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基本概念(课堂)

合集下载

22 《孟子》三章 (课件51张)

22 《孟子》三章 (课件51张)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 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 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 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 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 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
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 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 “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 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 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证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 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 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 的阐释。
请你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 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 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 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 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 强的逻辑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1)
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 对照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 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照。
合作探究
4.请对照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
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 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 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归顺,服从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精读细研
通“叛”,
凭借
背叛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所以
不战则已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精读细研
使……惑乱; 使……迷惑。
使……改变; 使……动摇。
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 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称谓、叫做 此之谓大丈夫。”
译: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合作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
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 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 介绍一下孟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课件)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 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 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 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 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 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 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发语词
占有
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因为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 不是不
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给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
文言句式 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作 探
三究

分 叁
课文精读
1、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点拨:作者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
Hale Waihona Puke 课文精读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点拨: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 然后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 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然后再 对此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得道者”就是指 得到“人和”这一关键要素的人。
课文精读 3、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第一课时
了解孟子其人与政治主张。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 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被称为亚 圣。
资料补充
•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 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 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到即可)
淌尚愿 在情大 你操丈 我永夫 心远的 间流高
绕锵愿 在音大 你韵丈 我永夫 耳远的 畔萦铿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
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
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测一测,你掌握了吗?
1.重要字词意思: (1)岂( )不诚( )大丈夫哉 (2) 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 (3)丈夫之冠( )也 (4)戒( )之曰 (5)无违( )夫子 (6)以顺为正( )者 (7) 妾妇之道( ) 2.通假字

22《《孟子三章》(课件)

22《《孟子三章》(课件)

学习活动 (七)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八)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中心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 和三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子 “仁政”的治国主张。
标题
学习活动 (八)
2.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
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加以引申, 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九)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3.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多处运用排比,不仅气势磅礴,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文中
注释: 是:这,这个。 焉:怎么,哪里。 子:你。 未学:没有学。
学习活动(五)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注释: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学习活动 (二)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二)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活动 (三)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课堂PPT)

《孟子》三章(课堂PPT)
就意论就灵性的心 是地短是的,本灵
·
上《 》孟
子 尽 心
15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 《
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 孟
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 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
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
心 上
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 》
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
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
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
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
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
下则不古 。独得之
善志人 其,, 身修得 ,身志 达见, 则于泽 兼世加 善。于 天穷民

·
上《 》孟
子 尽 心
12
。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所以能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
孟 子
·
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
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 尽
2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 “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 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 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 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 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
上尽上告上万上离上滕上公上梁
、心、子、章、娄、文、孙、惠
下》下》下》下》下公下丑下王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感谢观看!
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者 名片
名“轲”
儒家 “亚圣”
战国时 思想家
“仁政”
最早提出 “民贵君
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对后世思想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
名片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作品
简介
课堂 小结
本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 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列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课堂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
国 学


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精 粹

]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战 国

孟 子
著 段 雪 莲 陈
子 玉
潇 译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

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背景 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 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 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 孟子》一书。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语文课件(配套教案+学案+练习)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语文课件(配套教案+学案+练习)

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仰起头来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以这样的心意
推及到别人的子女。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
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告诫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指丈夫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 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 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 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 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 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新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联系 这两个人的生平,谈谈孟子否定他们的原因。
活动一: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初步感知内容。
yǎn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guàn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rǔ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03
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 原话来说是指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
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


检 测
1.注音。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ɡuàn) 富贵不能淫( yín )
2.理解词语。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
注释: ⑴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⑵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⑶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⑷惧:害怕。 ⑸安居:安静。 ⑹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作品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 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 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呢? 孟子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 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 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 不同”。孟子认为,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 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礼是“大丈夫之道”。

书 设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名词用作动词 丈夫之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父命之; 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 意思为行冠礼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礼义 淳于髡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质疑礼义的价值,孟子则以礼 义为立足点反驳了淳于髡的观点,展现了其坚定的儒家立 场和高超的辩论技巧。
22
06
跨时代价值与现代应用
Chapter
2024/2/2
23
孟子思想跨时代价值
2024/2/2
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性理解产 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至上
孟子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 重要作用,认为君主应具 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 作则,引领社会风气。
16
社会改良方案设计
井田制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通过重新分配 土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和生活 来源,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减轻赋税
孟子主张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 民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普及
对现代政治观念的启示
3
孟子的政治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 民本思想、仁政理念等仍然对现代政治观念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2/2
18
05
辩论技巧与语言艺术展示
Chapter
2024/2/2
19
孟子辩论风格特点
逻辑严密
孟子在辩论中注重逻辑推理,善 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得
自己的论点更加严密。
以理服人
孟子强调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而不
是靠权势或武力。
气势磅礴
孟子的辩论语言气势磅礴,充满 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
灵。
2024/2/2
20
语言艺术运用技巧
2024/2/2
比喻生动
01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一: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前拼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拂( fú )乱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春秋》
疏通文意
介词,从
捣土用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杵筑 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起,被任用
市场
[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 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 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著作及特点: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 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5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5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节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5、背诵第四段。 6、通过就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论证方法 修辞手法 …………
拓展延伸
历史上借助“天时”、借助“地利”、依靠 “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有哪些?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 “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港回归”,“商
场的服务态度和信誉”。
拓展延伸
讨论:请用今天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现在
• 孟母断机杼
作业
课后练习一
导入
智用天时
《智取生辰纲》 智用地利
智用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 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 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孟 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 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 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 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的学习生活。
(提示: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来谈)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为话题,发表简单的 演讲。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战争到治国)
写作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加强语势。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于读 者眼前,突出“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 而并非此三者。了解孟子文章的铺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 文意,也有利于掌握背诵的条理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服,使动用法
此之谓大丈夫。”
合作探究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
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 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 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 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 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 幸福为理想,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违反事 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 个成语吗?
对,是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很多常见 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都来自这本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细节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
主张
范围
(结
域民
论施)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行 “
失道寡助
仁 政

排 比 (反面论证) (对照论证)
3.课文第3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R·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人和”的道理。
新课导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

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 将,五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
巩固国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
武力的强大
【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极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归顺,服从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随堂练习
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 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 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得道多助,失道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句,开门见山提 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第 5句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环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 显示出极其周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明确其意思。 • 交流讨论,逐词逐句地翻译,遇到解释不一致的地方各自说明自
己的理由,讨论决定最终的翻译结果。 • 选出一位代表,把要翻译的句子朗读出来,再选一位代表,用自
己的话把语句意思说给大家听。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学常识
基本信息
主要内容
《孟子》
地位
• 孟子的言论汇编 •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7篇,计260章,约3.5万字
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 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 论争。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意疏通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 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 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文意疏通
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告诫。下文的“戒” 是谨慎的意思。
这里指夫家。女,同 “汝”,你。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1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1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1)郭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 今
(2) 池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异 (3)兵 兵革非不尖利也
义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4)去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亲戚 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 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 者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 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 同的短语构成,都用对比, 观点鲜明。
• 2、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 手法。
•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 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 道理;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 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重 1)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读 点 的好! 探 2)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重
要吗?
究 3)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 意
内城
外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发语词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护城河

《孟子》三章课堂笔记

《孟子》三章课堂笔记

《孟子》三章课堂笔记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这本书中,有三章内容是我在课堂上进行笔记整理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章的概念和要点。

第一章:仁者不忧这一章主要围绕着孟子对于仁的理解展开,强调了仁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孟子认为,仁是人具备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情感。

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仁者不忧的意思是,真正具备仁心的人不会为自身的忧虑所困扰,因为他们总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愿意付出为他人着想的努力。

在课堂上,老师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并举了许多实际的例子来解释仁的含义。

例如,当我们看到路上有人扶老奶奶过马路,或者有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些人具备了仁的品质。

仁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道德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判断和行动。

第二章:性善论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质,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善良和道德感。

然而,这种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孟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唯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使人性本善的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心。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其他儒家学派有所不同,他认为不同的人可以通过教育来达到相同的境界。

同时,他也提出了“立竿见影”的观点,认为只要教育得当,一个人的情操和品德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的提升。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们课堂上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孟子的观点,并且认为教育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三章:养生主义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关于养生的观点和方法。

孟子认为,人应该注重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

他提出了“养生主义”的理念,强调了正确的饮食、良好的作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个人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孟子关于饮食养生和情志调摄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中的基本概念(共32个)一、论性善(6个)01.居仁由义欲成君子人格,就要居仁心,行正义,立身于仁,践行于义。

02.放其本心也叫“失其本心”,就是指沉浸于世俗生活的物质欲望或压力之中不能自拔,丢失了自己对人生原有的信念和思想。

03.求其放心“求放心”是对道德失误的一种补救。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里的“学问之道”,是求仁为善之道。

要像找回放失的鸡犬一样把放失的良心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

04.以小失大如果不养育道德,只是保养口腹,只是为了长一身细皮嫩肉,这就叫以小失大。

05.兼爱兼养对于生命的意义而言,满足口腹之欲属于贱而小的部分,培养心志则属于贵而大的部分。

但对于生命来说,二者同等重要,是一体的两面,前者可以延续生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条件;后者是人之灵魂,是人类成长和成功之大本。

所以,二者都需要爱护和保养。

06.存理克欲义理、本心等是人最安全的住所,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必须给予保存、养护;感官不会思考,如果放任它追求欲望,必然有害身心健康,无耻败德。

二、论行为(6个)01.事亲守身事亲,就是事奉父母双亲;守身,就是持守其身,使自己不陷于不义。

02.反求诸己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要求自己,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只有这种,才能把事情做好,才是君子所为。

出处1.《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出处2.《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出处3.《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把要求自己还是要求别人看作区分人品档次的标准)03.君子三乐“三乐”分别涵盖了家庭、道德、教育三层面,即:家庭完满、亲情和乐的天伦之乐,人格美善的德行之乐,道统得传、后继有人的教育之乐。

04.通权达变孟子认为,一个人做事要懂得变通,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不要死守常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孟子的仕途原则,“当受则受,当辞则辞”,这是孟子的受礼原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孟子的读书原则。

孟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知法度而不拘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滞于事理的处事之风。

05.舍我其谁意思:除了我难道还有哪一个?孟子认为,人要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这体现了他的大丈夫气概。

06.涵养操持礼义廉耻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是个人德行的准则,必须涵养之,操持之。

涵养之,就是要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要保持人格的独立自主,不能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以顺从为行事的准则;操持之,就是要做到“三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论教育(7个)01.教亦多术教诲人有多种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大家都一个药方。

孟子认为,教育方法主要有五种:(时雨而)化之、成德、达财(材)、答问、私淑艾。

02.不屑之教“不屑之教”也是不言之教,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目的是让他愧而奋发向上。

它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却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宰予昼寝,孔子对宰予采用“不屑之教”,认为“于予与何诛?”,说是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使得宰予羞愧而奋发向上了,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

【补充】孟子说:“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意思是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

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②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间之。

①孺悲:鲁国人。

②将命者:传命的人。

【译文】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加以推辞。

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取下瑟来一边弹一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程颐认为孔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

不见孺悲而叉故意让他知道自己不愿意见他,正好采用的这种“不屑之教”。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

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03.善与人同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别人有长处,就向别人学习。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放弃私人的见解,遵从天下的公理;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成就自己的美德。

04.与人为善指赞成人学好,帮助他人成就美德。

《孟子》:“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正如孔子说那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05.成章而达成章而达的意思是求学的人每一阶段的学问都要积累得足够,才能够通达。

06.盈科而进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

为学方面,要按部就班,补缺补漏,循序渐进,不可浮躁,更不可好高骛远。

类似我们常说的“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

07.一傅众咻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

周围环境特别是身边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习语言也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

四、论政治及其他(13个)01.民贵君轻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

有人民才有国家,而后才有君主。

如果君主和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

“君”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果残害百姓就是“一夫”而不配称为“君”。

只有君主以民为贵,尊重民意,实行仁政,老百姓才会亲其上而死其长。

(见46页14.14,47页2.8)02.君臣仁义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意思是君主以礼节对臣下,臣下用忠诚回报君主。

关于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臣父子要各自尽好自己的责任,才能天下太平。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还指出君对臣如果做到“三有礼”,臣就能够为旧君“有服”。

孔孟都认为君臣之间要讲仁义,君讲仁,臣才有义;孟子明确指出,君主在君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03.仁者无敌施行仁政的人,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

君主讲仁义了,自然就获得了民心,获得民众的支持,民众归附他就犹如水往低处流一般,最后“上下同欲”,得到天下。

(见47页7.9,补充159页8.3,160页8.5)04.推己及人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即设身处地替人着想。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儒家认定为立身处世之本。

爱家人,还将心比心地去爱一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把孝悌推广到全社会中去,是儒家的一大重要思想。

孟子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推己及人“天下可运于掌”。

05.出尔反尔《孟子》中的“出尔反尔”说的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意思是: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

孟子认为,君臣如果施行仁政,关心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戴,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相反,当官如果不为民作主,甚至还残害老百姓,就会出现“你不仁,我不义”的情况。

06.因先尊贤所谓“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以治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先王的典章制度。

所谓“尊贤”,是指为政者要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让仁者处高位。

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确切辅助君王,实行仁政。

07.养民教民“养民”即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不违农时”,保证农民能够正常地从事生产,这是施政的最起码条件。

“教民”即教育民众懂得礼义,民众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又明白礼义,犯罪的人自然就会减少,社会就可以安定,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孟子还认为,教民比养民更重要。

08.保民而王保民才能安定天下,保民的具体做法有:养民富民,“制民之产”,使民以时,科学地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P50之五,P56之六,P67之二);薄赋税(P67之二,P87之2.5);轻刑罚(同上);关注弱势群体(P87之2.5);教化百姓,发展教育,劝导人民依礼而行(P50之五;P56之六)。

09.小勇大勇“小勇”是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只为意气而斗,比如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

“大勇”是真正之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理义,比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

“小勇”可以凌一人,“大勇”则可以安天下。

010.与民同乐意思是: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

即:君主只有和民众一起分享快乐,民众才会拥戴他;只有和民众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在他困难的时候支持他。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011.浩然正气浩然,盛大的样子;正气,刚正之气。

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人间正气,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历史上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很多,比如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祖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012.先义后利孔丘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生活富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他还直言不讳地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丘认为,在一个政治良好的国家里,君子应该富贵。

如果居于有道之国,仍处贫贱地位,那是君子的耻辱:"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尽管承认人们物质利益的必要性,肯定先富后教、恒产对恒心的重要性,但在价值取向上,他还是义胜于利,认为道德原则重于物质利益。

013.战争观孟子同情天下苍生、广大黎民百姓,反对那些“率土地而食人肉”的不义之战,认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是不义的战争,把人民推向了灾难深渊,是“罪不容于死”。

孟子对战争的本质有深刻的见解,能看到战争与政治、经济、民心的紧密关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蓐,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他将“政”与“兵”联系起来;“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定,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他将战争与经济联系起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他看到了战争的伟力所在是民众,战争的目的不是开疆拓土,威服诸侯,而是吊民伐罪,所谓“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