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香农—韦弗模式
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
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缺点
注重反馈环节,反馈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致性.考虑噪声的影响
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特征:目的性、特定性、多样性
6.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不同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7.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存储和拥有教育信息;提供和发送信息
教育信息: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
教育信息和受传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传播开展的前提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信息与媒体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教育信Βιβλιοθήκη 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媒体,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
9.教育传播的演进
1、语言传播(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功能:语言传播具有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功能。
22.信息的产生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3.作用的痕迹——信息
23.信息体及不同信息形态57
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4.教育信息来源64
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16.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是描述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及其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简化形式。
17.模式的表达形式
按性质划分: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按表示形式划分: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
18.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二)拉斯韦尔模式
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
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忽略了反馈
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教育媒体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提出反馈信息。
8.教育传播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者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度受教育者在认知、技能与情感方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
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育传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25.语言符号的功能75
1.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13.编码译码
编码: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转换成可以发送的信号。
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信源编码是指用合适的符号系统去代表事物的意义,即把信息转换成符号。
信道编码是指把一定的符号意义转换成一定的信号,即符号转换为信号。
(六)贝罗的S-M-C-R模式
把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传播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忽略反馈
19.信息的含义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20.信息的本质特点54
普遍性
重要性
依赖性
独立性
受主观影响
21.教育信息的特征55
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具有知识的秉性
可以被传输和存储
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特征:信息量迅速增多,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各种感官参与
4、网络传播阶段
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
同步与异步交流
10.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倡导者、指导者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1.传播学的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奠基人
拉斯韦尔
勒温,又译卢因
拉扎斯费尔德
霍夫兰
集大成者
施拉姆
2.传播的定义
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传播的类型
一.人对人的传播
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
4.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4.传播的功能
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5.教育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特征:简单、快捷、通俗、及时反馈等优越性。
方式:口耳相传,使用的感觉器官是听觉
2、文字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特征: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
传播方式:学习重心由听觉转向视觉,除口耳相传,增加了读写训练。
印刷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电子传播阶段(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教育信息:模拟信息——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单向——双向、多向;多媒体表现信息。
学习者:被动——主动
11.教育传播系统
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12.教育技术和教育传播之间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
所谓译码是指受传者把接收到的符号系统转换成指向的信息。是编码的反转换。
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14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15.教育传播过程的表述
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
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缺点
注重反馈环节,反馈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致性.考虑噪声的影响
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特征:目的性、特定性、多样性
6.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不同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7.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存储和拥有教育信息;提供和发送信息
教育信息: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
教育信息和受传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传播开展的前提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信息与媒体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教育信Βιβλιοθήκη 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媒体,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
9.教育传播的演进
1、语言传播(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功能:语言传播具有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功能。
22.信息的产生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3.作用的痕迹——信息
23.信息体及不同信息形态57
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4.教育信息来源64
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16.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是描述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及其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简化形式。
17.模式的表达形式
按性质划分: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按表示形式划分: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
18.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二)拉斯韦尔模式
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
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忽略了反馈
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教育媒体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提出反馈信息。
8.教育传播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者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度受教育者在认知、技能与情感方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
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育传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25.语言符号的功能75
1.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13.编码译码
编码: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转换成可以发送的信号。
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信源编码是指用合适的符号系统去代表事物的意义,即把信息转换成符号。
信道编码是指把一定的符号意义转换成一定的信号,即符号转换为信号。
(六)贝罗的S-M-C-R模式
把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传播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忽略反馈
19.信息的含义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20.信息的本质特点54
普遍性
重要性
依赖性
独立性
受主观影响
21.教育信息的特征55
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具有知识的秉性
可以被传输和存储
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特征:信息量迅速增多,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各种感官参与
4、网络传播阶段
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
同步与异步交流
10.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倡导者、指导者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1.传播学的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奠基人
拉斯韦尔
勒温,又译卢因
拉扎斯费尔德
霍夫兰
集大成者
施拉姆
2.传播的定义
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传播的类型
一.人对人的传播
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
4.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4.传播的功能
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5.教育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特征:简单、快捷、通俗、及时反馈等优越性。
方式:口耳相传,使用的感觉器官是听觉
2、文字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特征: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
传播方式:学习重心由听觉转向视觉,除口耳相传,增加了读写训练。
印刷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电子传播阶段(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教育信息:模拟信息——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单向——双向、多向;多媒体表现信息。
学习者:被动——主动
11.教育传播系统
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12.教育技术和教育传播之间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
所谓译码是指受传者把接收到的符号系统转换成指向的信息。是编码的反转换。
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14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15.教育传播过程的表述
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