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环境变化的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陇东黄土区的绿色发展

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陇东黄土区的绿色发展

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陇东黄土区的绿色发展标签:地理学;陇东黄土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黄土高原陇东区域大部位于泾河、渭河上游,是我国黄土自然地理最典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庆阳和平凉二市所辖地域。

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加剧影响,以及雨水对河流的冲刷、切割,使本来较完整的陇东黄土高原被分割成一个个可望而难及的小塬面,单就庆阳境内就有屯字、孟坝、平泉、西华池、早胜、盘克、宫河等10余个小塬,本素有“陇上粮仓”之称的陇东黄土区而今变得更加黄褐皱褶,满目疮痍。

走绿色发展之路,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不仅是解决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

一、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凝聚了我们党这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体会,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民生才是真正有质量的民生” ,“ 绿色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当下,全国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就陇东区域来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受力脆弱、生态系统退化更是成为制约本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重视产业集群绿色升级,加速扩散和应用绿色、智慧技术,坚守“绿色”底线思维,才能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并取而代之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庆阳、平凉两市年降水总量总体不多,山区面积广,宜林荒山荒地多,沟谷及部分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可以生长耐旱的乔木树种,墚峁坡顶可以种植灌木和草木,在这里加强和恢复森林资源保护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保障。

要推动生态保护与恢复,就要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坡耕地改造,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注重用政策来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梯田抗旱增产能力,因地制宜,最终形成“山顶乔灌戴帽、山弯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生态格局。

2021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范文2

2021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范文2

2021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范文 甘肃东部地区主要是指以六盘山为界的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即陇东黄土高原。

主要包括平凉、庆阳地区,海拔1000m~1500m,以泾河水系为主干,黄土平均厚度达50m,最厚可达100m以上。

由于黄土质地疏松,经长期河流侵蚀、风力等作用,形成黄土塬、梁、峁、坪、川等地貌类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其中黄土塬面较大,著名的有董志塬、早胜塬、屯子塬等,塬面平坦,土壤肥沃;黄土塬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而形成的现象。

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据数据统计,由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活动,该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垂直节理发育,旱涝灾害频繁,高强度暴雨冲刷,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率低。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

具体的危害有以下几点:(1)破坏地面完整,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2)影响土壤水分的含量,导致旱涝、虫害灾害等发生,严重威胁受害区群众的生活;(3)表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增肥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4)气候干旱、大面积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而不仅仅是水土流失;(5)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旱作亩产低而不稳;(6)由于地形复杂,一场暴雨,泥沙碎石时常淤积、淤塞水库和渠道,很多水利设施不能发挥正常效益,甚至闲弃或者报废;(7)水土流失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破坏交通道路,为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8)影响群众生产集体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收入。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是我国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然而,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因此,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已经成为当地和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战略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甘肃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生态保护的措施,才能保障该地区未来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以此为出发点,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需要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与重建计划。

根据甘肃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特点,科学地制定生态修复与重建的计划,合理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第三,需要加强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帮扶。

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配套一系列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当地的农民和畜牧业者开展可持续的生产活动。

政府要加大对当地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扶持,引导当地人民向绿色发展道路转型。

第四,需要建立一批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典型试点。

建立一批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典型试点,通过成功的案例,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并鼓舞人们对环保和生态治理的信心和热情。

同时,通过这些试点,可以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借鉴。

总之,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坚定推动。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制定科学计划、加强对当地经济帮扶、建立典型试点等方面,都是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途径。

只有我们全体人民都立足于生态保护,才能让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具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海洋,将历史事件重现在学生的眼前。

笔者建议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及内容,穿插一些相关历史故事或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异选择相应的资料,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缓解教学的枯燥,同时也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改变“教师是主角”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将教师定义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不仅要将历史事件及其知识完整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历史进行了解掌握,同时还要在历史课堂上担任纠错者和辅助者,利用设计速记抢答、学生来讲解历史事件以及疑难解答课程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于专题史教学工作开展难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事先做好课程的备课工作,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解读、处理,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并进行大胆的整合,提炼课程内容的主干,该讲的就讲,不需要讲的就省略,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减轻负担。

不仅如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加入一些历史图片、故事,利用多媒体将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立体印象。

事后组织学生对这些图片、故事及视频素材进行分析探讨,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4.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根本出发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问。

教师的提问太难,学生的能力水平难以到达就会导致问题探究难以继续,若问题太简单,学生也会觉得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一个度。

同时,教师在进行提问的环节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例如一个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成连贯的小问题来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其对所学知识形成印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是中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黄土面积最广、水土流失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加速,草地草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甘肃黄土地区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

一、生态修复是甘肃黄土高原刻不容缓的任务1.1 土地退化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缺乏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土壤侵蚀不断扩大,会导致土地的退化,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会严重影响农田和草地的生产力。

土地退化影响甘肃黄土高原的发展,是制约黄土高原发展的主要因素。

草地草量的减少,导致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的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而盐碱化现象也非常普遍。

1.2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黄土生态环境的又一主要问题水资源是甘肃黄土高原的生命线,但缺水现象却更为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总量少、分布稀疏、利用程度低、寿命短、生态系统“深刻”紊乱等特点,使黄土高原面临尤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尤其在干旱、半干旱等气候条件下,甘肃黄土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2.1 建立生态保护与恢复基地在甘肃黄土高原各地要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建立生态示范区和生态保护与恢复基地,通过工程措施和植被配置改善生态环境。

基地内可进行生态修复试验,针对不同地区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不同的修复治理。

2.2 推行产业生态化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产业选择必须遵循适应自然、充分利用与保护自然的原则,发展与生态修复相适应的生态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链。

通过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改变传统的资源开采模式,让更多的产业具有可持续性。

2.3 科学规划生态用地在生态修复方案中,要考虑科学规划生态用地,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影响,加强生态功能恢复和重建。

尤其是在重点生态建设区、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要充分考虑地质、气候等因素,科学规划生态用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结语甘肃黄土高原是典型的退化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防治策略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防治策略

陇东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东部 , 在黄土高原 中
部 的 平凉 、 阳地 区 (0 。0~ 0 。5E、51 3 。 庆 162 184 3。5~ 7
土流失面积 3 . 0k 2 3 2 m ,占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 面积的 7 . 9 %。总人 口4 4 20 年) , 9 3 万( 2 人 其中农业 0
h o ev u rcn oh gls o i a di poige o gc n i n n. s a sm a ef o t ln s f ol n rv c l a e vr me t l o r o s m n o l i o
Ke r s L e sP a e u l s f o l c u tr a u e L n d n y wo d : o s l ta ; o so i o n e me r ; o g o g s ; s
Ab t a t o g o g L e s P ae u l c ts i h a to n u p o i c , i h i o n y t e mo t tp c sr c :L n d n o s lt a o a e n t e e s f Ga s r v n e wh c s n t o l h s y i a l n t r l e g a h c e in i n s o s ; h o s o o l s e p c al e o s An s s o e o e ma n i au a o r p ia r g o sCh e e L e s t e l s fs i i s e il s r u . d a o i i n ft i m- g l y i l t h p r a e so e y l w v rsl T i p p rb g n i e p e o n n o s fs i ami g a r ci a e t r o t r a f h el r e i . h s a e e i sw t t h n me o fl s o o l i n t a t l f au e t o i t h h o , p c s c a c lg c n i n n ,t e l s f s i i e o s wae e o r e h ra e a d S n u u h a we k e oo i a e vr me t h o s o o l s s r u , t r r s u c s s o tg n O o ,s mmaii g s l o i r n z t e n t t e a d h ma c ii e ft e man f c o s o h sb i , i i g a ay i o sd v lp n e d n y i h a h r a u n a t t s o i a t r , n t i a s gv n n ss fi e e o i g t n e c , t u l n v i h s l t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过度开发、过渡放牧等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制定全面而系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

要进行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

黄土高原的地表覆盖稀少、植被脆弱,需要通过植被建设来提高地表覆盖度和植被密度,防止水土流失。

可以采取种植草地、栽种乔木、果树等多种植被的方法,改善土壤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加强生态管理和监管。

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陡峭,雨水容易形成水土流失。

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排水沟、防渗墙、防护林带等措施,提高土壤固结力和水源容量,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节水灌溉和综合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可以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

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动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为了有效开展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可以建立科研机构和示范工程,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推动生态修复与重建事业的发展。

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是一项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只有全面系统地制定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加强植被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保护好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对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替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其特殊的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修复和重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大多是黄土地貌,土地肥力低下、水分不足、抗旱能力差。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导致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加强土地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划定不同的土地功能区,建立起生态系统保护红线。

其次,加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减少土地的浪费和污染。

同时,进行土地治理,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对土地进行改良,提高土地肥力,推动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二、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独特,自然景观秀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具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潜力。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另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水分不足,再加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稳定性差。

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是重要的一环。

其中,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通过采取节水措施、加强水库建设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要加强植被的保护和种植,开展地面覆盖、湖泊补水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稳定性。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策略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策略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策略研究摘要: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同时地质灾害频发。

以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当前已经获得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探讨当前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提出思路或建议,助力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引言我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工作。

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国就明确提出要将生态建设作为我国的建设目标,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

陇东黄土高原处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腹地,当地的地形情况复杂,同时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在水土流失情况严峻的背景下,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该地区的情况特殊,因此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工作,希望能够遏制当地的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土地沙漠化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陇东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探讨应当如何加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1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的关系1.1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类型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而言,水土流失的产生均为外力导致。

外界的水力因素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外界的重力因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外界风力因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水土流失。

无论哪一种外力作用所导致的水土流失都会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将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具体而言,水土流失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水力侵蚀;其二,重力侵蚀;其三,风力侵蚀;其四,人为侵蚀。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

对当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的土壤结构松散,同时季节性降雨量丰富。

另外,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该地区曾被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破坏,植被覆盖率较低,无法防风固土。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区。

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问题严重。

如何实现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方面阐述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战略思考。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1.土地沙化严重。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导致土地大量沙化,森林退化,地貌退化。

2.水资源短缺。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极少,地表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植被破坏。

过度的人类活动和天然灾害常引发土壤侵蚀、草原退化、森林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植被生长。

4.土地资源浪费。

大量的挖掘、建筑等活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资源消耗等行为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 落实生态保护政策。

政府应出台更加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严禁不合规的经济活动。

强化微调和管制,防止重复建设。

2.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

应加强科研力度,发展点对点的技术支持服务网络。

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赋能,加强农民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种植、生态保护等技术。

3. 宣传生态文化。

加强社会公众的环保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行动意愿,传达生态文明的理念。

4. 实施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应推广经济除法,坚持用技术提高生产率、按科技进步的方向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增长和节约绿色发展;加强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推广环保型产品,鼓励开展环保活动;落实环保奖励政策,提供政策支撑。

1. 森林和草原建设。

构建森林防护系统,建设森林生态保护区。

重点建设绿化工程,打造宜居城市,增强旅游环境,全力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和建设。

2. 水资源管控。

加强绿色水经济建设,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护力度。

加强土地利用监测,构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3. 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力量支持,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提高农民生态素养,帮助建立生态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等。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占据了该省很大一部分的土地。

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甘肃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

本文将探讨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的思考。

一、生态问题分析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表植被稀疏,降雨水无法得到有效保留,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大量沟壑和塌陷地,破坏了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2. 荒漠化严重。

部分地区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3. 生态系统失衡。

由于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导致植被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原有的植被种类减少,动植物物种数量锐减。

二、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现状为了改善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甘肃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1. 植树造林。

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推广植物种植技术,加强绿化建设,尽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肥力。

2.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对于不适宜农业耕种的土地,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逐步恢复植被,减少荒漠化。

3. 加强生态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工程,保护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恢复和保护植物多样性。

4.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合理施肥等技术手段,减轻土地的压力,改善土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三、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仍然面临不少挑战:1. 技术不足。

当前植树造林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技术手段不足,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

2.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的资金投入并不足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治理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1.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黄土高原是全球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中国人民的世代居住之地。

然而,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进行探讨。

1.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的土地水盈余小,侵蚀严重,物种多样性低,以及土地退化加速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是世界上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紧张、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沟壑纵横等特点使其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系统衰退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为30.8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一半。

同时,黄土高原的土地退化也非常严重。

植被丧失严重,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50%-70%。

而且,由于河流断流、干旱少雨等原因,该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使用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 黄土高原社会现状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贫困地区,黄土高原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据了解,2019年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贫困发生率超过20%。

同时,由于许多居民依赖于农业和畜牧业生计,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了这些业务的逐渐萎缩,失去了许多人的工作机会。

3. 黄土高原的治理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问题,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地沙漠化。

其次,政府加强了黄土高原地区对水资源的保护,通过修建大坝、拦河堰等方式来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

此外,还实施了“草原禁牧还草”计划,以保护黄土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4. 黄土高原未来的发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脆弱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并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同时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确保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浅析长庆油田陇东油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析长庆油田陇东油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析长庆油田陇东油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摘要] 陇东油区地处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如何在油气资源开发的同时保持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回顾陇东油区开发历史,总结生态现状,结合石油开发污染特点,前瞻性的提出了陇东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十二五”期间陇东油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 陇东油区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前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时代的创举,标志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更加重视和深入。

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生态竞争也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纷纷进行企业的生态保护转型和“绿色再造”,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生态竞争力[1]。

陇东油区作为长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的核心区块,有责任研究和探索有利于企业生态保护的思路与对策。

1.基本概况陇东油区主要包括长庆油田公司在甘肃省庆阳境内的油田区块,涵盖采油二厂、采油七厂的环江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第一、二、四项目部的11个油田,66个开发区块。

生产区域5万km2,横跨陇东的庆城、华池、环县、镇原、合水、宁县、西峰六县一区。

陇东油区从1971年开采,2013年将达到800万吨,是长庆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块。

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份,雨水流入马莲河、蒲河和葫芦河,最终汇入泾河和洛河。

动植物资源稀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2.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油田开发是一项包含多种工艺技术的系统工程,包括勘探、钻井、测井、井下作业、采油、原油集输和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机修及矿区建设等多项配套项目。

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生产建设期间场站、道路、管线建设造成的地表损毁,植被伤害,以及水土流失。

2.1废气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钻机、锅炉(加热炉)、机动车辆的燃烧废气和油气集输中的工艺废气。

钻机产生的烟气主要含SO2、NOx和烟尘,对空气的危害是阶段性的,随着产建的结束污染也将消亡;油气集输工艺逸散的废气主要为轻烃,可能含有少量CO或H2S,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陇东黄土高原:从“地坑院”到“四合院”

陇东黄土高原:从“地坑院”到“四合院”

}, 这 的 越 I 形 战 是 儿 千 年 来
眯 t T19 ̄ ̄沙 以 及 内 蒙 } 的 沙 尘 长期
。刊过 边
,』 以 地 人 戏 称 这
是 “被 风 J久)i∈的 城 『
厌 陇 尔 地 』』j 悠 久 、气 候
4 _J, 幂1 √E例 , J卡1{陇 东 ,这
障 。 人 f1 的 地 <皆 魁 一然 而
成 ,
5}_此 , 湖 ,又 Lt 节
Y}『{勺也 ;:, 没 f 『ill
小 m 执 政 , 陶 负 挖 南 洞 ,
代 与
,所 州 “『 砭 啪 ”
就 址 J 人 小 地 条 fl: 挖 f 两 和f r J肜 tTr,j' f iq J f J, 司j 个
传 房的雏 形 。 于黄土 高原冬大
李 教 授 和 改 革 开 放 是 龄 人 , 特 长 和 埘 故 上 的 深 i怀 ,创 新
的 作 j-}J, 并被 世 建 筑 公 认 旁 … … 多 好 的 人 间 图 , 幸福 生
代 采 光 通 风 及 城 乡 人 J的 审 荚 适 川
仃 尚 艘 义 化 涵 的 人 类 生 念 届 就 身 边 。
要 求 相 融 合 创 新 , 7髟成 了义 化 内 洒

2016年 卡,j,庆 阳 陇 乐 黄 土 地 上 十 足 、回 9_{生 念 小 风 , I子
伙 排 球 I, 人 _l I f J 袋

个 仃 J 阶 , J『 安
, 伏 /j‘ 此 刨 大 /J发 。
悠 久 删 所 J j r儿 r·
n勺风 洗 礼 , 『』j " 哑迭 变 上£,
f』、 符 卜J也 } f 蚴 人 仃J。 : __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土壤退化加剧,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迫切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

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希望能够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现状分析,了解当前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然后探讨生态修复与重建的重要性,阐述其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接着将探讨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

同时也将探讨政府与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将分析科技创新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修复效率,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1.2 问题提出甘肃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的严重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土壤贫瘠,植被脆弱,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逐渐加剧,生态修复和重建亟待加强和完善。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生态问题不仅影响着黄土高原地区的持续发展,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如何有效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2000字】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战略思考,通过对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生态修复与重建的重要性,探讨相关的策略与方法,并强调政府与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陇东地区(庆阳)生态环境问题浅谈

陇东地区(庆阳)生态环境问题浅谈

陇东地区(庆阳)生态环境问题浅谈陇东地区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重点通过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及其面临的水、土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介绍与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为陇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理论依据。

标签:陇东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一、庆阳地区生态环境概况陇东一般指甘肃省庆阳市。

约在东经106°10’—108°50’与北纬34°54’—37°20’之间,东西宽近200公里,南北长约270公里其位于甘肃省最东部,习称“陇东”,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地带,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全市总人口261万,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

长期的地质运动和变迁,形成现存的特殊地形地貌。

全区可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

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子午岭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称。

庆阳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7℃-10℃,年日照2250小时-2600小时,无霜期140天-180天。

年均降雨480-660毫米。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陇东区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

二、陇东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产生原因1.水生态环境问题陇东地区属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干旱气候区过渡的地带,属雨养农业区,主要表现为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内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7至10月,南多北少,易造成水涝旱灾等问题。

陇东区内有马莲河、蒲河、葫芦河3条地表径流,根据相关统计,全区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只有14.50亿m3,其中入境水6.70亿m3,几乎占径流量的一半。

人均占有量为360m3,按照国际标准,陇东地区可用水资源严重短缺。

每年除了春季融雪时段和夏秋雨季地表径流量较大以外,其他时间普遍水量不足。

黄土高原近30年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黄土高原近30年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谢谢观看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 的响应。首先,收集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坡度和土壤类型的植物样本,对其 进行了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卫 星图像,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气候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响应。在温度升高的 情况下,高原植被的物候期提前,生长季延长,生物量增加。然而,随着降水 量的减少,植被的蒸腾作用加强,导致水分失衡,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受到抑 制。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植被群落的演替,耐旱和耐寒植物逐渐增多,而 喜湿植物则减少。
3、风:风对黄土高原的土壤形成和植被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大风常将黄土吹 扬,形成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同时,风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 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黄土高原曾是森 林茂密、草地丰饶的地方。然而,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耕作方式的不当, 使得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
1、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对草地 生态系统的破坏。
2、推广生态保护理念,提高公众对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群 众积极参与草地保护工作。
3、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如培育耐寒耐旱的草种、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等, 以应对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挑战。
结论: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气候因素如降水、 温度和风等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类活动如农业、过度放牧、 城市化和保护措施等也对植被覆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相 互作用,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黄土高 原植被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来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 护。加强公众教育和提高环保意识也是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思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思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思考一、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平均气温高出现在约2℃,地理环境适宜于植物生长与人类活动。

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

《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二、现在的黄土高原及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包括黄河中游七省(区)的50个地(市),317个县(旗、市),总人口8742.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7.7万。

全区总面积64.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 平方公里(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强度水蚀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极强度水蚀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1%,剧烈水蚀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的土层达1厘米,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倍到400倍。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生存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全区长度大于0.5 km的大小沟道达27万多条,沟系垂直落差达150-200米。

当地沟豁纵横,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非常危险,劳动强度很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如果按照城市生活标准,群众生产、生活下沟一次额外增加费用10元,每天20元计,黄土高原总人口8742.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7.7万,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690万个计算,每年需额外费用496.8亿元。

2、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形成沟豁纵横的地貌特征,增加了土壤水分蒸发面积;由于区域内坡降很大,水在该区域无法保存,加剧了气候干旱,水生态环境恶化。

3、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地形支离破碎,耕地面积减少,以至弃耕荒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地表“沙化”、“石化”,田间持水力下降,土壤肥力衰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耕地正常年景的亩产量一般只有25-50公斤。

黄土地的日子变火了

黄土地的日子变火了

黄土地的日子变火了黄土地的日子变火了黄土高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生态区域,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

然而,在最近的几年中,黄土高原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火热了,伴随着这些火热的日子,人们也开始担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

一、黄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退化土地带之一,土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栽植物种单一、土壤缺氧、秸秆堆积难以处理以及旱作农业等问题都是黄土地生态环境中的难点。

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黄土高原的整个农业经济及生物多样性等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由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以及大面积粗放式地利用土地的情况,很多农民并不了解如何抵御这些的毁性自然灾害,因此这样的局面也持续朝着不利方向发展着。

二、黄土地变火的原因1.气候变化从气候变迁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大约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温度增加的趋势。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黄土高原的平均温度增加值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年平均降雨量也相应地减少,这都为这里的土地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黄土地变火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增强的经济活动和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使得黄土高原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元化。

同时,很多农民也逐渐采用了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大量地拓展林地的需求等也导致了黄土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都为黄土地变火埋下了隐患。

三、应对黄土地突然变火的措施1.加强农业生态建设采用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农业与生态之间的新型一体化模式,找到一种既可增加农业生产力又可保证生态平衡的农业发展道路。

2.强化黄河源头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的源头,对于整个黄河的生态环境具有关键的影响力。

因此,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保问题,应该赋予国家相关机构以更大的权利,加强综合治理与警戒,及时响应自然灾害的警戒和救援。

3.推进绿色技术与树种改进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多走了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oe o r r” a d h v o s d a s r so o ta it n b t e n h ma n n .W h ta s r so o iy me s r si c u n a e a u e e i f n r d c i ew e u n a d l d r e c o a i ei f l a u e n l — e p c d n a ml n e u n n o fr ss f r s t n a d g a i g p o i i o en mp e ne n o it n c n my i g f r a d r t r i g t o e t ,a o e t i n r zn r h b t n b i g i l me td a d s c ey a d e o o a o i
等一 系列政策措 施的 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 使得 这一矛盾得到 了一定程度 的缓 解 , 可今后怎样保持 和继 续深化 以及 怎样
在环境 可承栽下发展经济和提 高人 民的生 活水平是我们要 思考 的问题。从环境 变化 的几个方 面进行 讨论并得 出一些存在 的 问
题及 建议。 关键 词 : 土 高 原 ; 东地 区 ; 黄 陇 环境 变化 ; 地 矛盾 ; 境 承 栽 力 人 环
m n H ig u C l g f eo re n n i n e t c n e X nin nvr t, rmq 80 4 C ia . n i , eBn —y ( ol eo R suc s dE v o m n S i c , ij g iesy U u i 3 0 6,hn ) E — e a r e a U i v o metl rt t no i i g2 1 ,3 3 : 0~ 4 i n na Poe i f n a 0 13 ( ) 3 3 r co X jn
新疆环境保护 2 1 ,3 3 :0— 4 0 1 3 ( ) 3 3
E v o m na Po c o f i i g ni n et rt t no n a r l ei X jn
关 于 黄 土 高原 陇 东地 区环 境 变 化 的 回顾 与 思 考
邓怀 敏 , 秉 宇( 何 新疆大 源 境 学资 与环 科学 学院, 木齐 8 0 ) 鸟鲁 34 06
i r a e,e tn i e c tv to u hn h r e t a g u e lpe f l e lmain a O o nc e s xe sv ul ain b tt i a v s ,lr e n mb rso e d r c a to nd S n.F rh r r i i u t e mo e,pe p e o l a o e mo e n sha e c us d a v co s cr l f” t e p o e h r e l ma in,a d t e mo e r ca t n t e b v v me t v a e ii u ic e o h o r r t e mo e r c a t o n h r e l mai h o
Ab t a t I e p s 7 s r c :n t a t 0—8 e r ,a h o g o g a e e e h s t e v l e a l c lg c le v rn n ,p p l- h 0 y a s tt e L n d n r a wh r a h u n r b e e o o ia n i me t o u a o t n go t i r w h,d f r sai n v r r zn n t e lp e lmai n h v o s d ma y p o lms u h a ol r s n o eo e tt ,o eg a i g a d s p so e r c a t a e a u e n rb e ,s c s s i e o i o e o r o
tn i h c u r d a h e e n ,h w e eo c n my a d i c e s e l i g l v l fp b i a e n t e l t e sf t e a q i c i v me t o t d v l p e o o n n r a e t i n e u l b s d o i s y e o h v e o c h mi
rpd ice s a i n r a e,t e c n r dit n b t e n h ma n a d ha e n rle e o s me e t n h o ta c i e e u n a d l n s b e ei v d t o x e d,b th w o k e n n o w u o t e p a d i —
中图分类号 : 80 3 X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3 1 2 1 ) 3— 0 0— 5 10 2 0 (0 1 0 03 0
Re iw n n i e a i n o v r n n a a g s o n d n e tt e Lo s a e u De g Hu i— ve a d Co sd r to f En i o me t l Ch n e f Lo g o g Ar a a h e s Pl t a . n a
摘要 : 在近七八十年里 , 生态环境脆弱的陇 东地 区由于人 口增加 引起 乱砍 滥伐 、 过度放牧 、 陡坡 开垦造成 的水土流 失“ 穷越 垦、 垦越 穷” 越 越 的恶性循环等等 , 出现 了一 系列人 地矛盾 。随 着植 树造林 , 退耕还 林 , 禁止放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