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高中阅读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
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
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
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
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
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
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美的境界。
“宋韵今辉,山水精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
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裏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
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
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
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
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
“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含答案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含答案(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画和文化诗篇。
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和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点滴笔墨绘就出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意蕴无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
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
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
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之中,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与诗词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
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
山水画一旦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
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富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广东省清远市小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小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
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
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
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
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
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
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材料一: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
因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幽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
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
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
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
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
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总体为本。
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
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
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
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
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义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高中现代文阅读】《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阅读答案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成大利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主义,淡定冷静。
尤其是山水画家,离这个喧闹的社会越远越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往的绘画理论提出了“清心”、“善读”、“早名”、“亲雅”和“无名利观”,即高尚的品格可以影响笔墨。
这是中国绘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西方美学。
中国画强调“人成为艺术”。
以往的绘画理论都讨论了人物与绘画的关系,这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
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绘画态度,注重个性的培养和训练,能够阅读和观察生活。
下一个终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钢笔和墨水。
在笔墨技术方面,前人讨论了很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文风穷尽求墨”,“文风过于简朴,就会失去广度”,“古人地位紧,文风拙劣,现代人地位松,文风束缚”,“学者在进入写作领域之前,如何在绘画之外寻求完美”。
北宋韩卓在《纯山水全集》中说:“笔定形质,墨分阴阳,山水由笔墨构成。
”这句话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几千年。
笔是中国画的肌肉和骨骼,墨是中国画的血肉。
关于魅力,我们应该先看看笔墨,而没有办法谈论魅力。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人在山水间阅读答案]阅读《山水与文学》-V1
[人在山水间阅读答案]阅读《山水与文学》-V1《山水与文学》是一本集山水和文化于一体的书籍,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后令人深思。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得到的启发和感悟。
一、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山水和文学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的美被视为“山清水秀”,我国诗词中也多有描绘山水之美的篇章。
而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以山水为背景来描绘人物,人物与山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作品内在的美学结构。
二、山水与人的关系人们的文化思想、品德修养和情感追求常常与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系,而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同时也是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
文章中提到:山之为山,水之为水,人意之所存,景之所感也。
意即,人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决定了他们所感知和欣赏的山水景色。
三、山水与人的情感山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在一片秀美的山水中,会感受到一种幸福、宁静的情感;在一个孤峰挺立的山峰之下,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崇敬、敬畏的情感;而在一个波涛汹涌的海洋之前,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壮美、震撼的情感。
因此,山水是一种唤起人类情感和灵魂的元素。
四、山水与人生哲理在《山水与文学》中,它提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
山水之美引起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引导人们关注自然,了解宇宙,探索人类的精神境界。
在自然中,人们除了感受自己的渺小,更能看到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进程。
同时,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感受到一种叫做生态的全新的人文理念,具有不能替代的思想价值。
以上是我在《山水与文学》这本读物中所获取的财富。
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文精华和文化底蕴,还有一种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
这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山水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发现山水与人、山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让更多的人能够融入到自然中,感受自然之美,都生活中释放出更高尚、更完美的人性。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简介和文本注释,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了解《赤壁赋》《登泰山记》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中国古代文人或显或隐地将个体思考寄托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学自觉。
2.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对比阅读这两篇写景抒情名篇,感受中国古代文人或显或隐地将个体思考寄予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学自觉。
2.学会运用批注式鉴赏方法,文本细读,品鉴此类散文的创作特点。
3.在山水之境中,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1.学会结合文体特点(如《赤壁赋》的“赋”)、文言字词、艺术手法等,挖掘与归纳中国古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创作特点。
2.结合中国古代文人以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为世俗追求,以山川自然为精神寄托的文化传统,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说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入选本单元的篇目以此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写景抒情散文。
学习本单元,旨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学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基于第七单元内容,编写一本散文集。
各阶段学习任务均以前三篇现代文为一类专题学习,后两篇文言文为一类专题学习。
具体安排见下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读山水以感其情【情境】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共选录了五篇名家写景抒情的文章。
如果我们要以这个单元为基础,编写一本散文集,我们就把这个单元“读厚”,围绕主题分类收录课内外的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高中论述类阅读: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
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
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是“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
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
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尤其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
”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山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情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
李可染的山水无论是描写漓江还是井冈山,都是构图坚实,笔沉墨厚,充满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家国主义情怀。
在新时代中国画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与体悟。
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才能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
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
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宗旨是不会变的。
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
《中国人的山水观》阅读答案
《中国人的山水观》阅读答案《中国人的山水观》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学问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学问点,或某一学问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国人的山水观》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
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看法,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制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制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
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行攀、高深莫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
“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留神翼翼的赞美激赏之情。
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宠爱。
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制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看法,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
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
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方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比出个人的渺小。
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
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
即使游玩,也不强调外表的体力活动。
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舞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____,游山是为了______,玩水是为了_____,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
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制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山水为何给人美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山水为何给人美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人类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以美感呢?因为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
这些要素在我们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
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
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
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类怎样融合客观景物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
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
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
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之物吸引。
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
有学者称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
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情感之别。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是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
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
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
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大国在绘画方面更是蕴藏着浓郁的山水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精粹——国画艺术中,山水人文精神的体现尤为突出,可谓一枝独秀,是众多习画之人竭尽一生都会去领悟和学习的精髓。
大自然之山水,不仅展现着四季的更迭与变幻,更是一串遗散在历史空间的文化符号,恢弘宜人的景象令人向往,耐人探寻。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我国的许多墨客文人便把山水视为知音,每当登山临水便会情不自禁地挥毫泼墨,抒发情怀,使情与景在画作中交融在一起,达到人、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在画作之中,他们的风华义气、坚韧不拔等情志和感慨也会渗透其中,使画作承载生动的山水意象,蕴藉丰富的人文内涵,呈现特定的时代精神。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一切景语皆情语,山不转心转,让人与自然真切对话。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让人走进一片游离于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风景,走进心灵深处的“桃花源”,这样的作品才能达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画的山水人文精神。
山水、花鸟、鱼虫等是中国画中描绘最多的对象。
山水,气势恢宏,能体现出非凡的气魄;花鸟,灵性生动,寓意吉祥;鱼虫,活泼可爱,象征美好。
一些植物也被文人墨客赋予了人文精神层面的内涵:富贵荣华如牡丹,孑然孤傲如梅花,高尚纯洁如荷花,苍劲有力如松柏……当画作中出现这些植物时,赏画之人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这些植物所代表的内涵,继而细品作者绘画时之心境。
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传统,重修养,努力创造。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还蕴藏着中国文人的哲学思考,这是东方美学与审美形态的基本构架。
例如,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唐代受佛教影响,这造就了不同时代山水画的鲜明的特征,也就越来越多的体现了儒、释、道等中国古代哲理的意蕴,而人文精神也渗透其中。
为什么这样的中国文人特别是画家在隐逸之后更爱体现的是山水的意趣呢?我想,这与他们的性情中纯朴的部分是有关联的。
[人在山水间阅读答案]阅读《山水与文学》(1)
[人在山水间阅读答案]阅读《山水与文学》(1)人在山水间阅读答案,需要懂得欣赏山水之美,感受文学之情。
阅读《山水与文学》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自然美景,还可以欣赏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一、山水之美山水是一种自然景观,表现了山峰、岩石、溪流、湖泊等自然元素的美丽融合。
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主题”之一,山水在古代就已经成为文人雅士们所钟爱的题材。
在书中阅读相关的内容,可以深入了解山水的含义,欣赏山水之美,领略到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精神内涵。
二、文学之情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山水与文学的结合中,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书中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每一篇作品都饱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与情感共鸣。
例如,苏轼的《赤壁春晓》和余光中的《山居笔记》等,都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三、山水与文学的价值山水与文学的结合不仅让人们领略到美的感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价值。
例如,山水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忧思与想象。
文学作品则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人性的认知与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
总之,阅读《山水与文学》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山水之美、文学之情,感受到深刻的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价值。
只有在与自然和文学的交融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在山水间阅读答案,不仅能够开阔眼界,还能够成就心灵,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人生体验。
2020年深圳市竹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深圳市竹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①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语文试题(东北师大附中吉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松原实验高中重庆一中)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3单元测评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
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
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因山水画的介入——同时转化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取材于陈智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
早期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
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筑,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山水。
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
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
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
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至今,“山水”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中华艺术史视野,成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B.山水绘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使得山水绘画能够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维度、层次的感知变化。
C.山水画研究者与传承者只有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方能应对变革。
D.传统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重要性和独创性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山水艺术”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所在。
B.文章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山水艺术具有“审美性”和“超验性”文化特征。
C.文章阐述山水艺术蕴含中华文化精神,不用形象修辞,条分缕析,理性品格突出。
D.文章提及“西风东渐”、文明变革等现象,均为论述“实现山水的当代转化”张本。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评价中所持观点与本文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独树一格,将道教对养生、长生的追求凝聚于色彩之中,这表明宗教对山水绘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文与可擅画山水,更擅画竹。
其画竹时必先把握竹子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胸有成竹,其过程蕴含的美学特质与山水艺术有相通之处。
C.《富春山居图》后段,黄公望把秋天的树画出了繁华落尽的感觉,将亡国之痛消解于山水中,此时的山水乃是画家心境的外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D.苏轼曾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画境与诗境同高,诗境与自然相和,其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
答案解析
1.C(3分)???
2.B(3分)???
3.A(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