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儿科学第七版流行性腮腺炎

5.耳聋
› 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不高,大多为单侧性,不 易及时发现,治疗困难,可成为永久性耳聋。
6.其他并发症
› 心肌炎较常见,而肾炎、乳腺炎、胸腺炎、甲状腺炎、 泪 腺炎、角膜炎、血小板减少及关节炎等偶可发生。
1.血、尿淀粉酶测定
›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2 周左右恢复正常。血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病 理特征,间质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淋巴 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
腺体导管细胞肿胀,管腔中充满坏死细胞及 渗出物,使腺体分泌排出受阻,唾液中的淀 粉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使血、尿淀粉酶 增高。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大多无前驱期症 状,常以腮腺肿大为首发体症。常先见一侧, 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 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 敏,开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肿 大的腮腺以耳 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 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触之有弹性 感并有触痛。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 逐渐消退。
2.血清学检查
› 近年来大多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 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早期快速诊断(前提是1个月内 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双份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有4倍或4倍以上提高为阳性。亦可用PCR技 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有很高的敏感性。
3.病毒分离
› 在发病早期取患者唾液、尿液、脑脊液或血液标本, 及时接种鸡胚或人胚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实验,阳性 标本采用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呈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 定,阳性者可以确诊。
2.睾丸炎
› 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单侧。常发生在腮腺炎 起病后的4~5天,肿大有腮腺开始消退时。开始为睾 丸疼痛,随之肿胀伴剧烈触痛,可并发附睾炎、鞘膜 积液和阴囊水肿。大多数患者有严重的全身反应,突 发高热、寒战等。一般10天左右消退,约1/3~1/2的 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如双侧萎缩可导致不 育症。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俗称痄腮” 衬耳寒”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点。
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
早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借唾液飞沫传播。
5~14岁为好发年龄。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季节,常在集体机构中流行。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有否腮腺炎疫苗接种史。
患者周围有无腮腺炎流行及接触史。
既往有无腮腺炎反复发作史。
2、临床表现询问腮腺肿大时间(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大是否以耳垂为中心,波及范围(单侧或双侧,有无颌、舌下腺肿大),是否腮颊部疼痛加剧与张口、咀嚼、进食酸性食物等有关。
是否伴有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及睾丸的肿痛等并发症表现。
【体检要点】重点观察腮腺是否呈单侧或双侧肿大,肿大腮腺是否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皮肤表面有无发红。
是否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无红肿及排脓现象。
是否伴有胸骨前水肿。
如并发脑膜脑炎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并发胰腺炎有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并发睾丸炎有无睾丸红肿热痛表现。
【辅助检查】1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约90%的患者血清、尿淀粉酶轻至重度增高。
2.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大于4倍增高也可诊断。
2)病毒分离对于腮腺不出现肿大,同时累及了其他腺体、脏器者可通过唾液、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协助诊断。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无疫苗接触史,既往无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边缘不清,皮肤表面不红。
可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红肿,即可临床诊断。
不典型者,可以借助辅助检查诊断。
2.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肿大腮腺红肿热痛明显,挤压后有脓液自腮腺导管流出。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1 范围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fitis)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同义词:痄腮(中医学病名)。
3 诊断3.1 诊断要点3.1.1 病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3.1.2 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1.3 实验室检查(1)血象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3)病原学检查。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3.2 鉴别诊断3.2.1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学病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成脓时局部有波动感,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猩红热、伤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2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
对再次发生腮腺炎的病例,应作抗体测定,如为阴性,应考虑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
可依据病毒分离加以鉴别。
.3.2.3 急性淋巴结炎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流行性腺腮炎

3.命名: 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证
候特点和传染性有其不同的命名: “痄腮” —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 ?痄腮》。 “腮颌发” ——见《证治准绳 ?疡医》。 “虾蟆瘟” ——见《医学正传 ?虾蟆瘟》。 “鸬鹚瘟” —见《疡科心得全集 ?鸬鹚瘟》。 “温毒” ——见《温病条辨 ?上焦篇》。
痄
腮
(流行性腮腺炎)
1
教学目的
?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病机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要点与合并症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辩证论治
2
一、概述 1.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腮腺炎时 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 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主要特 征。中医学称之为痄腮。
10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 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5) ,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 (6) 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 (7)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 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 指歧骨内 (8) ,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 毛 (9)
11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腮腺炎时邪病毒。 病变部位: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病机:风温邪毒蕴结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
9
【经络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 抵头角 (1)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 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 (2) ,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 络肝、属胆 ,循肋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 (3) ,横 入髀厌中 (4) 。
8
儿科 痄腮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痄腮中医诊疗方案(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起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
腮腺肿胀约持续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3)病前有痄腮接触史。
(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6)尿和血淀粉酶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17016-1997)(贝政平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2)症状体征①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②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③恶心呕吐,伴中上腹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④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3)实验室①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②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③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4)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a)具备2.1或伴2.2或2.3或2.4;b)具备2.2或2.3或2.4项加1.②临床诊断病例4.1加1.③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1或3.2或3.3。
(二)证候诊断1.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
中医儿科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中医儿科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周涛;董盈妹;赵霞【摘要】目的筛选和评价中医儿科专家对《中医儿科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草稿框架以及诊疗意见的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修订科学实用的《中医儿科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在文献研究总结及第一轮问卷调查反馈的基础上制定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辨证要点、治疗、预防和调护),向全国17省36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数、等级和、不重要百分比)、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变异系数)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100%.专家对于流行性腮腺炎(修订)草稿中大部分指标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较高,中药注射剂部分意见集中程度偏低,变异性较大,未达成共识.结论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具有代表性,《中医儿科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框架涉及的条目基本得到专家的认可.%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screen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opinions from the experts on the first draft Paediatric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Mumps in TCM, and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guideline. Methods Delphi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round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s and the first round of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administrated to 36 experts from 17 province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active coefficient,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methods. Re-sults Totally 3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in the second time with 100% recovery rate.And most of the experts shared a positive view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draft. While the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with high varibility did not reach a consensus. Conclusion The positivity and professional level of experts are high, the distribution area is wide and representative, The items covered in the framework are generally endorsed by the experts. The referred items on this revised guidelines are basically recognized by the experts.【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07【总页数】4页(P749-752)【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问卷;Delphi法【作者】周涛;董盈妹;赵霞【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5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 parotitis)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
(3) 胰腺炎: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或一周,以中上腹剧 痛和触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呕吐、发热、腹泻、便秘,腹 B超胰腺肿胀充血。
(4) 肾炎:合并肾炎发病率不高,表现血尿、蛋白尿、浮肿, 个别严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四、治疗及预防
预防建议: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最有效的方法。 ➢ 目前预防腮腺炎的疫苗是麻疹、腮
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即麻腮风疫 苗),儿童在8月龄、18月龄各接 种1剂次,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
四、治疗及预防
预防建议: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
➢ 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6%,腮腺炎自然感染的保护效果可 达97%左右。
传染源:包括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 无症状者)。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都具有传染 性,其中从发病前1~2天到发病后5天之间的传染性最强。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腮腺炎病毒主要是以飞沫形式通过呼吸
道传播。 (2)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接触被腮腺炎病毒污染的物品而
四、治疗及预防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 腮腺肿胀期:全身不适数小时至1-2天后,出现腮腺部位肿
痛,一般先一侧肿胀,但也有两侧腮腺同时肿胀者,伴发 热体温高达39~400C,头痛、咽痛、畏寒、食欲减退。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 腮腺肿胀期: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
界不清,质韧,摸之有触痛、无波动感,局部皮肤发紧、发亮, 一般表面不发红或微红,严重者腮腺周围组织出现水肿,面貌 变形。 ➢ 腮腺肿胀大多数于1-3天达高峰,4-5天后逐渐消肿,全程约 10-14天。
2024版儿科学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精品版)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 主,呈周期性流行。
临床表现及分型
潜伏期
8~30天,平均18天。
前驱期
部分患者在腮腺肿大前1~2天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 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腮腺肿痛期
以腮腺肿痛为主要表现,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 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 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途径探讨
加强疫苗接种
及时准确诊断
提高疫苗覆盖率,特别是在易感人群中加强 疫苗接种,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和复 发率的关键措施。
通过加强医生培训、提高诊断设备性能等方 式,实现流行性腮腺炎的及时准确诊断,以 便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个性化治疗方案
加强患者教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包括合理的药物选择、治疗周期等,以提高 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
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 易感,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 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无免
饮食受限
患儿因腮腺肿痛而导致张 口困难,影响进食和饮水, 长期饮食受限可导致营养 不良。
心理影响
长期患病和疼痛不适可对 患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原则
隔离患者
确诊后应立即隔离,直至腮腺肿胀完 全消退。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
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
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
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
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
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
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
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
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
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
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腮腺炎的诊疗指南

多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并有脓液排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颈部淋巴结炎
肿痛部位在颌下、颏下,有压痛及感觉异常,无红肿。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多有关节区疼痛、压痛及张口受限等症状,肿胀多局限于关节部位。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03
中成药
采用中药外敷、针灸、拔罐等方法,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外治法
对于轻症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重症患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根据病情轻重
对于流行期间的病例,应优先考虑抗病毒治疗,以防止疫情扩散。
参考流行病学资料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该患儿在发病初期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伴有腮腺肿痛。检查发现患者腮腺肿大、疼痛,咀嚼困难,局部皮肤发红、发热。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经隔离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
VS
该病例为一名45岁女性,因腮腺肿痛、发热等症状就诊,诊断为并发其他疾病的腮腺炎病例。
详细描述
该患者在发病初期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伴有腮腺肿痛。检查发现患者腮腺肿大、疼痛,咀嚼困难,局部皮肤发红、发热。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咽痛等。经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
总结词
06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腮腺炎的诊断需要基于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以及触诊时的压痛和肿胀等体征。
腮腺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尤其在拥挤、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儿科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冬春,传染性很强,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中医称为“痒腮”、“蛤蟆瘟”。
由风温疫毒经口鼻侵入,内袭于少阳,循胆经外发所致。
肝胆相为表里,邪重者可内陷厥阴,发生抽搐、昏迷;留滞肝络,出现少腹痛及睾丸肿痛等合并症。
【诊断】1.有腮腺炎接触史。
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边缘不清楚,有压痛,腮腺管口(相当于上颌第2白齿旁颊黏膜上)红肿。
可伴恶寒发热、头痛咽红肿及呕吐等症。
2.如胀痛较甚而腮腺转软,或颈部颌下有边缘清楚的坚硬肿块,需和化脓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相鉴别。
3.若见头痛、呕吐、项强、昏迷、惊厥,提示并发脑膜炎。
4.如睾丸肿大,少腹疼痛或脱腹胀痛,已有睾丸炎或胰腺炎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在并发脑膜炎或睾丸炎时,白细胞总数会增高。
并发胰腺炎时,尿、血淀粉酶增高。
【治疗】凡属患侧局部肿痛而全身症状不明显者,给予简易方药或外治疗法即可治愈;否则当辨证用药,内外兼施。
一、辨证论治本病系风温疫毒引起,治法当疏风、清热解毒。
若内陷心肝,并发睾丸肿痛或腕腹、少腹疼痛时,分别配合熄风开窍、疏肝泄肝等法。
1.温毒在表轻微发热恶寒或不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尖质红,脉浮数。
此为痒腮初起,邪毒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
连翘、金银花、僵蚕、牛劳子各IOg,桔梗、薄荷各5g,甘草3g,板蓝根15g<>加减:若腮肿明显,加黄苔6g,夏枯草10g。
呕吐,加竹茹6g。
2.热毒蕴结壮热头痛,口渴引饮,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苔黄,质红,脉滑数。
此为邪壅少阳,热毒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连翘、黄苓、僵蚕各IOg,蒲公英、板蓝根各15g,马勃6g,黄连、甘草各3g。
加减:腮部漫肿,硬结不散,加昆布、海藻各10g。
大便秘结,加大黄或玄明粉(冲服)IOg0少腹睾丸痛,加龙胆草、柴胡各6g,延胡索、川楝子或荔枝核、赤芍各10g。
中西医儿科流行性腮腺炎

3日~4日或一周 。 4、感音性耳聋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酶类测定:急性期血清及尿中的淀粉
酶含量明显升高。 (三)血清特异性抗体:感染后2周~3周即
可出现,1月时达最高滴度,3个月后逐渐降 至低水平。
七、诊断要点
当腮腺或其他唾液腺急性肿痛, 加以有腮腺炎患者的接触史,临床 即可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对缺乏腮腺炎特征的疑似病例, 可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单独发生腮腺炎病毒脑膜脑炎 时,只能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血清 学检查和脑脊液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加以确诊。
八 、鉴别诊断
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其他病原所致的腮腺炎或腮腺肿大
单独发生腮腺炎病毒脑膜脑炎时,只能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血清学检查和脑脊液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加以确诊。
它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内服药从内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外敷药使药物之功力直达患部,从而大大缩短病程,提高了疗 效。 论述了卒肿的病因、病位、病机和病证。 中医学中属于“痄腮”范畴。
隋代《诸病源候论》曰:“风热 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 血相搏,结聚肿痛。”
九、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1、辨轻重: 2、辨常证与变证: 3、治疗总则为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4、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特点: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合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 证候特点: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论述了卒肿的病因、病位、 病机和病证。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痄腮风温邪毒自口鼻而入壅阻足少阳 经脉,郁结于腮部。
2、足厥阴肝经布两胁,循少腹,绕阴器, 邪热亢盛,气血阻滞,疏泄失常,故可 伴有脘腹及睾丸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的诊疗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流行性腮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
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可呈流行或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间。
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
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
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病毒分离
●釆集患儿唾液、血、尿或脑脊液,及时接种鸡胚 或人胚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阳性标本采用 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接触史,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 漫肿、疼痛,诊断一般不困难。对疑似病例需根 据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试验确诊。
2.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称之为“发颐”。为细菌感染,多为一侧腮 腺肿大,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局部疼痛剧烈拒 按,红肿灼热明显。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挤 压腮腺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无传染性。血常 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
●本病为感受风温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 经,邪毒壅阻于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结于 耳下腮部所致。
(1)邪犯少阳
●外感风温时邪,侵于足少阳胆经。胆经之脉起于 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下行 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感受风温时 邪,从口鼻入侵,邪犯少阳胆经,邪毒循经上攻 腮颊,与气血相搏结,则致耳下腮部漫肿疼痛、 咀嚼困难;邪毒郁于肌ຫໍສະໝຸດ ,则见发热恶寒、咽红 等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前驱期可无症状,常 以腮腺肿胀疼痛为疾病的首发表现。
●腮腺肿胀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 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表面发热但皮肤不红, 张口咀嚼困难,进食酸性食物可促使唾液腺分泌,使 疼痛加剧。腮腺肿胀为1~3天达高峰,持续5天左右, 然后逐渐消退。通常一侧先有腮肿大,继之累及对侧, 有时亦可累及颌下腺或舌下腺发生肿胀,并可触及椭 圆形腺体。腮腺导管口早期常有红肿,有助于诊断。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 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舌下腺肿胀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
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
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
秘书: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2012年版起草人:韩新民、汪受传、尹东奇。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起草人:赵霞、秦艳虹、董盈妹。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2015年工作组组长:赵霞。
副组长:秦艳虹。
成员:边逊、乐芹、刘文、刘玉玲、刘竹云、李志山、李建保、李莲嘉、杨江、吴泽湘、翟文生。
秘书:董盈妹。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草稿)专家论证会组长:王素梅。
成员:丁樱、王雪峰、孙丽平、李新民、赵琼、姜之炎、秦艳虹、袁斌、虞舜、虞坚尔、翟文生。
1.5 起草和评审《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2轮专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了指南草稿。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
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危险。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提交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的4人评估小组(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评价稿进行评价,专家评估小组对指南总体质量的评分为7 -7-7-7分,4位专家均表示“愿意推荐使用该指南”。
同时选取不同地域11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三级甲等医院9家,二级甲等医院2家),完成了204例指南一致性评价,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依据方面一致率为100%,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依据以及治则的一致率分别为99%,98%,96%,98%,96%,主方、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中成药和其他治法的一致率分别为95%,97%,85%,89%。
说明评价稿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际。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临床经验、随访调研等考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指南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
并编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应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用。
本指南计划定期更新。
本指南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更新。
本指南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
资助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建议的形成。
参与本指南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他们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
2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防治;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传染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3 术语和定义[1-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
中医学中称之为“痄腮”。
4 诊断4.1 病史[4]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发病前2~3周可有接触史。
4.2 临床表现[4-6]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以耳垂为中心非化脓性肿大,向前、后、下方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对侧亦可出现肿大。
同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
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3 实验室检查[4-5]1)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
90%患儿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
淀粉酶增高的程度常与腮腺肿胀程度相平行。
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儿,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
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腮腺炎的诊断。
3)病原学检查。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早期快速诊断,用于1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
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明显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率。
疑有脑膜脑炎者可做脑脊液检查。
4.4 鉴别诊断化脓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5 辨证[6-8]5.1 常证5.1.1 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5.1.2 热毒蕴结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差,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5.2 变证5.2.1 邪陷心肝证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5.2.2 毒窜睾腹证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或伴发热,溲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
5.2.3 毒结少阳证腮部肿胀数日后,左胁下、上腹部疼痛较剧,胀满拒按,恶心呕吐,发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6 治疗6.1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
轻证治疗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可过于攻伐,壅滞祛除,则少阳毒解。
若出现邪毒内陷,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引窜睾腹,毒结少阳,则需配伍息风开窍、清肝泻火、疏利少阳等法。
本病宜采用内、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
同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处理变证,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6.2 分证论治6.2.1 常证1)邪犯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散结消肿。
主方:柴胡葛根汤(《外科正宗》)加减。
(推荐级别:D)[9]常用药:柴胡、黄芩、石膏(先煎)、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桔梗、炙甘草等。
加减:咽喉肿痛者,加马勃、玄参;纳少呕吐者,加竹茹、陈皮。
2)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方: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
(推荐级别:D)[10]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锦灯笼、玄参、夏枯草、橘红、桔梗等。
加减:热甚便秘者,加石膏(先煎)、大黄(后下);腮部肿胀坚硬拒按者,加海藻、牡蛎(先煎)、赤芍、牡丹皮。
6.2.2 变证1)邪陷心肝证。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推荐级别:D)常用药: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石膏(先煎)、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后下)、僵蚕、炙甘草等。
加减:头痛剧烈者,加龙胆、石决明(先煎);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代赭石(先煎);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
2)毒窜睾腹证。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推荐级别:D)常用药:龙胆、栀子、黄芩、黄连、蒲公英、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赤芍、青皮。
加减:睾丸肿大明显者,加莪术、皂角刺;伴腹痛、呕吐者,加郁金、竹茹、姜半夏;少腹痛甚者,加香附、木香、红花;腹胀便秘者,加大黄(后下)、枳实。
3)毒结少阳证。
治法:清泄热毒,疏利少阳。
主方: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推荐级别:D)[11]常用药:柴胡、黄芩、姜半夏、蒲公英、郁金、枳壳、竹茹、川楝子、虎杖、大黄(后下)、白芍、炙甘草等。
加减:大便溏泄者,去大黄,加苍术、木香;腹痛剧烈者,加川芎、红花、牡丹皮。
6.3 口服中成药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
每支10mL。
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每服1/3支,1~3岁1/2支,3+~5岁2/3支,>5岁1支,每日3次。
用于常证。
(推荐级别:D)[12]2)安宫牛黄丸(散)(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