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席勒艺术中的坦诚
席勒的艺术风格探析
2019·01一、埃贡·席勒的艺术简介席勒(1890—1918)出生于奥地利,自幼喜欢绘画,有着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激情。
1902年,他考入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后,便利用业余时间勤奋作画。
席勒的绘画最开始受到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1906年,席勒以优异成绩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师从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席勒很快便学习掌握了老师优雅的装饰手法,尤其在线条和构图方面,同时,得益于克里姆特的影响,他也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
席勒在之后几年的学习期间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个性鲜明的画风。
此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逐渐用各种神经质、扭曲与病态的人物造型手法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地宣泄出那个时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特征。
席勒的作品表现力非常强,善于描绘人物扭曲肢体和内心情绪,他的作品中自画像和人体绘画占很大比重。
席勒笔下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一个痛苦无助、疑惑不解的受害者形象,神经质的线条配合对比鲜明的色彩渲染出一种的躁动、诡异的画面氛围。
他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通常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狂躁不安的运动状态,也常常笼罩在一种“欲望与死亡”交织的阴影下。
此外,席勒强调形象清晰的轮廓,扭曲绞转的线条令人震颤,辅以红、黄、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画面总是表达一种严厉、冷酷的现实痛苦,充满了内在的紧张和冲突,加上受到新艺术的强烈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
天才总是命运多舛的,1918年秋天,西班牙流感席卷整个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
1918年10月31日,妻子因流感死后的第三天,席勒也因流感而病逝,年仅28岁。
他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却引领了20世纪初的西方绘画潮流。
二、席勒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席勒最开始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造型基础,但从绘画上直接影响了席勒的无疑是后印象的梵高,其后印象主义主观而明快的色彩,粗犷和躁动的笔触,透过强烈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的现实,给了席勒升华的灵魂探索与创造的欲望。
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
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
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秀美与尊严为主题,表现了他对人类精神和自然美的追求。
秀美是席勒艺术和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美的形式和内涵,而美的本质则在于秀美。
秀美是一种高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对于美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席勒认为,秀美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自然的秀美之处。
尊严是席勒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类精神的尊严和价值。
尊严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席勒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人类精神的尊严和价值,以此来启迪人类的思想和灵魂。
席勒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艺术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于自然美和人类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成为了后世艺术家和美学家的共同追求。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对于人类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成为了后世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席勒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以秀美与尊严为主题,表现了他对于人类精神和自然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艺术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埃贡席勒,粗暴的坦白
埃贡席勒,粗暴的坦白埃贡·席勒(1890-1918)是维也纳画坛的巨子,一颗天才却早逝的流星,在他的作品中重重击碎了人类世界一切的粉饰,粗暴的坦白、那么的赤裸。
令人惋惜的是,他去世时年仅28岁,可留下的那极富个性与表现力的画作一直在艺术界熠熠生辉,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
《女孩》,1911自画像,1912年在席勒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叔父成了他新的监管人,按照其父亲的遗嘱,是希望他去学习工科,而那时的席勒已经有了自己的志向,一心想当自由自在的艺术家,1906年他就考进了维也纳当代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的生活却并没有那么如意,那时维也纳的艺术学院关注的全是如何描绘奥匈帝国的繁荣,做热情的讴歌人,可是席勒的个性是那么的自我、叛逆,这样的人最鄙视迎合,而他就是这样,他关心现实、喜爱有个性的东西。
这个叛逆的学生也成为了老师心中的洪水猛兽,常常让老师气炸,老师说出的“你!你!是魔鬼送来的”真是对他的到位评价。
《死神与少女》十九世纪的后期,正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期,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正在冉冉上升,他们迅速地发展,并且开始有了对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同时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大批的失业者,封建阶级在努力地粉饰现实,艺术学院就是其工具之一。
可是艺术家从来都是最为敏感的一群人,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无感于真实生活的动荡的。
拥抱 1911双自画像席勒对克里姆特非常崇拜,觉得他画得真的好,为此画过许多克里姆特作品的变体画,而这种一心崇拜持续的时间不算太长,其实席勒完全不像克里姆特那样喜欢华丽且富有装饰的美感,他的骨子里透出非常强烈的表现主义气质。
在结识了奥地利一位表现主义画家科柯施卡之后,他重新开始关注生存的矛盾与痛苦,关注哥特派艺术的主义与其变形的手法,作品与国际表现主义运动靠拢,在看见了蒙克、凡·高的作品之后更是一见如故。
早期作品他在画中赤裸裸地表现极端痛苦、被扭曲的人类,作品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讨好与迎合气息,甚至画中人就像没有皮肤一般的彻底赤裸,满是压抑、窒息与令人战栗,非常的粗糙、艰涩,种种的击碎所有可能存在的粉饰。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席勒是德国文艺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文艺思想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并探讨其对于文学艺术的启示。
首先,席勒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表达的高尚形式。
他强调艺术作品的力量与感染力,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应当从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情感出发,将其化为作品中的形象与情节。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消遣的方式,而是人们思想和灵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席勒主张让文学作品充满情感和激情,通过艺术的形式来传递内心的真实体验。
其次,席勒关注艺术的自由与创造力。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真实的表达与创作。
他强调艺术创造中的自由性与想象力,主张通过艺术来扩展人类的精神境界,超越个人的局限与现实的束缚。
席勒对于艺术家的职责是激发人们的感情,唤起内心的共鸣,以此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第三,席勒主张艺术与道德的结合。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艺术家的创作应当有助于人们的精神启迪与道德提升。
他批判了浪漫主义者对于艺术的过度追求美感而忽视了艺术的伦理责任。
他提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玩美中的真善与全美的玩善",艺术家应当在创作中体现出对于人伦的关怀与社会价值的追求。
此外,席勒主张诗学与哲学的结合。
他认为诗学是舞台艺术与哲学的综合体,推崇对于思辨与智慧的追求。
他主张诗学要超越对于美的单纯追求,更加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席勒强调艺术的思辨性与思想的深度,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展现出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总之,席勒的文艺思想强调情感与精神的表达、自由与创造力、艺术与道德的结合以及诗学与哲学的融合。
他的思想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探讨,更是对于艺术的真诚追求与反思,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最后要强调:席勒的思想对现代文学艺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艺术家,其著作《美育书简》被视为艺术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席勒倡导艺术教育应该注重感性与理性并重,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席勒强调了感性与理性的并重。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同样重要,艺术教育应该既注重感性的培养,又注重理性的训练。
在感性方面,席勒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感知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魅力。
他强调艺术可以唤起人的情感,激发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
而在理性方面,席勒主张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学会用理性去分析和思考艺术作品,懂得艺术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
席勒认为,只有感性和理性并重,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席勒强调了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席勒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
艺术作品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席勒认为,只有通过艺术教育,人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成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是对艺术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他的观点对今天的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发展,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席勒的思想启示我们,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和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信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席勒的思想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方向。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
发展
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其著作《美育书简》提出了以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艺术教育与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席勒的观点出发,探讨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以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席勒认为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他指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使个体在审美和艺术创作中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和成长。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性情感和理性思考,而这些个体特质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满足和表现。
艺术教育应以个体的情感需求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样性。
席勒的观点也对当代艺术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表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感追求。
也需要重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和理解。
只有将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融入实际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席勒的《美育书简》对于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呵护。
通过艺术教育,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到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释放内心情感,启发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美的世界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满足。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席勒的观点,努力推进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理解、对诗歌的追求、对美的理论等方面。
下面将从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的使命:席勒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方式,其目的在于把人的理性和感性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去表现人的感情和情感,以此促进人对真善美的认知。
他认为艺术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使人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诗歌的追求:席勒对诗歌的追求是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
他主张诗歌应当表现真实的生活情感和情感,向人们展示世界的真谛和美好。
他认为诗歌应当使人充满希望、充满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美的理论:席勒的美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真正美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一种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他主张美应当是内心的自由和谐,是人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1.感性的追求: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主张诗歌应当追求感性的深度和广度。
他认为诗歌应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回响。
2.情感的表现: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主张诗歌应当表现人的情感和情绪。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诗歌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情绪。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的先驱”。
1.对浪漫主义的影响: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对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诗歌应当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情绪,主张诗歌应当追求美好和真实,这与浪漫主义的追求和理念是相契合的。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是以诗歌为表现媒介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使命、诗歌的追求、美的理论等方面。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3篇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第一篇:《天鹅湖》中的席勒席勒是19世纪欧洲艺术圈里的一位杰出人物,不仅在美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推手。
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感性与艺术性,是经典美学的杰出代表。
《天鹅湖》是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湖泊上飞翔着的天鹅群。
整幅画面色彩渐变、层次分明,天空、水面、树木等元素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美感。
天鹅们的翅膀和体态都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翱翔。
这幅画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被誉为“一幅经典佳作”。
席勒的作品擅长于表现自然风光,而《天鹅湖》更是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他使用了大量的明暗、色彩和对比等手法,将画面的主题完美地展现出来。
整幅画传递出的是轻盈、柔美、优雅和自由的艺术情感,呈现了席勒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心灵世界。
第二篇:席勒的风景画除了《天鹅湖》之外,席勒还擅长于风景画的创作。
他能够通过画笔,将风景与真实社会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感性和理性的美感。
通过大量的色彩、明暗、交叉等处理,让画面在技巧含量的同时,仍保持着原始的情感体验。
其中有一幅叫做《荷兰村庄的小港口》的画作。
这幅作品构图精致、布局合理,在画面的左侧是一个小港口,停满了小船;中间是广阔的湖面,远处有半山腰上的小山丘;右侧是远离人烟的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画面色彩柔和、温馨,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和美好的视觉感受。
席勒这样的风景画或许不如自由画那样能够吸引眼球,但它将画家运用多种技法、沉浸于自然中的生命状态以及对生命中常见事物的洞察融为一体。
整幅画有一种自然而又恬静的气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纯真和美好。
第三篇:席勒的肖像画席勒的肖像画亦相当出色,画作充满着细腻的人物表情和情感,给人以阅读的感觉。
他的灵感源自于日常生活类画展,对于那些从未画过肖像画的学子来说,艺术家让他们经常去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受众,并试图抓住一些以前没想过的肢体姿势和表情。
席勒强调每个人脸上的细节,将人物深深地植入了观众心灵中。
名画名家丨埃贡·席勒:情欲艺术是用来欣赏的,色情品是用来消费的?
名画名家丨埃贡·席勒:情欲艺术是用来欣赏的,色情品是用来消费的?2018年10月31号是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逝世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作为世界上放了最多席勒的地方,列奥波多博物馆(Leopold Museum)的正门挂着一幅巨大的直幅,上面印着席勒半遮着脸的裸体自画像,画中人的私处被一小红牌遮掩着,上面用白字写了:「reloaded」。
列奥波多博物馆的席勒馆藏(WienTourismus / Peter Rigaud)这不禁令人想起,前阵子为纪念席勒逝世一百周年,英国的伦敦也办了一场大型的展览。
所谓「reloaded」,就是说之前这些幅都外借,现在归位了。
这幅被遮着私处的自画像也是其中一幅;更有趣的是,在英国伦敦地下铁的宣传海报上,设计者故意用几行文字覆盖了「令人害羞的部位」,写着:「 SORRY, 100 years old but still too daring today. #T oArtItsFreedom」。
(不好意思,虽说已经有100年历史的画,但对今天来说仍然过于大胆。
#追求艺术自由)(WienTourismus/Wien Nord)情欲与色情之间在公众空间,裸露仿佛是一件羞耻的事。
但只要进了展览馆,便恍如走进了另一个场域。
在展馆近入口处,打头阵的是席勒的师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而且,正是克里姆特对女性身体的素描。
在泛黄的纸上,仿佛只用铅笔轻描了几下,整个人体的线条便活灵活现了。
展览室的墙上说,这些是克里姆特的情欲绘本(erotic drawings)。
虽用到「情欲」这个词,但内容不是十八禁的,跟色情仿佛又有莫大的差别。
据说在参观的时候,就碰上了一班像刚上小学的孩子,老师用着德语引导他们欣赏克里姆特的情欲绘本,孩子们也一脸正经。
这便不禁令人想到克里姆特与弟子席勒的一些往事来。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席勒以其卓越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身份闻名于世。
他的美育观念
在当代艺术教育中也广泛应用。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指出,美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欣赏美丽的事物,还应
该教授他们如何理解美和艺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席勒提出了教育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完美的人格。
他认为,美是人格建设的重要
因素,艺术是表达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教育应该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来促进他
们的人格建设,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力。
这种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席勒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
通过学习艺术,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
不同的文化和人类历史。
此外,席勒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的艺术,例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艺术。
对于美育的实施,席勒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艺术教育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应
该在学校里提供丰富的艺术知识和培训课程,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参加艺术活动,例如
画画、表演等等。
这将使学生在艺术方面得到更广泛的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
意思维能力。
总之,席勒的美育观念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同时也强调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
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全面的艺术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出
富有创造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1. 引言1.1 引言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席勒的《美育书简》提出了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对人的心灵和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个体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实际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
本文将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基础,探讨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理念,探讨人性的全面发展与艺术教育的关联,分析艺术教育对个体的积极影响,从而引发对于艺术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念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念包括了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
席勒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理性的结合体,是表现生活深层内涵的一种方式。
在他看来,艺术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技术和知识,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和理解艺术的灵魂。
他强调情感和直觉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美和力量。
席勒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应该是激发和培养这种个体特质的过程。
他主张通过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艺术体验,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席勒相信,只有在理性和感性并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真正领悟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感性与理性并重,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浅谈席勒的艺术风格
浅谈席勒的艺术风格作者:黄爽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2期摘要:席勒的作品从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情感和心理。
他的作品中的线条富有表现力,纤细而又强悍、孤独而敏感、羞涩而且还又有点自负的神经质。
他是以线造型为主的艺术家,他对于线条的运用就像他对别人的心理的把握一样,都是赤裸裸的、一点也不留情。
他的人物创作大部分都是骨瘦如柴的,旨在表现人物的内在,而且他是个极其自恋的人,他的作品中有好多好多张自画像。
关键词:席勒;情绪;线条;表现一、席勒的悲惨人生遭遇席勒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的杰出画家,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小学和中学就读于偏僻的小镇上,1902年考入克洛斯特新堡的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
从那时起他就钟爱美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绘画练习。
他从小就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具有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及丰富的情感。
席勒后期的艺术除了受到霍德勒影响外,他还得到了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示。
他对那个时期的人的心理和情感的表达没有丝毫的掩饰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景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物或风景都有惊恐不安的感觉,对生的欲望和死亡带来的威胁交织形成恐怖的阴影,这些都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他的绘画之中。
他不仅仅对人物表情动作进行夸张的刻画,而且还着重刻画人物神经质的情绪。
为了创作他想要的那种紧张不安的情态,他还专门到疯人院去研究和观察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了一种像哑语一般的动作和表现,这不无令人感动。
28岁,席勒死于一场流行性感冒的袭击之中。
二、席勒的作品风格(一)痉挛般的人物形象人物造型痉挛化,眼神恐怖,关节夸张,病态的身体,深刻地揭示了现在的人们潜意识中某种病态的和本能的一面。
(如图一)席勒充分地将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发现与再创造。
如此彻底地暴露人性的本能意识,如此成功地把它表现在作品之中,强烈地感染了观者,这就是席勒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品格的魅力。
浅谈席勒艺术中的坦诚
浅谈席勒艺术中的坦诚【摘要】艺术能为观者接受以致敬仰膜拜而百世流传,最本质的一点是艺术所表达的深深地感应了观者的心理。
而这之间的过程就来自于艺术家将所感受到的人类情感予以坦诚的表达。
席勒艺术在其一生中都彰显着坦诚,不论从其选材还是其绘画表达方式上都是一种诚挚的心态。
【关键词】:坦诚狂放不勒灵魂恐惧中介者仆人Analysis the sincereness of Schiele`s art simplyAbstract: Art can be accepted , admired by people and win immortal fame in the world , the most important key is what the art expresses responses the audience mentality .This process between art and people comes from that while the artist use the art to express the human emotion sincerely.Egon Schiele art is full of sincereness ,not only his art theme ,but also his expression manner.Keyword: sincereness uninhibited soul fear intermediary servant艺术能为观者接受以致敬仰膜拜而百世流传,最本质的一点是艺术所表达的深深地感应了观者的心理。
而这之间的过程就来自于艺术家将所感受到的人类情感予以坦诚的表达。
坦诚是一种人类品质,是艺术家能与观众交流的首要元素。
缺失了坦诚,也就没有了人与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艺术也将失去它特有的感人心扉的魔力。
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都在诚挚的表达着这一点,席勒是在这一点上做的最突出的大师之一。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的代表作之一,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所撰写。
席勒的美育观念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的美育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书简》中提炼出席勒的美育观念,浅谈其意义和价值。
席勒的美育观念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审美教育书简》之中,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品味和艺术感知能力的过程,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启迪。
他认为,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空间,使之更为开阔和丰富,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席勒的美育观念中,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强调了艺术作品对人内在情感的唤醒和激发,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思维的精神交流方式,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引发共情和共鸣。
席勒主张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人们可以激活自己内在的审美感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一种更加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内心的满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还提出了“认知美”和“创造美”的概念。
他认为,认知美是通过对外界美的事物、景观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使之成为自己内在心灵的一部分,经历一次审美的过程。
而创造美则是通过艺术创作,表达个体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存在。
席勒强调了认知美和创造美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美育的发展和进步。
席勒的美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充分展现了其对审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认为,审美教育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必要手段,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席勒的美育观念为后世的美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对于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是什么
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是什么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哲学家和剧作家,也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艺思想对于德国文学和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美的追求、人的自由和社会的高尚理想的探索。
下面将通过深入分析席勒的文艺思想,总结出其中的要点。
首先,席勒非常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高尚人性、培养人的审美品味和道德观念的方式。
在他的著作《美学修辞》中,他谈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倡导通过艺术的美感教育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他追求的是以美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完善。
其次,席勒主张艺术应该追求真实与创造的统一。
他认为真实是艺术的基础,而创造则是艺术的灵魂。
他反对浪漫主义的偏爱创造而忽视真实,也反对理性主义者对真实的固守而缺乏想象力。
他提出了“感性表现”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通过形象的理解和创造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实现真实与创造的有机统一。
第三,席勒关注人的自由与人的完善。
在他的著作《教育人类学》中,他提出了一种通过自由而完善的人的理想。
他认为人的自由不仅是指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包括内心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他呼吁人们通过对自由的追求和自身的完善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相信自由是推动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第四,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宏大与崇高的境界。
他通过对美的研究和审美的思考,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他认为崇高远超过美的概念,它是一种可以与自然和宇宙统一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通过对崇高的追求,人们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超越自我和个体的限制,与宇宙相融合。
他的《咏史》和《崇高的简介》中,对崇高的探讨深入而广泛,成为了后世崇高理论的重要参考。
最后,席勒强调道德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能够引导人们向善。
在他的剧作中,他常常通过情感的冲突和道德选择的考验来体现艺术与道德的关联。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到,艺术教育不仅应注重理性的培养,更要重视感性的发展。
他认为,理性和感性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以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理念,对于人性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感性和审美体验能力。
席勒指出,感性是人类对世界的第一感觉,是对美的直接认知。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感性能力,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培养对世界和生活的热爱与关怀。
这种对美的感知与体验,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情感,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艺术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席勒认为,理性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能力,是通过思考和分析来认识事物、理解规律和提出问题。
艺术作品在形式上虽然充满感性和情感的表达,但其背后必然有着严谨的艺术规律和历史脉络。
通过学习艺术作品,学生能够开启自己的理性思维,深入理解和探讨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审美视野。
以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与品德的全面发展。
在感性中,学生能够获得情感的滋养和激发,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而在理性中,学生能够学习到深刻的道德和伦理原则,进一步锤炼自己的品德。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创作,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成果,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中的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深化以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1. 引言1.1 引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作品《美育书简》是关于艺术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强调了感性和理性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
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能力。
感性使人们能够感受和体验世界,而理性则帮助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
艺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既能够发挥想象力和情感,又能够运用逻辑和分析能力。
席勒还提出了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道德、智力和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良好道德观念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实现人性的充分发展。
席勒的《美育书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教育与人性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更有思想、更有情感、更有人文素养的人。
2. 正文2.1 美育书简的作者以及其作品背景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文论家,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歌颂善良》,戏剧《劳伦斯·塞格尔》和《例如:麦克贝思》等。
他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对德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美育书简》是席勒的一部关于艺术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探讨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教育中的平衡和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感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还要培养他们的理性,让他们能够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内涵。
席勒的作品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在他成长的年代,德国正处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时期,这为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对德国文学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涵盖了戏剧、诗歌和哲学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死神的初吻》、《码头》和《马克斯·皮伯斯》等。
席勒的作品美学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的自由:根据席勒的观点,艺术应该是自由的,艺术家应该独立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限制,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创造力。
他主张艺术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能够启发人们的思维和感情。
2.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席勒认为,理性和情感在艺术中应该是统一的。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同时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达到思与感的和谐统一。
他主张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可以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
3. 美与善的统一:席勒提出了“美和善的统一”理论,认为真正的美应该具有善的内在价值。
他认为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高尚、道德和积极的,能够鼓舞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道德品质。
4.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席勒认为艺术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人格塑造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5. 戏剧艺术的重要性:席勒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为德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忧喜剧”理论,认为戏剧应该同时具有悲剧和喜剧的元素,反映生活的辛酸和欢乐。
他的剧作强调人性的挣扎和冲突,通过戏剧表达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复杂性。
席勒的作品美学分析体现了他对艺术自由、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以及艺术与教育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和理论对于德国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坦诚豁达的艺术心路
坦诚豁达的艺术心路
陈燮君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2005年夏日和2008年金秋.上海美术馆两度成功推出孔柏基画展。
2012年在孔柏基先生八十诞辰之际.北京中国美术馆又隆重举办“孔柏基油画展”,系统展示孔先生艺术历程,坦诚舒展孔先生的艺术心路。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陈燮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3
【相关文献】
1.从困顿到豁达的心路历程——评苏轼黄州所作词两首 [J], 向玲玲
2.穿越时空的感动——谈席勒艺术中的坦诚 [J], 张建东
3.在艺术风骨中融入生命的坦诚 [J], 陈燮君
4.“高,实在是高”——电影表演艺术家刘江的豁达人生 [J], 玲珑
5.《守得云开见月明》艺术构建中的豁达人生 [J], 贺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席勒艺术中的坦诚
【摘要】艺术能为观者接受以致敬仰膜拜而百世流传,最本质的一点是艺术所表达的深深地感应了观者的心理。
而这之间的过程就来自于艺术家将所感受到的人类情感予以坦诚的表达。
席勒艺术在其一生中都彰显着坦诚,不论从其选材还是其绘画表达方式上都是一种诚挚的心态。
【关键词】:坦诚狂放不勒灵魂恐惧中介者仆人Analysis the sincereness of Schiele`s art simply
Abstract: Art can be accepted , admired by people and win immortal fame in the world , the most important key is what the art expresses responses the audience mentality .This process between art and people comes from that while the artist use the art to express the human emotion sincerely.Egon Schiele art is full of sincereness ,not only his art theme ,but also his expression manner.
Keyword: sincereness uninhibited soul fear intermediary servant
艺术能为观者接受以致敬仰膜拜而百世流传,最本质的一点是艺术所表达的深深地感应了观者的心理。
而这之间的过程就来自于艺术家将所感受到的人类情感予以坦诚的表达。
坦诚是一种人类品质,是
艺术家能与观众交流的首要元素。
缺失了坦诚,也就没有了人与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艺术也将失去它特有的感人心扉的魔力。
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都在诚挚的表达着这一点,席勒是在这一点上做的最突出的大师之一。
埃贡·席勒是19世纪末奥地利维也纳表现派天才画家,享年28岁,生命虽如划破黑夜的流星,却照耀着欧洲19世纪末乃致今天的艺坛。
纵观席勒的作品,不论是速写还是色彩,无不彰显着一种坦诚——对自己的坦诚,对观者的坦诚。
画面中主人以各种神经质,癫狂,病态的姿势和动作坦然的表现内心的世界,表象已不受社会道德规范和约束,恣意地表述着自己的心声。
他从不遮掩自己的羞怯,内心的惶恐,毫不保留地将灵魂呈现在观者的面前,摒弃一切表象的肖似,与你倾心相谈。
即使是赤裸的性描绘,也坦然地让你不会去想原始的情欲冲动,内心只有默然的感动。
席勒的画中,艺术已不是去迎合众人的感受,而是点化,点化那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脆弱阴暗面。
罗丹说:“艺术家的作品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景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扩展到所有其他的人。
”【1】席勒作品,这把精美而响亮的琴,将人类灵魂呐喊的声音,扩展到世界灵魂的每个角落,以一种肆无忌惮的方式解构着自我,映照着人类。
艺术调和着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不是通过冲突、抗议、讽刺或隐喻,而是通过坦诚相待,彼此交心的感知——与人坦诚,心心相印,
与物坦诚,天人合一。
席勒正是坦然的抓住了这一点,而得到了永恒。
席勒终其一生都受到克里姆特的影响,在风格方面可见其对装饰构图及用线的喜欢,但他舍弃了克里姆特甜美的装饰方式,以一种狂放不勒表达内心的颤动。
在艺术题材方面,对末世乱象的恐惧及受通灵学说的影响,席勒与其他表现主义画家一样主要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虽有风景画的描绘,但都拟人般处理。
同样作为人物画,席勒之作却与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趣味迥然不同。
达芬奇,波提切利等表达的是一种阳性的、理想美,而席勒更专注于人类的现实,尤其是穿破人类的皮相,进入灵魂的阴暗面。
他知晓白天的人们长于顶着一面虚假的面具忙于交际之间,只是在灵魂的深处真正的表达着自己的冲动。
他感到人类如此这样,实在是太累了,干脆坦然的让你看个够。
如此的想法,使他的表达方式是强调人物的精神特质,不求外表的自然吸引人与否。
画面中,人已不完全为人,更为一传情达意的工具,或将人做切片式,片与片之间分割着画面与空间,或将人肢解后重组。
惯于虚伪表象陈述的人们,一开始看不到席勒那颗真挚的心,纷纷指着其画大骂“色情狂”、“心理变态”,而又岂知大家都脱除相应的皮相,赤裸相对,谁会知道谁曾经是官还是民?像在妓女面前脱光的嫖客,没了现实的皮相,全都一样。
席勒用艺术让人类在精神层面上赤身相对,难道我们会觉得画中人物有高低贵贱之分吗?他相信真诚的内容,坦然的表达,会让观众慢慢的得到领悟,领会作者的心声。
如此的题材,惯用的艺术表达方式已不能尽抒胸怀。
席勒抛开以
往大师叙事的表达以及其师克里姆特纸迷金醉的繁密装饰意味,用一种近似单纯的方式来表达意念。
一副画中有时仅有一肢体,但就这一简单的肢体,已是将画面撑的饱满,已不容许放下一丁点的东西。
他只想你我一眼看穿自己,而不迷恋于表面的肖似。
其画中,线得到了长足的保留。
“线已不仅仅是限制轮廓,作为记录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力”。
【2】当克里姆特惯常的迷人,活力动感线条充斥画面时,席勒那充满苦涩与空茫意味的线条却深深地凿刻到画幅中,清晰地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其中,每根线似乎都有着生命,想去表达自己空间的欲望。
线似乎是从画面中自然生长而出,而不是漂浮的人为添加,从而达到“造化之秘,与心匠之运,沆瀣融会,无分彼此”的境界【3】。
当我们面对虚假的画面,我们会嗤之以鼻,而在席勒画前,如果你逼我,我真的会泪流满面。
在上帝面前,我们会虔诚的吐露心声,在席勒心中,艺术便是自己的上帝,坦诚的表达是最虔诚的信仰。
如果线条更在于一种理性,则色彩更长于表达感性。
观席勒的画,你会不可名状的心跳加速,内心躁动。
感觉那是一个活生生的形体在与你诉说内心的秘密,一切显得那麽自然。
你能听到画中的呐喊之音,而“不会首先感觉到你读头遍时是如何上技巧的当的”。
【4】席勒只想与我们真诚相交,坦诚相待,将技巧的做作远远的抛离画面。
画中物形、人体的色彩,没有柔和之感,也没有色彩氛围,有的只是坚硬的有质感的颜色本身,从形体上衍生而出。
每一片色彩都成了一种心理的符号暗示,深深地体贴着人类灵魂中的千滋百味。
细品之,你我
不会掉至“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地。
现代艺术史中,每一个流派或新的动向总是与对应的哲学持平行方向。
19世纪末,当德国哲学家尼采宣布上帝死亡时,人的灵魂开始流离失所,成了无所依靠的孤家寡人。
此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创建,让人类开始真切的关注人类本身。
事实上,当心中的宗教上帝死亡时,人类自身也便成了自己的上帝。
为了驱赶心灵孤独无所依靠的末世恐惧,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人自身的痴迷,席卷了欧洲大陆。
表现主义于此时应运而生,一批专注于表现人类自身,挖掘人类底层的真实的艺术家,渐渐成长茁壮。
席勒来自他们之中,走着自己的路线,他以自己独到的语言,诠释着人类自我。
席勒与其他表现主义画家一样,是这种新的精神信仰的中介者,是人类社会中的敏感群体,将所掘获的灵魂阴暗面的东西付诸于观者面前,从而让人类在自身的肩上看的更远。
荣格曾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大师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浮士德》所体现的日耳曼民族集体心里图谱,已大大超出歌德创作的时代意图,作品的分量已超越了作者,而作者并不知觉。
【5】在这里,席勒的艺术创造了席勒,席勒仅是席勒艺术的上帝代言人,是其艺术让世界记住了席勒。
席勒仅为能察觉其艺术的一个人类符号,他要做的就是做人类忠诚的仆人,将灵魂真谛的诉说真实的摆到人类的面前,从而达到“灵魂的震荡”,满足世人的“内在需要的原则”。
【6】
席勒已经走了一个世纪之久了,但其艺术在接下来的世纪中,为
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所感动。
世人灵魂有其孱弱的一面,需要席勒这般真诚的艺术来平衡内心的缺失,如此,我们的内心才更踏实,步伐迈的更稳。
席勒需要人类对其艺术的理解,人类更需要席勒艺术的精神慰藉。
坦诚,是这两者之间最稳固的桥梁!
坦诚,席勒的艺术一生都彰显着“坦诚”二字。
他不避讳社会的不解,坦诚地描绘人类灵魂;他不追求表象的肖似,坦诚地表达其心思;他不惧怕刻薄家异样的眼光,坦诚地与观众交流。
如此,席勒的艺术和席勒得到了重生与永恒。
参考文献:
1、【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傅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王弘力:《黑白画理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3、钱钟书:《谈艺录》,周振甫、冀勤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美】海明威:《致哈维·布雷特》(余秋雨:《艺术创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5、【瑞】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6、【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等译,云南人们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