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中提取若干重要观点,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才能达到卓越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仅追求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价值观。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体应从修身做起,通过修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他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这对现代教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孔子还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他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主张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循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约束个体行为,使个体能够正确地与他人相互交往。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德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孔子还非常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要贴近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孔子教育思想对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有着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但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悠久的历史根基,有其浓厚的经验基础。

所以,一个清醒的课程实施者,不会不顾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追求所谓的课程改革,不会因为某些东西属于传统的就轻易丢弃,本文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

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

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

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五花八门。

总之、学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

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等,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

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但在以选择和竞争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

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的教育思想孔⼦是我国古代⼀位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的教育思想⾮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仅从三个⽅⾯加以探讨:第⼀,孔⼦办教育为实现⾃⼰的政治理想服务;第⼆,教育弟⼦全⾯发展,把德育放在⾸位;第三,教育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

孔⼦⼀⽣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奴⾪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他的孙⼦⼦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这就是说孔⼦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王、武王时的法度。

孔⼦对西周时代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这是说西周的政治制度礼制,是吸取夏商⼆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那是多么美好的制度啊!我愿意推⾏西周的礼制。

他说:“如有⽤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有谁⽤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推⾏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

孔⼦毕⽣把实⾏尧舜之政,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政治理想。

孔⼦⽣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变⾰时代,奴⾪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要历史回到西周奴⾪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不合,从三⼗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的追随者。

随后⼜带着弟⼦遍访东⽅各国,历尽艰⾟地宣传⾃⼰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才,为实现⾃⼰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德政礼治的⼈才。

在⼀个国家推⾏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和良民。

圣君、贤⾂、良民不是天⽣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

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

他说:⼈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主张⼈⼈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类”的光辉思想。

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宗旨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基本内容学校德育重要启示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的德育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国家的安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源头,内容也非常丰富。

1.“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关于“圣贤”人格,儒家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道德品质足以为人楷模、教化百姓;二是外在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其历史作用足以名垂千古、百世共仰。

”不过孔子认为一般人是难以达到圣贤人格的,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承认已经达到这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是成为“君子”。

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孔子对“君子”有着多方面的定义。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君子的言行举止必须遵行仁的原则。

2.“仁人”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仁”的内涵。

《论语·颜渊》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始终保持仁德。

孔子教育思想评价

孔子教育思想评价

孔子教育思想简评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奉为“圣人”。

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更是对中国两千年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

他的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时空的变迁而落伍。

其中的一些看法,远远脱离了时间的限制,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作用与意义孔子的教育目的: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

孔子比较有名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等。

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是具有启迪的。

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我们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进行教学才会有事倍功半之效。

孔子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

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

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

有教无类。

这一点对于我们处理后进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差生,那是每个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几千年前孔子却比我们做得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歧视后进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论从语言上,还是行动上,我们都把差生作为他们的代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无权把他们分类。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

孔子有3000余弟子,这些人中仅有72个知名者。

那么,孔子不如当时就收这72人罢了。

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弟子中也很有可能有所谓的“差生”。

但是孔子并没有厚此薄彼。

这其中值得我们深思懂得东西也有很多啊。

举一反三。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出孔子教学的智慧。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总是由弟子们发问,然后再由孔子解答疑惑。

弟子们听完老师的回答,总会有所启迪。

孔子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德育为先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有德之人,进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仁爱之心
孔子强调礼义廉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人的礼仪、正义、廉洁和知耻之心,能够提升人的道德水平。
礼义廉耻
重视德育教育
1
2
3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个人成长的引导
学而优则仕鼓励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要追求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学而优则仕的现代价值
03
CHAPTER
孔子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孔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培养道德品质,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孔子认为,个人修养是成为优秀人才的前提,同时个人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孔子教育目的的现代意义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教育理念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实践教学,这种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方法的借鉴
现代教育应反思孔子的教育目的,关注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
教育目标的反思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01
孔子教育目的强调个人修养,启示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应注重自我修养和人格塑造,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知识文库 第6期51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丰 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这样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率先打破官学垄断、创办私学的人是怎样实施他的教育思想的呢?1 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谓是历经挫折,但他依旧从容、豁达,勤奋好学,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不仅好学,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学习。

《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教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海无涯,再高明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以身作则是他的一贯做法,他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他潜移默化的“身教”,影响着弟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中,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老师,才能教出终身学习的学生。

2 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

从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到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了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了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诚恳善意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

他和弟子们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快乐教学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核心思想。

指出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指出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指出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古代的孔子,他的著作《论语》被视为儒家
思想的蓝本。

本文从孔子在《论语》中对教育作用的观点入手,认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精神崇高,及其作用所在。

关于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本身是一件“投资”,它是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质量改善之基础。

他说:“教育与养育是父母之首,
至死不渝”。

在孔子看来,教育不但是要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
传播理想、注重品德,是培育和谐美好的人格的根本。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精神崇高,主要体现在他对认识自我、自省、自我修养、道德完善,即行行存存至上的观点。

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不仅要求全面发展,而且要求学习者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掌握
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实践社会价值观。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作用所在,一方面在于要培养学生为中华民
族贡献社会力量,实现文化传承。

另一方面在于要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走出胸怀大志,以激发活力和智慧,从而为中华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于是,孔子教育理念秉承“教学用心,受人熏陶”的原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因此,科学把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把教育的重心主要放在道德、品行的传播和推动学生取得志向,自创新动力上来。

从以上关于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更注重赋予学生崇高的精神,胸怀大志,充满活力与智慧,从而有效贡献社会力量的目的,使人们集聚起志气,以完善社会,推动文化传统的延续。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孔子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伟大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他献身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

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

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立志有恒。

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二是克己内省。

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当说包括教师在内,都很缺乏这种精神。

做教师的,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当学生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

三是改过迁善。

我们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

怎样看待我们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四是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应当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

其次,孔子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八大原理。

一是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教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代教育工作者,既要教导学生,更应在提高自身执教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正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大有裨益。

二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师生都应养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变“学会”为“会学”,学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是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思殆。

”意思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加思辨就会感到迷惘,而只注重思辨却不认真去学就会无所收获。

四是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

比如语文老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只会背信条不会应用等等。

五是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我们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弘扬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求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其以“礼仪之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也对当今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首先,孔子注重修正学习者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教学生要讲“重礼、重义、重信”的礼仪性的美德,强调要把学习和道德建设起来,教导学生为民族的积极性价值观和奉献精神做准备。

这些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今天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孔子认为教育应从“学道”"作为起点,表现在要以“老师””和“学生”“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老师”来教导、指导、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精进,超越自我。

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讲解的同时,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努力探索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再者,孔子教育思想重视“尊师切训、孝老还亲”,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强调以教育来发展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以“爱”为基础,以“信”为根本,给学生们提供有前途、有出路的教育指导,并注重教学生尊老爱幼、爱子孝父母等道德准则。

今天新时代的教育应从实施“以德育人””入手,把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贯彻始终,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以促进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发展。

总之,古今多少世纪以来,孔子教育思想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认
为传统文化、礼仪美德以及道德价值观等都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的教育必须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其观点及教育思想对当今新时
代的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标签:孔子;有教无类;启示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不分国别、种族招收弟子,对于传播华夏进步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重要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于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办学之风。

为当时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为后世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渊源及历史环境孔子的“仁”论,是他提出“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

那么,什么是“仁”呢?关于“仁”的解释有多种。

在这里我们只对其中几种进行分析。

《说文》中说:“仁亲也,从仁从二。

”这里的“仁”指的是仁人,一是指己,一是指人,意思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如何“爱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都说明了孔子爱人。

“有教无类”也正是本着“爱人”这一思想原则出发的。

另外,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也是他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阐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阐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的“性善论”。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的相似性,也指出了人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里他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西周末期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三位一体系统势力强大的时代。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论语·先进》,是传统名篇,被收录高中语文课文中。

文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关理想的讨论,反映了孔子的育人态度、育人方法、育人思想和目的,对当代教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理想教育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出发,以《论文·侍坐》为例,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理想教育教学评价一、“孔门言志”对理想教育的启发(一)“孔门言志”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子侍坐,与老师孔子畅谈交流。

但是在这堂后世极负盛名的课上,孔子并没有与弟子们讨论高深的学问,或是阐发精妙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各言其志。

为什么呢?“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日总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了解到弟子正因别人不任用自己而牢骚满腹,是以开展了这场“立志教育”。

批评他们“不吾知也”“怨天尤人”的浮躁情绪,希望他们“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路的理想是通过训练民众勇敢使国家强大;冉有讲的是让人民富足起来;公西华希望能通过文化礼仪来治理国家;而曾晳的理想是百姓生活安乐。

四位学生的言志虽无对错之别,但有高下之分。

(二)理想教育的缺失孔子在乱世中辗转流徙、奔波一生,在教育中当然期望着弟子能习得思想的精髓,在未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

而如今我们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又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们又在表达怎样的理想呢?如果我们去问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说的最多的一定是职业理想。

因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往往不是从内在的提升出发,而是以分数和升学为目的,是以孩子们的理想也是从自己未来的归宿和发展出发,却很少提及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又或是素质理想。

可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选择依旧很迷茫,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内卷竞争让他们来不及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研究、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出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糊口水平也逐步进步,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发愤忘掉了。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孔子在一生治学中,体现了一个宏伟的教育理想。

这个宏伟的教育理想包括了理想的教育目的,以及用理想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目的实现。

这种对教育的认知,在今天依然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教育理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治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他在鲁国参与了国家治理,使他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待教育,从而形成了更加宏大的教育理想。

这个教育理想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理想的教育内容。

一、孔子的教育理想在孔子的教育理想里,首先是要通过教育输出合格的受教育者。

也就是要达到孔子所确立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教育目的通过受教育者的最终能力体现出来。

也就是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获得的能力。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里把“君子”看作成功的受教育者。

这些可以通过他的很多言论体现出来。

第一,受教育者具备立身的能力。

《论语·为政》里说“三十而立”,意思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不器。

”说的是君子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各种知识。

这些言论中明确的显示出“君子”立世的基本条件,获得足够的知识与能力。

这是教育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受教育者应德范于社会。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那就是“君子”应该成为社会的道德示范作用。

在《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意思是颜渊叹息说:对于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又好像在我后面。

老师善于有次序的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做不到,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上去,却没有路径可以前进。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孔子以身作则,实现德范的全面认定。

首先,孔子做到了学问和道德的示范作用。

其次,孔子也用这种示范作用,影响教化了自己的学生,甚至更多的人。

德范社会不仅是孔子身体力行的东西,也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素质。

换言之,孔子认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应该为社会提供学问和道德典范,以对社会起到教化作用。

第三,受教育者应积极参与治国。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思想里有积极的出仕理想,出仕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天下有道。

孔子理解的出仕并不是狭隘的“当官”,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仁”,推行自己的思想。

《论语·阳货》一篇中,阳货说:“藏匿自己的本领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时间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去做官了。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天下有道看作是出仕的条件,时机不成熟孔子不想出来做官。

但是阳货的话提出了在国家迷乱的实际条件下,藏匿自己的本领是不是“仁”?假设了在国家责任和自己的坚持之间,让孔子进行选择。

孔子选择了出来做官。

这说明在孔子心中,国家责任比一己理想的坚持更重要。

这是教育的第三个目的,要提供具有国家责任感的受教育者。

以上是孔子确立的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孔子教育理想的基础。

通过教育向社会和国家输出人才,受教育者达到立身,然后德范社会,有利的条件下还应该出仕,通过参与治国而对国家尽到责任。

那么,确立了教育目的以后,还需要理想的教育内容作为保障。

孔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内容,无疑就是可以确保其教育目的实现的教育内容。

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上,不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面,而是拓展向更深的领域,涉及生活中诸多方面。

第一,知识范畴。

除了常规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以外,传授的知识还有法制与礼制,道德的内容。

《论语·为政》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惩,却会丢失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使百姓的言行统一,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遵守规律。

在这段话里,显示了孔子对法制、礼制和道德的重视,这也是他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也阐述了他对这些知识运用的见解。

通过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建立起自身处事的准则。

第二,处事方法。

孔子认为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受教育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只有具备处事能力,才能将自己所学发挥出来。

所以,在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处事的言论。

比如《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诫弟子处事的方法,以求弟子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处事技巧先立身而后有作为。

第三,学习方法。

除了传授具体的知识和处事技巧以外,孔子还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孔子看来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

比如在《论语·为政》中倡导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再如《论语·阳货》中注重个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本质相同,却因为后天教育不同而不同。

还有《论语·学而》中提倡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的温习、练习。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四,学习态度。

除了以上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里还有一项是学习态度。

知识是无穷尽的,只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所以他倡导的学习态度里,首先要始终勤勉,抱着终身进取的精神。

《论语·述而》中提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次要谦虚,比如同出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不要拘泥于方式,谦虚的学习态度却可以使人从各方面获得知识。

还有学习要实事求是,《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尊重事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这些教育内容的设计,使得孔子的教育目的得到有力的保障。

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建立起立身处事的准则;处事方式的传授使得学生具备立身处事的能力;而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传授使得学生保持终身进取的学习能力。

理想的教育内容,确保了理想的教育目的,因此达成了他心中的教育理想。

通过教育对社会国家输送优秀适用的人才。

二、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孔子的教育理想经过时间的沉淀,虽然其中有少部分封建礼制的残存,但是仍然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大计,担负着国家民族兴衰大业。

教育不是把学生送入标准化的“车间”,输出一致的产品,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换言之,也就是要通过教育产出对社会具有价值的“教育成品”。

孔子理想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立身,德范社会,服务国家。

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教育的最终成果,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的人格,能够力所能及的服务社会,有条件、更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把智慧奉献给国家。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知识,能力与品德。

首先是知识。

孔子提倡受教育者应该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这个在我们现代教育的设置中,已经相对完善。

其次是能力的教育。

孔子讲授了很多处事的具体经验。

一个人不仅要具有道德,而且要有处事的能力。

这样才可以把自己的内在才华,外显的表示出来,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就现代社会而言同样如此,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知识上,更应该有动手实践的教育内容。

特别是在教学的设置上,也可以增设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课程。

第三是品德教育。

重视品德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贯延续,《资治通鉴》中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无论是看人,还是取士都很看重德行,德行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前提。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一点也仍然重要。

不能因为其他方面的教育,轻视品德教育。

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会更加热爱国家奉献社会。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终极理想是受教育者始终铭记“君子”的本分,在有益于社会国家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受教育者最高层次的归宿是从政,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可以更好地践行自己的信念,可以更有力的推行自己的主张。

也因为如此从政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身。

从孔子多次教育弟子如何做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弟子,以及对从政者的期望。

他对弟子的教育,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嘱托,对弟子更远的将来的一种警醒,使他们时刻谨记爱国爱民的根本,不忘求学的初衷。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学生走出校门不应该视作是受教育的结束。

学校或者说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更加久远,甚至奠定受教育者一生的信仰基石。

总之,教育是一项前赴后继的事业,无数仁人贤士、教育同仁在不断探索努力,致力于教育事业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期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1]陈岑.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2]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重庆:西南大学,2011.[3]陈月伟.孔子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神州,2011,(6).[4]于龙斌.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J].孔子研究,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