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丁肇.中(zhào)瞭.望(liào)

儒.(rú)家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恰当.(dàng)

2.读准多音字

了.解liǎo其他读音:liào组词:了望

其他读音:le 组词:人老了

二、重要词语

1.授予:给与(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2.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3.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土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4.抽象: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5.彷徨: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6.激变:突然、急剧的变动。

7.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8.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9.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作家作品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1.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2.核心图解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淹没.(méi)诺.言(nuò)朱熹.(xī)

B.彷.徨(fáng)瞭.望(liào)不知所措.(cuò)

C.清.谈(qīng)测量.(liáng)丁肇.中(zhào)

D.激.变(jī)论.语(lùn)授予.(y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模式孜孜不倦一番风顺

B.修身根深蒂固不言而喻

C.汲取袖手旁观犹豫不决

D.诚意格物致知实验精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

..实验。

C.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

..了。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

..于现在的世界的。

4.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B.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实验。

C.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因而令人信服。

D.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

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选文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原因。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

...格物和致知。

7.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类文阅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人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8.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

9.说说①~③段的作用。

10.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关键句

④厚道是人的本性。

11.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表达交流】

12.作者说:“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体验中考】

13.(2011·河北承德中考)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时间1949年1979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10年

面积50 100 140 210 300 380

(2)我据此向土地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解析:A项,“没”读音应为“mò”;B项,“彷”读音应为“páng”;D项,“论”读音应为“lún”。

答案:C

2. 解析:“一番风顺”应为“一帆风顺”。

答案:A

3. 解析:A项中的“发明”应改为“发现”;B项中的“歧视”应改为“轻视”;C项中的“埋没”应改为“淹没”。

答案:D

4. 解析: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