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自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
首先,农村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的收入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也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经济的腾飞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主要局限于农田劳作和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
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农村社会的改革,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学校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使得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农村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普遍存在向城市转移的倾向。
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家乡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回流农村。
这种人口流动的变化不仅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增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活力。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改革开放的变革也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了解和享受城市的文化和娱乐资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史研究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9期·研究综述·!"#$%&"'()*+,-./01李 彤 40年前的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而农村改革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1世纪以来。
其中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起始和展开阶段,更是整个农村改革历程的奠基阶段。
学界对于该阶段农村改革史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这一题目日益成为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
本文拟对相关研究作一鸟瞰和特写。
一、文献和研究概况几乎在农村改革起步的同时,已经有机构编辑相关资料,如1981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辑了《包产到户资料选》(内部资料)。
当时编辑资料还不是为了研究历史,但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
此后陆续有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汇集或选集编辑出版,主要有: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编《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78—1981)》(农村读物出版社,1982年)、《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81—1983)》(农村读物出版社,1984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文件选集(1980—198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1985—1989年农村政策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等。
这些汇集或选集所收录的文件在时段和内容上有重叠,也有互补,是了解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指令性政策的基本文献。
但作为一种“结果文件”,它们很难反映决策的背景和过程。
在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中,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这套书分上、下两册,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1981年。
与大多数文件汇编类史料集不同,它不只收录“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既有中央的指示、决定、通知等指令性文件,又有部分地方报告、汇报、请示等“反馈文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大致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史料链条。
(整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2012年02月22日搜狐历史作者:李锦本文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作者:李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闻一闻碗里的香味。
这是真的,这是一个记者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1978年,全国受灾,农民生活更为困难。
这一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133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
1978年,全国有4000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还有几百万户农家,地净场光就是断粮之时,从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济,靠借粮或外出讨饭度日。
同是这一年,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每天1角钱的收入,是包括粮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来的。
实际上,不少社队农民除了口粮外,再没有1分钱现金分配。
如果社员有点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还可以补充亏空,但在那个年代,连门前屋后的树都入了公,农民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仅有那1角钱的分配,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春节,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二到正月初二在一个村住了整整10天,亲眼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生活的悲怆。
在这10天里,目睹那凄惨场面,心灵在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中颤抖。
尽管报纸一时还不能刊登这些,但我还是一次次按动快门,记下那些使人看了心酸的场面。
正月初一,走进一个姓鲍的现役军人的家。
这间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的小屋,四壁空空,屋角支着一张锅,因为烟熏火燎,墙壁黑得发亮。
靠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床,一家3口人挤在这张庆上,床对面拴着山羊。
实在因为太穷了,只好人畜同居。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案例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案例咱今儿个得唠唠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超牛的案例——小岗村。
以前啊,小岗村那可是穷得叮当响。
大家都在集体劳动,但是呢,干多干少一个样,就像一群人拉一辆车,有人偷懒也没人管,反正都吃大锅饭。
这结果就是粮食产量低,村民们肚子都填不饱。
这时候啊,有几个胆大的村民,他们合计着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啊。
于是,1978年的一个晚上,18位村民聚在一间破屋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做出了一个超级大胆的决定——搞“大包干”,简单说就是把集体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自负盈亏。
这就好比把一辆大车上的绳子,分成一根根小绳子,每人拉自己的那根,拉得好就多得,拉不好就少得。
结果呢,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像火箭一样往上蹿。
村民们不仅能吃饱饭了,还有余粮可以卖。
这可不得了,小岗村的这个做法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国家看到了小岗村的变化,也意识到这种改革是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
于是呢,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开始在全国很多农村推广开来。
这就像星星之火,一下子就燎原了。
小岗村也因为这次大胆的改革,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标志性地方,激励着无数的农村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咱再来说说浙江安吉的余村,这个村的故事那也是相当精彩。
以前的余村啊,靠山吃山,不过这吃的方式有点粗暴。
到处都是矿山和水泥厂,那大卡车拉着石头、水泥跑来跑去,虽然一时间村里好像挺热闹,村民也能挣点钱。
但是呢,整个村子就像笼罩在一层灰色的烟雾里,天是灰的,水是浑的,山上的树也被破坏得乱七八糟。
而且啊,这种依靠开采矿石和水泥生产的经济模式,就像在吃老本,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
后来呢,村里的一些有见识的人就开始琢磨了,这么搞下去不行啊,子孙后代还怎么活呢?于是,他们决定来一场大变革。
他们把那些矿山关掉,水泥厂也停掉,开始搞起了绿色产业。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这好好的赚钱路子不走,去搞那些花花草草的能行吗?但是余村的干部们很坚定,他们知道这是一条长远的路。
毛概第七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4
(一)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
衣食住行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1/3)
改革开放前,“灰蓝白黑(青)绿” 是当时中国人衣着的主色彩,大体上说穿灰 色的以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 黑(青)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因此,从当时人们的穿着的 色调和样式,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
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 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 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 闻一闻碗里的香味。当记者采访时,做父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 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并不是我们党哪一个领导人的个人决定,而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出发,我 们证明了中国只有搞改革开放,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那部分,才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
的幅度是比较小的。现在十七大比较权威的说法1978年的时候中国贫困
人口有多少呢?2亿5千万,那个时候总人口比现在少得多,但是中国10 亿多人,就有2亿5千万人口,而且当时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跟我们今天 所讲的弱势群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个时侯的2亿5千万人口是连温饱
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由于物资的缺乏,老
2、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解读改革开放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四十年的发展,期间发生了许多标志性事件,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
1. “包产到户”:1982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包产到户”政策。
这是农村改革
的重要一步,农民从此成为农田的直接管理者,获得了土地流转、经营权和农产品销售权。
这一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
2. 农村工业化:1984年,中国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鼓励发展农村企业和农村
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这次农村产业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许多
地方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电商、农村旅游、农村金融等业务。
3. “三改一拆”:1988年,中国农村改革推出了“三改一拆”政策。
此政策的目的
是为了消除农村的“三废”(废弃土地、废弃房屋、废弃人口),改造旧城区,重振新生
态农村。
此政策在L县中稳步推行,幅员产业增长了市场,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4. 农村土地流转:2008年,中国开始允许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一
政策使得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效率。
同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集体土地和闲置土
地以获得收益,增强了农民创造性和活力。
以上就是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
这些事件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它对于中国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涉及许多变革措施和标志性事件,下面将列举其中一些。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包产到户。
这个政策的实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原本的集体农场制度被废除,农民家庭被分配到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上,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种植和管理农作物,获得相应的收益。
这个政策的推行,为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土地流转。
为了改善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国政府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
这项政策允许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租赁给其他土地经营者或企业,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
这种土地流转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带动农村一系列的产业链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通过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乡镇企业是指在乡镇地区兴办的各种工商企业和服务业。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进入乡镇企业,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并且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教育的改革。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享受到了免费教育的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教育环境,提高了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宅基地制度的改革(1981年):在农村改革的初期,中国政府推出了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允许农民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允许获得和流转宅基地。
这一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增加了农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982年):这一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里程碑事件。
它废除了集体农场的公共所有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和农田归还给了农民个体家庭,农民可以按照一定的承包期限,自主经营土地,并享有承包土地的权益。
这一制度改革使得农民有了直接的利益关系,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1984年):这一改革措施放宽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限制,并允许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经营非农业业务,打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
这一改革还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以以利用农民自愿投入的非农活动收入为基础筹集资金,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2008年):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推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农业企业或农民合作社进行经营。
这一制度改革调整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这一战略的提出强调农村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环境的保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村改革发展30年大事记

农村改革发展 30年大事记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制定了加强农业的措施。
19791月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中央首次明确肯定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
3月,国务院首次提高冻结了20多年的农副产品价格。
7月初,《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下发试行,对当时的社队企业大发展开了绿灯。
19821月1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发出,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要长期不变。
19831月初,第二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推广。
10月,农村开始实行政社(人民公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1984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把主要精力转到抓好商品生产上来。
3月,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开始走上“异军突起”的快速发展之路。
19851月初,第四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我国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19861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第五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指出,我国农村已开始走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
19871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
到当年9月中旬,我国已在10个省、自治区建立起14个规模不等、项目不同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从1978年开始,这40年里发生了许多标志性事件,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包产到组”:1982年,全国开始实行“包产到组”改革,将土地分给村庄的自然村组。
由自然村组负责分配和利用土地,农民个体在使用土地时有更大的自主权。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
2. 乡镇企业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乡镇企业改革,这些企业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建立的,主要生产轻工产品和农业机械。
改革后,这些企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强产品开发和管理,成为带动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3. 农村土地流转:2008年以后,中国开始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地租赁或协作给他人使用。
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用地问题,使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高品质农产品。
4. 农村合作社:2015年,中国农村合作社改革率先试点,改革成功后逐步推广到全国。
农村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整合农民的产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8年,中国开始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原来由国家管控的林地管理权开始逐步下放到基层群众手中,让群众参与林地的管理和保护。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对林业的热情和保护意识,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标志性事件的发生,都大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地区的一系列问题,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在未来,中国农村改革还将继续深入推进,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转折点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转折点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为话题,探讨中国经济在不同阶段的重要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对中国经济腾飞的影响。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78年,中国领导层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中国经济腾飞的转折点主要包括:1.农村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的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底,当时农民得到了土地使用权,这使得农民有了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迅速提升。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伴随的是城市改革的转折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放了一些沿海城市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技术引进。
这些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涉及到更广泛的改革领域,并对中国经济的腾飞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化阶段的转折点:1.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转折点上,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着力推动市场化、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国企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贸易与外资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对外贸易和外资进入的转折点。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国际贸易。
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阶段当前,中国正进入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阶段。
这一阶段着重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阶段的转折点:1.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这一转折点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推动经济腾飞。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自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标志性事件不断涌现。
这些事件影响深远,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1978年,《关于建立农村经济责任制的决定》的颁布,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
这个决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承包和经营,使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为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
1980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关于城市、镇会有条件的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政策的出台,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办企业,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
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有力推行。
这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1985年,《关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政策的实施。
这一政策在农村土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集体经济组织体制和市场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优化升级。
1992年,中国农村改革迈入了新的阶段,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开展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
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013年,中国政府正式推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这一政策为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置、承包期延长、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2019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中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流转土地,支持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入市。
这一政策的实施,会进一步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潜力,并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地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距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
这段时间里,中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事件。
1. “包产到户”政策:1980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政策,农民可以按照一定的土地面积分得田地,不再按集体统一分配。
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1982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可以通过长期承包土地,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所得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3. 农村经济改革试点:1984年,中国决定在一些农村地区进行经济改革试点,通过发展农村工业、个体经济和其他经营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一试点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为今后的农村改革积累了经验。
4. 农村市场化改革:199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农业生产计划,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
这一改革使农民可以按照市场需求来选择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2008年,中国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或农业企业经营。
这一制度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收入。
6. 新农村建设:2003年,中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一举措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居住等条件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7. 农村金融改革:2003年,中国开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这一改革的成果包括建立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了融资和理财的渠道。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1978年至2018年)涉及了许多标志性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简要介绍。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
根据这个制度,土地由村委会分配给农民个人或家庭,农民负有责任种植和经营土地,享受土地的收益。
这个制度分散了土地所有权,打破了集体经济的束缚,激发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为今后的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
2. 村集体经济改革 (1980年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下,中国开始推行村集体经济改革。
这个改革取消了以前的集体经济,允许村民发展个体经济、小型企业和乡村合作社等。
这一举措鼓励了村民自主创业和发展乡村经济,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1990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中国开始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在农户之间流转。
这一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
4. 农村金融改革 (2000年代):农村金融改革旨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项改革推动了农村信用社改制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了更多金融支持和融资渠道。
5. 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至今):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旨在加强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这一战略鼓励农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旨在实现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富裕。
这些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中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整个农村社会得到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农村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等,今后的农村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革措施来解决。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一个光辉的历程,取得了许多基本经验。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经验总结。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农村改革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978年12月,江苏苏州市吴江县的社集体农庄率先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198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这一法律的颁布,为农村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得到了发展。
1985年,兴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合作社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
1992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农村改革的方向。
随后,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为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土地流转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重要方式。
农村土地流转使得农民可以把土地租出去,获得租金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在农村改革中,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是关键目标。
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发展的推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农村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不规范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有许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事件。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982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并开始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能够独立经营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此后,中国的农村改革也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
在80年代初期,中国引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可以个体经营土地,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决策权。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力,中国政府鼓励农民组建经济合作社,以集体经营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989年,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社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农民的组织化、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
2008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了试点阶段。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
2016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最重要的举措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权颁证,赋予其更多自主权和财产权益。
此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作文

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作文
《农村改革那些事儿》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呀,在那改革前的村子里,到处都是泥土路。
一到下雨天,那路啊简直没法走,泥泞得很哟!就说有一次我穿着新鞋子想去村头找小伙伴玩,结果没走几步,鞋子就陷在泥里拔不出来啦,哎呀,可把我急坏了,使劲拽呀拽,最后把鞋子弄出来了,上面沾满了泥巴,心疼死我了。
那时候村里的房子也都比较破旧,好多都是土坯房呢。
后来呀,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村子。
哇,那变化可真是大呀!先说那路吧,都修成了水泥路,平平坦坦的,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没法走路啦。
村里还盖起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房子,红瓦白墙的,可好看啦。
而且呀,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种电器,像彩电呀、冰箱呀,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有啦!还有那农田,也都采用了新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那是蹭蹭往上涨呢。
现在的农村呀,真的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裕啦。
我每次回到村子,都能感受到那满满的幸福和变化。
这农村改革可真是了不起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真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变化等着
我们呢!这就是我眼中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大家觉得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哈哈!。
改革开放的精彩瞬间

改革开放的精彩瞬间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小岗村的“红手印”-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形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创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当时小岗村农民面临着严重的温饱问题,集体生产方式下劳动积极性不高。
这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打破了传统的集体生产模式,将土地分到户,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
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从原来的年年吃救济粮到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2. 农村改革的推广- 在小岗村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农民不仅在粮食生产上有了自主权,还开始发展多种经营。
例如,许多农村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家庭副业,如养鸡、养猪等。
这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集市贸易也日益繁荣。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1. 深圳特区的崛起- 1980年,深圳被设为经济特区。
当时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凭借着特区的优惠政策,深圳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来自香港等地的投资者纷纷到深圳建厂,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深圳特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深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到20世纪90年代,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等。
例如,深圳的华强北成为了著名的电子产品集散地,聚集了众多的电子企业和商家。
2. 珠海、厦门、汕头特区的发展- 与深圳同时被设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汕头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珠海利用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注重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这4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生了许多标志性事件,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标志性事件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里程碑。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梳理和解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农村改革,在邓小平的倡导和领导下,中国农村开始了改革开放之路。
在这4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见证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崛起,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
以下是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1.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建立(1978年)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家庭联产责任制。
这一制度废除了人民公社,把土地、水利、生产资料交还给农民个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这一改革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农村兴办企业(1980年代)198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了兴办企业的浪潮,农民建立了乡村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推动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新的活力。
这一举措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3.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1982年)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不受侵犯,承包期限为30年,并进行了多次延续。
这一法律的实施稳定了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民提供了长期的土地经营权,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1985年)1985年,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0年代)199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制度的再次延续、农村金融改革等,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作者:李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闻一闻碗里的香味。
这是真的,这是一个记者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1978年,全国受灾,农民生活更为困难。
这一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133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
1978年,全国有4000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还有几百万户农家,地净场光就是断粮之时,从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济,靠借粮或外出讨饭度日。
同是这一年,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每天1角钱的收入,是包括粮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来的。
实际上,不少社队农民除了口粮外,再没有1分钱现金分配。
如果社员有点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还可以补充亏空,但在那个年代,连门前屋后的树都入了公,农民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仅有那1角钱的分配,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春节,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二到正月初二在一个村住了整整10天,亲眼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生活的悲怆。
在这10天里,目睹那凄惨场面,心灵在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中颤抖。
尽管报纸一时还不能刊登这些,但我还是一次次按动快门,记下那些使人看了心酸的场面。
正月初一,走进一个姓鲍的现役军人的家。
这间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的小屋,四壁空空,屋角支着一张锅,因为烟熏火燎,墙壁黑得发亮。
靠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床,一家3口人挤在这张庆上,床对面拴着山羊。
实在因为太穷了,只好人畜同居。
我一进屋就明显闻到家里一股羊粪的膻臭味。
做父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来到“老支前”王大爷家,是正月初一上午10点。
这是一座斜依在半山坡上的低矮草房,墙是碎石片堆起来的,里面用泥巴糊着。
老人在过年前两天没面吃了,嫁到山下的女儿送来一碗用豆腐白菜包的水饺。
老伴90岁了,已病了很久,瘫在床上,听说闺女送水饺来了,嘴里直嚷嚷“水饺、水饺”,要起来吃。
王大爷掀开被子,老伴竟一丝不挂,原来老人没有衣服穿,成天躺在这破被子里。
只见大娘灰暗的皮包着骨头,肋骨清晰可辨,两条腿像是铁锨把一样细瘦。
裹在她身上的棉被也已40多年了,硬邦邦的。
带我来的干部说:“没衣服穿,躺在床上两年了,也没好吃的,可老妈妈命硬,今年90岁,就是不肯走。
”
屋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像是霉味,又像是臭味,干部赶快把我拉到门外。
干部向王大爷介绍我是新华社记者,北京来的。
老人伸出双臂抱住我,双眼紧瞅住,连声喊“领导,领导”。
我打量一下,大爷脸上已布满老年斑,鼻涕流到胡须上也不擦,一根麻绳扎着黑棉袄,里面没有衬衣。
乡干部一把把他拉开,说把领导衣服弄脏了。
大爷很不好意思,忙伸出手想
替我掸,可又不敢,抬起手顺便擦了一下自己的鼻涕。
干部说,领导来看你日子过得咋样?大爷说:“好啊,有吃有穿,托共产党的福。
”明明已经断粮,连过年也不能吃上一顿饱饭,老伴衣服也没有,还在掩饰贫穷生活。
大爷听干部介绍我是北京的记者,大着胆问:“刘司令还好吧”我感到诧异。
老人说,他与儿子一起参加过打孟良崮,打双堆集,又打过长江。
儿子当兵,他是支前的民工。
到南京他就回来了,儿子为刘伯承司令站岗,当了警卫员。
辞行时,还与刘司令一起拍了照片。
后来独生儿因没有文化,老是头疼,便主动要求回家。
听了大爷的诉说,刹那间我有一种负疚感涌上心头,感到眼角发热。
为了中国革命,沂蒙老区人民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奉献啊!没有他们,哪有新中国,哪有社会主义政权。
可是,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这么艰难!
沿着“老支前”家门前的路下山,到了抗日战争中老妇救会员王正英的家。
老妇救会员病倒了,脸色蜡黄,呻吟不止,躺在一张床上,见来客了,想撑着起来,可欠欠身又倒下了,没有力气。
掀开她家的锅,从没洗的锅底能看得出来,煮过玉米糊糊,还有野菜。
揭开面缸盖,大约有三四斤玉米面,地上篮子里是野菜,这家人因为缺粮食,一天只吃一顿饭,要到下午3点才做饭。
老妇救会员约60岁,头发蓬乱,倒在没有垫被的席子上。
胃病发起来了,又没钱到医院去,就在家熬着。
问她1947年带村里妇女去孟良崮支前的事,她两只眼看着我,呆呆地,不讲话。
男人替她回答:头晕,记不清过去的事。
枕边有3个碗,碗底还有没有吃尽的野菜糊糊,老妇救会员不让洗,饿了就用舌头舔一舔,说能闻到玉米糊糊的香味。
接着,我们又找到支部书记老张的家,这个58岁的干瘦老头已当了21年干部。
问群众为什么这么穷,他说“人懒”;问有没有办法,他说“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个村处在半山腰,土地荒薄,小麦产量只有50公斤,人均口粮39公斤,老百姓靠借钱买返销粮。
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元,每天平均收入只有七分九厘钱,而且这还是实物折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全年没有一分钱现金收入。
家产在30元以下的有13户,这就意味着除去一张木床、一张破席、一床烂被和锅碗筷便一无所有了。
村里有30多个光棍汉,有的娶过媳妇,可媳妇跟人家跑了。
他家算混得好的,有一堆地瓜干,从地上堆满东边半个山墙,还有三四个“山东白干”酒瓶。
与别人家不同的,他家有一扇门,很简陋的门,木条钉的。
他说,村子就是有一条好的,从没出过贼,因为没有可偷的东西,所以也用不着关门。
他的50多岁的老伴一直在旁边,手插袖筒里,听我们拉呱。
出了他家,干部在路上介绍,这支部书记还是新郎官,刚成亲才3个月。
他当了20多年干部,可也当了30多年光棍。
不久前,看这女人的老伴过世了,才把她接过来,这女人在人家那边已当奶奶了。
干部还介绍,听说这支书年轻时就爱上过这女人,因为他家太穷了,就跟了别人。
没想到30多年村里一直穷,老张也说不上媳妇。
有人说是老张有真情,在一直等候她。
也有人说是女人看上老张家堆半墙的地瓜干,能吃几年。
不管咋说,最后,老张还是得到了这女人,现在日子过得还是蛮和睦的。
乡干部说,城里文化人知道了这事,说不定能编出个梁山伯祝英台一样的戏文哩。
听了这曲折又令人心酸的故事,我特地又转身回去,为他们在地瓜干堆前拍了一张“结婚照”,拍照时他们都笑不起来,脸上流露出忧愁。
临出门时,这对夫妇直把我们送出来,连声嘱咐“领导,好走”。
一个当了20多年干部的人到50多岁才娶上媳妇,这个村有那么多光棍汉,过不了多少年,这个村子不就会自生自灭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