滞料:凡质量(型式、规格、材质、效能)不合标准,存储过久已无使用机会,或虽有使用机会但用料极少且存量多而有变质顾虑,或因陈腐、劣化、革新等现状已不适用需专案处理的材料。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A:销售预测偏高以致储料过剩(计划生产原料)。

B:订单取消剩余的材料(订单生产)。

C:工程变更所剩余的材料。

D:质量(型式、规格、材质、效能)不合标准。

E:仓储管理不善致陈腐、劣化、变质。

F: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物料)。

G:请购不当。

H:试验材料。

I:代客加工余料。

(二)滞成品:凡因质量不合标准、储存不当变质或制妥后造客户取消、超制等因素影响导致储存期间超过6个月的成品(次级品超过3个月),需专案处理。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1、计划生产A:正常品缴库期间超过6个月未销售或未售完。

B:正常品缴库期间虽未超过6个月但有变质。

C:和正常品同规格因质量或其他特殊因素未能出库。

D:每批生产所发生的次级品储存期间超过3个月。

2、订单生产E:订单遭客户取消超过3个月未能转售或转售未完。

F:超制。

G:生产所发生的次级品。

3、其他H:试制品缴库超过3个月未出库。

J:销货退回经重整列为次级品。

第三条滞存处理(壹)适当专业人员,长期专责处理滞存材料及成品,主管亦负责督促及督导工作。

(二)强化处理机能,以滞存处理专人为中心筹建工作小组,积极研拟可行的处理途径且定期(到少每月)检查追究处理结果。

□工作职责及作业程序第壹节滞料处理工作职责第壹条各有关部门及处理专人的工作职责如下:(壹)物料管理科1.“6个月无异动滞科明细表”(附表1)的编制2.“滞料库存月报表”(附表2)的编制。

(二)滞料处理专人1、请购案件核对有无滞料可资利用。

2、运用工作小组的机能追查各项材料6个月无异动的原因,拟订处理方式及处理期限。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那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那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1. 引言在企业经营中,滞料与滞成品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滞料指的是存在库存中长时间未被使用或处理的原材料,而滞成品指的是已经制造完成但未能及时销售出去的成品。

滞料与滞成品的存在会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流动资金和库存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公司需要建立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以有效减少滞料与滞成品的数量,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

2. 滞料管理制度2.1 滞料识别与分类首先,公司需要明确滞料的定义,并制定滞料的识别和分类方法。

通过对库存进行定期检查和盘点,识别出长时间未被使用的原材料,并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决策。

2.2 滞料清理与利用对于被识别为滞料的原材料,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清理和利用政策。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措施:•提倡内部调拨:鼓励各部门之间共享滞料,以减少浪费和拖延。

•降低价格促销:对于无法内部利用的滞料,可以考虑降价促销,以清理库存。

•合作外部销售:与其他企业合作,将滞料出售给对其有需求的企业。

2.3 滞料处理与报废在无法清理或利用滞料时,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和报废流程。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优先考虑回收再利用:对于可回收的滞料,公司应该考虑将其送往合格的回收单位进行再利用,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规范报废流程:制定滞料报废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滞成品管理制度3.1 滞成品定期检查与盘点公司应该建立定期检查和盘点机制,对滞成品进行识别、分类和统计。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滞成品的数量和种类,为后续的处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3.2 滞成品处理与降价促销对于滞成品,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政策。

其中,降价促销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通过降低滞成品的价格来促销,以减少滞留时间,并从中回收一部分资金。

3.3 滞成品调拨与外部销售除了降价促销,公司还可以考虑通过调拨和外部销售来处理滞成品。

具体措施包括:•调拨给其他部门:将滞成品调拨给其他需要的部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前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往往会出现滞料或滞成品现象,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占用企业的存储空间,增加库存成本,还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滞料与滞成品,降低企业库存成本,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以期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一、管理范围本制度主要适用于公司生产、采购、库存等部门及相关人员。

二、滞料与滞成品定义1. 滞料所谓滞料,在本制度中是指存放在公司库房内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已经接近超过保质期或者质量不符合公司要求,无法用于生产或供应客户所需的物料。

2. 滞成品所谓滞成品,在本制度中是指存放在公司库房内的,已经生产完成的成品,已超过出售的保质期或者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无法满足需求的产品。

三、管理内容1. 库存管控企业应设立库存预警指标,对准备进入滞料或滞成品状态的物料、产品及时报警,通知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并上报给企业管理层审批。

2. 处理要求在物料或产品出现滞料或滞成品现象时,需要立即通知库房管理员,将滞料或滞成品移入指定场地进行专门管理。

在移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要求完成移动记录和交接记录,确保物料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不变。

3. 处置方式对于滞料和滞成品,应尽快采用处理措施,归纳以下三种处理方式:(1)销售处理对于可以销售的滞料和滞成品,应立即与营销部门联系,通过特殊处理方式尽快完成销售,降低滞料和滞成品库存量。

(2)回收处理对于无法销售的滞料和滞成品,应立即通知采购部门,根据品质和成本,尽快完成回收处理,以降低库存成本。

(3)报废处理对于已经失去使用价值或无法满足公司生产、客户和营销需求的滞料和滞成品,应及时进行报废处理,化解企业资产负担。

四、管理要求1. 盘点制度每年对公司库存进行一次全面盘点,以了解公司库存的真实情况。

2. 统计报告每个月对公司滞料和滞成品进行一次统计汇总,上报公司领导层及时处理。

3. 处理结果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其他经验教训,规避以后滞料和滞成品产生的风险。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1. 滞料管理制度1.1 定义滞料是指原料或半成品在企业内部仓库中积压停留时间过长,不能及时使用的物质。

滞料管理制度是为了防止滞料积压过多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管理系统。

1.2 原因滞料的产生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如计划安排不当、工序调整、工艺改进、存货寄售等因素。

滞料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原材料的安全性、品质和成本。

1.3 管理措施1.对于已经有了滞料的情况,需要尽快开展滞料清理工作。

不同种类的滞料应该分别做出处理,包括清查、回收、变卖等。

2.对于新增滞料,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计划管理,避免原料采购过多,导致放置时间过长。

•在库存管理系统中添加滞料管理模块,及时跟踪和监控滞料数量,加强对滞料的管理和控制。

•加大销售力度,通过降低价格、开展营销、寻找新客户等方式加快滞料出库,减轻积压。

3.对于企业内部滞料的处理,应根据滞料种类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决策。

重要的滞料必须要出售或回收,而不重要的滞料可以通过处理或销毁的方式进行处理。

2. 滞成品管理制度2.1 定义滞成品是指已经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或成品,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出售或使用而堆积在企业内部仓库中的产品。

2.2 原因滞成品的产生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如不合理的销售计划、生产缺陷、质量问题、市场变化、技术升级等。

2.3 管理措施1.对于已经存在的滞成品,需要尽快开展滞成品清理工作。

根据滞成品的数量和品质,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比如:•出售:寻找新市场和客户,降低价格、赠送赠品等方式进行促销,加快滞成品的销售速度。

•款项调整:针对信誉好、业务量大的客户,可以通过调整款项方式,提高他们的购买意愿。

•处理:对于低品质、不完整、已经过期的滞成品,可以对其进行处理,如打折销售、改为礼品等方式进行处理。

2.对于企业内部滞成品的处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销售计划,制定更为实际的销售目标,减少滞成品产生的概率。

•严格控制生产质量,要求每个流程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的质量要求。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是指企业针对仓库中滞留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滞料)以及已经生产完成但未能及时销售出去的成品(滞成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流程,以减少滞料滞成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滞料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滞料的识别和分类:清点仓库中的滞料,根据产品类型、质量状态等进行分类和标识,以便于管理和处理。

2. 滞料的清理和处置:制定清理滞料的时间表和流程,定期清理损坏或过期的原材料,及时退换问题件,并进行记录和报废处理。

3. 滞料的库存控制:建立滞料的库存上限,及时调整订单数量,减少滞料积压。

4. 滞料的再利用:评估滞料中仍可利用的部分,尝试研发新产品或降低成本,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

5. 滞料的报废和清账:及时报废破损或过期滞料,并及时清账,避免滞留资金和资源浪费。

滞成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滞成品的分析和原因找寻:对滞留的成品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滞留的原因,如市场需求减少、质量问题等。

2. 滞成品的清理和处置:建立滞成品清理的工作组或流程,定期检查清理仓储中的滞成品,分类处理,如打折促销、降低价格、回收销售等。

3. 滞成品的销毁和处置:及时销毁已经过期或损坏的滞成品,采取环保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4. 滞成品的库存控制:建立滞成品库存上限,定期检查滞成品的库位,及时调整和处理。

5. 滞成品的销售数据分析:对滞成品销售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销售渠道和策略中的问题和改进点,提高销售效率。

通过建立和执行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滞料滞成品的损失和浪费,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有助于优化仓库管理和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能力。

国际化企业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国际化企业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新技术和
方法可以应用于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的研究中,从而为企业提供更
加高效和精确的解决方案。
THANKS
国际化企业管理的理 论基础
国际化企业管理主要基于比较管理、 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基础,如比较管理理论中的跨 文化管理、国际生产管理、国际市场 营销等,战略管理中的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资源规划等,国际企业管理中 的全球战略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等。
国际化企业管理的实 践经验
国际化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集中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市场 营销、全球采购、全球研发等方面的 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上。
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实施该制度,企业可更好地应对市场 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
与其他管理制度的协调与冲突
与供应商管理制度协调
该制度需要与供应商管理制度相互 协调,确保供应商交货时间与质量 符合企业要求。
与生产管理制度协调
该制度需要与生产管理制度相互协 调,确保生产计划和进度得到有效 控制。
与财务管理制度协调
目的和范围
明确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确定本文案所涉及的范围和重点
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
内容概述
本文案将分别从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的概念、影响因素、现状以及未来发 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02
文献回顾
国际化企业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际化企业管理的定 义和特征
国际化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跨国经营 过程中,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不同国 家的资源、市场、技术等,实现全球 化战略目标的管理过程。其特征包括 多元性、复杂性、风险性和竞争性。

国际化企业通用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管理规定

国际化企业通用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管理规定
⑥超制。
⑦生产所发生的次品。
(3)其他
⑧试制品缴库超过规定期限未出库。
⑨销货退回经重整列为次品。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三条各有关部门及处理专人的工作职责如下:
1.物料管理科
(1)“六个月无异动滞料明细表”的编制。
(2)“滞料库存月报表”的编制。
2.滞料处理专人
(1)核对请购案件有无滞料可资利用。
(2)运用工作小组的机能追查各项材料过期无异动的原因,拟定处理方式及处理期限。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
(1)销售预测偏高致储料过剩;
(2)订单取消剩余的材料;
(3)工程变更所剩余的材料;
(4)质量(型式、规格、材质、效能)不合标准;
(5)仓储管理不善致陈腐、劣化、变质;
(6)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物料);
(7)请购不当;
(8)试验材料;
(9)代客加工余料。
2.滞成品:凡因质量不合标准、储存不当变质或制造完毕后遭客户取消、超制等因素影响,导致储存期间超过一定期限需专案处理的产成品。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
(1)计划生产
①正常品缴库期间超过计划期限未销售或未售完。
②正常品缴库期间虽未超过计划期限但有变质。
③因规格、质量或其他特殊因素未能出库。
④每批生产所发生的次级品储存期间超过一定期限。
签发人
责任人签名
制度名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电子文件编码
GLWA151
页码
3-2
(2)订单生产
⑤订单遭客户取消超过期限未能转售或转售未完。
(1)“发生原因”栏:依第二条第一项所订的原因代号填入“发生原因”栏,并作具体说明。
(2)“拟处理方式”栏:拟处理方式。以转用、出售、交换、拆用、报废等代号填入“拟处理方式”栏。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总则第一条目的为有效推动本公司滞存料及成品的处理,以达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减少资金积压及管理困扰的目的,特制订本准则。

第二条定义(一)滞料:凡质量(型式、规格、材质、效能)不合标准,存储过久已无使用机会,或虽有使用机会但用料极少且存量多而有变质顾虑,或因陈腐、劣化、革新等现状已不适用需专案处理的材料。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A:销售预测偏高以致储料过剩(计划生产原料)。

B:订单取消剩余的材料(订单生产)。

C:工程变更所剩余的材料。

D:质量(型式、规格、材质、效能)不合标准。

E:仓储管理不善致陈腐、劣化、变质。

F: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物料)。

G:请购不当。

H:试验材料。

I:代客加工余料。

(二)滞成品:凡因质量不合标准、储存不当变质或制妥后造客户取消、超制等因素影响导致储存期间超过6个月的成品(次级品超过3个月),需专案处理。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1、计划生产A:正常品缴库期间超过6个月未销售或未售完。

B:正常品缴库期间虽未超过6个月但有变质。

C:与正常品同规格因质量或其他特殊因素未能出库。

D:每批生产所发生的次级品储存期间超过3个月。

2、订单生产E:订单遭客户取消超过3个月未能转售或转售未完。

F:超制。

G:生产所发生的次级品。

3、其他H:试制品缴库超过3个月未出库。

J:销货退回经重整列为次级品。

第三条滞存处理(一)适当专业人员,长期专责处理滞存材料及成品,主管亦负责督促及督导工作。

(二)强化处理机能,以滞存处理专人为中心筹建工作小组,积极研拟可行的处理途径并定期(到少每月)检查追究处理结果。

□工作职责及作业程序第一节滞料处理工作职责第一条各有关部门及处理专人的工作职责如下:(一)物料管理科1.“6个月无异动滞科明细表”(附表1)的编制2.“滞料库存月报表”(附表2)的编制。

(二)滞料处理专人1、请购案件核对有无滞料可资利用。

2、运用工作小组的机能追查各项材料6个月无异动的原因,拟订处理方式及处理期限。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滞料和滞成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积压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对企业的运营和资金流动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合理管理滞料和滞成品,许多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本文将探讨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建立的原则和具体的管理方法。

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于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当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积压过多时,会造成企业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此外,滞料和滞成品可能会占用仓库的空间,增加企业的租赁成本。

因此,建立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处理滞料和滞成品,降低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建立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的原则是基于减少滞料和滞成品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优化运营流程。

首先,需要设定合理的滞料和滞成品库存警戒线,超过警戒线的滞料和滞成品需要立即处理或转售。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衡量滞料和滞成品库存的指标和考核机制,以便监督和评估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工作的效果。

另外,需要完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计划,确保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供需平衡,减少滞料和滞成品的产生。

最后,需要加强和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滞料和滞成品问题,共同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

具体的滞料和滞成品管理方法包括库存管理、销售促销和装配管理等。

首先,库存管理是指根据滞料和滞成品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库存策略和管理规定,确保库存的合理配比和及时更新。

其次,销售促销是指通过降价、赠品等方式,加速滞料和滞成品的销售,减少库存积压。

此外,装配管理是指对滞料和滞成品进行组装和加工,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提高资金的回流和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立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资金利用率,减少滞料和滞成品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建立滞料和滞成品管理制度时,需要遵循减少滞料和滞成品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优化运营流程的原则,并采取合理的滞料和滞成品管理方法,如库存管理、销售促销和装配管理等。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实际生产运营中,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往往会面临滞料与滞成品的问题。

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滞料与滞成品,本文将重点介绍公司制定的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以帮助公司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生产运营效率。

二、定义滞料与滞成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暂时无法用于生产的原材料或已完成但无法及时销售的成品。

滞料与滞成品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生产计划调整、质量问题等原因所造成。

三、滞料与滞成品管理流程1. 滞料与滞成品识别公司应建立健全的滞料与滞成品识别机制,通过定期审核库存情况,明确识别滞料与滞成品。

同时,适时进行市场调研,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滞料与滞成品。

2. 评估与分类针对识别出的滞料与滞成品,公司应进行评估并进行分类。

根据滞料与滞成品的特性、数量、存放周期等指标,将其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3. 清理与处理对于低等级的滞料与滞成品,公司应优先进行清理与处理。

清理包括:合理回收利用、二次加工、内部调剂、捐赠或销毁等。

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处理方式,避免浪费资源。

4. 跟踪与报告公司应建立滞料与滞成品管理的跟踪与报告机制。

通过定期监测与评估清理与处理效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整体管理效果的持续改善。

此外,公司还应定期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告滞料与滞成品的处理情况,以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意识。

四、责任与监督1. 责任划分公司应明确滞料与滞成品管理的责任划分。

制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激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工作。

2. 监督与检查公司应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滞料与滞成品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不符合管理制度要求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纠正和处理。

五、培训与宣传为了使员工充分了解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公司应开展相关的培训与宣传活动。

通过面对面培训、内部通知、宣传栏等方式,向全体员工普及管理制度的内容、意义和操作流程,提升员工的意识和参与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是指一组规章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滞料(半成品)和滞成品的处置方法,从而减少物料滞留的损失,优化制造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下是一个的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滞料(半成品)和滞成品的处理管理;第三条滞料和滞成品是指装配车间、库房、维修站等生产环节中积累起来待处理的物料和半成品,通常处于闲置状态,长期停留会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浪费。

第四条滞料和滞成品应当得到合理处置,尽可能利用其现有价值。

第二章滞料处理管理第五条应当通过装配车间、库房、维修站等途径及时了解滞料的情况,建立健全滞料登记和管理制度,及时发现新的滞料情况并加以处置。

第六条按照滞料的类型、种类、数量等进行分类登记记录,并依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

第七条对于自行生产、自用的滞料,应优先考虑再次利用,或者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材料。

第八条对于其它滞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处理:(一)转售给其他企业或单位进行二次利用;(二)到回收站进行回收处理;(三)交给相关行业组织或爱心组织进行利用或捐赠。

第九条应当定期进行滞料的清查清理,有价值的滞料应有计划地进行处置或闲置备用,失去价值的滞料应及时进行清理处理,优先考虑回收再利用。

第三章滞成品处理管理第十条应通过各个生产环节及时了解滞成品的情况,建立健全滞成品登记和管理制度,及时发现新的滞成品情况并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按照滞成品的类型、种类、数量等进行分类登记记录,依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

第十二条对于可以再加工的滞成品,应当予以加工后再用,在商业化程度适当的情况下可将滞成品售出。

第十三条对于不能直接使用的滞成品,应当采取以下方式处理:(一)闲置备用;(二)卖给其他企业或单位进行利用;(三)通过回收站进行再利用;(四)进行捐赠或其他利用。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范文一、背景介绍滞料与滞成品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销售或者无法及时使用的原材料和成品,给企业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金占用的问题。

为了规范滞料与滞成品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制定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管理目标1.减少滞料与滞成品的数量和规模,提高资金周转率。

2.优化库存管理,确保原材料和成品的更新鲜度和质量。

3.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4.完善内控管理,防止滞料与滞成品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三、管理流程1.滞料与滞成品的鉴定与分类1.1 滞料与滞成品的定义滞料指的是已到库存超过规定时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或不能及时销售的原材料。

滞成品指的是已生产完毕但无法及时销售或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成品。

1.2 鉴定与分类标准根据滞料与滞成品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鉴定与分类标准。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库龄、数量、质量、销售前景等。

1.3 鉴定与分类程序(1)对库存中的原材料和成品进行检查和鉴定。

(2)根据鉴定结果,将滞料与滞成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可返工利用、可降级利用、可损毁处理等。

(3)记录详细的鉴定和分类信息,包括时间、数量、质量等,并进行归档保存。

2.滞料与滞成品的处置与利用2.1 返工利用对于可以通过返工修复的滞料与滞成品,应该及时安排返工工作,确保其能够重新投入生产流程。

返工过程中应注意质量控制,确保修复后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2 降级利用对于不能满足原来要求但可以改变用途的滞料与滞成品,可以适当降低其品质标准,寻找其他合适的用途。

在降级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产品的质量控制,确保新的用途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3 报废处理对于质量无法保证或者已无法重新利用的滞料与滞成品,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报废处理,防止继续占用资源和危及质量安全。

报废处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2.4 转嫁处理对于无法在企业内部解决的滞料与滞成品,可以考虑与其他企业进行转嫁处理,通过其他企业的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1. 背景和目的滞与滞成品是指在生产和仓储过程中产生的待处理产品或物料,通常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立即进行下一步处理的产品。

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这些滞留物料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避免对生产和仓储过程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流程。

2. 定义和分类2.1 定义:滞与滞成品是指在生产或仓储过程中滞留的产品或物料,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立即进行下一步处理的情况。

这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异常导致产出品质不符合要求,原材料供应中断导致生产停滞,临时库存调整导致滞留等情况。

2.2 分类:根据滞与滞成品的特性和处理需求,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 滞留成品:已完成生产过程的待销售产品,包括未完成的订单产品和质量异常产品等。

- 滞留半成品:已完成部分生产过程但无法继续生产的半成品,包括待补齐工序的半成品和受损半成品等。

- 滞留原材料:未进入生产过程但无法正常使用的原材料,包括供应中断原材料和过期原材料等。

3. 滞与滞成品管理流程3.1 滞与滞成品登记在滞留或滞留的产品或物料发生时,相关责任人应立即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滞留原因等。

3.2 滞与滞成品分类根据滞与滞成品的特性和处理需求,对滞与滞成品进行分类,并记录于滞与滞成品分类表中。

分类可以根据产品类型、滞留原因、处理优先级等指标进行。

3.3 滞与滞成品存储根据滞与滞成品的特性和存储要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和条件。

对于质量异常滞留产品,应根据要求进行不合格品堆存和隔离管理。

对于待销售滞留产品,应优先存放于销售库存区域。

3.4 滞与滞成品处理根据滞与滞成品的分类和处理优先级,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质量异常产品的返工或报废,待销售产品的优惠促销或调整销售计划,滞留半成品的补齐工序或返工等。

3.5 滞与滞成品跟踪与评估建立滞与滞成品跟踪机制,对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和跟踪。

定期评估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滞与滞成品管理规章制度

滞与滞成品管理规章制度

滞与滞成品管理规章制度一、概述为规范滞与滞成品管理,提高库存管理效率和商品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定义1. 滞销品:指单位时间内无法销售出去的商品。

2. 滞存品:指长期存放在仓储中的商品,所消耗的仓储资源和资金大,但回收却相对很难。

3. 滞成品:指制成了半成品或成品,但由于质量或其它原因暂时不具备出售条件的商品。

三、管理流程1. 滞销品管理:当一件商品在库存中无人问津,不能在当季销售,或者生产厂商已经停止生产时,该商品为滞销品。

库存滞销品要及时分类、标记、登记,进行统计、盘点和处置。

滞销品应离库存出去,进行处理。

2. 滞存品管理:当一件商品存储在仓库时间长、不易售出或者存储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时,该商品为滞存品。

库存滞存品需要及时分类、标记、登记,进行统计、盘点和处置。

为避免库存滞存品过多,一定要制定相应的加快销售的措施,例如采取促销、调整定价等做法。

3. 滞成品管理:当一件商品因为质量原因,无法通过品质检测时,该商品为滞成品。

在待产品达到合适的质量后,滞成品才能够拿出来销售。

同时,要对滞成品进行分类、标记和登记,以便于对库存滞成品数量和类别进行统计和控制。

四、处理方法1. 滞销品处置:滞销品需要通过清理库存的方式出库。

可以采取降价出售、强制购买、不断调整定价等方法,同时试图广泛推广和扩大销售市场。

2. 滞存品处置:滞存品也需要通过清理库存的方式,可以采取赠送、降价出售等方法。

当然,为了避免出现过多的滞存品,长期存放的某些商品可以租赁给其它企业或政府机构。

3. 滞成品处理:滞成品要进行二次加工或者质量改进后出售。

对于存在的质量问题更严重的滞成品,可以报废或者回收,进行分解、拆解或回收。

五、责任分工库房管理员要对库存滞销品、滞存品和滞成品进行定期盘点和记录。

同时,库房管理员还需要对滞销品、滞存品和滞成品进行分类、标记,便于进行统计和管理。

销售人员则需要配合库房管理员,加速销售处置库存中的滞存品、滞销品等。

企业管理制度——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滞与滞成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公司的发展需求,为规范和强化对滞与滞成品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中涉及滞与滞成品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仓储、销售等。

第三条滞与滞成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待返修品、待报废品、铁架品、尾品以及停产产品。

第四条滞与滞成品管理的目标是加强对滞与滞成品的管控,降低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二章滞与滞成品质量控制第五条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达到标准要求,减少滞与滞成品的产生。

第六条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每一道工序符合质量要求。

第七条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滞与滞成品产生。

第八条建立巡检制度,对生产现场进行巡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滞与滞成品的产生。

第九条对每个工序进行产品抽检,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条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质量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追责,减少滞与滞成品的产生。

第三章滞与滞成品的分类和管理第十一条滞与滞成品根据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为不合格品、待返修品、待报废品、铁架品、尾品以及停产产品。

第十二条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产品。

第十三条待返修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轻微质量问题,可以通过修复使其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

第十四条待报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严重质量问题,无法修复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品。

第十五条铁架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辅助工具,如模具、模板等。

第十六条尾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产品,数量较少且无法直接销售的产品。

第十七条停产产品是指因市场需求变化或其他原因停止生产销售的产品。

第十八条不同类别的滞与滞成品,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其存储、处理和处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第四章滞与滞成品的仓储管理第十九条滞与滞成品应当单独存放,与合格品分开,确保不发生交叉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生原因”栏:依第二条第一项所订的原因代号填入“发生原因”栏,并作具体说明。
(2)“拟处理方式”栏:拟处理方式。以转用、出售、交换、拆用、报废等代号填入“拟处理方式”栏。
签发人
责任人签名
(3)报废签呈的办理。
(4)留用部分的督促。
(5)填制“滞料发生及处理结果汇总表”送总经理签核。
(6)滞料处理结果报告资料的编印及报告。
(三)工作小组
原则由业条、技术、工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材、厂务部门指定人员组成,由滞料处理专人为中心定期举办检查会。
第三章滞料处理作业程序
第四条滞料处理依下列的作业程序办理
1.各公司物料管理科每月五日前,应依料库别的原物料中最近
⑥超制。
⑦生产所发生的次品。
(3)其他
⑧试制品缴库超过规定期限未出库。
⑨销货退回经重整列为次品。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三条各有关部门及处理专人的工作职责如下:
1.物料管理科
(1)“六个月无异动滞料明细表”的编制。
(2)“滞料库存月报表”的编制。
2.滞料处理专人
(1)核对请购案件有无滞料可资利用。
(2)运用工作小组的机能追查各项材料过期无异动的原因,拟定处理方式及处理期限。
签发人
责任人签名
制度名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电子文件编码
GLWA151
页码
3-3
六个月无异动,或异动数量未超过库存量百分之三十材料,列出“六个月无异动滞料表”,一式三联,送交滞料处理专人。
2.滞料处理专人接获“六个月无异动滞料表”后,应即运用工作小组的机能,追查滞存原因及拟定处理方式与期限,并填妥下列各栏呈总经理核准。
国际化企业通用管理文案滞料与滞成品管理规定
制度名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电子文件编码
GLWA151
页码
3-1
××公司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有效推动本公司滞存材料及成品的处理,以达合理利用、顺畅流动其用、货畅其流,减少资金积压的目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滞料、滞成品的范围
1.滞料:凡质量不合标准,存储过久已无使用机会,或虽有使用机会但用料极少且存量多而变质,或因陈腐、劣化、革新等现状已不适用需专案处理的材料。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
(1)销售预测偏高致储料过剩;
(2)订单取消剩余的材料;
(3)工程变更所剩余的材料;
(4)质量(型式、规格、材质、效能)不合标准;
(5)仓储管理不善致陈腐、劣化、变质;
(6)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物料);
(7)请购不当;
(8)试验材料;
(9)代客加工余料。
2.滞成品:凡因质量不合标准、储存不当变质或制造完毕后遭客户取消、超制等因素影响,导致储存期间超过一定期限需专案处理的产成品。
滞存原因分类代号如下:
(1)计划生产
①正常品缴库期间超过计划期限未销售或未售完。
②正常品缴库期间虽未超过计划期限但有变质。
③因规格、质量或其他特殊因素未能出库。
④每批生产所发生的次级品储存期间超过一定期限。
签发人
责任人签名
制度名
滞料与滞成品管理制度
电子文件编码
GLWA151
页码
3-2
(2)订单生产
⑤订单遭客户取消超过期限未能转售或转售未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