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变革-从深度融合到融合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整体变革的必然
“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 学生,将剥夺学生的未来”
John Dewey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 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 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 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在这一过 程中,所引发的结果无疑将是学科课程在功能 结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整 体变革。
“融合”的核心, 不是用技术去强化 传统教学,而是用 技术去创新教学, 引领教育体系变革。 是深化应用,融合 创新,用技术去创 新教学。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人”
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及各级领 导的信息化领导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应 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构造者、促进 者、辅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若要 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应提高应对信息技术浪 潮的能力,领导者则应该具备良好的规划、组 织、评估能力。
传统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 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全部教学设计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 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 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更不 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也称传统教学设计理论)是目
前的主流,这种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实施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2)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内容(即确定为达
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对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顺序也可通 过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或通过其他方法确定);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思想变革, 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 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拓展课堂的外延,支持网络化学习。 把教改课改放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原则上,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形成课堂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新常态。
转变观念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 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 “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 就是3.0版。
引子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 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 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 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 者”……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 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由以上分析可见,“以学为主”和“以教为 主”两种教学设计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
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 定或取代后者。而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要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将二者 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运用。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关注教师 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 性、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 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以取得更佳的教 学效果。为了与前面的“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 的I D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实现的教学设计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以促进学生 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提供信息资源(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 在学习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关资源;
3)设计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 计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是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关键环节);
如何将教学内容、媒体技术、学习者三者之间 有效地联系起来,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 合素质。
敢问路在何方?
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在进行多年整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整合的 理论成果,我们中国学者也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整合理论与方 法。这一理论力图科学地回答开头所提出的有关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 (即整合的目标意义、内涵实质和途径方法问题)。如上所述,对前 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是在借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三年度(2000 )报告的基础上加以引伸与扩展而完成的;而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则 基本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去探索。
(二)图像将成为重要的思维元素; (三)学生将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四)低结构成为深度融合的主导框架,数字
化工具与平台成为应用重点; (五)互联网思维将成为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融合的认识肤浅; 2.对人的重视不够; 3.技术异化、错误资源观的潜在影响; 4.教学设计欠佳,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能力,
2017年暑期继续教育全员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中学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3.0
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但在实践 中,后二个维度往往是“虚化”和“弱化”,因为知识与技 能最可操作,就变成了核心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 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 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意义深远。
②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
③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 教学设计;
④ 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基于计算机软件的信息化学习工 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前ຫໍສະໝຸດ Baidu(但教学资源 建设不等于要求老师都去做课件);
⑤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的新型教学模式。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经过多年来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努力,“以教 为主”教学设计已发展成具有较完整理论方法体系
和很强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并且已有大量的专著及 教材问世,但是其基本内容都离不开上述七个方面。 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例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 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 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互联网思维主要特点为:
1.借助多种简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人们可以通过 互联网获得并借助各式各样的资源来学习、思考、 判断和决策;
2.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实践中获得的大量数 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力状况、学习的重难 点)进行科学分析,发现规律性问题、寻得解决 主要问题的有效方法;
3.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超越时空地及时获得和处 理一般状态下难以获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强调在学习过程 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学习环境” 和“自主学习策略”两个方 面进行。前者是为学生建构意义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
学习的外因);后者则是通过各种学习策略去激发学生自主学 习和主动建构(诱导学习的内因)。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
集与开发
③ 关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①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 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总结多年来国内外在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尽管 教学设计过程模型的名目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看, 不外乎朝三个方向发展即: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敢问路在何方?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下面五条就是我国经过多年的整合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各学 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必需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 程深层次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已经过几百所学校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累试不爽)。
①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
3)分析学习者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知识基础 ,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即确 定在哪种难度等级和知识基础上对当前的学习者施教);
5)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 6)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教学媒体 ; 7)通过提问、测验或察言观色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做形成性评 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然后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 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作适当的修改与调整。
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实施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 与设计; 4)学习情境创设; 5)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进行教学 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通过提问、测验或察言观色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做形成性 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7)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策略作适 当的修改与调整。
4.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 渠道和方式进行交流。
学生创造和提供知识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课堂学习 过程中产生的即时性资 源。
第二种:学生在课 余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 资源。
低结构
结构松散 可变性强 内容宽泛
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深度融合
(一)屏幕将成为人们学习、交流、工作、生 活的基本介质;
4)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在个人自主学习 、自主建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 和深化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5)评价学习效果(它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6)设计强化练习(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设计出有针对性 的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来的错误或片面认识,以达到符合 要求的意义建构)。
2、敢问路在何方?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在上述有关“整合” 途径与方法的五个方面中 ,第一、二、两个方面在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不再重 复;这里只对第三、四、五等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 明。
①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② 关于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
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 和“启发式”等 多种。
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 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利于创 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这种教学设计也存在以 下两方面的不足之处:
1)忽视教学目标分析 2)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3)中国学者提出的整合理论与方法
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
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
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
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
合相应的学科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若从 这个意义上说,各学科的整合都应遵循的共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宏观的实施途径或方法。
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
教育信息化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 新月异,互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 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 思维、生产、生活、学 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 界发展的前景。
从深度融合到融合创新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路是“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刘 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对从深度融合到融合创新作了重要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