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7(61-70)
(2010-12-19 16:12:13)
61、黄浦路20号:外白渡桥河畔俄罗斯领事馆
俄罗斯驻沪领事馆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坐北朝南。该楼由德籍建筑师汉斯·艾米尔·里埃勃(Hans Emil Lieb)设计,周水记营造厂承建,1916年竣工。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式建立,德米季列夫斯基为第一任总领事。1917年1月14日迁入现址,并举行隆重开馆和升沙俄国旗仪式。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驻沪总领事馆撤销。1924年两国恢复建立外交关系,在原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建立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10月5日,总领事馆正式开馆,首次升起苏联国旗。1991年苏联解体,此楼又成为俄罗斯联邦驻沪总领事馆。
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混合结构假四层,带阁楼,折衷主义风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立面底部为仿石块饰面基座,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裙墙内收,窗户之间有壁柱子。孟莎式双折
四坡式屋顶,屋面有德国式弧线尖顶老虎窗,西侧楼顶有一座二层楼高的绿色铁皮穹顶瞭望塔,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三面凭栏观赏黄浦江和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拍摄思考:黄浦江河畔对面的建筑,有点俄罗斯风情。62、外滩:外滩信号台
这是一座“阿塔努”式的圆柱形建筑,当年由西班牙建筑师阿塔努设计。目前存世的仅有两座,另一座在挪威。
塔楼始建于1907年,距今已有87年。这座高49.8米、自重400吨的塔楼,现已重建装饰。
外滩信号台于1884年9月1日正式对外服务。这是在中国领土上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信号台,也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台之一。
上海解放后,军管会于1949年5月31日发布命令,派员接管了当时设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气象台,外滩信号台同时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7年2月15日决定,外滩气象站停止工作,
如今,外滩信号台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的这座古典式西洋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供游人观瞻,成为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新的旅游景点。
拍摄思考:静静地,孤独地,站立在外滩百年。见证了上海的巨变。如果有灵性,它是有幸的。63、杨树浦路800号:自来水厂
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水厂设址于杨树浦路830号,由英国设计师哈特设计,开工于1881年,两年后竣工。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的李鸿章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20世纪30年代,该水厂不断扩建,占地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现为杨树浦水厂。厂内各类建筑的总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朝向各异。建筑的外形为英国传统城堡形式,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雉堞的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线,墙面转折交界处为水泥隅石形状,如同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城堡,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座建筑成了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异数。
这些建筑现用作厂房核办公楼,保存完好。该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堡式厂房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拍摄思考:把自来水厂建造成城堡,不多见。64、长阳路62号:现纪念馆原犹太教堂
上海市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原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该馆是为纪念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居住历史的主题纪念馆;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摩西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
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座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纪念馆大敞着镂花的铁门将游客迎进里面。正前方和左侧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门,石拱的门廊,类似巴罗克的风格。左侧是通楼上的,而正前方进去就是礼拜堂。
1902年,当时上海俄罗斯犹太人已有25户,他们迅速组织了自己的教会,并在5年内建造了摩西会堂。随着上海俄罗斯犹太人日渐增多,俄罗斯犹太人共同集资,于1927年将摩西会堂迁址到虹口华德路(现长阳路)62号新址,仍称摩西会堂,但一般人又称“华德路会堂”。当时,以俄罗斯犹太人为主建立的上海犹太宗教公会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犹太人
社团,长期设在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犹太复国青年组织总部曾设在此处。犹太难民亦曾在这里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而痛苦祈祷。曾经是虹口区神经病防治所,后归虹口人防部。一楼保留了教堂原样。二楼原为犹太人的学校,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为虹口区民防工程管理所用房。三楼设有图片展览厅,陈列着反映当年中欧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照片。阁楼曾为俄籍犹太人列文斯基先生一家的住房。
2007年,上海市虹口人民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斥资100万美元对原摩西会堂进行了修缮。该建筑已恢复原外廊式建筑风格,内部展厅共展示140余幅,并在上海首次运用多幕多媒体播放系统播出的短片,各种雕塑、圆雕和油画等艺术品。
修缮后的摩西会堂旧址仅作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供游客参观,不再用于举行宗教活动。纪念馆新落成的展示厅在会堂的花园内。展厅运用了包括影片、照片、实物复制品、模型、艺术品等在内的多种展示方式和包括多幕多媒体播放系统等在内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设计师通过整体艺术设计将历史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
拍摄思考:上海历史中,特殊的一页。留下了犹太人生活的痕迹。教堂旁停着旅游巴士。不少犹太人,走进访问、凭吊。找回过去悲痛而又幸运的回忆。65、舟山路21号、23号、59号:二战期间原犹太人居住区
“在犹太史书里,‘上海’一词将永远有一席之地”,当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M.Blumenthal)这样动容表述时,其时在上海,也许并没有太多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布鲁门撒尔一度居住在虹口舟山路59号,当他在二战期间随全家从柏林逃到上海时,还是个13岁的孩子。战争结束后,他去了美国,一度任职国家财政部长。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