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本节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会画三角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从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稳定性的应用及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棒作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
三、说教学环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三疑三探”的循环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
1、创设情景,设疑生趣
课一开始让学生猜谜语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观察老师收集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资料,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继续研究有关三角形的奥秘,揭示本节课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兴趣。]
2、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画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后,对比评价,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所画的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及爱玩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引导着学生进入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相互交流,从
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环节:
3、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给画好的三角形表上任意字母,再读出三角形的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5、探究三角形的高
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三角形的高。明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以一个三角形为例,讲解怎样画出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画出三角形的高是难点,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高的定义及画法。]
思考:
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高?为什么?
[设计意图: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从而更深刻的理解高的定义,因为在三角形中有三个顶点,从三个顶点引出三条到它对边的垂线,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有三条高。]
6、探究验证三角形的特性
小组之间做实验:拿出事先作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拉一拉,看看它们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及三角形的形状为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能深刻的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现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讨论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接着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有那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课件,说一说谁围得篱笆牢固?为什么?怎样使四边形不易变形?改良四边形篱笆。
我设计这一练习,目的是为了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7、系统整理: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1)三角形的特征。(2)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3)三角形的高。[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系统整理新知归纳知识要点,然后教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肯定、补充或强调。]
8、运用拓展
(1)判断题。
(2)画出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练习,层层深入,让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去观察、体验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8、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四说板书设计
我这样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合作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并让评价功能贯穿课堂始终,体现了评价的价值,让课堂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