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中国海洋大学课程大纲-海洋环境生态学【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
附件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开课单位】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编号】090523211417 【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48 (理论48 实践0 )【学分数】 3一、课程描述(一)教学对象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人为干扰下海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规律以及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重点掌握海洋生态学基本理论、海洋生态环境受损与生态监测评价方法、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知识。
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失1衡现象,培养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将来从事与海洋环境、生物资源以及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修读要求海洋环境生态学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层面必修课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层面选修课。
该课程主要依据生态学原理,着力阐述和介绍人为干扰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变化过程、规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突出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的交叉和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学生应具备生态学的视野、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论,从而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三)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2、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2✧理解:目前面临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4、其它教学环节:无。
(二)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主要内容:地球上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概念;海洋环境与主要海洋生物类群;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环境的主要特征指标、环境污染机制和防治污染的方法、掌握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常规水质及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监测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应用等实践训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启发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培养学生的海洋自然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行动中。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六、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最终成绩使用(百分制、五级制、二级制):百分制课程最终成绩构成比率:平时占50 %,期末占50 %;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一页开卷、小论文、大型作业、报告):一页开卷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30-50%,考核项目包括:课程思政实践(占5%)(必须含有)、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文献阅读报告等七、教学资源八、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撰写人:周良明撰写时间:2013年9月12日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海洋系课程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制)课程英文名称:method of ocean survey课程总学时:72 总学分:4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9学分:1推荐使用教材:海洋调查方法编者:侍茂崇等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0年7月第1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掌握海洋深度、盐度、温度、水色、透明度、海流、潮汐、海浪等水文要素及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卫星海洋遥感的调查原理、调查仪器和调查方法。
了解长波观测、南大洋和北冰洋观测及海洋观测新技术。
掌握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及海洋工程水文观测与计算。
了解海洋调查的组织工作。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侍茂崇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海洋调查方法》侍茂崇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三次印刷;《海洋随机资料分析》方欣华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物理海洋学》叶安乐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海洋科学概论》陈宗镛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随机海浪理论》徐德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海洋波动动力学》蒋德才,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Robert H. Stewart。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Fifth Edition by Paul R. Pinet. /oceanlink/。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监测技术方法ppt课件
15
2.5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2.5.1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由于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评价的区域环境条件和主要环 境问题的差异,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污 染物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为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提供科学依据。 (2)海洋环境现状评价。确定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污染程序、 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示为:
PI
1 n
n i1
PI ij
j
① 加权平均型
PI j
1 n
n i1
Wi PI ij
式中:Wi:第i种污染物的权值
21
① 向量模(平方和平方根)型
n
PI j
PIi2j
i1
当PIij>1时, PIij2越大;当PIij<1时, PIij2越小,故可突出 大于1的各项污染指数的影响。
①
① 幂指数型
2 海洋监测项目与分析技术方法
1
2.1 海区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2.1.1水文气象 水文气象监测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简易天气现 象、水温、水深、水色、透明度、海况。
2.1.2 水质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包括pH值、无机物和有机物等。主要分析
项目和分析方法见表2.1。 2.1.3 海洋沉积物监测项目及分析技术方法
18
(3)确定评价参数生物权系数。因各评价参数对海洋环境 质量的影响,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并不等同,不同的 评价参数可赋予不同的权系数。确定权系数的计算方法有 特尔非法、模糊数学法和序列综合法。 (4)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式的建立。根据单元污染状况, 运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反映环境质量 状况的数学模式。 (5)环境质量的分析,在采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一般 按计算数值大小划分几个范围或级别来表示其质量的优劣。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页共5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五章海流观测
第六章海浪观测
第七章潮位观测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
重点及难点:海流、潮位、海浪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及声光调查的意义及概况;理解海流、海浪、潮位调查方法的原理;掌握常用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第四章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
第一节海洋生态监测
第二节应急监测
重点及难点:海洋生态监测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监测的含义;理解重要事件的应急监测程序;掌握生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第五章海洋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
第一节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样品储存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第四节全程质量控制与管理
拟制签名:审核签名:审批签名:
日期:日期:日期:
第一章深度测量
第一节水深测量和意义和目的
第二节水深测量的要求
第三节深度测量的方法及资料订正
第四节深海调查深度订正方法的比较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水深测量的意义及目的;理解深度测量的操作要求及资料订正目的;掌握深度测量的原理及方法。
第二章水温观测
第一节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各式测温计简述
第二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简述
第三节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第四节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点及难点: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调查发展史;了解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理解海洋调查的重要性;掌握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集美大学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第2页共5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盐度定义及演变;理解盐度测量的原理;掌握盐度测量的采用方法及仪器使用。
第四章透明度、水色、海发光的观测
第一节透明度观测
第二节水色观测
第三节海发光的观测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发光现象;理解透明度及水色的定义;掌握二者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是学习海洋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深度、温度、盐度、水色、透明度、海流、潮汐、海浪、内波等海洋水文要素,以及相应的气象、化学、生物、地质、海洋物理等要素的调查,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海洋调查的组织等;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及分类;常规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监测方案的设计,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监测数据的处理,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生态监测的含义、内容及方法;重要事件的应急监测程序;海洋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等内容。
第十章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第十一章海洋要素图
第十二章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及实施
重点及难点:具体调查组织实施及要素图绘制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工程环境调查目的及基本过程;理解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及实施过程;掌握水温、盐度等海洋要素图的绘制方法。
下篇海洋环境监测
第一章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第一节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与任务
集美大学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第4页共5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三章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
第一节监测方案的设计
第二节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第三节监测数据的处理
第四节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节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重点及难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教学要求:了解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程序、方法等。理解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方法等;掌握测站的布设、监测参数的选择、监测频率的确定原则及方法;掌握大气、水、沉积物及生物样品的采集与测试方法;掌握污染源调查、评价方法及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方式。
第三节玻璃液体温度计
第四节表面温度计测温
第五节颠倒温度计测温
第六节温深系统测温
第七节遥感测温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水温测量的器具;理解各种测温方法的原理;掌握常规测温方法。
第三章盐度测量
第一节盐度的定义和演变
第二节盐度的测量
第三节SYC2-2型实验室海水盐度计测盐度
第四节海水样品测定结果的整理
教学要求是学生应全面了解海洋调查及监测的过程及方法,掌握海洋学常用图的绘制方法及原则;掌握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的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水污染监测及水质评价的原则及基本方法,为将来的渔业科学研究及环境监察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章节)
上篇海洋环境调查
绪论
第一节海洋调查简史
集美大学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第1页共5页
课程名称
中文: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
英文:Survey and Inspect of Sea
课程编号
学分/学时
2/36
所属教研室
资源与环境
先修课程
本课程先修课程是水环境化学、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等。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开课专业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重点及难点: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教学要求:理解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目的及技术程序;掌握样品采集、储存、分析中减少误差的方法。
集美大学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第5页共5页
学时分配
章节
绪论
上篇1
2
3
4
5
6
7
8
9
10
授课学时
2
1
2
1
1
2
1
1
2
2
1
章节
11、12
下篇1
2
3
4
5
合计
授课学时
1
2
3
6
6
2
36
有关说明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教学组织形式:以教材为依托,结合本人的科研经历,采取讲课与发动学生讨论为主的授课形式,同时注意提问以了解学生吸收情况,在课间结合相关影像材料的播放补充知识。
4.教学手段:是采用多媒体方式。
5.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设有野外实习,通过参观、实际采样等方式使所授内容得到训练。
第二节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第三节国内外海洋环境解海洋监测的目的、任务;理解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掌握监测的分类。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第一节化学监测方法
第二节生物监测方法
重点及难点:方法过程及影响监测准确性的因素,生物监测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监测方法;理解生物监测的目的意义;掌握常用生物监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