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课堂实录
语文组余益芳
一.日期与节次
2012年5月30日上午第2节
二.班级学生情况
本次公开课开课班级是高二(1)班,该班总共54位学生,其中男生30位,女生24位。
高二(1)班,是一个理科班,这个班级在期中考试时各科总分名列全年级最后,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思维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太死板,不灵活,不科学。
不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如果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也希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有明显提高了。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来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修课程在往年是在高三教授的,作为1B模块考试的教材,而高考1B模块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发掘的能力。
《庖丁解牛》这一课处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疏通文句。
2、探究庖丁的解牛之道,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重难点:探究庖丁的解牛之道,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四.预习及批改整理情况
学生预习比较充分,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是保质保量。
预习作业作业共3道题,第一题是字音题,学生都能摘录自己有疑惑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但在试讲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有些多音字读不准,但他们自己发现不了,所以,在早自修的时候,我让学生齐读了一遍课文,发现其实学生对“彼节者有间”、“视为止,行为迟”两个多音字存在疑惑。
第二题是词句翻译题,大部分学生提到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难翻译。
这两个句子几乎没有课下注释,而且翻译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有个别同学对课下有注解的句子还存在疑惑,但因为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在他的导学案上进行了回答。
第三题是让学生提对课文内容的疑惑。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
1、庖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斐阳)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体现了庖丁怎样的品格?(华燕飞)
3、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是怎样炼成的?(钱浩)
4、庖丁解牛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胡怡康)
5、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情景?(郑晶锦)
6、何为养生之道?(何佳峰)
7、解牛和养生什么关系?(陈梦飞)
其中有35位同学提到了什么是养生之道。
本次预习作业,有33位学生得到了A等,7位学生得到了A+,4位学生得到了B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针对学生提出的字音、翻译的问题,我准备展示在课件上,请学生解决。
针对学生提出的许多课文内容的疑问,我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大问题:“有人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
’也有人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
’你认为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开合度比较大,层次低一点的学生就认为庖丁是一个屠夫。
层次稍高一点的学生,稍微思考一下的学生会想到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
逻辑思维严密的学生会想到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还是一个……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课文关键词句的分析,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挖掘,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是学生语言、教师语言,用宋体小四号;二是活动过程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用楷体小四号;三是其他内容,如分析、解说,用黑体小四号。
六.课堂实录
课前教师板书:庖丁解牛《庄子》,打开课件。
师:上课,同学们好!(教师声音洪亮,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
生:老师好!(学生声音也很洪亮,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
师:请坐!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庖丁解牛》。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把书本翻到71页。
(“庖丁解牛”四个字语速较慢,“71页”两个字读得较重且慢,给学生翻书的时间)
(二)预习反馈:
1、展示学生疑问。
师:在预习中,不少同学对这些字句存在疑惑。
(稍作停顿,给学生看的时间。
)
课件展示:
预习反馈1:一、字音:
彼节者有间.
视为.止,行为.迟
二、译句: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点拨“恢恢乎”:很宽绰的样子。
“于”:对于。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点拨“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2、带着疑问朗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地自由郎读。
师巡视整个教室,注意听学生有没有字音读得不准确,即时纠正学生错误。
师:书生朗朗,读得不错!
3、解决字音问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些问题。
师指向第一句。
师:这个怎么读?
生有的答jiān,有的答jiàn。
师:这个字解释为什么?
生齐答:间隙。
师:所以,念什么?
生齐答:jiàn。
师指向第二句。
师:那么这个字呢?
生有的答wéi,有的答wèi。
师:请一起读一读注解33
生读。
师:所以,念什么?
生齐答:wèi。
师:对,理由是它解释为“因为”。
4、解决翻译问题。
师:这个句子,谁能帮忙翻译?(手指向第一个要翻译的句子,巡视教室,看谁能回答。
)
生1站起来回答:“骨节间的间隙对于游动刀必定是宽绰有余地的。
师:翻译得很好,请问这句话中的“其”是什么意思?
生1:骨节间的间隙。
师:“游刃”什么意思?
生1:游动刀刃。
师:你之前说的是刀,现在说的是刀刃,哪个好?
生1:刀好,这里是借代。
师:游解释为“游动”好不好?
生1:转动更好,因为游动是刀作主语,这里应该是庖丁在转动刀。
师:说得真好,请坐。
(点击课件,出现译文,手指向译文。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的译
文。
生齐读。
师:(手指向第二个句子。
)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哪些字难翻译?
生:怵然为戒
师:为戒怎么翻译?
生说不上来。
师:有一个成语是?
生:引以为戒。
师:对。
再来看“怵”字,请大家看他的偏旁,推测它的意思。
生:恐惧,害怕。
师:这样解释好不好,请大家读“虽然,……如土委地。
”
生齐读。
师:解释为什么好?
生:谨慎。
师:理由是什么?
生:动刀甚微。
师:所以,这句话连起来就是……(点击课件,出现译文,手指向译文。
)
生齐读译文。
5、师:除了这些问题,你对课文词句还有哪些疑问?
生:没有了。
(三)文本研习
1、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梳理了词句,关于文章内容,同学提出了不少挺有价值的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学生问题)
预习反馈2:
1、庖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斐阳)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体现了庖丁怎样的品格?(华燕飞)
3、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是怎样炼成的?(钱浩)
4、庖丁解牛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胡怡康)
5、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情景?(郑晶锦)
6、何为养生之道?(何佳峰)
7、解牛和养生什么关系?(陈梦飞)
师:如:王斐阳问到庖丁是个什么样的人,华燕飞通过一个句子问庖丁的品格,钱浩和胡怡康问到的是庖丁如何解牛及解牛神技如何炼成,郑晶锦抓住了三个成语问展示了怎样的情景,何佳峰和陈梦飞都问到了养生之道。
看着这些问题,老师发现有一个貌似简单(语调慢而有力)的问题,与你们的这些疑惑颇有关联,请看:
课件展示:
文本研习:有人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
”也有人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
”
你认为呢?为什么?
独学:结合课文词句加以分析,并记录在“梳理探究”处。
2、独立学习
师:有人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
”也有人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
”你认为呢?为什么?请结合课文词句加以分析,并记录在“梳理探究”处。
生独学,教师巡视。
发现很多学生只答“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但是,没有“还是……”这句话,教室指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
用时5分钟。
3、合作学习
师:时间到。
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让别人的思维之光,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点击课件展示合作学习要求)
文本研习:有人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
”也有人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个屠夫。
”
你认为呢?为什么?
合作:请在组内轮流陈述各自的意见,交流探讨,并做好记录。
师:请在小组内轮流陈述各自的意见,交流探讨,并做好记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整个教室,参与到学生讨论,并给讨论积极的小组发蓝牌以鼓励。
)4、展示学习成果
师:时间到。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相信肯定有精彩的言论了。
请阐述自己组的观点。
(等待2秒)
生:我们组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他还是一个懂音乐的人。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1(举手)发言:第一段:“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
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师:哪个词最能概括庖丁是懂音乐的?
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师:有一个词更为精炼。
生:中音。
师:懂音乐的人,我们给他一个称呼叫
生:音乐家。
师:庖丁是不是只给你听觉上美的享受?
生:还有视觉,如触、倚、履、踦。
师:所以他还是一个……
生:舞蹈家。
师:两种身份合起来就是……
生:艺术家。
师:好,请坐。
师板书:中音,艺术家。
发给学生红牌,以此鼓励。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第一段读一遍。
生读。
师:其他组的意见呢?
生2(举手)发言:我们组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他还是一个养生专家。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段。
师:文惠君从庖丁的话中看出了养生之道,你们从庖丁的哪些话中看出了他是一个养生专家呢?
生:第三段: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呢?
生:入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熟悉了牛的结构,掌握了牛的规律,所以能抓住间隙,游刃有余,体现出他是一个懂规律的人。
师:懂规律,我们还可以称他为
生:哲人。
师:这个词不错,请坐。
师板书:入间,游刃有余,哲人。
发给学生红牌,以此鼓励。
生3(举手)发言:我们组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他还是一个得道高人。
因为第三段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好道。
师:“好道”什么意思?
生:追求天道,自然规律。
师:这句话是说庖丁在追求道,还没有得道呢,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得道了?
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师:哪个词最妙?
生:神遇,说明他完全掌握了道。
师:说得很好,请坐。
师板书:好道,神遇,探究。
发给学生红牌,以此鼓励。
生4(举手)发言:“我们组认为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因为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
神欲行。
”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神遇。
师:他神遇是不是说他随便想想得到的?
生:不是,他经历了“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师:也就是说他达到神遇的境界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的?
生:多年实践的基础上。
师:所以他还是不是唯心主义?
生:不是,他告诉我们要实践。
师:好,请坐。
生5(举手)发言:我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与我们小组的意见不一致。
师:没关系,你谈你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小组其他同学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但我认为他就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屠夫也可以掌握规律,屠夫做事也可以有节奏感啊!
师:那你从哪些句子看出他是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了?
生:都是啊,比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技艺娴熟?
生:若新。
师:一般的屠夫做不做得到?
生:做不到。
师:所以,首先他就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其次,他又不是一个一般的屠夫。
请坐。
师板书:若新,屠夫。
发给学生红牌,以此鼓励。
师:那么你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6(举手)发言:我们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他还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三段说:“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
师:哪些词能看出他谨慎?
生:怵然为戒,动刀甚微。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谨慎的?
生:至于族的时候。
师:那他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可以看出。
师:哪个字最精炼地体现了他的成功?
生:踌躇满志。
师:这是一种表情,哪个动词最能体现?
生:顾。
从中可以看出他感到了一种成就感。
师:说得真好,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这种成就的感觉?
生读。
师:相当不错,请坐!
师板书:怵,顾,成就感。
发给学生红牌,以此鼓励。
师:还有没有要发表自己高见?
没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通过分析了探究规律、掌握规律,得出他是一个哲人,那他有没有运用规律呢?
生7: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师:哪些动词说明了他在运用规律?
生:依、批、导、因、未尝。
师:这些词说明了他是一个技艺娴熟,还是一个懂得运用规律的哲学家。
师板书:依、批,运用。
发给学生红牌,以此鼓励。
5、教师小结:
师:其实课文中每一句话都说明了庖丁一个技艺娴熟屠夫,但又不仅仅是屠夫,还是艺术家、哲学家、得道高人,养生专家。
(四)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庖丁解牛》,知道了庖丁的解牛之道就是探循规律、掌握规律,然后运用规律,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一定的境界,让自己拥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
文惠君从解牛之道中,领悟了养生之道:做一切事情都要依乎天理,才能达到游刃有余。
所以,庖丁不仅仅是一个屠夫,还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哲人。
(五)齐读课文,细细感悟。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把全文读一遍。
(六)课堂作业
师:从朗读中可以听出大家对此文的感悟更深。
牛的结构纵然复杂,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牛的结构,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面对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我们该如何安身立命呢?
请结合“解牛之道”,在导学案上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学生写感悟。
下课铃响。
师: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课后交起。
展示课件:谢谢!
板书:
庖丁解牛庄子
非牛探究好道,中音
屠夫神遇掌握
批导运用依乎天理
艺术家若新成效
入间境界游刄有余
哲人怵顾成就解牛养生处世
七、教后记
导学案修改三次,课总共上了10次!自我走上教师岗位以来,除了《庖丁解牛》,没有一堂课经历了如此的磨砺!而我也在这不断磨课的过程中,经历了盲目自信——深感不足——接近崩溃——从容镇定的过程,终于明白了浴火才能重生。
以下仅从合作学习的角度来反思我上的这一堂课。
一、可以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合作学习的前提
记得我第一次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题目是“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结果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就深感困难,于是我给了提示: 可从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方面来谈。
结果又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是罗列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
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是互相校对答案,很是乏味。
课后,我细想,其实这次失败源于问题设置的不科学。
第一,问题是否适合讨论?《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貌似很有趣,但其实这样的问题更适合用笔写,口头讨论,得出的是概括的几点,反而消解了问题的价值。
第二,这样的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其实只需要找文中的原句即可,根本不难,学生独学就可以完成,再小组合作,就是浪费时间。
第三,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
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目标,还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当时定的教学目标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编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能实现这一目标。
但“使用原文中的材料”又限制了创造性思维,寻找要点的简单与组织成文的困难,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我对问题重新进行了设计。
听了前辈的建议,我把问题改为:“有人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
’你是什么意见?为什么?”这个问题开合度很大,学生可以尽情发挥。
一部分学生可能就是认为他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而一部分有灵气有想法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屠夫。
我满怀信心地去试讲,结果,学生只是把“技艺娴熟”改了。
如:庖丁是一个勤奋的屠夫,庖丁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屠夫,庖丁是一个肯钻研的屠夫等。
我们学生的思维还是局限在庖丁是一个屠夫。
这自然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这就说明这个问题不合适我们的学生。
我必须寻找一个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的问题。
我最终定稿的问题是:“有人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
也有人认为庖丁不仅仅是一个屠夫。
你认为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广的空间发散。
事实证明,这样的问题可以讨论,值得讨论,也适合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教师的巡视、点拨——合作学习的助推器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一、在学生独学时,就要进行必要的点拨。
如学生的答案大多是庖丁不仅仅是一个屠夫,那么教师就需要点拨,庖丁不仅仅是一个屠夫,那还是一个什么。
提醒学生观点要明确,再去文中找词句作为佐证。
在这样的点拨之下,学生会思考他是一个艺术家,哲学家等等。
二、在学生讨论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发表自我见解。
可以是一个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也可以是轮流陈述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脱离文本时,要提醒结合文本。
当学生答题完全偏时,要适时把学生拉回来。
如有学生说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他知道文惠君爱吃牛肉,而吃牛肉又可以养生。
“文惠君爱吃牛肉”,属于无中生有,“吃牛肉又可以养生”说明他对“养生”的概念一无所知。
这时需要当机立断,告诉学生结合文本,看知识链接部分对养生概念的界定。
三、要督促个别游离的学生,沉默寡言的学生参与讨论。
有时候貌似热热闹闹的讨论,其实只是2、3个语文水平比较高的、喜欢表现的学生的讨论,并不是全员参与。
有些学生游离在外,想自己的事情,更有甚者2、3个学生讨论与课文无关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提醒、督促,让他在老师的监督下发表自己观点。
三、充分的展示——合作学习的动力
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对问题的理解肯定更全面了,更深刻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更足了。
所以,在课堂上,其实他们都想展示自己的成果,都希望自己组的答案能够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
在展示时,教师最好能够顾及各个小组,有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忽略了个别组,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事后我想,其实可以让4个组发言,另4个组质疑、补充、评价,最后一个组总结。
第二、展示的形式比较单调,都是采用学生发言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让学生上黑板书写,或是让学生写在纸上,然后投影;也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解给其它学生听,多种形式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写,就不仅仅是思维的训练,也督促学生书写要漂亮。
再如,让学生当小老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等。
第三,如果小组内部意见不统一时,不强求一致,可以让他们把不同意见都呈现出来。
如这堂课上,有一个学生说他的观点与小组同学的观点不一致,他认为庖丁就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他认为屠夫也可以去摸索规律,运用规律,屠夫解牛熟练了,也可以合乎节奏。
于是我又让他们组的其他同学谈看法及理由。
但本组同学的答案不能说服他。
于是我又让其他组的同学谈看法,“我们首先是承认庖丁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屠夫,但庖丁很明显不是一个一般的屠夫,他已经超越了一般屠夫,超越了屠夫这个职业了,所以他还是一个哲学家……”。
这样,通过质疑,辨析,问题越来越清晰了,答案也越来越明了了。
四、有效的评价——合作学习的指挥棒
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
我觉得应该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提升
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是,经过一贯的培训,学生讨论比较积极,展示讨论陈成果也很积极。
所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巡视,通过发蓝牌来激励他们;在展示过程中,我用发红牌的方式,对发言精彩的同学进行奖励。
事后细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评价的掌握权还是在教师手里,其实让学生进行自评,是让学生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比起别人强加给他要有效得多。
第二,高中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鉴别的能力,给一定的参考标准,学生完全可以评价其他学生。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第一,教师的评价也太单一,仅仅只是发红牌或蓝牌。
发牌是很直观,但同时,也是很机械,很生硬的,教师还需要一定的口头语言,甚至需要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
第二,教师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教师只是引导如何得出正确答案,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之前思考过程错在哪里,下次还是会按之前的方法思考,可想而知,结果还是错。
第三,教师的课堂倾听能力还不够,教师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能概括知识点,挖掘闪光点,发现新问题。
而本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得还很不到位。
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组织、引导、评价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追求高效的教学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逐梦的路上,一路磕磕绊绊,挥洒汗水,激扬青春,让歪歪斜斜的足迹镌刻我的收获,让不断流逝的时光见证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