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朱熹的译文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诗文观书有感(其一)朝代:南宋诗人: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朝代:南宋诗人: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文中,“艨艟”也可作“蒙冲”)译文与点评【注释】1.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为:因为。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彷徨。
③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这样。
5.4.哪得:怎么会。
如许艨艟:一种大型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⑤鉴:镜子这两首诗人们历来皆认为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
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
而‘观书’其意思就是‘观阅书法’。
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观书有感》(其一)译文:书法方幅解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翻开(: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天空的荣耀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这文学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点评】: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说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其二)诗句译文:春潮行舟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篇1: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翻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彷徨。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头活水: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开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究,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如今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挪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篇2: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进步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的观书有感的译文
朱熹的观书有感的译文【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朱熹)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的注释、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一个意思是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也有一个意思是镜子,指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2诗意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3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其二》原文、译文、注释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儒学家朱熹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以及从书中汲取知识的渴望。
这首诗也反映了朱熹的哲学思想和对于学习的认真态度。
以下是《观书有感》全文及其大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意解析: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池塘景象,池塘如一
面镜子般清澈,天空的光亮和云影在水面上交
相辉映。
◆这里的“方塘”象征书籍,书籍就像是池塘一
样深邃,能够反映出知识的广博和深奥。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这池塘为何如此清
澈?
◆答案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输送清新的活水。
这两句比喻了学问和知识的深刻含义。
朱熹认为,学问之所以丰富深厚,是因为不断有新的
思想和知识涌入,就像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池
塘一样。
朱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热情。
他认为,学问之所以深奥,是因为它像源头活水一样不断更新和充实。
这首诗不仅是对知识和学习的颂扬,也是对持续学习和探索真理重要性的强调。
朱熹本人就是这种学术追求的实践者,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各位同学,大家应该为学习中有哪些知识点而困惑吧,考试中不太容易理解的就是古诗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常考的一首,鉴赏、练习都是本文的重点!~~原文解读~~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解读~~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译文: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进步。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常考题型~~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答: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意思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处】:中华诗词-南宋-朱熹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2. 古诗观书有感的意思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宋】体裁:【七绝】类别:【未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读书有感 朱熹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熹 Fra bibliotek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翻译
《观书有感·其二》的翻译是: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原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处: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艨艟,这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很大、很重,要把它从沙滩上推下水,要用很多人去推挽。
昨天夜里涨潮了,春水漫上沙滩,船自然地浮起来了。
庞然大物的战舰,飘在江面上,就像一柄鹅毛一样,乘着水势自由地航行着。
诗将船于水涨前后两种情况对比了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先前是“枉费推移力”,船重自然要用大力,今天,“艨艟巨舰”变得“一毛轻”,可以于“中流自在行”,原因就在于“昨夜江边春水生”。
“向来”“昨夜”“此日”三个时间,“推移”“水生”“自在”三种状态,前后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中间是转化的过程。
朱熹虽然是理学家,可是写诗还是明白形象思维的。
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小学生版:《朱熹的意思,小朋友也能懂》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朱熹爷爷写的一首诗,叫《观书有感》。
这首诗呀,说的是读书就像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不断有新的水涌进来。
就像我们的小脑袋,如果一直学习新知识,就会越来越聪明。
比如说,小明同学之前不知道恐龙有多少种,后来读了很多关于恐龙的书,就知道了好多恐龙的名字和特点,这就是读书带来的新知识呀。
朱熹爷爷告诉我们,要不停地读书,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厉害!《和小朋友一起探索》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朱熹爷爷的《观书有感》在说啥吗?其实呀,就好像我们种小花。
如果不给小花浇水,它就会干巴巴的。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不读书,我们的脑子就会空空的。
比如小红很喜欢读故事书,每次读完一个故事,她都能学到新的道理,就像小河流里的水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这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哟!《小朋友眼中的》小朋友们,咱们来看看朱熹爷爷写的《观书有感》。
诗里说,读书就像一个大池塘,要有水不断流进来,池塘才会一直有活力。
就像我们在学校,老师每天教我们新东西,我们的知识就越来越多啦。
比如小力之前不会做算术题,读了很多数学书后,现在做题可厉害啦!这都是因为读书让他变得更棒啦。
所以,小朋友们要好好读书哟!《朱熹,小朋友能学到啥》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朱熹爷爷的《观书有感》。
这诗告诉我们,读书就像小船在大海里航行,能看到好多新的风景。
比如,小刚读了一本关于宇宙的书,知道了好多星星的名字,感觉自己就像飞到了太空一样。
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好多不知道的事情,大家要多读书呀!《轻松读懂》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理解朱熹爷爷的《观书有感》好不好?诗里说读书就像源头有活水的小河,永远都新鲜。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每次学到新的玩法,就会更有趣。
读书也是,每次读新的书,都能有新收获。
比如小美读了一本画画的书,学会了画漂亮的花朵,可开心啦!大家要多多读书,天天向上哟!中学生版:《朱熹,咱中学生的理解》同学们,朱熹的《观书有感》大家都读过吧。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