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原因及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经贸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也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

进出口贸易顺差高速增长。

但因此产生的摩擦也在增多,针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各种贸易壁垒也在增多。

除了外界的压力外,我们国内的进出口企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段时间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炒作不断,如食品安全,玩具问题等等。

此外由于中国巨大的需求和巨大的贸贸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国际商品价格和国内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等等问题。

而目前中国政府也在什对这方面的问题开始对策,一方面是缓解主要贸易国的不满情绪,此外国内的很多企业确实存在问题,如污染在国内,出口在国外,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低下,靠出口退税生存等等,国家近来的一系列手段固然有外在因素,但内因不可忽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科技实力才是主要的。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贸易顺差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一)、进十年中国进出口总值概括分析像中国这样迅速地发生变化的国家寥寥无几。

今天,中国已变成一台巨大的“出口机器”: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近7倍,达到每年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也从1998年的434.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621.9亿美元,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1999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仍再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到3606.3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

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增长6. 1 %;进口 1658亿美元,增长18.2%;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 92.3亿美元。

据海关分析,1999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曾一度下滑。

下半年后,在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方便进出等政策的刺激下,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复苏,我外贸出口终于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重新步入了增长的轨道。

最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最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论文《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论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出口贸易结构】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1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贸易结构;低附加值:自主创新一、我国贸易结构的现状我国是贸易的大国,在刚刚结束的十界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提到2006年。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见图1)。

与此同时,全球2006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起,同比增长37%。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认为,如果提高出口质量,贸易摩擦就会少一些。

这组反差警示大家,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在技术标准、劳工保障、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我国要加快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根据世贸组织去年底的反倾销统计报告,我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头号目标国。

这个每半年一次的报告提醒中国贸易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额呈强劲增长趋势,但国贸易出口状况并不乐观,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一直制约着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分析(一)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1、出口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

首先。

我国的贸易总额虽然很大,但是出口的产品中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据统计,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十类产品中有九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比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产品要少得多。

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以纺织品为例,中国工厂通常只能拿到5%―10%的利润,35%的利润归了品牌所有者,还有55%的利润被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包括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拿走,他们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公司。

”其次,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

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

浅析我国出口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出口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经 济管理
浅 析 我国 出 口制造 业面 临的问题 与对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李鸿雁
( 西南 财 经大 学 经 济学 院 ,四 川 I 成都 6 U1 3 0 )
1我国出 口制造 业的现状 随着 “ 中国制造2 0 2 5 ”产业规划 的提出,我国将开展 以促进制造 业创新发展为主题 ,以提 质增 效为中心, 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 造业深度融合为 主线, 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 向,以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和 国防建设对 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 目标的历史跨越 。因此 ,有 必要认识和分析 到 目 前 中国出 口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 ,随着 中国经济 的发展,G D P 逐年提升,其中,出 口 制 造业为G D P 的提升作出 了巨大贡献 。 我国出 口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 按 当时 I . 劳动力资源 充足 :1 9 9 8 年我国劳动参与率达到5 6 . 8 总人 口1 2 .6 亿计 ,可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约为7 .1 5 亿。 2 . 劳动力成本低 :2 0 0 3 年,英国 《 金融时报 》统计 ,中国制造业 工人 的工资平 均每小 时为6 1 美分 ,美 国工人的工 资平均每 小时 1 6 美
文化程度的 占8 4 % 。7 0 0 0 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 占6 0 % 以上,高级技 工和中级技工分别只占卿 3 5 % 。 2 . 生产设备利用率低 。据某7 1 8 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报 告,在被调查 的企业中,生产设备利用率达 到较合理水平的仅 占五成 , 有i / 4 以上的
企业生产设备利用率低 下
我国 出口制造业 中,劳动密集 型产业 占主导,技术资本密集型产 业发展不足 。产业 结构偏向轻工业,尤其是轻纺工业,重工业产品出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2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2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标签: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F2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1871年,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有效地解决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与贸易现实相悖的困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同样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从而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展。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肯定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一国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这种交换中获得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原理。

但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假说基础之上的。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并且在一国国内,所有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及所有劳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

然而,事实上,劳动力既不是唯一的投入要素,也不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诚然,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

那么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即利用劳动力优势即低成本优势,出口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取巨大的份额,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只要打出中国制造的名号即代表着廉价,高性价比。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众所周知,这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的确让新中国从一贫如洗转变为迅速崛起的大国,靠的正是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名列第一。

美国的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正是因为其产品的廉价优势。

而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当前中国新竞争优势上升的速率远慢于旧竞争优势下降的速率。

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环境、人民币都很便宜时期形成的代工和低端竞争优势将在5-10年内被新竞争对手所替代。

可见,“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本身也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刻。

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结果与讨论
实证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贸易政策、汇率波动以及成 本因素均对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 水平的增加有利于促进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符合一般经济学原理。贸易政策 的调整也会对贸
易进出口总额产生显著影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变化会影响国内市场和国 际市场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影响贸易进出口。汇率波动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较为 复杂,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加进口,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增加 出口。
实证分析
本次演示将采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 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这些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例如,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可以估计汇率波动、利率等因素对出口或进口的 影响程度。
具体数据说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例如,数据可能显示汇率 波动与出口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出口减少。此外,数据 还可能显示利率与进口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利率上升可能导致进口减少。
谢谢观看
以合理制定贸易政策和企业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方面,一方面可以拓展影响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其他潜在因 素,如国际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更复杂的模型和方法,如 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以更准确地估计各因素对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参考内容二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可能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此 外,通货膨胀还可能增加外贸企业的进口成本,从而对其经营产生压力。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些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例如,汇率波动可能对出口产生影响,而利率和通货膨胀则可能对进口产生影响。 此外,政策法规的变化也可能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进出口贸易。

当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作者:宁国玉来源:《卷宗》2012年第07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贸易额和贸易量逐年大幅增长,其中出口的增长幅度格外突出。

从总量规模上看,中国已是世界出口贸易大国,其中在一些产品上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印有“Made in China”的大量商品出现在世界主要市场上。

然而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近一年来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下中国出口贸易大幅度下降的现状说明我们离贸易强国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1.在出口增长方式上,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导致出口低效益中国外贸出口增长中,粗放、数量扩张型产品出口仍占相当的比重,而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外贸增长虽然创造了漂亮的数字,但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利润微薄、经济效益不高。

在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大多数产业处在低端分工位次,多数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由此形成的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和总体贸易规模的扩张。

但是在对外贸易中,仍存在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小、竞相压价、以利润换市场的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导致企业出口效益不高。

造成中国出口粗放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入增加,劳动生产率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

而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必然走的是粗放型的道路,表现为出口主要依靠外商投资和外企进行,以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生产消耗了大量资源,损坏了环境。

2.在出口产品的品质上,出口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低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出口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初级产品为主迅速转变为以制成品为主,成为世界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鞋、玩具最主要的出口国,机电产品也成为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吗

中国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吗

中国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吗?一、理论“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成长阶段极有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

比较优势陷阱有两种类型:1、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2、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一、分析中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仅从对外贸易方面来看,中国进口总额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0059.2亿美元,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到12016.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显著增长。

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相对应的即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数量及各大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商品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数据,1980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品出口总额为91.14亿美元,2009年增加到631,12亿美元。

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在1980年时仅90.05亿美元,而2009年为11384.83亿美元,在其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迅速。

中国如何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走出去国际商务

中国如何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走出去国际商务
2008年对外贸易总值25616.3亿美元,在全球贸易 中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6位跃至2007年的第3位,出 口跃居第2位,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提高到近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对外贸易整体特征:大而不强
在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中,中国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排名由上年 的34位上升4位,终于跻身前30强。
1997年,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在《经济 研究》发表的文章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比较 利益陷阱”的命题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 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 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 是处于不利地位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
比较优势过分强调静态贸易利益,即短期外 汇收益,忽视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 易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科 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竞争优势则基于一国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 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 牲一些中短期贸易利益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依靠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大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较优势策略失灵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前提的局限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及其பைடு நூலகம்争模式的发展变化
竞争优势理论
所谓竞争优势,指的是,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 势,而这些比较优势 “集中在特定的产品或产 业的环节上”(迈克尔·波特) 区别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是先 天的资源禀赋,而是后天的,需要创造的,并 且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中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 过其成本的价值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中国食品进出口与比较优势

中国食品进出口与比较优势

中国食品进出口与比较优势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有关于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发展现状的概述以及对中国进出口产品优势的分析和比较。

一、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发展现状的概述进口食品是指非本国品牌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包含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并在国内包装的食品。

出口商品是指本国品牌的食品,即指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包装的对其他国家出售的食品。

随着我国居民平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百姓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方位发展了对外的经济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

食品,电子产品,纺织服装,机械零件和日用品,是近五年来,我国进出口量最大的五类商品。

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

在中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外商对食品企业的投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了外商投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二、中国进出口产品优势的分析和比较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贸易足以产生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冲击,影响世界市场上某些产品的供求状况,直至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

中国有高达40%的储蓄率,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7万亿元,劳动力每年仅新增就有1000万人,这些投资和劳动力如果都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能力相当惊人,足以对整个世界市场同类产品造成严重冲击。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95539亿元,很多产品产销量世界第一,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安。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直保持⾼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开放,全⾯落实国家“⼗⼆五规划纲要”,努⼒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本轮⾦融危机是西⽅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盾的⼀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的经济增长动能不⾜,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字等问题频出。

主要发达国家⾮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影响。

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不⾜,从⽽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临多重⽭盾,致使中国⾯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世界经济格局发⽣重⼤变化⾦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2010年,美国国内⽣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按购买⼒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量对⽐趋势发⽣重⼤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作者:***来源:《全球化》2022年第02期摘要:1992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资源密集型产品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先降后升,始终显著;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指数波动上升,但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状态;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比较劣势转变为日渐显著的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2004年为界呈U型演变特征。

引致比较优势重大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和技术领先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规模经济、原材料成本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的内在发展趋势,未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趋于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趋于上升,综合比较优势将呈平稳发展态势。

巩固提升我国比较优势,需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综合施策,提升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弱化资源禀赋不足、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涨和有效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作者简介:李嘉琪,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优势,形成了高度显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并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形成了日益显著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

在不断增强的比较优势支持下,我国成功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最大贸易国。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70%,数据来源:万得(wind)资讯。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纵观我国不同类别产品比较优势的演变历程,受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劳动力、规模经济、生产成本、汇率等因素变化影响。

1992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正在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转变。

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思和我国对当前危机的对策

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思和我国对当前危机的对策

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思和我国对当前危机的对策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我国应扩内需、保增长,坚持两条腿走路,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外贸依存度;比较优势陷阱;外汇储备一、引言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通过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实绩,充分证明了该理论对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但是我国现在经济现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外汇储备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这些均显示了我国不是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少了,而是多了!金融海啸下,我国经济也受到重创。

我国首要扩内需保增长,拉动本国消费,坚持对外拉贸易、对内促消费两条路走路。

同时加强技术、人力资本投入;注重品牌、制度创新,提高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危”中求“机”、转“危”为“机”。

二、比较优势理论概括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各国也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改善各自的福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劳动相对丰裕的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并从1994年起持续出现贸易顺差。

但是对显示性比较优势的计算发现,近年来,中国在仍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的同时,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快。

同时我们发现,尽管有大量劳动供给,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不断上升的,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工资的上升,劳动力成本是不断下降的。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上较低的汇率和出口退税是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果工资的上升速度太快,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会使出口放慢,顺差减少。

计量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我国现在的劳动力成本水平比较低,因此即使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估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还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远来看,要避免或减缓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工资上升的速度不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仍然可以控制住;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劳动力成本在出口和贸易顺差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两倍的速度增长,由于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从1994年起出现了持续的顺差,特别是从2004年起,贸易顺差由320.9亿美元剧升至2008年的2954亿美元。

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98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初级产品,而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本相对密集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长要大大快于劳动相对密集的轻纺产品等和杂项制品。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上述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其实反映了中国在过去30年里比较优势的变化。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判断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第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下,中小企业是出口主体。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大企业是主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分摊研发成本和品牌成本,赢得国际竞争力。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要改革行业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扶持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我国比较优势及影响因素发生改变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种商品,从而可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具有更低机会成本的产品而参与国际分工。如果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还比贸易伙伴具有更低的成本,则该国在该产品具有绝对优势。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资源禀赋。但观察各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比较优势处于演变之中。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
我国正在进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时期,基于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出口优势正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国应该实行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通过主动的调整与引导,构建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出口升级面临的三大机遇:一是“引进来”加速技术进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市场前景更加诱人,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对华战略,向中国加速转移先进制造活动、区域总部、研发和生产性服务活动,全球人才也出现了向我国加速流动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美国等发达国家放松高技术进口管制,制成品价格回落,我国进口先进技术机会更多、成本更低。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引进来”的质量与水平,加速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企业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压力,经济复苏迟缓,企业市场价值低估。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充裕,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我国企业可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并购,获取境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这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三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新兴市场出口的机遇。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产品技术水平还会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但价格更低,性价比具有优势,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尽管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但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对中国生产的产品产生强劲需求,如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有请
为我们讲解
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 —— 困境对策



1985年后随着中国加工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原 材料需要量的增加迅速,我国国内的原材料己经难以满足 国内生产的需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越来越成为 原材料和燃料等的纯进口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我国农产品和能源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再加 上入世后过渡期和保护期的结束,对这些产品的保护力度 减弱,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大,国家补贴的减少,出口贸易壁 的增多,绿色贸易壁垄和技术性贸易壁垄的隐蔽性和限制 性增多,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逐渐增强。 在2009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 国。
与以往相比,我国普遍存在的“招工难”和劳 动成本快速上升,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对华转移已 经大大减速,甚至出现了转向,国内有的劳动密集 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可能成为 “新常态”,外需增长明显降低,市场竞争更加激 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学习东亚出口 导向型战略的成功经验,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 一些国家正在蚕食我国的市场份额。
1.
出口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与全球主 要经济体的贸易中,我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 响最为严重的国家。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 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 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 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 想方设法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加以限制, 极力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 活动。


目前为止,我国尽管与美欧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 我国与发达经济体总体上是互补性的分工关系,随着我 国出口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升级,我国与发达国家 的正面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一些预测指出,中国可能在10年内超过美国成 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保持世界超级霸权是美国的核心 战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日本的强劲追赶,美国 不遗余力地打压日本,日美贸易战略给日本带来了严峻 挑战。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 陷入停顿长达20年。面对中国的追赶,美国可能在贸易 保护、市场开放、汇率、知识产权、劳动与环境标准等 多个领域发难,遏制我国出口结构升级。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营造了吸引外国高级生产要素 流入的经济环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要素集聚最多的国家之一,主 要表现在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高级要素的集聚。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短期内吸引了大 量的资金涌入;我国企业也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 术,这些都快速提升了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你 ,2014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达到51万人,这说明我国的劳 动力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投资环境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优势。 未来,更多的企业将把中国定位为重要的市场和研发基地。这 种变化有利于推动我国比较优势从低成本的劳动密集产品向资 本技术密集产品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数值在1995 年后开始缓慢下降,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的比较优势在减弱。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 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和来自印尼、印度、巴西等发展 中国家的挑战,进入21世纪后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些 都导致了廉价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呈现弱化趋势。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下,企业不注重技术的研发,中国的 资本相对缺乏,国外很多国家在以资本优势替代劳动优势, 这也给我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带来了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