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优质课课堂实录
![雨霖铃优质课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005da4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44.png)
⾬霖铃优质课课堂实录 ⾬霖铃是什么?这⾸诗描写了什么事情以及场景?要体现什么中⼼思想?教师应该做好准备给学⽣好好讲解。
下⾯是由店铺整理的⾬霖铃优质课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
⾬霖铃优质课课堂实录第⼀课时 师:这是本周百度⾦曲榜前⼗名,这些都听过吧。
(展⽰ppt课件) ⽣笑,纷纷议论。
师:我个⼈偏爱《传奇》,它简直是天籁之⾳。
在⼏百年前的宋元时代,有⼀⾸歌是铁定能⼊选⼗⼤⾦曲。
这⾸歌就是——《⾬霖铃》。
它的作者是谁啊?(⽣⼤声应,柳永)。
对啦,柳永可谓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会⼼笑),有超级多的粉丝。
他估计堪⽐现在的⽅⽂⼭、周杰伦,因为当时有句话叫“凡有井⽔饮处,即能歌柳词”。
但是啊,有才的⼈⼀般是⽐较狂傲的。
师:他另有⼀⾸⾮常有名的词作《鹤冲天》:黄⾦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词⼈,⾃是⽩⾐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畅。
青春都⼀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进⼠有什么关系?只要我有才,⼀样会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个没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
这本来是柳永科举失意后发的⼩牢骚,没想到这⾸词却让宋仁宗看到了。
柳永第⼆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谁知宋仁宗⼀看中榜名单中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给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既然皇帝亲⾃把他除名了,柳永也就再没办法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了,所以他只好⾃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古⼈和今⼈不同,可以有很多成功途径,古⼈⽆⾮就是读书进仕。
古⼈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接下半句)。
《论语》有句话被后世奉为处世准则:“学⽽优则仕”,这样才能进⼊统治阶层范畴。
柳永的内⼼是痛苦的,但这不影响他在民间有巨⼤影响,他是第⼀个⾛向民间的专业词⼈。
柳永词作当中,歌妓⽣活是⼀个重要内容,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柳永同她们在⼀起的悲欢离合。
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优质课《雨霖铃》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023d3b6b9f3f90f76c61b83.png)
【设计思想】《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
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雨霖铃》柳永)二、目标展示三、初读,整体感知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生:哀婉悲伤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生:伤!(板书:伤)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
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91d050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f.png)
全国赛课一等奖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全国赛课一等奖--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听课!同学们不好!生:(鼓掌)老师不好!师:(同学们刚考试回去,很累吧。
星期六还在这儿听到我的课,很艰辛啊!)我给大家摆首歌,随心所欲一下,好不好?生:(欢呼)好!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师:邓丽君深情、清纯的献唱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么就是谁为她并作的词呢?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认知师:《雨霖铃》究竟存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进文本,鼠标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恳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著韵头,边听到边圈图画出来你指出最能够抒发作者初恋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出曹灿范念)生:(听)师:(听)师:那么,词中哪句话分散整体表现了作者和恋人初恋的心情呢?恳请大家打听出。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流露出作者的心情就是怎样的呢?生:伤心,悲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铃》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a896f1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6.png)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鈴》教学实录引言:本文记录了我在全国赛课比赛中使用王之涣的《雨霖鈴》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和经验。
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希望能向其他教师分享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1. 教学目标:本课以王之涣的《雨霖鈴》为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句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感和画面;- 导读诗歌: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听读互动:采用整齐的朗读和齐诵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讨论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促进互动与思考;- 创作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教学实录:- 第一步:导入课题,介绍王之涣和《雨霖鈴》的背景;- 第二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讨论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第五步: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步:诗歌赏析,鉴赏学生的创作,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4. 教学效果与总结: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反馈,我发现学生对《雨霖鈴》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次教学实录不仅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也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5. 经验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性。
雨霖铃课堂实录雨霖铃名家教学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雨霖铃名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9b93e6365ce050877321391.png)
雨霖铃课堂实录雨霖铃名家教学实录雨霖铃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
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
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
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c2dbe5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5.png)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XXX、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名句的鉴赏方法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宋词作为我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据极其紧张的地位。
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XXX带我们一起领略了XXX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XXX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研究XXX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配景、词牌简介师:研究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XXX,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XXX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多描画城市风景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词在当时撒布很广,XXX得《避暑录话》说:凡是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XXX这一词牌的由来吗?生:不知道。
(三)整体感知全词师:研究诗歌,很讲究诵读。
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范读)师:好。
老师读完了。
那老师想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生:悲凉,伤感师:嗯,很好,确实,这首词是离别作品,基调哀婉、伤感、凄清师:古人曾说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讲得很有道理。
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b6ca2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3.png)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悟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忱参加,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根底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篇二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肯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力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简介篇三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常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由于擅长词曲,他还经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
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
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拟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非常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京都,但想到从今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苦痛。
《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落四海的感伤,基调非常消沉。
课后作业篇四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展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重点与难点:篇五把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方法:篇六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篇七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气氛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为后面朗读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布满了别离的苦痛。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72fb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5.png)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bbdfbe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7.png)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一、介绍柳永生平,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
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
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
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生:悲切……三、学生再读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
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
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
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
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
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e8241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f.png)
4、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应用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之外,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中也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采用杜威的教育理念来改革自己的教育模 式。例如,有的学校开始推行“生活化教育”,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 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还有的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 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其次,诗歌的开头就以“别情依依”来表达离别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杨 柳依依”、“雨雪霏霏”等自然景象,将离别的情感与自然界的哀愁相结合,形 成了诗歌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这种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是李煜诗歌 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寸心万绪”来形容离别的痛苦和烦恼,用“若 重阳”来表达相思的煎熬和等待。这些诗句虽然简洁明了,但却深刻地表达了离 别的痛苦和相思的煎熬。
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人为 什么要用“去去”两字来形容男子远离故乡的情景?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内容
首先,这首诗歌的标题《写尽缠绵与柔情行行重行行》就暗示了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行行重行行的反复表述,暗示了离别的痛苦和难舍难分,而“写尽缠绵 与柔情”则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爱情的深情和缠绵。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 课堂教学实录
01 一、导入
目录
02
(背景音乐《雨霖 铃》)
03 二、作家、作品简介
04 三、内容研讨
05 参考内容
一、导入
(背景音乐《雨霖铃》)
师:有一首词,古人谓之“雨霖铃”,宋人称之为“雨霖铃慢”,说的是离 别。有谁能吟出这首词?(生沉默)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柳永的《雨霖铃》, 去体会别离的伤感。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66f370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8.png)
和不舍。同时,他还通过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等诗句表达了对离别 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六、文化内涵
《雨霖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 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多情自古伤离别”表达了对人世间感情的 深刻认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 审美情趣;“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无奈。
七、结语
《雨霖铃》作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还蕴 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柳永的生平 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包括词牌、韵律、风格等。
2、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朗诵《雨霖铃》,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情感表达,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雨霖铃》中的意 象之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4、个人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让他们在 互相交流中拓展思路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奉旨填词:一次偶然的机会,为宋仁宗所作的《醉蓬莱》得到圣赏。仁宗一高 兴,就让他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去当团练使——地方军事长官。入京为官是 柳永的梦想。于是柳永毫不珍惜这从天而降的机会。只写了一首诗做别留都 (南京)
的师友就离开了繁华留都南京——挥师北上去了。当时师友对他一片埋怨之 声——你这一去睦州那是什么地方啊?简直是蛮荒之地啊!而柳永却回答得非 常决绝:我生来就是做官的命!入仕却做不了大官——那怕什么?睦州再偏远 再落后那也是官场啊!
5、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雨霖铃》的朗诵音频和相关图片资料,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
柳永雨霖铃 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
![柳永雨霖铃 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98e4552284ac850ac024239.png)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雨霖铃》教学实录》摘要:(李白)学生活动学生(起立回答以下,学生活动3(学生声其他学生默)柳永教师刚才这位学得很,听初步感知词情感基调();学生活动6(听、评)(学生要能评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教学目标】通《雨霖铃》这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学会词学会品味词境从而提高赏古诗词能力【学习目标】、感知词声韵特;、品味词象境【教学设想】课宋词鉴赏课教材编排课十分重学鉴赏能力培养而诗词鉴赏相关要明确要学生能品味诗词境美和声韵美基教材这要课将教学重放感知词声韵美和品味词境美上声韵美是宋词显著特课拟从把握词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诵感知词声韵特境是合景与情而言从境出发是鉴赏宋词有效途径由学生前两单元学习已初步了了象概念所以课拟从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境【教与学主要方法】无论是词声韵美还是境美都要学生用心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课学习方法侧重学生品上让学生听、说、、写等活动深入地品味词声韵美和境美、诵法拟采用、齐、、配乐等多种朗方式学生反复朗感知词声韵美和境美、想像法学生通想象深入领会词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境美3、拨法教师适拨引导学生领会词声韵和境【教具准备】课件组【课安排】课【教学程】学生活动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学生活动学生(起立回答以下)写是离别学生(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代替学生以下)我觉得是送别吧学生活动3(学生声其他学生默)柳永教师刚才这位学得很这音耆(q)卿(学生默)、感知词声韵特;、品味词象境(学生笔记)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声韵和境知识学生活动齐整体感知词声韵特(教师)更那堪那ǎ不【教与学师生动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我们就两首熟悉唐诗思考下两首诗主题(课件)我起头渭城朝雨学生活动齐渭城朝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主题是什么呢?回答要送别、离别等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诗词常见表现主题今天我们学习首词这首词表现是恋人离别这就是柳永千古绝唱《雨霖铃》二、简介作者教师引导我们先了有关柳永学常识(课件)请位学声地朗遍学生活动3(学生声其他学生默)柳永耆卿初名三变他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进士他是北宋专力写词作者也是量创作慢词作者他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喜爱词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评这位学得很三、简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⑴ 感知词声韵特;⑵ 品味词象境、什么是声韵?什么是境?拨词声韵是指词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境简而言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境界四、朗整体感知、初整体感知词声韵特教师引导我们起这首词学生活动齐整体感知词声韵特学生活动5再力品味词声韵特学生活动6(听、评)学生有哀伤、幽怨情感学生很凄凉学生3老师出了种依依不舍缠绵情感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依不舍情感还不够浓是吗?学生3是教师很!我们已感受到这首词浓烈依依不舍情感了缠绵感情是音乐我们也配乐遍如何?(播放音乐)请出离别忧伤惆怅感情学生活动7学生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特征是凄切长亭特征是晚、骤雨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学生3我认寒蝉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特征是傍晚分离别场所骤雨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教师那什么要强调这初歇呢?学生3雨停就不得不上路了呀!(师生笑)评得很不词定要词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韵律和节奏呢?请看课件(课件)、再细心品味词声韵特教师引导请根据这首词韵律和节奏再这首词学生活动5再力品味词声韵特评我感到刚才学们朗已到了词韵律和节奏有抑扬顿挫感觉了;不我还是觉得我们学朗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感情少了词所表达恋人离别忧伤惆怅情感下面我请听我遍我情感上把握3、听初步感知词情感基调();学生活动6(听、评)(学生要能评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配乐进步领会词情感(播放音乐)教师引导评得很有水平我们也配乐遍如何?请出离别忧伤惆怅感情学生活动配乐力出离别忧伤惆怅感情五、品味象境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反复朗初步感知了这首词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离别情是怎样步步表现出呢?让我们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情感、词句赏析⑴ 寒蝉三句(课件)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位学词前三句请其他学出这三句富有特征然景物象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有哪些象?这些象有哪些特征?回答要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叫声凄切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场所傍晚明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种依依不舍氛围学生活动8学生凄凉学生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学生是悲凉十分悲凉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进行面表述教师巡视并别指导学生活动0交流学生()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无声胜有声!(师生起鼓掌)学生活动口头描述学生走了程又程满眼望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楚地正是我将漂泊地方!(教师插话掌声!掌声!还有更吗?)学生走吧走吧!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学生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3思考并讨论学生这不简单下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象营造了怎样离别氛围?学生讨论明确(参考)营造了凄凉悲苦离别氛围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⑵ 执手二句(课件)教师引导我们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人怎样离别程?请系上下词句容用己语言把这程纸上描述出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进行面表述教师巡视并别指导)学生活动0交流(位学把己描述容给听其他学作简要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提出思考这是怎样离别情景呢?回答要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⑶ 念二句(课件)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刻心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画面?浸蕴了怎样感情?学生活动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头脑再现词句描绘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位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学作补充)⑷ 今宵二句(课件)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是多么凄凉情景啊!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何处?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只是江南处处可见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哪里这只不是江南常见情景罢了(很多学生头)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学生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看成完美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学生花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凉吧?又是深秋季节学生3清秋早晨风给人阵阵凉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都头表示认可)学生活动5引申思考讨论学生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留谐音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诗句知识面很宽呀!)学生6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学生活动6默全词总结全词容和结构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什么词人醒见到月是残月风是晓风?拨启发讨论花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早晨风给人阵阵凉让人倍感凄凉冷落学生活动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象古诗词与离别有什么关系?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留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幸福甜蜜?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情感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孤独寂寞心境景与情交融起、品味境⑴ 结我们回顾下全词容全词从离别前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离别氛围然通对离别情景描述叙述了离别难分难舍程;词下片词人通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别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离别前凄凉悲苦离别氛围离别难舍难分离别程离别孤清冷落别情景学生活动7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状是什么思?教师状是处是描写思对这两段话能理吗?学生能学生按夏敬观观柳永词造句不事雕琢像不太吻合这首词特我觉得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比如执手相看泪眼这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句很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学生活动8学生这句话很理通这几位词评评述我对《雨霖铃》境有了更加深入理学生活动9口头描述学生、我写可不定啊!(师生笑)深秋傍晚场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这长亭里已整整下午了可我还是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候讨厌船夫又催我上路了想到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酒!啊现我还与你手拉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天酒醒呢?恐怕只有轮残月缕凉风与我作伴了这以年里切对我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⑵ 名评教师引导其实柳永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部分词都有特请看词评对柳词评① 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对柳词评述(课件)耆卿词(能)状难状景达难达情而皆出以然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词例言》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集》学生活动7(理思考这些评述不懂处提出询问)再引柳词合境优美要吗?我们看著名词评王国维先生对境表述② 王国维对境表述(课件)王国维说何以谓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宋元戏曲史》学生活动8(理思考并与课容结合起探讨)⑶ 境描述教师引导下面请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境表述用己语言描述《雨霖铃》这首词境(课件──组合)学生活动9口头描述(学生理了词容和情感运用想手段将我情感融入到词境加入己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情感可以有己理己亲身历也可以有己发挥有新应给予充分鼓励)教师示说得挺不错我己也写了段描述这首词境现我把它出以供学们参考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叶四方飘荡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忍不住声叹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别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说都已不复存!没有你日子我生活将没有滋味!(师生鼓掌)学生(略)学生活动0背诵绝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学生活动学生两首词主题有异前者表现是恋人离别情感者表现是夫妻重逢和离别思绪学生这首象有纤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等学生3这首词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境显得缠绵而执着学生鼓掌3、尝试背诵教师引导这首词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学们起尝试背诵这首词背诵深入领会词境学生活动0背诵(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下课)六、扩展训练教师引导(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声韵美和境美不知学们掌握情况如何下面我们起学习课上另首词《鹊桥仙》(课件)朗《鹊桥仙》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请出这首词韵脚并尝试划分词朗节奏、比较《雨霖铃》词说说两首词主题有何异3、这首词有哪些特征鲜明象?说说这首词境特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七、课外作业、有感情地朗课69至7页诗词这些诗词声韵、体会《江城子》、《声声慢》等词境八、课堂结教师结词声韵谐婉境优美是我国抒情学高形式让我们今多词多品味词境美增强美感悟力吧!下课!【教反思】长期以古诗词教学直是学语教学难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如何讲呢?让学生反复地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境分析下让学生记录下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应该说古诗词教学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与讲是不甚至与古代散作品教学与讲也相甚远我己也有这样教学体会首古诗歌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容讲透了但从学生课反馈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诗歌当作普通作品学习任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韵它美它千年哙炙人口奥妙所更没有从这首古诗歌出发爱古诗词这民族学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诗词教学方法是不成功教学实践摸我认识到古诗词教学难不与讲而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主体己品古诗词韵己品味古诗词美这样以品心让和讲品成我古诗词教学摸主要方向我上《雨霖铃》这课较地体现了我这领域摸成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学放教学设计位所有、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学而展开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品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板块板块反复品味词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对词象玩味品词动人境;三板块由《雨霖铃》这首词拓展到古诗词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学会许多提高课外诗词兴趣和能力整设计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心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听、说、、写等训练语能力活动有合理恰当安排并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课是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训活动设计省示高马鞍山二上了次示公开课又作马鞍山六教学开放周公开课重上了次这堂课从设计上看突出优是学生有量活动空学生通反复诵能较充分地品味古诗词蕴较深入地理词象境能起到举反三效因而课堂教学取得了定成功从两次教学实践看我感觉到这堂课教与学设计图得到了较成功体现师生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重学(二)学生还是普通学(六)学生都普遍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课专和老师也给了很高评价我己从这两次上课实践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对课堂学习主体有了深切认识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理论己论、发言也常这么说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通这堂课教学使我很切实地感受到只有学生主学习成课堂真正主体他们学习潜能才能调动起另收获就是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面对不层次学生我锻炼了灵活处理课堂学习容应变能力比如说学生通面描绘词境这教学环节上二学生都能够把己品味到词境美用优美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课堂进程十分流畅;而六学生虽然心有许多感触却不到恰当语言表达位学生提出要用说替代写我临调整了教学进程给了他充分口头表达起到了很课堂效我也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门没有止境艺术今工作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以使己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雨霖铃公开课实录及导学案
![雨霖铃公开课实录及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f7dc3b83c4bb4cf7ecd164.png)
《雨霖铃》公开课实录(附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
2.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准确把握作者笔下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改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flash《长亭送别》渲染气氛。
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相关的诗词曲赋也不胜枚举。
(Ppt展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学生齐读)正如大家所吟咏的那样,“黯然销魂”的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断人肠”的是离愁,“催人老”的也是离愁。
今天我就共同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一起去感受柳永笔下的离愁别绪。
(板书题目作者)(反馈课前预习小组完成情况)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鉴赏全词1、齐读《雨霖铃》把握字音、节奏、语调(指导诵读)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2、学生自由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分钟)3、学生课堂展示(教师点评)4、学生齐读。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26e2e1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3.png)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课程分析】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
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
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8d93d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1.png)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雨霖铃》教学实录篇1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育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尝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美丽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课时支配:一课时学法指导:结合学问链接相关学问,反复诵读,品尝鉴赏诗歌,完成“A、B类”部分。
C类问题可能不好解答,但也要认真思索,写出自己的思索结果,以备课上争论。
学问链接:介绍词的有关学问(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唱歌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进展有肯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出名。
(5)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访问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访问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唱歌以使孙何知道,其次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参考文档】《雨霖铃》教学实录-word范文 (11页)
![【参考文档】《雨霖铃》教学实录-word范文 (11页)](https://img.taocdn.com/s3/m/1dd3e491bb4cf7ec4bfed033.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雨霖铃》教学实录【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柳词层见错出的具体形象(意象)里寻绎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读解诗词,把握诗情,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模式】诵读──品读──体悟──拓展。
【教学过程】师: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文学是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创作达到了顶峰。
今天,我们说到唐宋文学时,常用──生齐答:唐诗宋词师:(在学生回答后)唐诗宋词,对!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笔重彩浓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
同学们知道,宋时词坛产生了许多文学流派,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那时的词坛文学流派有那些?(有四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师总结:有苏轼的豪放派,柳永的婉约派,李清照的“易安体”,姜夔的正宗派,吴文英与姜白石的格律派等。
宋词确实有很多的流派。
流派纷呈,各有各的风格。
今天我们学的是婉约派诗人柳永的代表词作《雨霖铃》。
(教师板书《雨霖铃》。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学生打开课本,朗读。
)师: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
(学生听录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
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学生读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遍。
(一学生举手,教师请学生读。
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
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学生读。
)师: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按前后位置讨论一下,这首词从所写的内容来看可以归为哪一类?词的风格流派是怎样的?(学生前后位置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实录一、介绍柳永生平,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
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
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
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生:悲切……三、学生再读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
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
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
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
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
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四、学生品读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
(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
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
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
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
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
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
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
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
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
“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
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
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
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
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话的意境很好。
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
比如“酒”“柳”“风”“月”。
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
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
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
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
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
(他边读边笑)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
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
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
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
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
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
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
大家说,是哪一句?生:“杨柳岸”“执手相看”……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
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
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五、教师范读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
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
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
(板书:神韵)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
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
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六、熟读成诵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师:下面我们试着来背诵这首词。
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长亭、两个人依依送别。
雨霖铃,柳永,开始……生齐背。
七、读的迁移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
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
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
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生:好。
(都表示认可)师:来点掌声。
(教师带头鼓掌)。
学生也鼓掌。
八、作业迁移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
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
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