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课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备课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重点难点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个人随笔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
(2)中共八大:①时间:1956年;②主要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
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④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
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⑤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⑥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
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3)(一)失误:
①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了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②大跃进:目标: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平均主义和“共产风”。结果:挫伤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结果: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原因除“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外,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二)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实行全面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2、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
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而且还出
现了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看了这些插图(指课文中有关“大跃进”运动的图片和宣传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大跃进运动的看法。我们应当从中吸取那些教训?
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的追求高速度而发动的,它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不顾国情国力,违背经济规律,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极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同时,引起了浮夸风和生产的瞎指挥,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大跃进运动的深刻教训是: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4、你知道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地那些先进事迹?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感受: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和许多像王进喜、雷锋、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才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他们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奋勇前进。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说:“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
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1958年建立的人民公社能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巩固训练
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