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贾平凹八十年代散文的审美品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就是这么简单

——谈贾平凹八十年代散文的审美品质

自然界,有巍巍高山、滚滚流水,这类景象文艺作品中有过描写,使人向往,让人敬畏,自不待言。然而,在我们生活着的环境里也有些不起眼的石头、司空见惯的落叶,如果我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的话,就可能从灵魂的窗口窥见这看似简单的事物中竟能蕴含着质朴的美的品质。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有艺术感受的作家是绝不会放过这些美好品质的,他一定会通过艺术手段也让读者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贾平凹就是其中的一位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家,他八十年代的散文作品就蕴含着质朴的审美品质。

我们说,如果作品在内容上对审美进行执着的追求,那么作品在艺术上也要找到相应的美的表现形式,作品的色彩才能鲜明、协调。贾平凹的散文不是雄浑的,很少产生拍案而起的力量。但他的许多作品倘若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一种淡淡的美的感觉便笼罩着你,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

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他的散文中所追求的一种诗的境界。贾平凹称自己的作品为“山地向导”,确实如此。读他八十年代的散文,一幅幅乡村朴实的生活画面便会映入思维之中:那满天星星的夜晚,孩子们观星时的

无限遐想;静虚村中人们安适的生活……童真、安闲、恬静,无不透露着诗境般的美。

贾平凹在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所展示的美的图景大都来自平常的生活,美的载体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最习以为常的事物,如“丑石”“落叶”“天上的星星”等等。然而,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事物便组成了一篇篇意味深长的对生命进行审美化的散文。例如,在《丑石》中,作者随生命的价值进行了一番表达,传达给读者“默默奉献”“不怀恨被人误解”的生命是美的信息;在《天上的星星》中,作者极力展示的是孩子天真且又无拘无束的生命之美。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贾平凹“生命审美化”所包含的内容:一是包含主体对生命历程的回味,并将这种回味沉积于审美意识中,参与审美活动;另一方面包含贯穿于主体大部分意识活动的生命体验,它的主要特征是主体脱离于理性判断和功利目的对世界沉静的体味和审美关照。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是生命审美化所特有的品质:宁静、超脱、纯朴、厚重并充满感性。

不是所有人,也不是所有作家都是“生命审美化”的,因为作家的生存环境、人生经历和个人修养水平的差异,作品审美视角也有差别,具体的审美活动也各异。贾平凹对生命的体验是细腻的,他创造出的审美意境有一种空灵的感觉,他的作品中的审美对象是质朴的,这些与他的成

长环境、关注重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指出,“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并且,他对于山石和明月有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他认为“山石是坚实的,山中的云是空虚的,坚实和空虚的结合,使山更加雄壮;山石是庄重的,山中的水是灵动的,庄重和灵动的结合,使山更加丰富。明月照在山巅,山巅去愚顽而生灵气;明月照在山沟,山沟空白而包含了内容。这个时候,我便又想起了我的创作,悟出许许多多不可言传的意会。”

是的,如此看来,如果以审美的心态去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这自然万物、生活百味、人生百态,其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平平常常都会立刻充满了灵性,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从而可以“悟出许许多多不可言传的意会”。

在贾平凹这一时期的散文里,审美的意象不仅是朴质的而且也是极具东方韵味的,有着极为浓重的民族色彩。他在《“卧虎”说》里曾指出:“它(指“卧虎”石)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他在此也表示:“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的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所追求的东西。”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贾平凹这时期的散文里创造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也为

世界文学审美意境的创作领域增添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与气息。

由此可见,贾平凹在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崇尚自然的山水美,追求心灵的纯净与旷达,这便是他创作的美学意识走向。因此,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境界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婉约精微的氛围。

“境界”对于贾平凹的创作来说,尤其在散文创作领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概念,他始终在寻找与感悟着一种真正属于他的创造个性的境界。他在谈到散文的所谓“力度硬度”时说:“不是说些慷慨激昂之词,亦不是写什么重大题材,主要是要大的境界,要有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感应。”在贾平凹的创作意识中,散文是一种飞的艺术、游的艺术,一种逍遥自由的艺术,当然也是一种充分泄露作家心灵或个性的艺术。将有感于自然、宇宙、人生的真实感情,用审美的笔调创造以美的境界,传达给读者美的享受,这也是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美便凝结在字里行间。

前面也曾说过,一种气质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会包含了他的气质,因为成型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客观表现形式。那么,作为一位作家,一位著作繁多的作家,并且是一位创作风格与作品类型多样的作家,为什么八十年代的散文中会透露出这种清新、隽永、灵动、空

旷的气息呢?我想,它们与作家生长的原生态的自然气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又不能从简简单单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呢?那是因为作家比我们多了一些独特的品质,一些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来的品质,我简单的概括为:“敏”“智”“静”的品质。

所谓的“敏”,不仅仅指简简单单的敏感,它在更深层次的内含则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智”,也不是单纯的智商,而是指心智,是极强的探索欲望和极高的参悟能力;“静”,则是指虚静,是在内心无杂念的状态下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关照,其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则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敏”“智”“静”这三个品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丰富的内含。从“敏”的品质起开始分析,我们说,只有具备了灵敏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才能和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发生碰撞,产生思想灵感的火花。同时,“敏而好学”,提升智慧,并以此强大的心智参透力在追求真善美使命的推动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一位作家,如果他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在向人展示一种审美体验或是介绍给人一种哲学内涵时是不会故作高深的,也不会极力描绘华而不实的事物的。他会在轻松、幽默中向你娓娓道来,让你在欣然接受的同时精神上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