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考试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容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3.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5.经济区:是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6.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8.等费用线:将运费相等的点联结成线称为等费用线。
9.临界等费用线:指节约的劳动力费用与离开运费最低点所追加的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
10.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11.集聚机制: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和过程。
12.区位指向: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13.扩散机制: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4.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15.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或地点集中的向心力,是导致城镇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16.规模经济: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规律。
17.规模不经济:经济实体超过一定的生产规模可能增加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和降低的效率。
18.外部性:指个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给其他个体带来成本或收益,并没有相应补偿或获得报酬。
19.动态的外部经济: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累积产量扩大时,该产业各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称为动态的外部经济。
20.范围经济: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21经济群落:是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22.市场化: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由计划配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让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3.区位商:一个地区某特定部门所雇用的职工人数在地区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与该部门全国雇用的职工人数在全国职工总数中所占比重的比值。
24.二元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着现代化产业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产业断层。
25.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6.人口素质:人口群体所拥有的决定其面貌和发展前途的自然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总和。
27.专业城市:在地区分工中承担某种特殊职能的城市,其主要功能不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8.增长中心:是城市系统最基层的城镇,是以主导产业部门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由一批在投入产出上密切联系同时又在地理上团聚于同一地点的产业群落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29.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称为区际经济联合协作,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按照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独特经
济优势,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经济组织的行为和形成的经济组织。
30.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1.区域开发:是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其他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②研究区域经济的分工和联系;③研究区域空间结构;④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⑤研究区域政策与管理。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市场区划分方法:①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影响范围确定一个全国多层次的城市等级系统;②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分别确定他们的腹地范围;③同级城市腹地之间分界线的确定。
4.杜能环前提:①在一个大平原的中央有一座城市,周围为农村,各地区条件相同,既无河流,也无运河,与外界隔绝——孤立国;②城市是周围农村产品销售的唯一市场;③孤立国位于中纬度地区,即温带,适宜动植物生长;④农村居住着想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者,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耕作品种;⑤孤立国中没有航运,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⑥运费与运输距离成正比,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费低于农产品价格。
5.杜能环基本命题:市场上的产品销售价格决定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费决定产品的成本,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P=V-(E+T) ,其中:P—利润;V—价格;E—生产费用;T—运费,结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减少,直至为零。
6.逆杜能环与杜能环的区别:①杜能环所考虑的在城市的周围都是农业用地,形成6个农业区,即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式农业区、谷草式农业区、三圃式农业区和牧区或农畜饲养区;逆杜能环考虑在城市的周围,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这样,在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形成同杜能环不同的模式,自城市向外分别为半工业化农业生产区、撂荒地或暂时农业区、兼业农区和较高级住宅区、奶酪和谷物区、玉米种植和家禽饲养区。②在杜能环中,农业生产者对土地的投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在逆杜能环中,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
7.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发展:①增补了产业指向原料地或市场区的主要因素;②用换算重量代替自然重量;
考虑交通条件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8.中心地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1)土地方面:①均质性地表;②无边界;③无原料分布差异;④移动便携性在各个方向的等同;⑤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2)人口方面:①人口均匀分布;②人的需求均匀分布;③理性经济人;④完全竞争的市场;(3)市场与消费:①市场是一个点状区位;②对商品的需求有两个决定:商品市场价格和交通运输费用。
9.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三的规则”:①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相当于三个低一级别的市场区;
②中心地的数量随级别的增加呈3的n次方增加,即3n;③两个高一级别的中心地间的距离为两个低一级别中心地间得距离的31/2倍。
10.弗农的产品周期划分:①新产品阶段:②成熟阶段;③标准化阶段。
1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①所有权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②内部化优势: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③区位优势:企业在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
12.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①点;②线;③网络;④域面。
13.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①以城镇型居民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②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③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④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中的合理程度;⑤空间相互作用。
14.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经济规模的制约因素;②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和数量;③选择最优经济规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④不同规模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⑤寻求建立最优经济规模结构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