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摘要】《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疗方法,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措施,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
由于该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经得起长期的历史检验。
它的成就,不仅在于为诊治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
自唐迄今,从不同角度,研究《伤寒论》者,不下数百余家,这是任何古典医籍所不能比拟的,足可见其影响之广。
此外,本书所载的方药,选药精当,组方严谨,针对性很强,应用得当,疗效佳良。
后世方书多是根据本书组方用药的精神来加以扩充发展的,尤其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经方广泛地用于临床,如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茵陈蒿汤治疗黄疸;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白虎汤治疗乙脑等,多能取得满意效果。
这说明《伤寒论》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它无愧于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更无愧于后世医家称《伤寒论》为“方书之祖”,誉仲景为“医中之圣”。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全书。
它以六经所系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所反映的症候为基础,它的具体内容是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结合,而六经辨证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名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称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法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六经辨证
2 阳明腑证
n 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 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 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 明腑实证。临床是症以“痞、满、燥、 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
n 1)热象——发热,但热不寒或潮热,面赤, 渴欲饮水
n 2)汗出——汗出漐漐或手足濈然汗出 n 3)腹症——腹部胀满(“腹满不减,减不足
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 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n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 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n 治则:通阳化气行水 n 方药:五苓散
临床应用
n 1、尿少水肿 n 急、慢性肾炎 n 特发性水肿 n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所致的水肿
2、排尿不畅
n 1)、尿潴留(癃闭) n 2)、前列腺肥大 n 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排尿困难。 n 3、以尿频、尿急、尿痛为特征的疾病 n 1)、泌尿系感染 n 2)、尿道结石
n 太阳伤寒证,理论上应冬季多、北方多,但夏 日亦有。太阳伤寒证患者体质强壮,表实证实。
n 2、治疗风寒表实的咳喘,如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n 3、治疗风寒痹证。主要用于初期,以恶寒、 发热、诸关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应用指针。
2 太阳腑证
n (1)太阳蓄水证 n 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福建中医药大学
黄海
六经辨证
n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 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 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 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n 六经辨证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
(-)太阳病证
n (l)太阳中风证 n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通过分析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来辨明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对于六经辨证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六经的含义。
六经并不是指具体的六个经脉,而是指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邪正交争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这六种病理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反映了人体对病邪的不同反应状态。
具体来说,太阳经是人体表层的卫气所在,主司体表的阳气,抵御外邪侵袭。
阳明经是人体内里的大肠和胃腑所在,主司消化功能,与气血生化有关。
少阳经是人体半表半里的区域,主司气机的疏泄和津液的代谢。
太阴经主要对应脾脏,主司运化功能,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关。
少阴经主要对应心脏和肾脏,主司全身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
厥阴经主要对应肝脏,主司疏泄功能,维持气血的调和。
通过对六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在六经辨证中,除了辨明六经的证候外,还要注意辨明邪正交争的状态、病邪的传变趋势等,这些都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掌握六经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探索。
六经辨证知识分享
瘀血下行——大便色黑如漆。
脉道不利——沉涩、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
13
二、阳明病证
概念: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 热所表现的证候。属里实热证。
成因:太阳病经证不解,内传阳明; 少阳失治,邪热传入阳明;
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入里化热。
发病类型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14
六经辨证概要
1、什么是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由
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外 感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而创 立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1
六经辨证概要
4、六经辨证系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穿
“辨××病脉证并治”
病:疾病
症 (脉) 证症
证:证候
(一)阳明经证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邪热亢盛,充斥 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 证候。
证候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 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
邪热弥漫——身大热,汗大出,面赤。
热盛伤津——大渴引饮。
热迫于肺——气粗。
里热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3、合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者。 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并病。
24
审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 沉实。
16
三、少阳病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邪犯少 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分析: 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经气不疏——胸胁苦满 胆热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肝胆受病——脉弦。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变关系。
此外此外,,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如认为六经中的三阳证多属热证热证、、实证的阳性病证实证的阳性病证;;三阴证多为寒证三阴证多为寒证、、虚证的阴性病证虚证的阴性病证。
六经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也在辨证用药上有了较明确的准则。
那么,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呢?【太阳证】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出汗、、恶风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2)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蓄水证::发热发热、、汗出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阳明证】阳明证也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身热身热、、出汗出汗,,口渴喜喝水口渴喜喝水,,心烦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2)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午后午后))潮热,汗出连绵,便秘便秘,,腹胀满腹胀满,,疼痛拒按疼痛拒按,,烦躁烦躁,,或胡言乱语或胡言乱语,,甚则神志不清甚则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苔黄燥,脉实有力。
【少阳证】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喉干,眼花,舌苔白滑,脉多弦象。
中医辩证—六经辨证(中医学课件)
CONTENTS
目
壹 太阳病证 肆 太阴病证
贰 阳明病证 伍 少阴病证
录 叁 少阳病证 陆 厥阴病证
壹 太阳病证
(一)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白,脉浮缓。
壹 太阳病证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陆 厥阴病证
(一)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乃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寒、胃 热肠寒的证候。
证候
口渴饮水不止,气上冲心,胸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四肢厥冷,下利呕吐。
小结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证候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 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肆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为脾阳虚、寒湿内盛的里虚寒证
证候
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发, 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 迟缓。
肆 太阴病证
形成有两个因素
1
阳经传变而来,多由 三阳病失治、误治, 以致里虚,而邪传太 阴;
2
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秘结,腹满 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 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叁 少阳病证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的阶 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 腑之首,与肝脏相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 表里之间的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太阳统膀胱及其经脉,太阳病虽属表证,但邪气循经入里之时,邪入膀胱,影响气化功能,以致水蓄不行者,是谓蓄水证,它既是六经证候,也是膀胱证候。
阳明乃胃与大肠之通称,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胆与三焦皆属少阳之腑,病入少阳则胆火上炎,因而口苦、咽干、目眩,可知少阳病与胆腑关系密切。
脾属太阴,太阴病多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等,此证在六经辨证中称太阴病,在脏腑辨证中则属脾阳虚证。
少阴统心肾两脏,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少阴热化证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失济。
肝为阴之脏,其为病虽然复杂,但无不与肝之生理与病理特点相关。
如阴提纲证,属寒热错杂,肝邪犯及脾胃;吴茱萸汤证则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二、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症。
阳明经起于鼻两侧凹陷处,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病可见面赤、目痛、鼻干等症;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并从缺盆下行胸胁,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
三阴病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像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部位不无关系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表现,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
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
另外,六经中的所有证候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此即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
二、六经与八纲中表里的关系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从三阳病三阴病而言,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三阳病而言,太阳属表,少阳属半表半里,阳明属里;从阴阳配属的关系言,太阳属表,少阴属里,阳明属表,太阴属里,少阳属表,厥阴属里。
另外,一经中也有表里之分,如太阳经证属表,而太阳腑证属里。
判断疾病的表里还可以说明病势的趋向,如疾病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
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也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可见六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表里辨证的内容。
三、六经与八纲中寒热的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然而,病证之寒热的情况较为复杂,同一证候,如下利证、呕哕证、黄疸证等,都有属寒属热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病之间相互的联系叫做传经,指一经的邪气传到另 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新的变化。
《伤寒论》传经规律,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的邪 气可以传到其它任何一经,可以传阳明,可以传少阳, 可以传太阴,也可以传少阴和厥阴。
少阳可以传阳明, 邪入阳明一般不再传其它经, 少阳之邪还可以传太阴, 太阴之邪又可以传少阴, 少阴之邪可以再传厥阴,
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 而发病。 少阴直中比较严重,比如流感爆发的时候, 有许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 压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 病所说的“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的这种证候。遇到这种情况以后,它的死 亡率是很高的, 西方每年流感,都有很多年老体弱患者的 死亡,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死 于少阴直中。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 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及到病变发展 的趋势。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 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 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 下焦肾,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 证候归属于太阳病,它的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 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 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从病证的 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少阳病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 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
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 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 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邪入府的时 候就会化热。
而正气是少阳的阳气不亢,所以它抗邪的 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 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 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六经辨证和其它辩证的关系。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 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等,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其实是从六经辨证中 归纳提取而来的一种辨证方法和思路。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是脾经和脾脏的病, 阴证,涉及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 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又 以肾阳虚衰为主,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 是阴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 为主的少阴病,如果不积极的救治,常 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不是以心肾真 阳衰危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 对于这种寒胜伤阳的证候,只要心肾真 阳没有完全衰竭,经过积极救治,把阴 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可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 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 风寒邪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 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 是足经的症状。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 期。阳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 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 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 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 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 又导致了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 竭,那就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 厥阴病就有死证。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 阴的,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 就会发生另一种变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阴寒邪气特别盛, 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的时候,相火爆 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机 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 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
是一个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六经病的三种特殊的发病形式:合病,并病,和直中。 合病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这种情况一般是邪气太 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 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 先后之分。 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中只用于三阳经。
《伤寒论》之六 经辨证
曹XX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一 个简称。
三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府和经络,比如足阳 明胃经,足阳明胃府,表示生理概念
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阴 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哲学的学说,而且还是大 自然界化育生命的一个规律,可以说“阴阳”学说是生 命的本源, 为说明“阴阳”量的变化,把“阴阳”又各分为三,就 是三阴三阳,其本意,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