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汇总
2023年04月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广东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可用公式表达为B=f(P·E),其中B指的是A.个体的内部驱动力B.个体行为C.群体环境D.目标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A.记忆过程B.思维过程C.意志过程D.学习过程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成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A.行为意向成分B.思维成分C.意志成分D.记忆成分4.心理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分为目标行为和A.动机行为B.需要行为C.目标导向行为D.个性行为5.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整体印象,这种现象称为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投射效应6.为了寻求友谊、感情,得到社交上的满足,群体成员以亲密的感情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是A.利益型群体B.情感型群体C. 爱好型群体D. 信仰型群体7. 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A. 角色认同B. 角色直觉C. 群体规范D. 心理契约8. 处于不同层级且没有隶属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沟通是A. 上行沟通B. 下行沟通C. 水平沟通D. 斜向沟通9. 当组织规模很大并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好的沟通网络形式是A. 倒Y式B. 轮式C. 环式D. 链式10. 每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组建期、激荡期和A. 信任期B. 磨合期C. 规范期D. 衰亡期11. 被称为“团队之魂”的是A. 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B. 充分的授权C. 平等的交流D. 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12. 托马斯的冲突管理二维模式中的二维是: 合作性与A. 关心员工B. 关心工作C. 相互依赖性D. 坚持己见性13. 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倡导这种理念的是A. 传统观念B. 人际关系观念C. 组织发展观念D. 相互作用观念14. 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是A. 直线制B. 职能制C. 直线-职能制D. 事业部制15. 在运用合法权威的同时,实行经济和物质奖励的组织属于A. 功利性组织B. 规范性组织C. 强制性组织D. 混合性组织16. 组织文化制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A. 组织环境B. 组织领导者C. 组织制度规范D. 组织文化创新17. 在组织文化创建程序中,既是解决文化问题阶段,也是确定新文化阶段的是A. 调查分析阶段B. 论证实验阶段C. 传播执行阶段D. 评估调整阶段18. 学习型组织中的领导者能够自觉接受愿景的召唤,这体现的是A. 设计师角色B. 协调者角色C. 仆人角色D. 教师角色19. 组织全面分析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根据抓住机会、避开威胁所需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学习类型是A. 适应型学习B. 经验型学习C. 自主型学习D. 预见型学习20. 领导者能够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内部存在的矛盾,这体现的是领导的A. 指挥作用B. 协调作用C. 激励作用D. 控制作用21. 在传统领导权力观看来,有效领导的关键因素,也是唯一因素是A. 领导者的素质B. 领导方式C. 领导者的职权D. 被领导者的能力22. 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属于A. 内激励B. 外激励C. 正激励D. 负激励23. 在公平理论中,奖酬和满足需要之间存在的中间变量是A. 报酬的公平性B. 报酬的数量C. 报酬的类型D. 报酬的频率24. 被誉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A. 梅奥B. 马克斯·韦伯C. 亨利·法约尔D. 泰勒25. 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科学的著作是A.《科学管理原理》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C.《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D.《经理人员的职能》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一、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帮助组织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二、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组织行为学对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促进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
其中,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组织行为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其中,实验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研究不同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5、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组织形式。
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组织设计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
6、领导力与沟通领导力是指管理者影响和激励员工的能力。
有效的领导力和沟通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7、团队建设与合作团队建设是指通过培训、指导和支持来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和绩效。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8、激励与奖惩机制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和需求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奖惩机制是指根据员工的绩效和行为表现来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的制度。
合理的激励和奖惩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9、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规范的集合。
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个体、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师,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对于有效管理组织和提高组织绩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整理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中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个体行为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组织中,个体的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其行为和工作表现。
管理者应充分了解和关注个体的需求,通过激励和奖励机制来提高个体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二、团队行为团队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元,团队行为对于组织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中,团队的形成、领导方式、目标设定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关系等因素会影响团队的绩效。
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团队领导能力,激发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高效的团队。
三、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于塑造组织的氛围和员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组织文化,倡导正面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为员工提供有利于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环境。
四、领导与权力领导是组织中的核心角色,领导风格和权力运行方式会对组织员工产生深远影响。
良好的领导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工作效能和团队凝聚力。
管理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灵活运用权力,确保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
五、变革管理变革是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管理者应积极应对变革,推动组织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变革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组织成员进行有效沟通,明确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同时要关注员工的心理适应过程,促进变革的顺利进行。
总结: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师,熟练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知识,对于有效管理组织和提高组织绩效至关重要。
组织行为学自考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考重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员工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自考中,组织行为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生需要对该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学自考的重点内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以及组织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学科,它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励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享的、稳定的、隐性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念体系。
它对组织的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渠道。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4.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内部调整和改革。
组织变革需要合理的管理和领导,以确保员工能够积极适应变革并提高绩效。
二、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1. 个人特征:员工的个人特征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它们对员工行为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组织环境:组织环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等,它们会直接影响员工行为和员工满意度。
3.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各种激励手段,包括薪酬、晋升、培训等。
员工对激励机制的反应将决定他们的行为和绩效。
三、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1. 领导力发展:领导力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绩效。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领导者和建立有效的领导力开发计划来提升组织绩效。
2.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解决冲突的方法来实现团队建设。
3.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实践应用,它涉及员工绩效的评估、反馈和奖励。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并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2024年4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课程代码:00152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个体能正确地理解社会要求和利益,在行动中有坚定的目标,能客服困难和障碍去完成既定的目标,这是意志的A.坚毅性B.果断性C.自制性D.能动性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所基于的人性假设是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3.将性格分为独立型与顺从型的划分依据是A.心理活动的优势性B.个体对现实的态度C.个体独立性D.对工作的影响效果4.人们把在实践、空间上接近的对象知觉为同类的倾向,这体现的事知觉整合的A.相似律B.接近律C.闭锁律D.连续律5.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是A.晕轮效应B.投射效应C.刻板效应D.定势效应6.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A.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C.正式群体D.集体7.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是A.群体角色B.群体规范C.群体归属感D.群体认同感8.同一工作群体内部的沟通以及同级别同层次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是A.下行沟通B.上行沟通C.斜向沟通D.水平沟通9.最有利于在组织中营造出一种高昂的士气氛围来鼓舞员工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沟通形式是A.环式沟通B.轮式沟通C.全通道式沟通D.链式沟通10.群体成员把自己与其他成员视为同一体,体验他人的心情如同体验自己的心情。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是A.共同感受B.情绪认同C.共同信念D.共生效应11.企业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团队,并对其团队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是A.团队发展B.团队建设C.团队管理D.团队开发12.冲突可以区分为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这种划分标准是根据冲突A.对组织的影响不同B.产生的原因不同C.影响范围的不同D.特点的不同13.既不满足自身利益,也不满足对方利益,以退避三舍的方式来处理冲突,这是冲突管理的A.妥协策略B.迁就策略C.合作策略D.回避策略14.领导者权威建立在学识、技术等业务专长之上的组织属于A.功利性组织B.强制性组织C.规范性组织D.混合性组织15.就本质而言,组织结构反映的是A.权利和分配关系B.成员的分工协作关系C.信息的沟通关系D.资源的分配关系16.推动组织文化创新的根本手段是A.全员培训B.组织领导者推动C.奖惩措施D.组织文化制度创新17.组织文化的源头是A.组织环境B.组织价值观C.组织行为D.组织创始人18.领导者有强烈的实现愿景的使命感,能自觉接受愿景的召唤,这是领导者在学习型组织中担当A.设计师角色B.教师角色C.仆人角色D.教练角色19.能够维持组织正常行为但不能取得改进效果的学习类型是A.经验型学习B.单环学习C.双环学习D.多环学习20.领导者能够很快进入新的角色,打开工作局面,这体现的是领导者的A.适应能力B.综合能力C.协调能力D.创新能力21.评定领导效率高低的标准是A.领导能力的高低B.领导方式的好坏C.领导资源的投入D.被领导者的行为效率22.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者是A.亚当斯B.赫兹伯格C.马斯洛D.托尔曼23.多以表扬和批评形式出现的激励属于A.内激励B.外激励C.物质激励D.精神激励24.首次采用“组织心理学”名词的是A.梅奥B.莱维特C.马斯洛D.闵斯特伯格25.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的著作是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B.《论企业中的人性》C.《心理学与工业效率》D.《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速记宝典

组织行为学(00152适用全国)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
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考点2:简述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答:(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考点3:简述复杂人假设。
答:“复杂人”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
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考点4:简述归因的内涵及归因理论。
答: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
1、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研究的创始人。
他认为,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认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导致的,称为外部归因;另一种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的因素,称为内部归因。
2、凯利的三要素理论:当我们观察个体的行为时,总会试图判断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这种判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三个要素决定:特殊性、共同性及一贯性。
3、罗特的控制源理论罗特认为,人们对于积极或消极事件原因的预料是不同的。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人力资源管理(HRM)是一个涉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活动。
在组织行为学(OB)的背景下,HRM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内部的情况和挑战。
同时,人力资源开发(HRD)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组织的竞争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复习要点,并讨论其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要点1.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包括个体的动机、决策、领导和沟通等方面的研究。
2.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制定激励机制和培训计划,并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不同职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信息流动和决策效率。
4.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共享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5. 动机理论与实践:动机是指个体对工作的内在或外在驱动力。
常用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6.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的整体评价。
情绪是指在工作中产生的短暂的、情绪化的反应。
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情绪,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1.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需求,合理安排和配置人力资源。
它包括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制定招聘计划和绩效评估等活动。
2. 招聘与选拔:招聘是指吸引和筛选合适的人才加入组织。
选拔是指通过面试、测试和背景调查等方式,选择最适合的候选人。
3. 培训与发展:培训是指提供员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要求。
发展是指提供员工成长和晋升的机会,以提高其职业能力和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自考笔记_简答部分总结

00152组织行为学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P5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p12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6.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P4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P14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
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我们要研究班组工人士气的高低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观察和实验的条件就必须排除实验组和对比组这两个班组之间在生产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劳动强度、工资报酬、职业培训等方面对生产率的影响,这说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
2.研究人员直接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参与观察法。
3.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这种分类是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总结——自考

组织行为学总结——自考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总结——自考第一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 — 37)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2 — 23)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组织及其涵义(6项)。
·行为(狭义、广义)。
∳行为的特点(适应、多样、动态、可控、主客观结合)。
·组织行为学(对象、范围、方法、目的)。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6项)。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3、图)四、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论体系—图。
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表。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B = f(P a、b、c… E m、n、o…)。
五、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图表。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论理学、生物学等)。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4 — 37)一、∳研究方法主要特性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图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
六步骤的循环系统图。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案例研究法。
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心理测验法(信度、效度)。
调查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邮寄、现场;·选择法、·是否法、·记分法的、·等级排列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间隔时序准实验、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
四、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抉择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39 —— 118)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40 — 77)一、知差异与管理感觉。
知觉。
社会知觉及其种类(·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第一部分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00152)考核知识点整理汇总(速记版)

组织行为学(00152)考核知识点整理汇总(速记版)1.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2.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最主要的最大量的工作是与组织内外的各种各类人打交道。
4.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兹伯格。
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6.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科学。
7.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其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
9.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
10.观察者在限定条件下进行观察,也就是操纵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中的那种方法叫控制观察法。
11.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是面谈法。
12.具有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的优点的研究方法是电话调查法。
13.问卷调查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一种是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
前者的缺点是回收率较低,尽管信中附上邮票,而真正回复的一般只有45%左右。
而后者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回收率较高,但花的人力和时间又会较多。
14.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标准差。
15.相关分析方法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一般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相关系数的范围从+1经过0到一1。
16.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感觉。
17.感觉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8.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指知觉防御。
19.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20.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21.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2.X、Y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
23.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里格。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涵义应把握的要点: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出克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人的行为的特点:①具有适应性;②具有多样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具有可控性;⑤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为了更深刻认识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哪些要点?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目的。
(简答)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包括:①边缘性;②两重性;③应用性。
(简答)6、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的,进而研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认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7、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8、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①文化是区别不认同社会的标志;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目录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和性质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优缺点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9.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10.X理论11.Y理论12.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13.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14.卢因的群体动力论15.认识过程16.情感过程17.意志活动的特点18.意志的表现19.个性心理的含义2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21.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22.意志活动的特点23.意志的表现24.个性心理的构成25.亚当·斯密对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6.梅奥“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27.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28.“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29.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30.需要与动机的概念31.需要的特点3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33.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34.价值观的含义35.价值观的作用36.态度的概念37.态度的构成38.态度的功能39.态度对行为的影响40.工作满意度概述41.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42.知觉的内涵与特征;43.知觉的分类44.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45.知觉过程46.知觉的影响因素47.知觉偏差48.归因理论、“晕轮效应”、“刻板效应”49.个性的概念50.个性的特征51.气质定义52.气质类型53.能力的概念54.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55.能力的类型56.性格的定义57.性格的类型58.性格的培养需要注重什么59.情绪的概念60.情绪的特征61.情绪的的维度分类62.工作中的情绪管理63.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64.组织承诺65.组织承诺的三因素66.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67.组织行为的特点6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69.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70.群体的概念71.群体的类型72.群体的作用73.群体发展阶段74.群体外部环境75.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76.群体凝聚力77.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78.群体决策方法79.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80.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81.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及缺点82.电子会议法的操作步骤是83.群体决策的优缺点84.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85.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86.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和作用87.群体规范的作用88.从众行为89.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90.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和内心的2个维度)91.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92.如何提升群体凝聚力93.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第四章沟通94.沟通的含义95.沟通的功能96.按信息沟通渠道分类沟通可分为97.正式沟通按沟通网络分类98.沟通过程99.正式沟通优缺点100.非正式沟通的特点101.非正式沟通网络类型102.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沟通可分为103.单向沟通104.双向沟通105.按信息沟通媒介分类106.有效沟通的含义及特征107.沟通障碍108.有效沟通的技能109.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及改进110.跨文化的原则111.跨文化的策略112.跨文化沟通的技能113.网络对沟通的影响114.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115.跨文化沟通第五章团队116.团队的概念117.团队的特征118.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119.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120.虚拟团队及其特征121.虚拟团队的作用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122.冲突的定义123.冲突的不同观念124.冲突性的特征125.冲突的类型126.冲突产生的根源127.冲突的过程128.冲突管理的原则129.冲突管理的策略130.群体间冲突的预防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131.组织的含义132.传统的组织概念133.现代的组织概念134.组织的分类135.组织的功用136.古典组织理论分析137.近代组织理论分析——霍桑实验138.现代组织理论分析——巴纳德139.组织理论的发展140.构成组织结构的三要素141.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142.组织结构类型143.机械式结构及其缺点144.有机式结构及其特点145.组织变革146.组织变革的原因147.华尔顿认为成员的期望与组织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六点差异148.雪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适应循环”的方式149.组织变革的变量150.组织变革方式151.组织变革过程的观点152.组织变革的阻力153.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154.什么是压力155.压力的症状156.减少压力的管理对策第八章组织文化157.组织文化的概念158.组织文化的特征159.组织文化的功能160.霍夫斯坦德的文化差异理论161.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因素理论162.把文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63.帕斯卡和阿索斯的7S管理框架164.彼得斯和沃特曼的革新性文化理论165.组织文化创建的影响因素166.组织文化创建的原则167.组织文化创建的具体程序168.创建组织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69.社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170.组织文化创新171.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172.甄选过程、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化对组织文化维系的作用第九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173.组织学习的定义174.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关系175.组织学习的作用176.组织学习的类型177.组织学习过程178.学习型组织的概念179.学习型组织的特征180.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181.学习型组织的构建182.影响组织成员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第十章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184.领导的含义及特点185.领导的特点186.领导的作用187.领导权力的来源188.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189.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90.现代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必要的心理素质191.费德勒权变模型主要内容192.影响领导行为效果的情境因素:193.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194.路径-目标理论的四种领导方式19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四种领导方式30196.领导艺术的概念197.领导艺术的特征198.把握领导艺术的原则199.领导的用人艺术200.领导的时间艺术201.领导的授权艺术202.授权的必要性203.授权艺术的要点204.领导的决策艺术第十一章激励205.激励的概念206.激励三要素207.激励的作用208.激励的影响因素209.内容型激励理论2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2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212.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13.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14.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215.期望理论216.公平理论217.强化理论218.强化理论的四种强化类型219.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220.强化方式221.管理者实施强化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222.归因理论223.归因理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224.一般人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常做四种归因225.激励的类型226.激励的原则227.激励的方法。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二、观察法的优点1.简便易行;2.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3.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三、观察法的缺点1.花费的时间多;2.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3.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监视或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四、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五.访谈法的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成本较高;3.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六.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七.问卷法的缺点1.设计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会影响工作效率;3.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八、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景?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耐力;(4)态度影响相容性。
九.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2)影响工作效率;(3)容易传播谣言;(4)会产生破坏作用。
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四种领导方式,即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和授权型领导方式;(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下属成熟度有四个阶段: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和成熟;(3)该理论指出,领导者要依据下属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这样才能取得成功;(4)下属不成熟,选择命令型领导方式;下属初步成熟,选择说服型领导方式;下属比较成熟,选择参与型领导方式;下属成熟度高,选择授权型领导方式。
2023年自考公共课《组织行为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公共课《组织行为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A.倾向性特点B.差异性特点C.适应性特点D.独立性特点2.【判断题】群体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即可。
3.【单选题】在员工一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A.经济合同B.社会规范C.心理契约D.价值观4.【判断题】对组织而言,非正式沟通是无关紧要的。
5.【单选题】当个体与他人一起工作时,因她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导致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后果,称为A.社会惰化B.社会促进作用C.从众D.刻板印象6.【问答题】简述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7.【单选题】把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称为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价值认同8.【问答题】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如何在工作中有效开展情绪管理。
9.【单选题】在个性心理中,有“好坏之分”的是A.气质B.能力C.性格D.情绪10.【单选题】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A.创造性能力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知觉D.创造性记忆11.【单选题】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A.职权结构B.角色结构C.群体规模D.奖惩体系12.【单选题】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是()A.利益型群体B.任务型群体C.命令型群体D.友谊型群体13.【问答题】简述价值观的作用14.【多选题】强化理论的强化类型有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归因E.自然消退15.【单选题】网络时代最显着的沟通特征是沟通方式的A.扁平化B.高耸化C.社会化D.人性化16.【单选题】人们经过自己所说的词汇直接传达信息,并不需要考虑个性的背景。
这种背景属于A.低文化背景B.中文化背景C.高文化背景D.任何背景17.【判断题】期望理论中的效价就是指物质回报的价值多少。
组织行为学自考题-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组织行为学自考题-1(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研究下列哪方面?______SSS_SINGLE_SELA 一切人的心理活动B 一切人的行为C 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D 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分值: 1答案:C[解析]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______SSS_SINGLE_SELA 心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政治学分值: 1答案:A[解析] 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不包括______SSS_SINGLE_SELA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 收集资料的主观性C 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 结论的再现性分值: 1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征,属于识记的内容。
要熟记此知识点。
4.社会知觉是指______SSS_SINGLE_SELA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B 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觉C 对人与物关系的知觉D 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分值: 1答案:A[解析] 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5.在1992年以来,企业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使经营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种经营管理价值观就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最大利润价值观B 生产型价值观C 生产经营型价值观D 经营价值观分值: 1答案:D[解析] 从1992年党的14次代表大会开始,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营实体,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竞争,达到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涵义应把握的要点: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出克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人的行为的特点:①具有适应性;②具有多样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具有可控性;⑤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为了更深刻认识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哪些要点?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目的。
(简答)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包括:①边缘性;②两重性;③应用性。
(简答)6、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的,进而研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认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7、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8、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①文化是区别不认同社会的标志;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简答)2、简述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②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了许多准备。
缺点:①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②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3、观察法的分类:①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②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研究人员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
缺点:①由于亲自投入现场作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②在观察别人时,会使别人感到人自然。
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境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准实验。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4、社会知觉包括:①对他人的知觉,也就是对他的血药、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等的知觉;②对人际关系的知觉;③对角色的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④对因果关系的知觉,这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判断。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6、简述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关系。
自我知觉往往实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可见二者是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
7、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①知觉防御;②首因效应(成见);③晕轮效应;④投射。
(简答)8、X理论与Y理论。
领导的行为和作风对被领导者的影响作用,与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看法有密切关系。
X、Y 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呗领导人的理论,也就是按照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不同看法而采用的不同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理论。
(简答)9、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10、归因理论的依据和应用。
①归因理论的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②归因理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
11、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2、态度:是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3、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4、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包括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和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三部分。
15、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论述)①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②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③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④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⑤同员工哦你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16、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有机组合。
17、个性倾向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18、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
19、气质: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0、分别说明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
(论述)①多血质(活泼型)。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
其主要行为特征: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这类人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等,善于管理夕阳企业。
②胆汁质(兴奋型)。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
其主要的行为特征: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爆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③粘液质(安静型)。
粘液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或不均衡,不灵活。
其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适合从事科研、保险、金融、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
④抑郁质(抑制型)。
抑郁质的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
其主要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这类人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3、论述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包括①家庭影响;②文化传统影响;③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
24、简述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希望在他领导下的每个职工的工作都能作出成就,也希望自己本身的工作取得极大的成就。
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人工作成就的大小与他们各自个性性格差异是密切相关的。
25、论述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①知人善用;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③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26、简述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
内因控制论者着重按绩效行赏,这对管理有重要意义。
如果他们相信良好的工作绩效会得到应得的奖励,那么也会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工作上的成功。
公司的报酬制度应该能加强员工这种信念。
如果这样,员工会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内因控制。
这对公司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因为这样管理者就可以从控制员工的沉重负担重解脱出来了。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①首创性;②有用性;③适应性;④主动性。
3、简述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
①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②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③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4、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包括:①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②善于发现问题;③勤于思考;④富裕灵活性;⑤善于应用;⑥怀有好奇心;⑦充满自信;⑧坚持独立思考;⑨勇于坚持到底。
5、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组织环境,包括:①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②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③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④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⑤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⑥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4)社会环境,特别强调六个方面:①能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职业,也就是说允许人才自由流动;②全社会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空气;③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④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创新成果;⑤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1、事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简述事业生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这种配合程度集中表现为所设计的事业生涯对个人和组织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
4、论述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①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②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③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④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见的相互了解和合作;⑤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⑥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