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林纾的翻译与桐城文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王开林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04期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洋人,反以此见重于洋人,因他骂得鞭辟入里。
洋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
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要二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生逢乱世,也很少有人像辜鸿铭那样愤世嫉俗,骂遍天下强梁,出语尖酸刻薄,不留情面。
慈禧太后去世后四年,辜鸿铭写过一篇《慈禧的品行、趣味和爱好》的文章,赞扬慈禧太后“胸怀博大,气量宽宏,心灵高尚,”“是一位趣味高雅、无可挑剔的人”。
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慈禧太后就没有微词。
辜鸿铭对晚清的中兴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亦颇有微词。
他认为曾是大臣,李是功臣,曾之病在陋(孤陋寡闻),李之病在固(凡事无所变更)。
他还拿张之洞与端方作比较,结论是:“张文襄学问有余,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
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为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为真小人。
”近世人物中,辜鸿铭最看不起袁世凯,因此后者挨骂的次数最多,也最为不堪。
1907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辜鸿铭也做了外务部的员外郎。
有一次,袁世凯对驻京德国公使说:“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
”其言下之意是,他处理公务无须学问帮衬。
辜氏听了这话,便以戏谑的语气嘲笑袁世凯不学无术,他说:“当然,这要看所办的是什么事,如果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
除倒马桶外,我还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到的。
”当时,有一种说法众人皆知:洋人孰贵孰贱,一到中国就可判别,贵种的洋人在中国多年,身材不会走形变样,贱种的洋人则贪图便宜,大块朵颐,不用多久,就会脑满肠肥。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有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有名的三字翻译尺度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师长教师曾写道的他对翻译的小我看法.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个中信达如今一向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克不及接收,但是严复所处的时期,他翻译过来的器械主如果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美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施展,实非处死.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所以书为话柄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轻易做到的事,忠诚于原著即精确,译笔流畅明确,文字典雅.要做到忠诚于原著本来就很不轻易,而假如只留意精确却疏忽了译笔的通晓晓畅,那么,即等于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看重的.自从海交际通凋谢以来,具有必定翻译才能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意取一本译作来看,请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联合得很好,却其实不久不多.按其原因,一是因为对原著只作粗略的阅读,二是对原著缺少周全的剖析研讨,三是不克不及真正懂得原著.如今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极新的研讨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侧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华.是以,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依据自已的领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改填补,只要重要精力不与原文相违反,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构造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惟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必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其实不是做翻译工作的精确办法.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今后,搞翻译的人将会更多,万万不要搬用我这种做法.二.西词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词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成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合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认为达;为达,即所认为信也.二.英词句子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一般都边举例边解释,插在中央,就象中文的引证.旁注一样,然后远远地与前文相接,把前后意思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全的句子.是以,英文的句子构造自有其特色,它少则二.三个字,多则数十.成百字为一句,假如机械地照译原文,就必定会令人费解.假如为图省事而大量砍削原文中的难译部分,又会伤害原意.这端赖译者先将原文的全体精力本质紧紧地控制住,做到融合贯通,烂熟于胸,尔后下笔,天然就能使译文精确.流畅,首尾呼应,较充分地表达出原著的思惟.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论过于深邃,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那就只许多多少下些引证.衬托的工夫,以祈解释它的寄义.译者所有这一切具体做法,无非为了一个达字,归根到底,为了达,也恰是为了忠诚于原著,使译文能精确地表述原著的精力.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罢了!”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榜样.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但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其实锐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三.《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求辞藻的幽美和主题的精确.孔子也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实罢了.”又说:“说话.文字死板无味,就不克不及扩展影响”.可见,文字的精确.流畅.幽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搞翻译工作的尺度.本来,除了文字的精确.流畅之外,还请求其典雅,这不但仅是为了去影响尽可能多的读者就行了.其实,那些包含着古奥的推理和含蓄深邃深挚的说话的著作,用中国汉代以前的语法句法去译述,倒还易于表达些,若用现时期人平易近大众所通用的文字说话译出来,反而不轻易表达得充分.如许做的成果,就往往不免为了凑合词句的章法而不克不及不伤害原意.于是,使得译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求达,照样求雅?这两个尺度必须郑重选择,在不成得兼的时刻,稍稍侧重于雅,也是有的,这都是出于不得已,并不是单纯地寻求文字技能呵!我这个译本,曾很引起一些人的群情讽刺.说文字过于艰深难明,又掉之光滑.现实上,不过是因为我主不雅上力争做到凸起原著的精力罢了.别的,原著的各类不雅点,多半来自哲学.数理以及天然科学各部分从事实践的人的研讨成果,倘译者本身对于这类科学从未接触过或知之不久不多,那么,尽管译者与作者是统一国的人,懂本国的说话文字,生怕仍然在懂得上会有许多艰苦.本国译者尚且不尽懂得,又况且由外国人依据异国文字辗转翻译过来的译本呢?四.新理踵出,名目纷纷,索之中文,渺不成得,即有牵合,终嫌整洁.译者遇此,独有自具权衡,即义命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斯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建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斯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成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命名之难!虽欲避不求甚解之诮,有不成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是存明哲.四.新的学说一个接着一个地不竭消失,新的名词也跟着多了起来.这些新的名词,从中文中很难找到,即使勉强凑合,也嫌不敷贴切.搞翻译工作的人碰到这种情形,只有依附本身的水温和懂得才能,按照新名词的寄义去肯定中文的译名.但如许做是很艰苦的,就如这本书上卷的十几篇导言,是因为正文的理论很深,才以导言的情势先作一番浅易的讲解.我起先把“导言”译成“卮言”,钱塘人夏穗卿(名曾佑)嫌译得不好,说“这是佛经中曾用过的名词,可译成‘悬谈’.”后来桐城人吴挚父师长教师(名汝纶)见了,又说:“‘卮言’既然已是陈词滥调了,而‘悬谈’也是沿用佛家的,都不是具有独创才能的人所应遵守的,还不如采取曩昔诸子百家写书的老办法,给每一篇加上个标题好些.”夏穗卿又说:“如许做,就成了一篇篇相对自力的文章,对于原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用意就显不出来了.”至于“悬谈”.“悬疏”这些名词,“悬”就是微妙的意思,是分散归纳综合全书中间思惟的话,与这不相符的做法,必定不克不及采取.斟酌了上面两种不合的看法之后,于是就按照本来的篇目,爽性将“卮言”译为“导言”,并把吴挚父所拟定的各篇的标题,分离注鄙人面,使读者读起来便利.从这里可以看到肯定一个译名的艰苦,即使想防止因不求甚解而引起他人的嘲笑,照样防止不了.其它如“物竟”.“天择”.“储能”.“效实”等等这些译名,都是由我开创的.有时为了肯定一个新的中文译名,往往要花上十天或一整月时光重复揣摩.斟酌.对于肯定新译名的难处,我是深有领会的,愿望高超的读者对此可以或许原谅.严复的这几篇文章是用古文写就,一些读者读起来可能有艰苦.这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便利大家懂得.。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 林纾
译界之王——林纾一、走近林纾1.简介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复肆力於画。
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2.生平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论成功的翻译_再读林纾_严复作品有感_刘明
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刘 明(浙江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摘 要:如何评价译文的优劣一直是评论界的话题。
严格按照翻译标准译出而又获得成功的译著比比皆是,但同时有些译著虽然与翻译标准格格不入,却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此文提出“成功的翻译”用以归类曾经引起社会反响,取得过良好社会效益的译作。
关键词:林纾;严复;翻译标准;成功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0)06-0103-05引言在人类翻译史中,忠实于原文的比较完美的翻译随处可见。
然而,在译界也存在另外一种错讹甚多却因其译文优美流畅而被广泛认可的译作,其中以林纾、严复为代表的晚清小说翻译最为典型。
林纾的翻译在忠于原文方面,如果用今天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是有很大出入的。
可是这些翻译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科技和传播渠道有关,但他的作品仍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令评论家不知道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
一方面,林的译文错误甚多,甚至还有些“东鳞西爪的写作”〔1〕213,实在很难说是“好”的翻译。
而另一方面,他的译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给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人们领略到了西方小说的风采,因而又很难把他的翻译归纳为“差”的翻译。
被译界奉为圭臬的“信、达、雅”的倡导者严复,虽然其翻译态度较林纾严谨,以至于“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但“《天演论》译文中对原文的`不忠'、`偏离'和`增加字句'等现象比比皆是”〔2〕。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到了“信、达、雅”,然而他又明白地指出“学我者病,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因此,仅仅从语言层次上把这些翻译归纳为“差”显然不是办法。
必须以另外的方法来进行归类。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成功的翻译”这一概念。
用以归类一切引起过社会效应的译作。
这一概念以超出语言层次的标准作判断,不以忠实原文的程度为标准,而以译文所达到的社会效应为标准。
林纾严复辜鸿铭列传清史稿
林纾严复辜鸿铭列传清史稿和讯网林纾文化研究所(福建工程学院)发布。
《清史稿》林纾严复辜鸿铭列传[转贴2010-10-14 09:24:51]字号:大中小民国初年由赵尔巽、柯劭忞等撰写的记载清朝史事的未定稿纪传体史书。
自1914年袁世凯下令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年修成。
先后参加编写的有馆长赵尔巽,总纂缪荃孙、柯劭忞及其他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一百多人。
体例上一如历代的正史,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四个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
1927年,赵尔巽病逝,柯劭忞代之。
赵尔巽死前决定将大致完成而未经总阅修订的“史稿”付印。
在袁金铠和金梁负责下,赶在1928年北伐军入北京前夕,印刷出版了一千一百部。
由于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对反清的史事和人物多加贬斥,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封禁。
尽管《清史稿》存在不少缺陷,可是它汇集整理了清代各朝实录、圣训、会典、档案等丰富史料,在目前还没有别的清史能替代它时,这部未定稿的正史,也就成了我们研究清史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史书。
林纾严复辜鸿铭列传[1]林纾[2],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3]。
光绪八年举人。
少孤,事母至孝[4]。
幼嗜读,家贫,不能藏书。
尝得史、汉残本[5],穷日夕读之,因悟文法,后遂以文名。
壮渡海游台湾[6],归客杭州,主东城讲舍[7]。
入京,就五城学堂聘,复主国学[8]。
礼部侍郎郭曾炘以经济特科荐,辞不应[9]。
【注释】[1]林纾、严复、辜鸿铭同是福建籍的译坛泰斗,被学界公认为中国近代三大翻译家。
但相比较而言,林纾以翻译外国小说出名,严复长于译介西方思想文化名著,辜鸿铭则由于传播中华国学典籍而享誉海外。
选文出自《清史稿》卷486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介绍了林纾等三位名家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学名徽,别署冷红生、六桥补柳翁,晚年又号践卓翁、蠡叟。
光绪八年(1882)中举后,屡试不第,遂放弃举业,专治古文。
以教书为生,先后就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正志中学、孔教大学等校。
林纾与严复
开创语言新体
继承传统古文优点和风格,冲破古文森严的戒律,在语法、 句法上进行了必要的革新。 把白话口语、外来语乃至欧化句法引入译文。 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
“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 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 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 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 钱钟书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指出:“林纾翻译的兰姆改写的莎士 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它无 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因文见道 翻译救国
反帝爱国 争取民族独立
政治小说 《黑奴吁天录》 宣传追求个性解放 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
十九世纪末,有两部译书惊醒了当时的知识界,推动 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一部是1898 年正式出版的福建闽 侯人严复(又陵,几道,1853—1921)译述的英国赫胥黎 的《天演论》,它以进化论思想启发了人们要变法图强, 从而人们又觉悟了图强必须反帝;另一部是1899 年开始刊 布的福建福州人林纾(琴南,畏庐1852—1924)译述的法 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它以发展真性情的思想 启发了人们想到婚姻自由,从而人们又觉悟到必须在更广 泛的范围内反封建。 ———蒋锡金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s and Yan’s Translation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器物 ”无法抵御外敌入侵时,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和文化。出于同一时代的林纾和严复抱着救亡图存 、保种保国的目的和热情,翻译了许多外国著作, 对“启发民智”起到了积极、重大的影响。“启发 民智”的目的使得他们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力求为翻译 目的服务,在应用翻译策略时也试图达到翻译的目 的。两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是我国近现代两位伟大的翻译家。
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翻译家
林纾(1852—1924年)中 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 家。 空前绝后用在林纾(Lin Shu) 的翻译上,应该是非常恰当 的。这是中国翻译史上唯一 的一朵奇葩,以后不可能再 出现“林纾现象”了。
林纾简介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 (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 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 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 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 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 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 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 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 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 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 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 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杨宪益 (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生于天津,祖籍安 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 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享年95岁。 文化贡献: 杨宪益与英国夫人戴乃迭一起致力于中国翻译事业,翻译作 品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各个门类,共计近 千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品格: 他有中国式的机智和英国式幽默,在他去世后,人们凭吊他 时评价为 “是真名士自风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 杨宪益与英国妻子戴乃迭都密不可分,这对伉俪合译的中英文名 著不下百种,堪称中外翻译史的典范。在58年婚姻生涯中,二人 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心心相印。1999年妻子去世后,杨宪益也停 止了翻译工作。如今,两位老人在天堂重逢,留在人间的是隽永 的作品和感人至深的情感传奇。 经典语录: 什么东西都可以翻译。《离骚》也不例外。 没有被多灾的生活磨难搞成精神崩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 的。
严复的自由翻译
严复的自由翻译严复的自由翻译如前所述,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翻译了大量“格致之学”等方面的西方科技书籍。
“以为西人之长不过在船坚炮利,机器精奇,故学知者亦不过炮械船舰而已。
”而“政事之书,鲜有留心,译者亦少。
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不立。
而泰西所以治平者,固不专在格致也。
”1随着于西方的频繁交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感悟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并不全在船坚炮利和自然科学的发达,主要还是由于它们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大批的维新派人士更清楚地认识到“政事不立”乃“我国致败之由”。
因此,甲午战后时期,翻译关于西方“政事”的社会科学与哲学思想类书籍便成为维新派“变法自强”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们希望通过翻译政治、社会学、哲学、财政、法律、教育、历史等类别的西学内容,为中国的变法提供借鉴。
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
何兆武在《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中评论,“严复一个人所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几部书,实在要比一大批帝国主义分子与洋务官僚们三十年间所出的全部作品和书籍,更能响应这时代的要求,更能满足这个时代的热望”。
康有为说,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过:“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候官严几道为第一”(《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诚然,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正是严复。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从1898年他翻译的赫胥黎(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出版到1912年的十多年间,严复先后翻译并出版了斯宾塞(H. Spencer)的《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of Nations)、约翰?穆勒(J. S. Mill)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思(E. 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穆勒的《穆勒名学》(A System of Logic)、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的《法意》(Spirit of Law)、耶方斯(W. S. Jevons)的《名学浅说》(Primer of Logic)等八大学术名著,在近代中国建构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在思想界和史学界影响巨大。
明清时期的翻译
Chapter Two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晚清的翻译(西学东渐第一期)西学正义:西学:沈定平理解为科学、哲学和宗教。
熊月之指出:始称西学,继而称东西学,后又称新学,内容无所不包。
晚清《西学书目答问》作者称西书大致不外曰政、曰教、曰艺三类。
历史条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二次西学东渐浪潮,中国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再次接触,翻译作为沟通文化间交流的中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次翻译首先由科技方面,后来漫延到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元朝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一直有比较密切的外交活动,15-16世纪西方世界已经基本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并且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伽里略发明望远镜,英国科学家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等等,都远远超越中国;而此时中国封建文明经历唐宋时期的高峰时期,封建文明进入没落时期,再加上南宋以来新儒学长期排斥禁锢人们的思想,佛学过于虚幻,已经逐渐失去其优势,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东林学派追求的实学为人们冲破以往的思想禁锢和追求西学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朱维铮将明朝中期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恰好此时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明,西学在国内传播可谓迎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封建士夫中的开明人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西书,促成了中国翻译高潮;第二。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的撰写,提倡实验与切身实践,人们的科学方法开始变化;第三。
当时担任翻译任务的外国传教士都有很深的科学造诣。
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圣命,往往采取“调适与会通”(沈定平)策略,归化中国知识分子,寻求与中国士大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合作,翻译中国急需的科技书籍,达到其传教目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拼音: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相关例句:~,某心上至今不平。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相关人物: 刘邦吕后萧何韩信相关作品: 史记·卷九十二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
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
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
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
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
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
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
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
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
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
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
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
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
后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
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
不幸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
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命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桐城文派
桐城文派摘要:桐城文派因其始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同出于安徽桐城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集中国古典散文、文论之大成,并占有突出地位的文学流派。
桐城文派为什么会产生桐城?桐城文派有哪些成就……。
桐城文派在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领时代之先,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
但因其自身的局限,对古文言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固守,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相背离,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受到学术界的长期批判。
关键词:桐城文派成就局限“桐城文派”,旧称“桐城派”,指的是以“古文”写作为主的一种艺术流派。
什么是“桐城派”?它的渊源如何?过去讲的人很多,吴孟复认为吴敏树说最为得当。
吴敏树说:今之所谓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间姚郎中称:私淑于其乡先辈望溪先生之门人刘海峰。
又海峰。
又以望溪接续明人归震川(有光),而为《古文辞类纂》一书,直以归、方续八家,刘氏嗣之。
为什么这段话最得当?吴孟复在这里作了些分析。
(1)吴敏树认为“桐城文派”是一个“文派”。
按孟吴复的理解,它是一种文艺散文的流派,而不是一个学派。
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义理、考据、词章”的问题。
戴震在给姚鼐的信中,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这个名论。
戴震讲的本指治学方法而言; 姚鼐将其解成宋学、汉学、文学,已非戴震原意;曾国藩说姚鼐“一篇之中唯此尤竞竞”,把“桐城文学”讲成“桐城学派”,不仅不合事实,也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造成研究上的困难。
(2)吴敏树认为:“桐城文”是韩欧等“八家”的“古文”的延续。
吴孟复认为“桐城文派”对韩、柳的继承,主要是继承他们反对浮华的骈文,力求用白描的、简洁的语言来抒情达意;同时,也继承了韩、柳的有继承、有革新的精神。
(3)吴敏树认为“桐城文派”的直接渊源是归有光。
这比把归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混为一谈的见解高出一筹。
因为归有光并不是简单地模唐仿宋,其真正源泉在于吸收了评话、小说的描写方法,而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散文。
叶兆言《严复》阅读及答案
叶兆言《严复》阅读及答案
严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
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
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
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
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
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
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
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着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
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
03 林纾与严复
二,严复生平
• 严复(1854-1921),原 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 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 郭嵩焘欣赏严复、马建忠等。 赞赏“闽人诚悫务学,讲求 西法,为各省之冠”,对严 复的学问见识最为激赏 。 致书李鸿章,建议放宽这些 留学生的学业范围,不必令 他们全学兵法。严复遂不去 军舰实习,转对英国社会政 治发生兴趣。
林纾与桐城派古文的关系
• 《桐城吴先生年谱》记载吴汝纶1895年前後主持 保定莲池书院,严复、林纾等四人曾“执贽请业, 愿居门下”,吴“谢不敢当”。
• 《春觉斋论文》(1916):学者能溯源于古,多 读书,多阅历,范以圣贤之言,成为坚确之论, 韩欧之法程自在,何必桐城?即桐城一派,亦岂 能超乎韩欧而独立耶?
• 钱锺书《石语》自注:言林纾极诋桐城派。盖暮 年侈泰,不无弇州所云舞阳、绛、灌既贵而讳屠 狗吹箫之意也。
• 林译小说的文章笔法,不尽守桐城家法。
五,林纾的翻译
孤山处士音琅琅, 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 断尽支那荡子肠。
亚历山大·小仲马 Alexandre Dumas,fils(1824~1895)
• 小仲馬曰:凡成一書,必 詳審本人性情,描畫始肖; 猶之欲成一國之書,必先 習其國語也。今余所記書 中人之事,為時未久,特 先以筆墨渲染,使人人均 悉事係紀實,雖書中最關 係之人,不幸殀死,而餘 人咸在,可資以證此事; 始在巴黎觀書者,試問巴 黎之人,匪無不知,然非 余亦不能盡舉其纖悉之事; 蓋余有所受而然也。
• 冷红生,居闽之琼水。自言系出金陵某氏,顾不详其族望。 家贫而貌寝,且木强多怒。少时见妇人,辄踧踖隅匿,尝 力拒奔女,严关自捍,嗣相见,奔者恒恨之。追长,以文 章名于时,读书苍霞洲上。洲左右皆妓寮,有庄氏者,色 技绝一时,夤缘求见,生卒不许。邻妓谢氏笑之,侦生他 出,潜投珍饵,馆童聚食之尽,生漠然不闻知。一日群饮 江楼,座客皆谢旧昵,谢亦自以为生既受饵矣,或当有情, 逼而见之,生逡巡遁去,客咸骇笑,以为诡僻不可近。生 闻而叹曰:“吾非反情为仇也,顾吾偏狭善妒,一有所狎, 至死不易志,人又未必能谅之,故宁早自脱号曰“冷红生”,亦 用志其癖也。生好著书,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尤凄 惋有情致,尝自读而笑曰:“吾能状物态至此,宁谓木强 之人果与情为仇也耶?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1)一、前言严复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肯定严译之贡献的学者颇多。
例如梁启超认为严复是清末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代表了本国西洋留学生介绍新思想的开端。
任公自讽地说清末西洋新思想的输入,在开始之时是囫囵吞枣,乱无章法,此种译介工作可称为“梁启超式的输入”;而第一位精通外文,能避免上述缺陷的译介者,就是严复。
(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4),第71-72页。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第30页。
)蔡元培说近50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注:蔡元培:《五十年来之中国哲学》,收入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第1页。
)革命党人胡汉民则称严复是“译界泰斗”,又说:“近时学界译述之政治学书,无有能与严译比其价值者”,(注: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第2期(1905),第1、7页。
)更有不少人将严复与林纾并列,称为并世的译才。
(注:如康有为即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的诗句,见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庸言》,第1卷第7号(1913),“诗录”页1。
)然而严复的译作除了广受好评之外,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
近百年来学者们对严译的讨论延续不断,形成一个复杂的评论传统,不但包括人们对严译的评论,也包括了对于评论的再评论。
这些批评主要是环绕着严复所说的:“信雅达”三原则。
开始的阶段学者们多半同意严译合乎雅与信的标准,而集中于批评达的方面,尤其是雅对达的影响。
其中不但涉及严译是否容易了解,也探讨它们曾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逐渐地也有人注意到信的问题,评论严译是否忠于原书,而如果不忠于原书的话,为什么许多人指出严译与原书之间的各种差异;有些人并从富强的关怀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解释造成差距的原因。
对于上述批评严译不忠于原著的看法,部分学者不表赞同,认为严译完全合于信的标准。
《萧相国世家》原文及翻译
《萧相国世家》原文及翻译《萧相国世家》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萧相国世家》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
②厄塞:险要之地。
译文: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前204年(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才名显天下.)。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说起中国的翻译大家,翻译《天演论》的严复绝对是首屈一指,提倡翻译要达到“信达雅”,至今仍是翻译的至高境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大家,却对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大加赞赏。
此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翻译大家林纾,他曾翻译外国小说20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可是神奇的是,这样的奇才,却对外语一窍不通。
最后,还在《新青年》上,被人指着鼻子骂是“桐城谬种”,落得一身骂名。
自幼嗜书如命暂且不谈林纾被人在《新青年》上指着鼻子上骂的事情,他对于读书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实在是让人敬佩。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而且年少失孤,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五岁时他终于满足了读书的心愿,在私塾当了一名旁听生,私塾的老师薛则柯,见他勤勉又爱读书,对他照顾有加,他也因此深深的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即便后来奔于生计,在乱世艰难生活奔波,也仍然坚持读书,校阅古籍,据有统计称: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这样的人,既有天分,又勤勉,自然还是要成才的。
转眼到了1882年,这一年是林纾命运转折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中举使得他终于摆脱了贫困,也是他开始结交师友,更加的勤奋读书,读以前接触不到的书,并且对国家抱有热忱之心,七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在“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后,他终于放弃了做官建设祖国之心,专心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果然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到了1897年,四十五岁的林纾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扇窗。
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不幸的是妻子也病故,至亲的接连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为了让他走出消沉,邀请他一起翻译外国小说,原本林纾是不愿意的,毕竟至亲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无心他事,但是挚友的再三诚挚邀请,他也不是不识好歹就接受了。
可是,林纾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士大夫,自小读的是圣贤书,看的是八股文,又不会外语如何翻译呢?解决的办法很快就有了:由一个懂外语的把原著意思说来,再由林纾整理成文言文。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
化境理论
•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 事本身的奇妙情节,而且还有译者本人澎湃的爱国 主义激情。林琴南是一个有血性刚烈、感情奔放的 作家,他常常是噙着热泪,怀着赤诚,去创作翻译 的。他把自己的译书作为一种救国的事业。 • 他的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 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 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 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林纾的绘画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著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 代表性作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发作 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01
诱导功能
02
讹的产生
化境理论
03
诱导功能
林纾
•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 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 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 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 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 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 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 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 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 日常开销。
古文家林纾
• 郑振铎称赞林琴南的译笔‚有时连 最难表达于译文中的‘幽默’,在 林先生的译文中也能表达出。‛
• 郭沫若也说过:‚林译小说对于我 后来在文学的倾向有一个决定的影 响。 ‛
古文家林纾
?
• 一是大抵在他心目中,古文的写作才是最重要的, 而翻译确乎算不了什么创作。何况古来就有“勿谓 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之说。他一生中为推广古文, 不惜与新文化阵营对垒,对古文的推崇,至死不渝。 • 二是他可能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了与其精通外语的 老乡严复对西方学术文化著作的翻译相比,他作为 翻译家因不懂外语而不能独立翻译,毕竟是学问上 的短处。
救亡决论严复
救亡决论严复.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救亡决论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
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
今夫生人之计虑智识,其开也,必由粗以入精,由显以至奥,层累阶级,脚踏实地,而后能机虑通达,审辨是非。
方其为学也,必无谬悠影响之谈,而后其应事也,始无颠倒支离之患。
何则?其所素习者然也。
而八股之学大异是。
垂髫童子,目未知菽粟之分,其入学也,必先课之以《学》《庸》《语》《孟》,开宗明义,明德新民,讲之既不能通,诵之乃徒强记。
如是数年之后,行将执简操觚,学为经义,先生教之以擒挽之死法,弟子资之于剽窃以成章。
一文之成,自问不知何语。
迨夫观风使至,群然挟兔册,裹饼饵,逐队唱名,俯首就案,不违功令,皆足求售,谬种流传,羌无一是。
如是而博一衿矣,则其荣可以夸乡里;又如是而领乡荐矣,则其效可以觊民社。
至于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笔登朝,公卿跬步,以为通天地人之谓儒。
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千万旅进,人皆铩羽,我独成龙,是冥冥中之鬼神,又许我为儒也。
夫朝廷鬼神皆以我为儒,是吾真为儒,且真为通天地人之儒。
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做秀才时无不能做之题,做宰相时自无不能做之事,此亦其所素习者然也。
谬妄糊涂,其曷足怪?其二害曰:坏心术。
揆皇始创为经义之意,其主于愚民与否,吾不敢知。
而天下后世所以乐被其愚者,岂不以圣经贤传,无语非祥,八股法行,将以“忠信廉耻”之说渐摩天下,使之胥出一途,而风俗亦将因之以厚乎?而孰知今日之科举,其事效反于所期,有断非前人所及料者。
近代文学作业答案参考
1、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这一赞美之句的作者是C;2分A.康有为 B.梁启超 C.柳亚子 D.苏曼殊2、林纾在20余年的译书生涯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D种;2 分A. B.148 C.183 D.1843、A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传入不仅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而且也对文学发生反响;2 分A.唯意志论 B.天赋人权论 C.天演论 D.救亡决论4、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是他向国人介绍日本文化的精心杰作,也是研究日本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着作,这两部着作先后完成于B;2 分A.1886年和1889年B.1879年和1887年C.1887年和1888年D.1897年和1898年5、黄遵宪的_______ C ____和日本国志启发了近代维新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酝酿与发动有直接的影响;2 分A.谈瀛录 B.扶桑日记C.日本杂事诗 D.日本变政考6、在叙述南社的巨大影响时,南社的一位杰出人物曾说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的天下;”这人是B;2 分A.苏曼殊 B.柳亚子 C.高旭 D.马君武7、“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的两句诗歌创作主张,出自D ;2 分A.黄遵宪的感怀B.梁启超的饮水室诗话C.林昌彝的射射鹰楼诗话D.刘熙载的艺概诗概8、宋元戏曲考一书的作者是B ;2 分A.黄遵宪 B.王国维 C.林纾 D.吴趼人9、近代诗人贝青乔的揭露和讽刺鸦片战争中清军腐败情形的大型组诗咄咄吟共有 B;2 分A.100首 B.120首 C.140首 D.200首10、宋诗派诗人标榜宋诗,以A为宗,反对崇唐,反对复古,开始时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2 分A.苏轼黄庭坚B.欧阳修苏轼C.苏轼王安石D.陆游杨万里多项选择题11、鸦片战争时期,与宋诗运动基本同时的主张“尊性”的爱国诗人创作,体现出文学在性质上的新变化;这些诗人主要有ABCDE;A.张维屏B.张际亮C.龚自珍D.魏源E.贝青乔12、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写风俗习惯的诗篇;这些诗篇有ABCD3 分A.西乡星歌B.不忍池晚游诗C.樱花歌D.都踊歌13、被称为“清末介绍西洋思潮的常熟三巨子”是ACE ;3 分A.曾朴B.王钟麟C.丁祖荫D.黄摩西E.徐念慈14、在近代词坛上,“清末四大词人”对词的创作与理论、词学史料的整理,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BCDE ;3 分A.蒋春霖B.王鹏运C.况周颐D.朱孝臧E.郑文焯15、对王国维一生所走的学术道路发生了极为深刻影响的西方哲学家有BCE;A.斯宾诺莎B.叔本华C.康德D.卢梭E.尼采16、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政变后逃往日本,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ABCDE;3 分A.清议报B.新民丛报C.新小说D.政论E.国风17、近代散文创作,从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有不少作品出现了突破桐城派樊篱的某些倾向;他们是ABCDE;3 分A.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B.薛福成的筹洋刍议C.陈炽的庸书D.郑观应的盛世危言E.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18、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真正产生和出现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ABDE;3 分A.王韬B.马建忠C.冯桂芬D.郑观应E.陈炽19、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他们自己创办的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主张的散文;这些杂志是ADE ;3 分A.中外纪闻B.苏报C.中外日报D.强学报E.时务报20、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康有为的主张和创作首先必须是古代__ACE___的精神的继承;3 分A.为人生B.为节操C.为社会D.为仁义E.为政治1、“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铸,恢复江山劳素手;”这几句诗的作者是C ;2 分A.梁启超B.柳亚子C.秋瑾D.蒋智由2、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是C ;2 分A.九三年B.笑面人C.巴黎茶花女遗事D.孝女耐儿传4、自1904年至1912年间,王国维撰写的三部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是C ;2 分A.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B.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C.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5、维新变法思想达到顶峰,文学革新运动也得到蓬勃发展的时期是C ;2 分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8、C 于1871年最早翻译了法国着名的马赛革命歌;2 分A.林纾B.周桂笙C.马君武D.王韬10、文学小言的作者是B ;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11、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 C;2 分A.道德说B.经世说C.新民说D.维新说15、中国近代文艺翻译的兴起,是在C 前后;2 分A.太平天国前后B.鸦片战争前后C.维新思潮兴起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16、近代词人辈出,词又出现了一时之盛;云起轩钞就是一部着名的词集;它的作者是近代杰出词家D ;2 分A.龚自珍B.蒋春霖C.况周颐D.文廷式18、单选“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A 一文中的;2 分A.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B.狄葆贤在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C.夏曾佑在小说原理D.梁启超在告小说家19、黄遵宪的己亥杂诗也是中国近代大型组诗兴盛的表现之一,这一组诗共有A ;2 分A.89首B.315首C.200首D.120首20、“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两句诗,出自黄遵宪的D ;2 分A.感怀B.己亥杂诗C.日本杂事诗D.杂感25、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近代文学向着B 道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2 分A.改良维新B.自觉革新C.明治维新D.形式革新多项选择题27、马君武的译作激发了人们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在民主革命起到宣传鼓动的作用;他的译作有ABE ;5 分A.强盗B.心狱C.威尔退尔D.笑面人E.少年维特之烦恼填空题2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诗的作者是__林则徐__;2 分22、文学作品的最早译述,是清政府官员董恂于1964年左右在改译的美国诗人朗弗罗的_人生颂___;2 分23、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维新派代表诗人丘逢甲,诗集名为____岭云海日楼诗钞_____;2 分24、刘熙载艺概一书,共分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是诗概、文概、赋概、经义概、___词曲概__、书概,除经义概外,其余都是有关文艺问题的专着;2 分25、梁启超虽然不以诗名世,但他的诗歌也是以在近代诗坛占有一席重要位置;他在名篇读〈陆放翁集〉中写道:“辜负胸中十万兵,_____百无聊赖以诗鸣__ ;谁怜爱国四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2 分26、填空 1、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___“境界”说_____为中心,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__“境界”的内涵及其美学范畴_____,二是以境界为标准,评论词人词作;2 分27、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全面冲突与交汇,逐渐形成了____以进化论为主线_____的中外哲学思潮杂糅的哲学氛围;2 分28、梁启超提出" 文界革命“的口号,进行散文革新,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桐城派的对立面,提出句式骈散杂糅,奇偶并举,语言半文半白,时杂俚语,外国语法,平易畅达,__笔锋常带情感____等创作要求;2 分29、从曾朴整个文学的翻译来看,是以介绍___法国___戏剧文学为中心;2 分30、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诗别具风味地表现了黄遵宪幼稚的____社会和自然科学见解__;2 分31、鸦片战争前后的近代诗坛,主要有六部分人在活动:一部分是宋诗派诗人,一部分是以龚自珍、魏源、张际亮等人为代表的提倡“__尊情___”的爱国诗人;2 分32、“同光体”诗派,是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诗派,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__陈三立___、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2 分34、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读者群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以__工农商学兵___为主体的读者群;2 分35、在新派诗创作探索过程中,___谭嗣同____ 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2 分1、“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文学批评观点,是 B提出的;2 分A.刘熙载艺概诗概中B.王国维人间词话中C.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中D.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3、“四万万人齐下之日,天涯何处是神州”两句诗的作者为 C;2 分A.张维屏B.丘逢甲C.谭嗣同D.康有为7、我国自宋元以来小说章回体这一平铺直叙而又呆板的固定形式,是林纾将 D译介到中国之后才打破的;2 分A.笑面人B.心狱C.威尔退尔D.巴黎茶花女遗事8、黄遵宪的_____ C__和日本国志启发了近代维新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酝酿与发动有直接的影响;2 分A.谈瀛录B.扶桑日记C.日本杂事诗D.日本变政考9、C 于1871年最早翻译了法国着名的马赛革命歌;2 分A.林纾B.周桂笙C.马君武D.王韬多项选择题13、活动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诗歌流派“同光体”,人物众多,成员复杂,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ACDE ;3 分A.陈三立B.郑孝胥C.沈曾植D.陈衍E.林旭15、大约在1896—1897年热衷于创作“新学之诗”,“颇喜将扯新名词以自表异”、探索诗歌改革之路的诗人有BCE;3 分A.黄遵宪B.夏曾佑C.谭嗣同D.丘逢甲E.梁启超4、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 C 2 分A.龚自珍B.魏源C.王国维D.严复7、林纾在20余年的译书生涯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D 种;2 分A. B.148 C.183 D.18420、屈原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A;2 分A.梁启超B.王国维C.谭嗣同D.裘廷梁10、1897年在苏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论文,正式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的作者是B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黄遵宪17、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日本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介绍,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日本的着作,这些着作有__ ABCDE________; 3 分A.谈瀛录B.扶桑日记C.游历日本图经D.日本新政考E.东槎见闻录18、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曾经先后开辟过介绍“新派诗”的专栏,刊登了相当数量的新派诗;这些专栏叫做BE ;3 分A.新诗界B.诗文辞随录C.诗界革命军D.诗文随想录E.诗界潮音集填空题21、从曾朴整个文学的翻译来看,是以介绍___法国______戏剧文学为中心;2 分22、马君武是一位精通______中日英梵____几种语言,在诗、文、小说、翻译等方面均卓有成就的文学家;2 分23、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作者运用___叔本华的美学观__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着;2 分24、鸦片战争时期以诗话的形式辑录鸦片战争期间反对侵略,揭露时代衰败的诗作加以评点的一部诗话是_林昌彝____的射鹰楼诗话;2 分25、梁启超创造了中国第一部标明为“政治小说”的__新中国未来记_____;2 分26、中国文学由古代进入近现代的文学潮流,不同于与_____西欧中世纪____ 文学;中国文学主要是借助于外力的轰击,进入近现代文学潮流的;2 分30、“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园逼灯前”两句诗的作者是_陈三立_;2 分3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派诗,是在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___新学之诗___”遭到失败之后,在资产阶级“诗界革命”理论指导下,才逐渐走上正统的;2 分32、梁启超提出" 文界革命“的口号,进行散文革新,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桐城派的对立面,提出句式骈散杂糅,奇偶并举,语言半文半白,时杂俚语,外国语法,平易畅达,___笔锋常带情感____等创作要求;2 分34、宋诗派的发端人之是程恩泽,代表人物有何绍基、郑珍、__莫友芝___;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派运动的健将;2 分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C2 分A.龚自珍B.魏源C.王国维D.严复3、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文学家是D ;2 分A.龚自珍B.康有为C.黄遵宪D.梁启超9、“饮冰室主人”是近代一位杰出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C;2 分A.夏曾佑B.蒋智由C.梁启超D.黄节10、提倡“义理、考究、辞章”,外加“经济之学”的古文理论文学思想的是C ;2 分A.包世臣、蒋湘南B.龚自珍、魏源C.桐城湘乡派D.冯桂芬、王韬多项选择题11、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有不少诗人的诗作“大都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这些诗人是BCD ;3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夏曾佑E.蒋智由12、曾朴曾译过雨果的剧本,其中有ACE ;3 分A.钟楼怪人B.枭欤C.吕克兰斯鲍夏D.恋书的发端E.欧也妮16、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比较着名的成员有ABCDE ;3 分A.苏曼殊B.柳亚子C.黄节D.高旭E.陈去病18、近代文学领域中,出现了古代文学当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ACDE ;3 分A.反帝题材B.婚姻题材C.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运动的题材D.华侨题材E.外国现代生活题材19、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AC ;3 分A.天演论B.唯理论C.民约论D.救亡论E.人论填空题23、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主义文学,无论就其_规模_、_深度_和广度而言,都可以说形成了一股潮流;2 分27、中国近代文学不仅描绘了外国生活的某些方面,而且相当全面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前期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_____的面貌;2 分28、梁启超在_____夏威夷游记_________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明确提出“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需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2 分29、宋诗派的发端人是__程恩泽__,代表人物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派运动的健将;2 分31、石遗室诗话的作者是____陈衍__;2 分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两句诗,出自黄遵宪的D;2 分A.感怀B.己亥杂诗C.日本杂事诗D.杂感7、宋诗派诗人标榜宋诗,以A 为宗,反对崇唐,反对复古,开始时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2 分A.苏轼黄庭坚B.欧阳修苏轼C.苏轼王安石D.陆游杨万里多项选择题15、近代诗歌创作,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体裁;如BCDE;3 分A.婚姻题材B.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运动的题材C.反帝题材D.华侨题材E.外国现代生活题材20、在近代文学创作处于低潮时期,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其中发表的文章有ABCDE 3 分A.青春B.今C.我之节烈观D.文学改良诌议E.文学革命论填空题29、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小说的社会功能强调到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的程度,陷入了唯心主义,但对于___更新小说的价值观念_____ ,确立小说在文学上的正宗地位,推动小说创作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 分32、被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的新派诗人黄遵宪,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了日本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完成一部百科全书性的诗体的“明治维新史”,这就是_日本杂事诗___;2 分33、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通过对同时代诗人___黄遵宪______、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丘逢甲等人的诗歌评论,指出诗歌必须反对“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错误倾向;2 分28、“地球之寿不能详,生物竟存始洪荒,万族次第归灭亡,最之族惟最强”四句诗,出自南社诗人__马君武___的华族祖国歌当中30、___王国维__在宋元戏曲考_中第一次揭示出“真戏曲”的概念,及“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构成要素;2 分32、梁启超虽然不以诗名世,但他的诗歌也是以在近代诗坛占有一席重要位置;他在名篇读〈陆放翁集〉中写道:“辜负胸中十万兵,____百无聊赖以诗鸣_____ ;谁怜爱国四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2 分36、简述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及其意义;10 分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同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37、西方文化的撞击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10 分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1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2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3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36、简述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及其意义;10 分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同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37、西方文化的撞击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10 分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1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2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3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36、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相比,有哪些特征10 分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相比,鲜明地有如下特点:1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2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既反侵略也反封建;3爱国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鼓吹革命;37、近代白话文运动有哪些主张10 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宣传需要,在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视白话为维新之本,并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代表人物及主要报刊有裘廷梁的无锡白话报、林白水的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陈独秀的安徽白话报,还有宁波白话报、苏州白话报、伊犁白话报等不下数十种;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对制造革命舆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方面,起了进步作用;问答题36、“新文体”有哪些特点10 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从条理明晰、辞句浅显和富有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简明而又恰切地指出了新文体的特点;具体说来,“新文体”吸取了生动的群众语言,把渊雅古典的文言文改造得平易通俗了;运用外国语法,采入新的词汇,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力;行文逻辑严密,形象生动,笔端带有感情,完全打破了古文、骈文、八股文的一切擒纵、开合、韵偶、用事之法,成了由古代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过渡的中间形式;37、何谓“境界”王国维从哪几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审美范畴10 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知,“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从情与景、物与我,以及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主要有:1造境与写境;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3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4隔与不隔;5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等;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它以求真求美的境界说为中心,立足于我国文学批评土壤并吸收西方文艺美学的一些观点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批评体系;问答题36、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相比,有哪些特征10 分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相比,鲜明地有如下特点:1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2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既反侵略也反封建;3爱国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鼓吹革命;37、近代白话文运动有哪些主张10 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宣传需要,在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视白话为维新之本,并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代表人物及主要报刊有裘廷梁的无锡白话报、林白水的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陈独秀的安徽白话报,还有宁波白话报、苏州白话报、伊犁白话报等不下数十种;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对制造革命舆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方面,起了进步作用;36、官场现形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10 分官场现形记是近代新体小说中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之一;在结构上,基本上仿效儒林外史的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20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活动联缀起来;在故事的安排上,注意交错杂陈,不断变换时间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性质大抵相同、思想内容并无大异的不足,颇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小说最具特色的,是讽刺艺术的运用;作品大多运用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音容体态,在形与神的似与不似之中,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在语言运用上,小说是用近代白话文来写的,语言朴实、浅白,也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现了近代白话文向语文合一方向发展的趋向和强大生命力;37、老残游记的艺术特色有哪些10 分在艺术上,老残游记的特色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在结构上,以中心人物老残的游历为线索,写他的所见所闻,形式比较自由,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节奏时缓时紧,叙事疏密相间,张弛起伏,富于悬念;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形象地塑造了作者所熟悉的张曜、玉贤、刚弼这类“清官”形象,还塑造了一些颇具性格的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者很善于将传统小说的多种手法融会贯通,人物也在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中显露其性格特征;特别在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对于提高我国小说的表现力有重要意义;此外,小说中的景物、场面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夹杂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文字优雅,别具韵味,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林纾的翻译与桐城文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者:王子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
摘要:关于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及翻译思想的论文和专著十分庞杂。
翻译爱好者所熟悉的“信、达、雅”,“严译名著”,“林译小说”,等等,对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的研究,始终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1]而从严复和林纾的文人身份,尤其是作为桐城派式微时的代表人物,对其译文命运的起伏进行分析,却鲜少涉及。
关键词:严复;林纾;翻译
作者简介:王子文,女(1990.8-),籍贯:安徽淮北。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
关于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及翻译思想的论文和专著十分庞杂。
翻译爱好者所熟悉的“信、达、雅”,“严译名著”,“林译小说”,等等,对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的研究,始终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2]而从严复和林纾的文人身份,尤其是作为桐城派式微时的代表人物,对其译文命运的起伏进行分析,却鲜少涉及。
时人推崇严、林译述,不仅仅在于其“新学”的内容,其广为传诵的更重要原因是因为其“译笔甚佳”“文章雄伯”。
因此,严复、林纾借以翻译的“桐城文章”值得研究,从其译本与桐城文章的纠葛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要正确理解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实在有必要对桐城派做一个大概的了解。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创世三祖。
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由以得名。
但后来追随他们的,不都是桐城人。
康、雍、乾三朝,桐城的方苞、刘大櫆、姚鼐,接脉于唐宋八家、明之归有光,以“义法”、“雅洁”之古文称誉百年,赢得时人“天下文章,其在桐城者乎”的羡叹。
之后经曾国藩及其弟子推波助澜,桐城文章得以再次风行百年。
由此桐城派及其古文,成了“清代文坛之中心”。
[3]桐城派虽在清代影响深远,但也争议不断,从讥其“空疏无识”到毁其“桐城谬种”,不一而足。
那么它对严复和林纾具有什么影响呢?
严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1898年因《天演论》名声大噪。
严复是主张用桐城派古文来翻译的,他在文章中也曾赞扬过桐城古文,严复的译著也确实大有其遗风。
如鲁迅在与瞿秋白论翻译问题时称天演论“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
[4]严复本人也曾多次言明自己与吴汝纶[5]之间的师友关系。
吴汝纶去世,严复写下“平生风气兼师友,天下英雄唯使君”的
挽联。
吴汝伦在其所作《天演论序》对严复的译文做高度评价,认为“赫胥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
自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子者也。
”[6]由于吴氏当时在文化教育界的地位和声望,此序促进了《天演论》的传播,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晚清知识阶级中流行的语言是古文,尤其桐城文章,更以其清新、雅洁执文坛牛首。
正是由于“清通”和“实用”的特点,再加上桐城文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通用文体,使得桐城文章成为引入“新学”的合适载体。
因实用性强,最早介绍西学的,是学此派的严、林、吴汝纶。
胡适说桐城文章“使古文做通了”,“桐城古文的长处只是他们甘心做通顺清淡的文章,不妄想做假古董。
学桐城古文的人,大多数还可以做到一个‘通’字;再进一步的,还可以做到应用的文字。
”[7]由此,严复、林纾不约而同选择桐城派文章作为翻译语言,是有深刻的文化原因的。
严译名著,不仅文笔过人,更是以其引入的进化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等对晚清以降的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影响。
于此同时,严复同时代,以桐城派文章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是另一位翻译家和文学家林纾。
闽县人林纾与桐城派交往甚密,曾经作文《桐城派古文说》[8]以维护桐城派。
他集中翻译了数百部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在当时中国不占主流地位的小说体裁居多。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驳了桐城派“古文之体忌小说”的主张[9],对提高小说地位起到一定的作用。
胡适曾于《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道:“平心而论,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说的试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
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来没有这样大的成绩。
”[10]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因其古文立场而被猛烈抨击的林纾,其翻译成就却是的到广泛认可的。
郭沫若认为:“林纾的《迦茵小传》,……这怕是我所读过的西洋小说的第一种。
这在世界的文学史上并没有甚么地位,但经林琴南先生的那种简洁的古文译出来,真是增了不少的光彩!前几年我们在争取白话文的地位的时候,林琴南是我们当前的敌人,那时的人对于他的批评或者不免有一概抹煞的。
他在文学上的功劳,就和梁任公在文化批评上的一样,他们都是资本制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而且相当是有些建树的人物。
”[11]
严复、林纾的译作尽管影响十分巨大,但在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浪潮下,也不免被淘汰的命运。
讽刺的是,严、林的译作改中国之风气,促进了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读着严复和林纾译作成长起来的“五四”青年们,很快就将其抛弃;不仅如此,甚至大有挖其祖坟之势头。
胡适曾说过,真正打败桐城文章的是科举制度的废除,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而严复和林纾是反对“文白合一”的白话文体的。
林纾直至临死还不忘叮嘱儿子“古文万不可废”。
回望晚清民初,严复、林纾为代表的文人不遗余力译介西学,为国人提供了思想和文学养分。
作为严、林引入西方社科和文学所使用的翻译语言,桐城文章对新文化是起到过积极作用的。
然而严复、林纾及其桐城文章终究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
注释:
[1]、文军胡庆洪. 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 上海翻译. 2007年 No.3.
[2]、文军胡庆洪. 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 上海翻译. 2007年 No.3.
[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P310,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3月1日版,天津。
[4]、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第345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北京。
[5]、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至父,安徽桐城人。
吴氏自幼喜好古文,曾拜曾国藩为师。
先后入曾国藩幕、李鸿章幕府十余年,后出知深州、天津、冀州等州府又十余年,致仕后,讲学保定莲池书院。
-详见《清史稿·文苑》。
[6]、吴汝伦《天演论序》,《桐城派文选论》。
[7]、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第205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8]、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第427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9]、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4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第197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11]、郭沫若:《我的幼年》,《郭沫若全集》第11卷第1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