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青春之歌中女性的解放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回北平第二次被捕入狱, 林道静入狱受刑后想一死了之时, 怒, 因为她是个成熟的革命者, 也就马上平静下来, 鄙夷和憎 活下去与敌人斗争直到最后一息! ” 林在这上了 “马列大学” , 意识, 即女性主体意识消失了, 而集体意识代替了个体意识, 斗争信念,林不仅经受住残酷和刑讯威逼利诱而坚贞不屈, 上革命道路, 是女性获得解放的途径, 因为可以避免 “堕落” , 而且她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变得更加成熟、 更加坚强 “回来” , 或者 “饿死” 这三种可能的女性个性解放的结局, 但女 了起来。并在监狱和狱友们坚持绝食斗争取得了胜利。 通过三个引路人, 林道静在革命的道路上一步步成熟起 来, 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入党后, 领导北大的学生工作, 尽 管被学生和好友误解, 被几个反动落后学生打得鲜血顺着嘴 角流下,还把她从楼梯上推下去,她擦干血迹,重新坚强地 站起来, 又穿梭于白色恐怖中开展工作, 领导各班成立了学 生自治会, 并举行罢课游行。 最后, 林道静作为北大游行队 伍的主要负责人, 出现在潮水般澎湃向前的 “12 ・ 16” 群众示 威队伍的前列。 这样, 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成 熟的革命者。林的青春在革命的烈火中燃烧。女性, 在革命 中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林的选择, 无论是个人的反抗还是 选择与革命的结合, 都是一种自觉的选择, 体现了女性的主体 意识。杨沫在小说中给女性解放开出的一剂药方是: 女性要
经 典 重 释
试析 《青春之歌》 中女性的解放之路
◎徐群英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7)
摘 要 林道静是 “十七年” 小说 《青春之歌》 中所塑造的三十年代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这个人物的成长经历上, 暗含 着作者探讨的一个问题: 如何才是女性的解放之路?但作者为了符合时代话语, 使这部具有女性意识的潜文本在探讨女 性解放之路上却显示出其内在的矛盾。 关键词 青春之歌 林道静 成长之路 女性意识 女性解放
参考文ຫໍສະໝຸດ Baidu: [1]杨沫.青春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年版.
性在获得解放的同时, 却失去了其个性, 失去了个性的女性, 也就失去了主体意识, 这是女性的解放吗? 《青春之歌》 明显带有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 为了符合大 众话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 献身于人 民的革命事业,不断改造世界观,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才 有光明的前途, 作者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让林道静不断压抑自 我, 隐匿自我, 从而让女性个体消失, 女性则成为一个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 一个革命者, 使这部本以女性为主人公 的小说却失去了她女性的身份。 如果说杨沫在文本中也探讨 女性解放问题的话, 那么, 女性在得到解放的同时也迷失了自 己, 女性解放在小说中成了一个矛盾而又令人深思的话题。
林道静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但她的母亲秀妮却是佃户 的女儿, 生下林道静一周岁时就被林家赶出家门投河自尽。 反抗压迫、 同情不幸者的品格。长大后为反抗继母逼她嫁给 国民党局长胡梦安的婚姻, 第一次逃出家庭这是林道静追求 个性解放、 个人奋斗的起点。这也承接了 “五四” 时女性的个 性解放之路, 即走出家庭——对父权的反抗。继母是个将父 权文化内在化的女人, 她是父权的代表, 父权依赖她来实现。 林道静没有遵循母之命嫁给一个官僚, 实质是对父权文化的 反抗。这种反抗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走出家庭, 如同鲁 迅笔下子君的出走。 二、 对夫权的反叛 逃出家庭的林道静怀着一颗纯洁之心走上了社会, 然而 现实后, 她不愿意同流合污, 面对黑暗的世界和无望的未来, 她缺乏勇气和耐心, 感到彻底绝望, 跳海自尽以反抗这个黑暗 的世界, 却被余永泽救起。余永泽仪表堂堂、 文质彬彬, 是北 大学生。 于是绝处逢生的林道静坠入余永泽小资产阶级情调 的爱河中, 林道静一心想做 “一个独立自由的人” , 想找个职 业, 但多次寻工作碰壁后, 在这个 “骑士兼诗人” 的恩人的央求 下, 二人结合了, 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小家庭确实给林带来了 安定和幸福, 但林道静不是子君, 她有着自己的个人价值追 求: “要独立生活, 做个自由的人” 。 而余永泽虽然是个现代知 识分子, 他和林道静的结合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可是, 在本 质上, 他却是个传统的男人, 他以一个传统男人的角色定位自 己。他之所以看重事业功名, 因为他认为它既是自我价值的 实现, 也是家庭稳定很幸福的基础。 他不希望林去外面工作, 希望林做家庭主妇, 自己的责任是好好做学问, 将来有份好差 的传统的男权意识产生了摩擦, 而林离开了这个看似幸福的 小家庭, 蕴含着女性对传统男性意识的反抗。这与鲁迅笔下 的子君相比, 确实是一大进步, 林道静比子君更独立, 有着自 觉的女性意识。但是这种女性意识马上被阶级意识所掩盖 了, 为了符合时代话语, 杨沫特意撕开了余永泽的真正面目:
2009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经 典 重 释
他是个自私、 灵魂肮脏、 敌视革命的家伙。 他反对林道静读 革命书籍、 反对林道静参加 “三・一八” 游行; 无理对待佃农魏 老三,痛斥奚落林道静给魏十元钱; 尤其赶走在他家暂避特 务盯梢的共产党员卢嘉川, 导致卢被捕两人的思想冲突急剧 加深, 夫妻感情彻底破裂, 终于林道静决定与余永泽分道扬 而转变成了阶级立场的对立, 这是文本转折的关键。 这样, 作 者就将林的出走追求个人价值和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从而 个人话语走向了集体话语, 女性追求个体的解放走向了追求 社会的解放。因为如果不让林道静融入革命的大潮中, 在那 是继续 “五四” 时的女性可能的命运: “回来” , “堕落” 或者 “饿 死” 。而融入了革命, 则可能在革命中和男子平等, 共同去追 求社会的解放, 从而获得真正的女性解放。 三、 个人价值的选择和实现: 走向革命, 在革命道路上成 长 林道静在离开余永泽以后, 便开始了她个人价值的追求 —走上革命的旅途。 卢嘉川是林道静第一个革命启蒙者。在卢被捕后, 她毅 然拿出卢留下的标语和传单散发、 粘贴出去,第一次变得坚 强起来, 这是她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转折时期。江华是林道 静第二个革命引导者。江华的出现, 让林道静成为一个自觉 并参加了党领导的麦收斗争。在阶级搏斗中, 她终于增强了 同阶级兄的革命情谊, 自觉地努力摒弃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林红是林道静的第三个引路人。 在 林红以她爱人的英雄事迹和自身榜样一字一句地鼓舞林 “要 逐步消除着自身的脆弱与不健康的小资产阶级思想, 坚定了 获得个人解放, 必须和民族, 社会的解放紧密相连。 这也许是 正确的, 鲁迅的 《伤逝》 告诉我们, 社会的根本制度不变, 女性 难以获得经济地位, 个人的解放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民族独 立, 社会解放, 才能改变黑暗的旧制度, 最终才能取得人的解 放, 女性的解放。但是, 我们禁不住思考一个问题: 当林道静 保持了女性的个体意识么?刚好相反, 当林融入革命中, 也恰 恰是她女性个体意识失去的时候, 她不能以一个女性的身份 去思考, 而是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 或者以一个中性的身份去 思考和行动。当江华向她表明爱意的时候,她是这样想的: 而她深深所爱着的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可又并不是他呀 ……可是, 她不再犹豫。 真的, 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 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 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 的人呢?” 此时的林道静不是从她个人情感的立场上去做出 决定, 而是从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去决定自己是否接受江华 的爱, 因为他是布尔塞维克, 值得她爱, 自己没有理由拒绝。 此时的革命意识完全压倒了女性个人意识, 女性个人意识在 革命意识下消失。 在 12 ・ 16 游行示威时, 她看到了余永泽, 她看到余永泽正在欣赏着这游行的行列, 她被激怒了, 气的几 乎想跳过去骂他一顿, 但是, 她很快平静下来, 用鄙夷和憎恶 代替了一切。余永泽和她所选择的道路不同, 所以才导致了 时的她, 面对一个自己曾经的爱人, 一个曾在一起生活过的 人, 留下的只是对他的愤怒。此时的林道静不是以一个女性 的眼光去看, 而是以一个革命者的眼光看待他, 所以她会激 恶余永泽了。 所以, 小说在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后, 她的个体 从而文本关于女性意识的探讨呈现出了一种矛盾: 让女性走
从小养成孤独、 倔强、 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提出的文艺为 “工农兵” 从此她就在继母徐凤英的虐待下生活,
目睹了一系列痛苦的社会 记》 里说明了娜拉出走后的道路是 “堕落” , 鲁迅在小说 《伤逝》 她立即遭遇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30 年代的集体话语,使小说前一部分呈现为自叙传体小说, 事, 能养活这个家。这里林道静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余永泽
镳离家出走了。到这里已经不是纯粹的男女意识的对立了, 走上革命的道路, 成为一个女革命者, 她就真正解放了么?她
个黑暗的世界, 女人很难得到一丝的经济地位, 那么文本可能 “这个坚强的, 她久以敬仰的同志, 就将要变成她的爱人吗?
的革命者。 在江华的指导下她深入农村了解农民、 走访家长, 她和他的分手, 余永泽这样做应该是她预料之中的。但是此
2009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01
中国文学史上的 “十七年” 红色经典作品几乎都是对当时 意识形态的阐释, 这些作品笼罩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本着毛 服务的原则, “十七” 年的作品对小资产阶级的创作倾向和知 识分子的自我表现异常敏感, 红色经典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工 农兵, 在革命的历史中知识分子几乎成了边缘人。而杨沫的 《青春之歌》 这部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在红 色经典中却呈现出异质的色彩, 弥补了 “十七年” 文学中的单 调性。 这部小说的讲述的是一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 长过程, 探讨了在 “五四” 之后女性的解放之路, 回答了五四提 出的问题: 娜拉走后怎么办? 1923 年 12 月 26 日鲁迅在北京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 《娜拉走后怎样》 的讲演, 先生给的答 案有三个: “堕落” 、 “回来” 、 “饿死” 。 丁玲在 《沙菲女士的日 里说明了娜拉出走后的道路是 “回来” 。 在 《娜拉走后怎样》 的 演讲中, 鲁迅说: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在目下的社会里, 经 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 他把妇女的解放提高到社会经济制度 改革的高度来考虑。伴随着对女性如何解放的思索, 历史进 入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此时的中国女性在继承 “五.四” 个 性解放精神的基础上, 更是进一步地从 “女性” 的角度重新去 审视自己, 认识自己, 开始执着于对不甘受人摆布的中国妇女 悲剧命运的探索, 执着与对女性 “人” 的价值与尊严的成长之 路, 解放之路的探求。杨沫的 《青春之歌》 中则暗含女性要获 得解放, 应该是社会的解放——人的解放——女性的解放。 所以, 在小说中, 作者让林道静选择了一条投身于革命的道 路, 融于集体主义的大潮中, 争取革命的胜利, 这就是女性的 自救之路。因为小说承接 “五.四” 时的女性个性解放问题, 故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个人话语和 20 世纪 文本呈现了两种话语: 后部分为 “革命+恋爱” 的小说, 总体来说, 是由个人话语向集 体话语的转化, 暗含着女性的解放之路应是由个人反抗走向 集体革命。我们现分析林道静的成长之路, 从而了解文中体 现的女性意识和文本蕴含的女性解放之路。 一、 对父权的反叛 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