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对爱情的态度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对爱情的态度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对爱情的态度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情感,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观念因人而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可以揭示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

一、爱情的定义与重要性爱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常与浪漫、情欲以及相互关怀等因素相关。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爱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在情感层面上带来的满足和幸福,还在心理和身体健康方面有益处。

爱情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增强自尊和自信,甚至有助于心理康复。

二、浪漫与激情的角度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就是浪漫与激情的结合。

浪漫的爱情常常带有追求完美和理想化的倾向,人们往往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爱人,希望对方能够符合心中的美好形象。

这种态度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期望和渴望。

激情则是爱情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激情可以使爱情充满激烈的情感,增加关系的亲密程度。

然而,过度依赖激情可能导致相对稳定的感情难以维持,因为激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

心理学家认为,在长久的爱情中,理性与信任的基础是维持爱情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角度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受到其早期亲密关系经历的影响。

他提出了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对待爱情的方式反映了他们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人们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更加放心和满足,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远离亲密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人则更容易担心和焦虑。

这些不同类型的依恋方式会影响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和行为。

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爱情的态度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传统对于定义和期待爱情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婚姻和家庭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价值,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可能更加注重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在一些较为开放和自由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与伴侣的个体需求和情感互动。

社会心理学解读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结构和变迁

社会心理学解读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结构和变迁

社会心理学解读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结构和变迁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它和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而在人们的生活中,爱情、婚姻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它们直接关系着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关系的结构和变迁。

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学家、哲学家、甚至心理学家。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爱情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爱情的产生是由于人们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心灵依附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学说称之为“依恋论”,即人的依赖和依附需求是从出生时开始就存在的,而依赖和依附关系的形成和维持需要爱的情感的支撑。

在依恋对象的选择方面,人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给予自己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

婚姻的意义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它 symbolizes 着双方在感情关系上进一步的承诺和责任。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婚姻对于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门当户对”到现代的个人选择,婚姻的形式和观念都在不断变化。

在当下社会,婚恋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越来越明显,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和选择权利。

即使是选择婚姻,也更加注重互相的平等和尊重,以及婚姻关系的品质和稳定性。

家庭的变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然而,在当代社会,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都在不断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的多元化。

人们的家庭生活不仅仅是夫妻和孩子的核心,也可能包括了非婚生子女、同性恋伴侣、单身人士等多个人群,家庭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支撑和生育抚养等传统角色。

如今的家庭更加地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更加重视家庭成员的个体需求和情感需要。

总结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虽然每个人的属性和状态不一样,但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关系,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关系的本质和变迁。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恋爱与婚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恋爱与婚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恋爱与婚姻研究恋爱与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情感关系,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理解和追求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然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恋爱和婚姻,从而提升我们对这些关系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恋爱与婚姻的研究。

首先,恋爱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在个体之间产生的亲密、深情、温暖的情感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恋爱的形成与个体的需要满足、情感亲密度、相似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根据满足需求理论,人们在恋爱中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和关注,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

同时,相似性也是恋爱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人们更容易与和自己相似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此外,情感亲密度也对恋爱关系的维系和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婚姻是一种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下的合法伴侣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婚姻质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以及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幸福婚姻与人们的对等关系、支持与共享、冲突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等关系是指配偶之间在权力、贡献和决策等方面均等的情况。

支持与共享是指配偶之间互相支持、分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冲突处理是指配偶之间对于意见和需求的协商和解决策略。

这些因素的有效运作会促进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幸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恋爱和婚姻的质量与许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社会角色期望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恋爱和婚姻的期望和态度。

在某些文化中,恋爱和婚姻更加强调家庭的连续性和传统观念。

社会支持也是恋爱和婚姻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指望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缓解婚姻中的困难和压力。

此外,社会角色期望也会影响个体对于自己在恋爱和婚姻中的角色和责任的认知和期望。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关注恋爱和婚姻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恋爱关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眼神接触、外貌吸引、相互吸引、初次约会和亲密关系等多个阶段。

这些阶段的顺利过渡和合理发展对于恋爱的稳定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婚恋市场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婚恋市场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婚恋市场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婚恋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参与婚恋市场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现代人的婚恋市场来说,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婚恋市场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匹配对象的需求和动机。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婚恋需求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婚姻的需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切入,其中最主要的是关系需求和成就需求。

关系需求指的是人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或者说是社交需求。

通过建立亲密关系,人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和快乐感。

在婚恋市场上,人们的关系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于伴侣的选择,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合得来、喜欢、互相补足的人。

成就需求指的是人们希望在各方面取得成功和成就的需求。

在婚姻方面,表现为希望能够嫁娶比自己条件好的人,或者对于优秀的情感关系抱有追求的欲望。

这种需求往往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竞争心理。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婚恋动机在婚姻市场中,人们选择伴侣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大体分为两类:自我增强型动机和社会调适型动机。

自我增强型动机指的是希望通过伴侣的选择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

这种动机比较常见在婚恋市场中的男性群体中。

在选定伴侣时,男性会比较看重对方的年龄、外貌、家庭背景和职业等方面。

社会调适型动机,则是希望通过更好的婚姻关系来调适情感和生活。

在婚恋市场中,女性更偏向这种动机。

她们更看重伴侣的温柔、善良、责任心等方面。

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婚姻维系更加注重家庭关系、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等。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婚恋选择与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对于婚姻的态度与选择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居民普遍更倾向于自由恋爱和周围菜单式选择。

这种趋势背后的动机是与城市生活的经验有关。

城市人面临职业压力、交通压力等问题,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在婚姻中也能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由。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影响了人们在婚恋市场中的选择标准。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一、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深刻的一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热衷研究的主题。

从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到现代社会的多元爱情观,爱情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地演变。

心理学领域对爱情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爱情的本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生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爱情的多元视角,也为解决爱情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指导。

从早期的精神分析学派到现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心理学对爱情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综述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通过梳理不同理论的核心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爱情的框架。

我们将从爱情的本质、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爱情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从而在面对爱情时更加从容和明智。

研究背景:探讨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爱情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是理解人类情感复杂性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人类行为动机、人际互动、自我认知和社会文化影响等问题的关键途径。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爱情的探索已经从简单的情感描述逐渐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爱情的起源、发展、维持和结束等各个阶段,为我们理解爱情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尽管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爱情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爱情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目的:概述心理学中的主要爱情理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通过对各种主流爱情理论的概述与分析,以期增进我们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理解。

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情感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社会心理学眼里的爱情

社会心理学眼里的爱情
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 3 价值保证:得到恋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 4 可靠的同盟感:恋人是最坚实的后盾 5 得到指导:从恋人那里得到有价值的指导
6 受教育的机会:从恋人那里接受教育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强化原则 2、社会交换 3、联结原则
吸引
Contents
31 强化原则:喜欢能给予自己酬赏的人,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 2 社会交换:考虑对成本及收益的评价 3 联结原则: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厌恶那
乙认错
甲认错 幸福
甲不认错 不够幸福
乙不认错 不够幸福 不幸福
结论所以情侣之间要相互体谅,包容对方的不足,以 更合理的方式解决矛盾
LOGO 愿天下有情人终眷属
罗雍
密和承诺 3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
激情 4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有激情和亲密,没有
承诺 5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和承诺,
没有激情 6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
密 7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激情、承诺和亲密
信任及自我 展露:即愿意把
自己的一切告诉给 对方
详细的查阅侯玉波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交换理论中的爱情
❖ 人是理性的动物,有所付出也希望得到酬赏。 ❖ 酬赏为被爱的感觉,经济上的援救等。所以相爱
的人应该相互帮助,但是社会交换理论中也出现 想当多的不正当的爱情,例如只想用最小的付出 获得对方最大的爱,为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石”。Biblioteka 久的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
Diagram – PowerPoint2002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过。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有着诸多的动机与心理需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一、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归属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社交需求即是对归属感的需求。

而爱情,作为一种最接近、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因此,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二、获得安全感与支持在爱情关系中,人们能够找到安全感和支持。

理论上,人们不仅仅追求爱情的浪漫与激情,更是希望能够通过爱情关系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一个稳定的爱情关系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分享和依靠的对象,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挑战面前能够感到平静和安全。

因此,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为了获得这种支持和安全感。

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爱情关系中,人们可以找到他们的另一半,与之一起成长、共同实现人生的价值。

爱情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变得更好,从而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一个爱人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与恋人或伴侣的互动,人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进一步实现自我潜能。

四、寻找生理满足爱情关系在生理上也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亲密关系中的性,是爱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性对于个体而言,不仅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方式,更是一种增进亲密感、连结关系的行为。

通过与爱人的亲密接触,人们可以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与幸福感。

综上所述,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多方面心理需求的综合体现。

归属感、安全感、支持、自我实现以及寻找生理满足等需求推动着人们寻找爱情关系。

通过爱情,人们能够获得满足和幸福,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它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与发展。

众多心理学家对于爱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解析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感情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爱情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爱情的心理机制1. 亲密关系理论亲密关系理论认为,爱情的基础是相互信任、接纳和支持。

人们会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2. 镜像效应爱情中的“镜像效应”可以解释为人们会被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反馈所吸引,从而形成情感联结。

这种互相吸引的机制是使爱情得以建立和维系的重要要素。

3. 存在价值理论存在价值理论认为,爱情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们愿意为对方付出努力,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二、爱情的影响因素1. 亲密关系风格亲密关系风格指的是个体在建立和维持爱情关系中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亲密关系风格,这直接影响着爱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依恋样式会在爱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恋爱关系,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3.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于爱情关系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外向型人格倾向于在社交和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同理,品性善良、宽容和乐观等积极特质也有助于维持稳定和幸福的爱情关系。

三、爱情中的心理变化1. 热恋期热恋期是指爱情初期的阶段,人们常常陷入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热恋期间爱情所激发的活动与奖赏机制密切相关,使得人们感受到欢愉和希望。

2. 爱情养成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逐渐从热恋期转变为更加稳定的爱情养成期。

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适应和接纳对方的不足,建立起更为牢固的情感纽带。

3. 爱情危机期爱情中的危机期是正常现象,一些研究表明约三年是伴侣关系中的婚姻满意度下降的关键时期。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爱情(1ove)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以下我们介绍的内容专指这种狭义的爱情。

(一)爱情的主要特点(1)一般来说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2)爱情是在个体生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4)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5)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它是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以及强度如何的重要指标。

(二)爱情与喜欢的关系关于爱情与喜欢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鲁宾(Z.Rubin)曾作过专门研究,指出爱情与喜欢有质的不同。

他还编制了测量喜欢和爱情的量表。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爱情与喜欢有四点不同:(1)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2)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3)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4)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虽然爱情与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

前面所讲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与互补、邻近与熟悉等因素也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

(三)爱情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六种类型:1.冲动爱情这种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

它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观点:
1.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在爱情关系中寻求的是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可以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寻找一个可以依赖和依靠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伴侣、家人或者朋友。

2. 情绪理论:情绪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激情、热情和渴望等情绪。

这种情感体验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和快乐,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思考、感知和判断来选择伴侣,并通过对伴侣的了解和认知来建立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对伴侣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偏见和偏差,这些偏见和偏差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4.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动机过程,人们会受到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因素驱动,去寻求爱情关系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寻求一些积极的激励因素,如亲密关系、性满足、社会认同等,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消极的激励因素,如焦虑、压力和孤独等。

5.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人格特征的表现,人们的人格特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和行为。

例如,一
些人格特征如信任、忠诚和亲密性等,可能会促进爱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而一些其他的人格特征如自我中心、不安全感等,可能会对爱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格特征、社会文化、认知和情绪等方面。

了解这些心理学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爱情关系中更好地沟通和相处。

社会心理与恋爱关系

社会心理与恋爱关系

社会心理与恋爱关系恋爱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情感需求,还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恋爱关系是一种彼此交流、互动和依赖的社会关系,它受到了社会认知、文化传统和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恋爱关系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与个体及社会的关系。

首先,社会认知在恋爱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它通过过滤和解释信息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对恋爱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一个人对异性的认知会受到社会文化对异性角色的定义和期望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中,男性可能被塑造成强势和独立的形象,而女性可能被视为柔弱和被保护的对象。

这种社会认知会影响个体在选择伴侣时的标准和期待。

其次,恋爱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恋爱和婚姻有不同的定义、要求和期望。

一些文化中,父母在恋爱和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根据家族和社会地位来安排子女的婚姻。

相比之下,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体的选择权更大,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爱情的质量。

这些文化传统对恋爱关系的定义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价值观也对恋爱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个体的价值观由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和原则所组成。

如果一个人追求个人自由、独立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他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满足,对于伴侣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欲望。

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加注重家庭责任、传统和社会期望,他们更愿意为家庭和伴侣做出牺牲和付出。

这些不同的个体价值观会影响恋爱关系的目标和发展方式。

恋爱关系不仅影响个体,也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恋爱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个稳定和满意的恋爱关系会让个体感到幸福和满足。

而相反,一个不稳定和不满意的关系会带来负面情绪和压力。

这些个体的情绪状态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在社会和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恋爱关系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研究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爱情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会心理学也正是从人们对爱情的需求和追求中发展而来。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求,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科学的爱情指导和建议。

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而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范围也十分广泛。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现象,而爱情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无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热门话题。

研究爱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比如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分析爱情的起源和发展,从社会化的角度探讨爱情的培养和习得,从个体心理的角度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等等。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爱情往往被视为是个体心理的表现和社会心理的产物。

这种心理上的连结,不仅说明了爱情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机制,也说明了爱情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爱情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爱情的本质和形成机制,更在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发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情的产生和维持,往往与文化、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不同文化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述也不尽相同。

在爱情的实践中,也经常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因此,在研究爱情时,必须兼顾文化的多样性和实践的复杂性,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除了文化和实践,爱情的研究还可以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比如,研究个体对爱情的渴望、对异性的选择和爱情的变迁等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

同时,个体心理的研究也有助于挖掘人们心中对爱情的真实认识,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幸福和满足的需求。

总之,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研究,需要将文化、实践和个体心理三个方面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出爱情的本质和社会心理学在爱情研究中的价值。

同时,爱情作为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应当得到更多的研究和探讨,以符合人类幸福和进步的需要。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说法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说法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说法1. 爱情的本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包含了生理上的吸引,比如看到喜欢的人会心跳加速、脸红等。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内的一些荷尔蒙在起作用,像多巴胺,它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和兴奋感。

同时,爱情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

它包括对对方的认知、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

当我们了解对方的喜好、价值观等,并且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互补之处时,就更容易产生爱情。

例如,两个人都喜欢旅行,他们可能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而更加亲近,在旅途中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加深感情。

2. 爱情的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

在爱情的初期,激情往往占主导地位。

这时候情侣之间充满了热情和冲动,会有强烈的身体接触欲望和对彼此的迷恋。

比如一对刚在一起的情侣,可能会频繁地约会,有说不完的话,每次见面都很兴奋。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关系能够持续发展,亲密感会逐渐增加。

情侣之间会更加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互相支持和照顾。

他们会有更深入的情感交流,比如在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给予安慰和帮助。

最后,如果情侣决定长期在一起,承诺就变得重要起来。

这包括对彼此关系的承诺,比如决定结婚,共同建立家庭等。

承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能让爱情更加稳定和持久。

3. 影响爱情的因素个人的成长经历对爱情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得到了父母充分的爱和关怀,他可能会更容易建立健康的爱情关系。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很多挫折和伤害,比如被父母忽视或者虐待,他可能会在爱情中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对伴侣过度依赖或者过度猜疑。

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爱情。

不同的文化对爱情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

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盛行,人们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自由的选择。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较强,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在爱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可能会更考虑父母的意见和社会的规范。

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心理学视角

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心理学视角
■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 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 感情交流功能、体闲与娱乐功能
■ 核心家庭生命周期
■ 六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 巢、解体。
感”。
爱情的发展阶段
取 样

与 评


承 制



分享:俄罗斯美丽的爱情神话
爱情的特点
1、相异性:爱情一般产生于异性之间,狭义的爱情专指 异性恋。
2、成熟性: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才会 发生的情感体验。
3、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 4、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有无爱
离婚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需求不满 价值观念不一致 远离的“自我” 夫妻的性差异
离婚的原因
五种男人容易离婚 喜欢动武的男人 缺乏金钱意识的男人 爱寻花问柳的男人 有恋母情节的男人 盲目乐观的男人
六种女人可能让婚姻成为痛苦的历程
想要改变男人 没有自我 没有底线 拒绝真实 容易“自虐” 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子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 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 核心成分。
相比之下,喜欢通常表现为; (1)对同伴持有好评、好感和高度尊重; (2)设想对方与自己相似。
喜欢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 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 和尊重。
承诺:指你所做出的与另外一个人相爱或相伴的决定, 以及你信守这一承诺的程度。在你结识一个人之前, 你对此人没有任何承诺。在你们相识以后,承诺就会 不断地增加,但到了一定的水平也会停止。之后,随 着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信守承诺的程度会发生起伏 变化。当两人之间的关系遇到严重麻烦时,彼此的承 诺会急剧下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婚姻问题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婚姻问题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婚姻问题分析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关乎到个体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但是,如今在婚姻领域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夫妻关系不和谐、离婚率高、家庭暴力等,并且这些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

那么,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些婚姻问题。

首先,当下社会婚恋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传统社会,父母以及媒婆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现代社会中,以自由选择为主导的婚姻走向成为了普遍的趋势。

由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现代人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也比以前更开放多元。

他们不再盲目受到传统婚恋方式的束缚,拥有了自由时间去认识他/她们自己以及自由地去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

这样一来,婚姻关系纳入了新的元素,如个性、包容、性格等等,这些个体独有的因素对于婚恋关系在行为和情感上均有质量上的影响。

如何维持好婚姻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独立提高,成为了趋势,不再依赖于男性。

自从“大学生未婚率达到25%”这个事件的报道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选择择偶比自己年龄低的男性。

而男性则开始纳闷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女孩比自己强,更加注重自己英明潇洒的男性本身经济成长。

然而,这些事实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成为了常态,不论男女,都会需要通过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价值。

而这也加强了婚姻关系中坚强独立女性的存在和影响,形成了“互看对方的优点,互补对方的不足”的态度,从而改变了传统婚姻关系中由男性主导的模式。

因此,婚后夫妻需共同认同家庭的经济和时间上的分工,构建平衡和谐、和睦相处的家庭。

第三,社交网络的日益普及,也对婚姻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网络时代通讯发达,社交信息丰富,个人信息的较为隐私和保密性水平不高,因此,现在社交网络成为了单身人士之间相互认识思想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平台之一。

网络中各种组织形式的交流和碰撞让传统人际交往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各种流行的社交app让人们能更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朋友和爱人。

虽然网络提供了交流的环节,但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信任和风险,APP上的抠门、假等恶劣现象不幸地发生了。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爱情”本质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爱情”本质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爱情”本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爱情”爱情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复杂的情感现象,人们渴望爱情却并不完全了解爱情,现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爱情,这是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也是生活中存在实际应用的知识,那么就一起来看一下吧!一.爱情的定义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有如下几个特点:1.爱情一般是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方式是喜欢。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两者的区别:1.依恋。

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

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

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关怀和无私。

3.亲密。

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

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分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年,不能很好地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取样与评估男女双方在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并不一定是物质方面的,也包括性格等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恋爱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恋爱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恋爱关系恋爱是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不论是年轻的热恋期,还是稳定的长期关系,恋爱关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感,也与社会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恋爱关系的动态、互动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恋爱关系,不涉及政治、财经等无关的话题。

首先,社会认知理论对恋爱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解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恋爱关系中,双方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互动中的误解和冲突是如何产生的?社会认知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例如,当一个人对另一半的行为有不同的解读时,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争端。

这是因为个体所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自己的认知筛选器进行过滤和解释,导致双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观点。

其次,社会影响理论揭示了周围环境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受到他人的影响。

在恋爱关系中,周围家人、朋友的意见和态度对个体的恋爱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期待会对恋爱关系的稳定性和发展产生影响。

另外,社会影响理论还涉及到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标准对个体的恋爱选择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社会对于男女之间传统角色和期望的观念,会对个体的恋爱取向和行为产生影响。

再者,亲密关系理论探讨了恋爱关系中的亲密程度和满足感。

亲密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恋爱关系的满意程度取决于亲密感的程度和满足程度。

亲密感可以通过情感、理解、支持和信任来体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在恋爱关系中,亲密感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而满足感则是个体对于恋爱关系的评价标准,满足感越高,个体对于关系的满意程度就越高。

过去的研究发现,亲密感和满足感可以通过交流、共享和情感表达等策略来提升。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涉及到恋爱关系中的权力和冲突。

在恋爱关系中,个体之间的实力和资源的差异会影响到权力的分配和决策的制定。

用社会心理学正确看待爱情

用社会心理学正确看待爱情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查论文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用社会心理学正确看待爱情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班级: 13级应用化学学生姓名:李晓学生学号:2015年 6 月用社会心理学正确看待爱情摘要:爱情就像那蒙娜丽莎的微笑,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所谓爱情,就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专一和稳定的感情。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影响、相互吸引以及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

用社会心理学正确看待爱情,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爱情正确的恋爱观一、课堂案例中的“爱情”故事在最后几节课中,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关于爱情的探讨和学习,在关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故事中,对我的感触很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位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他的诗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婚姻的厄运并没有就这位贤淑的女子擦肩而过,还是降临在她的身上。

远赴欧洲,等待她的不是丈夫的怀抱和热情的迎接,而是死一般的寂寞和无情。

在漂泊的欧洲生活中,张幼仪逐渐对这份爱情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在德国,在亲爱的二哥安排的友人的家中,一张离婚约定,结束了7年的婚姻。

对她来说,或许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她的男人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她就被迫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女人”。

这种被迫带着无奈与不争,有三分委曲求全,也有七分死心塌地。

被迫婚姻之下的女人叫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

时人评价她:“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这样的民国女子本该有一桩金玉良缘,但强求不来,怎么努力也不能够,也就只剩下无言独上西楼的伤情了。

解读婚姻关系中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解读婚姻关系中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解读婚姻关系中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涉及到个体的情感、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解读婚姻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分析框架。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亲密关系、冲突处理以及婚姻满意度等角度,解读婚姻关系中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首先,社会认知在婚姻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对他人的认知是基于对社会规范和期望的理解。

在婚姻关系中,配偶对彼此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对方的期望和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婚姻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他可能会期望自己和配偶在家庭事务中共同分担责任。

而如果另一个人认为婚姻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他可能会期望配偶在家庭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因此,社会认知对婚姻关系中的期望和态度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亲密关系理论也对婚姻关系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亲密关系理论认为,亲密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共享和支持等基础上的特殊关系。

在婚姻关系中,配偶之间的亲密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研究表明,夫妻之间的亲密程度与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夫妻之间存在高度的信任和支持时,他们更容易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模式,从而提高婚姻的质量。

因此,亲密关系理论为我们理解婚姻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支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此外,冲突处理也是婚姻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冲突处理理论指出,夫妻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冲突的处理方式会对婚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当夫妻能够采用积极的冲突处理方式,如合作解决问题、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等,他们的婚姻满意度更高。

相反,当夫妻采用消极的冲突处理方式,如攻击、回避和争吵等,他们的婚姻满意度更低。

因此,冲突处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帮助夫妻改善冲突处理方式,促进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

最后,婚姻满意度是评价婚姻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婚姻满意度理论认为,夫妻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对爱情关系影响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爱情关系影响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爱情关系影响的研究爱情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需求,无论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每个人都渴望并需要与他人建立起深厚而稳定的情感关系。

爱情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亲密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其中社会心理学在探索和解读爱情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爱情中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

爱情关系可以对个体的自尊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于一段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中,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价值和魅力感到更有信心,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了爱情中的亲近和依恋。

人们在爱情关系中经常会产生情感依赖和依恋,依赖伴侣的支持和陪伴来获得情感安全感和满足感。

亲近和依恋在爱情关系中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关系的稳定和持久。

同时,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了爱情中的交往和沟通。

交往和沟通是爱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情感的融合和理解。

研究发现,良好的沟通和交往方式可以增进伴侣之间的亲近感和共享感,提高双方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而相反,交往中的冲突和沟通障碍则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分离。

另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爱情中的社会支持和互助。

爱情关系中的伴侣往往会一起面对各种人生的困难和挑战,社会支持和互助成为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究表明,获得伴侣的支持和理解,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爱情中的亲密关系和性满足。

亲密关系是爱情关系中的核心元素之一,通过亲密关系,个体可以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安全感。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密关系和性满足对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爱情关系中的侵犯和暴力问题。

尽管爱情是美好的,但也存在暴力和侵犯的风险。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分析了爱情中的侵犯和暴力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预防和干预的方案,以提高个体的安全和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对爱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三个成分中, 激情被认为是最容易产生变化的, 也是最不好控制的,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对别 人的欲望急剧上升, 然后迅速消失, 很难有意识地掌控 这些变化。那么浪漫爱情中高程度的激情的持久性也 值得研究。三元理论如此清晰地界定三者, 只是为了 说明亲密、激情、承诺这三个成分中的同等重要性。而 现实中三者往往比三元理论 所表现的要更 为高度关 联, 很难把它们划清界限。然而, 这一理论为研究不同 类型的爱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无论是 否完全正确, 它确定了许多婚姻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类 型的爱, 让我们有更为宽广的视角加以研究。
理论同时也提及了反馈机制的显著性, 过去的经历为 个人理解和定义他的感 情, 提供了 一个基本的框 架。 在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推测后, 他们还提出了 三个重要的辅助性命题。
如果个体对于自我唤起没有合理的解释, 他就会 基于已有的认知来定义他的感情。
如果个体对于自我唤起有某种合理的解释, 他就 不会基于已有的认知来定义他的感情。
摘 要 数不胜 数的诗人、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 或理性分 析批判, 总结 出了一 个又一 个爱情 的真谛, 但对 爱情这 一奇妙的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解释得似乎并不深刻。本文 总结归 纳了社会 心理学 中最值 得关注 的四个 爱情理 论, 对 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必要的阐释, 并对这些爱情理论所表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2 Z ick R ub in的爱情理论
心理学家 Z ick Rubin( 1973)提出浪漫爱情包含了 需求的依恋 ( attachm ent)、关爱 ( caring ) 和亲密 ( intim acy)这三个成分的爱情理论。需求的依恋是指得到伴 侣关爱、亲近和身体上的接触的需求。关爱包括与自 己同等地重视伴侣的需求和幸福。亲密包括与伴侣共 同分享想法、欲望和感受。Z ick Rub in根据这一定义编
2 D epartm ent of English, Sichuan International S tud ies Un 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 bstrac t N um erous poets and w riters have summ ar ized the true meaning o f love in one ve rsion or ano ther, e ithe r through passionate eu logy or rational ana lys is and judgm ent. H ow ever, there seem s to lack a qu ite profound explanation of the psycho log-i cal reasons underly ing this wonderful phenom enon- love. Th is thesis sum s up four m ost notable theor ies o f love in so cial psycho-l ogy w ith necessary illustra tion on the m ain po ints conveyed in each theory. T he study a lso devo tes to exp la in ing the theo re tica l va-l ue as w e ll as the practica l sign ificance show n in these theo ries.
错误 归因 最 典型 的例 子 是 激感 转 移 ( excitation transfer) , 当一个刺激引起的欲望与另一个刺激所引起 的欲望结合在一起时, 若其中任何一个刺激被忽略时, 唤起就会被认为是第二个刺激所引起。我们并不知道 究竟是那个刺激引起欲望, 或是二者兼有。
当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好的消息, 错误归因 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错误归因和激感转移有着自身 的局限性, 一个限制是由时间流逝引起的, 激感转移能 够被最初的唤起和接下来的情感反应之间长时间的延 迟消除。因而随着最初唤起的消失, 不会产生错误归 因。另一个限制是由归因的明晰性带来的, 如果激感 转移取决于错误的归因, 那么了解最初的唤起的真实 原因可能会终止这一过程。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质疑, 来自某些源头的唤起会激发一些不相干的情绪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的错误归因的必要性受到质疑。他们认 为, 其中只牵涉到一个简单的反应形式 ( response fac i-l itation) 过程。换言之, 只要有唤起存在, 不管它来自何 处或我们怎样加以解释, 我们对这种情形的主导反应 就会被激起。
3 爱情的三元理论
三元理论 ( T riangular theory o f love)由美国著名社 会学家、婚姻专家 Robert Stem berg ( 1986) 提出。该理
中国性科学 2009年 4 月 第 18卷第 4期 The C h inese Jou rnal of H um an S exual ity A pri,l 2009 V o.l 18 N o. 4
Robert Stem berg认为爱情关系中的 温度 来自于 亲密, 热度 来自于激情, 而承 诺所反映的则完全不 是出于感情或性情的决定。在 Robert Stem berg的理论 中, 每个成分的程度会由浅到深, 如果将这三种成分描 述成两个人分享的爱情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话, 三角形 可能呈现各种大小和 形状, 爱 情也将变得复杂 多变。 如果单纯考虑三种不同成分的强和弱两种形态的简单 组合, 爱情将产生以下类型, 见表 2。
表 2 爱的三元理论: 关系的类型
类型
亲密
激情 承诺
无爱 ( N on love) 喜欢 ( Lik ing / friendsh ip) 迷恋 ( Infatuated love) 空爱 ( Emp ty love ) 浪漫的爱 ( R om an tic love) 友伴的爱 ( C om pan ionate love) 虚幻的爱 ( Fatuous love) 圆满的爱 ( C onsumm ate love)
在相同认知的情况下, 个体只会基于心理的满足 感, 对情感经历做出反应。
E la ine H atfie ld& E llen B ersche id( 1974)年所进行 的一项引发争议的对浪漫爱情的分析认为, 激情洋溢 的吸引力来自于 ( 1) 身体的欲望 ( 2) 对方是引起你欲 望的人。这一观点被看作是情感两因素理论的应用。
K ey words Soc ia l Psycho logy; Th eory of L ove; Comm ent; S ign ificance
1 情感两因素理论
情感两因素理论 ( Tw o factor theo ry o f em ot ion) 由 美国 心理 学 家 Stan ley Schachter & Jerom e E. Singer ( 1962) 提 出, 因此 又 叫 做 沙 克特 - 辛 格 理 论 ( T he Schachter- S inger theory) 。这一理论提出后被广泛地 接受。该理论认为情感主要由心理上的唤起 ( physiolog ical arousa l)和认知因素 ( cogn itive facto r)所决定 [ 1] 。 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个情感经历模型 ( 见图 1), 此模型 取决于对心理刺激做出的反应的认知。这个理论下,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 由此衍生出 了一种自发唤起。伴随着这种共同刺激的模式是一个 特殊的认知, 这种认知允许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自 己感知效果的具体特点来解释交互式的感情状态。此

制了一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以评估对他人的态度; 结 果他发现, 这些量表为他的爱情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 的支持 [ 3] 。之后, H atfield & Precher又在此基础上编 制了更为详实的爱情量表以反映人们在描述朋友和爱 人关系时的不同。这些量表可以反映出思想与爱情的 关系, 并且思想与爱情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如果我 们花很多时间取向对方, 我们就会感觉更爱对方; 如果 没有很多地去想对方, 我们的爱可能也不会更多。相 反也是一样, 人们越爱对方, 就会越想对方, 见表 1。
图 1 两因素情感经历模型
然而, 两因素理论容易产生一个曲解, 那就是错误 归因 ( m isattribut ions), 在解释我们感情发生的原因时会 作出错误的判断, 即唤起也可以来自错误的源头。当唤 起的源头不止一个时, 如果忽略了其他令人兴奋的影响 时, 就会带来错误归因, 从而产生错综复杂的问题。
第一作者简介 杨成洲 ( 1987- ), 男, 四川会东人, 在读研究生 。
18
中国性科学 2009年 4月 第 18 卷第 4期 The Ch inese Journal ofH um an Sexu ality A pri,l 2009 V o.l 18 N o. 4
同年进行的一项关于恐惧是否会增加性吸引力的研究 A ron, 1974) 。他们在温哥华的一个公园的两座桥上做 也有 力 地支 持了 这 一 理论 ( D onald D utton & A rthur 了一个有名的实验, 结果证实了恐惧增加了吸引力 [ 2] 。
19
论认为爱是一 个多维的体验。把爱情划分 为三个成 分: 亲 密 ( intim aty ) 、激 情 ( passion ) 、承 诺 ( comm i-t m ent) 。亲密包括了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 点, 该成分是感情上的; 激情则是以身体上的欲望为特 征, 常表现为对性的渴望, 从伴侣处得到满足的任何强 烈的情感需要都属于这一类别, 该成分是动机性的; 承 诺包括将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 力, 该成分是认知性的 [ 4] 。 R obert Stem berg 认为组成 爱情的这三块基石能够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