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训练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三章课余体育训练
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 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 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 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 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 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四)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
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 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 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 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 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旨在适应一般性比赛的规律和特点。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式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 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 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二、基层训练点 基层训练点是以一个或两个运动项目为重点 的训练基地。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 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教育与体育行政共同规划, 全面布局。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 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 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
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 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学校体育学
A、认识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C、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D、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E、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则为指导,以人对运动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合自然性”的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
主张把身体锻炼的概念扩展到日常的运动和劳动。
强调体育教学要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实际。
19世纪末流行于奥地利。
当时奥地利学者在批判德国体操体系的基础上,把夸美纽斯和卢梭等人的,自然教育论的观点应用到体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奥地利自然体育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高尔霍夫尔(K.Gaulhofer,1885-1941)和斯特蕾西(M.Stmleher,·1890—?),反映其观点的主要著作有《自然体育》、《学校体育体系》等书。
2、简述体育实践课学生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2、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总和,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主要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微观的环境,故它不可能游离于教育环境之外而独立存在。
3、简述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 (1)社会体育的广泛性;(2)社会体育的多样性;(3)社会体育的灵活性;(4)社会体育的业余性。
4、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体育课程目标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身体发展目标,即充分发展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并适应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
第二是运动技能发展目标,即神经肌肉充分发展,并能协调配合,产生轻松、协调的随意运动。
第三是认知发展目标,即提高对体育与健康价值的认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相关基础知识。
第四是情感与社会发展目标,即积极主动参与体育,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互相合作、积极进取,塑造坚强的性格。
5、21世纪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内容的多样化; (2)环境的自然化; (3)运动的科学化(4)水平的多层次化; (5)交流的社会化、国际化。
6、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时应注意哪些要求?首先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针对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选用适合的方法予以预防与纠正。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课外体育训练名词解释
课外体育训练名词解释
课外体育训练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锻炼和训练活动。
它通常由学校或社区组织提供,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运动技能和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下面是对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
1. 体育锻炼:指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促进健康的行为。
2. 训练计划:指制定的有关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和安排等方面的计划,以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体育训练。
3. 运动技能:指在特定的体育项目中掌握的动作、技巧和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竞技成绩。
4. 身体素质:指人体内部和外部各个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能力。
5. 竞技比赛:指通过技术、策略和实力等方面的较量,争夺优胜的体育活动。
6. 团队合作:指在团体运动中,各个队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追求共同目标的行为。
7. 休闲运动:指以放松身心、增加娱乐和享受健康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强调个人的兴趣和愉悦。
通过参与课外体育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意志品质,并且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3)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3)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19.体育学习策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20.体育课程资源(狭义)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
21.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础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3.课余体育竞赛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比赛。
24.课时计划又称教案,是指对一次课的目标、内容及其安排顺序、时间分配、组织教法、生理和心理负荷等作具体安排的教学文件。
25.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
26.专项密度课中某项活动运用时间与总课时时间的比例。
27.教学手段是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物质形式的中介物,如人体模型、教具、媒体或设备。
28.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29.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如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口头汇报、默念与自我暗示。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培养其竞技能力,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强化课外体育训练,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通过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苗子,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同时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一)基础性从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途径来看,它在总体上进行的是基础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
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它的发展对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课余训练中应着重注意身体素质的发展全面,打好扎实的身体基础。
基本技术是某运动项目中基本的、使用效率高的技术成分,对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战术的发挥。
青少年处在接受能力较快的学习阶段。
在课余训练中要选择可引起其兴趣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其掌握基本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掌握高难度技术奠定基础。
在课余训练阶段不应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运动成绩,而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
(二)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具体措施,且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系统训练,而是学生在完成正常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的体育训练,这一“课余”性质就决定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因而在训练目标、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方面与专业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差异。
体育课余训练计划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是指对未来学校课余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合理设计。
学校运动训练计划按照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不同,有个人(或组)计划和全队计划两种。
从训练的时间看,又可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学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计划五种。
训练计划是在理解运动训练过程的构成,是在通过招生选才,全面掌握运动员的情况,考虑训练的时间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制定的。
一、多年训练计划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是为了保证多年训练具有统一的训练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使每年的训练紧密衔接,以实现多年的系统训练。
1.多年训练计划的种类中学课余运动多年训练计划一般有6年和3年两种,大致是根据学制年限来确定的。
初中阶段多以一般训练为主,为专项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项训练主要是掌握基本技术,专项训练的比重不宜过大。
田径、游泳等项目,专项技术带有多项性质,有利于将来准确地确定专项。
高中阶段专项训练比重增大,专项身体训练,专项技术、战术训练逐年增加。
专项负荷,特别是力量负荷可迅速增加,直至比赛的最大强度。
2.多年训练计划的内容(1)多年训练的总目标。
(2)对运动员基本情况的分析。
(3)各学年度主要训练内容的比例和指标。
(4)多年运动负荷变化总趋势。
(5)多年各阶段重大比赛的大体安排。
(6)检查评定训练水平的制度和方法。
二、学年训练计划制定学年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本年度在多年计划中的位置和任务,以及上一年训练的总结。
1.学年训练计划的内容(1)上学年度训练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有问题的分析,本年度训练的总任务。
(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指标。
(3)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文化学习的要求。
(4)全年训练的周期划分,和各个时期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的比重、内容及负荷安排。
(5)参加比赛的安排。
(6)检查、评定训练情况的时间和方法,训练工作考核与总结。
2.制定学年运动训练计划应注意的问题(1)年度训练计划在多年计划中有各自的地位和具体任务,所以具有不同的针对性。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学校体育学
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2.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
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是实践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3.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4.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5.体育教学手段:广义的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的是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6.体能: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7.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各种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8.适量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9.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
10.重复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
11.变换法:是指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
12.持续法:持续法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是表示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应达到的结果。
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示学校体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材”。
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份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者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材。
是指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运动动作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采用多种锻炼方式,以达到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是一种以合目的性的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为本己目标,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
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
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结果。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中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与要求而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教材范围、教材体系安排、教材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
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体育动作。
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课余体育训练定义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化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普及与提高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全面发展原则: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运动学习和身体素质培养,还要注重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对其专项训练以外,还要使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符合条件原则:从学校现有条件和师资水平触发,优先考虑学校的体育传统与优势项目,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并要求学校各部门的配合。
培养基础原则: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现体育后备人才,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其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年龄段打好坚实素质基础,切不可揠苗助长,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或缩短其运动寿命。
科学效率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注重每次训练的效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与教学结合原则:课余体育训练应当与课堂教学、班集体活动与俱乐部活动结合,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扩大选材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余体育训练名词解释
课余体育训练名词解释:
对于发展身体的各部分机能所需要的运动量,运动训练要以各项素质训练为基础。
对这些素质要求的各项活动量也不一样。
如短跑的训练是以有氧耐力为主,速度耐力为辅。
有氧耐力训练为无氧代谢供能方式;速度耐力训练是以无氧代谢供能方式。
因此各种训练中各项活动量也应不同。
就拿跑来说,速度跑(长跑)活动量大,有氧耐力训练中步长跑(或快速步行)与加速跑时间相对较短,频率高。
速度耐力训练主要是以无氧代谢供能方式。
对于一般的练习者来说,训练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提高锻炼效果,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次数。
所以,专项训练一般安排在早晨,在练习时间和强度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每天做几组,最好每组在15~25次。
注意,这里所指的次数不是每组练习都达到目标心率(或练习心率最高值),而是每组练习都在最佳心率区间内,因为此时练习者精力最充沛。
总的来讲,课余体育训练目的就是通过科学有序的训练达到增强人体的各种素质水平
的目的。
各项素质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力量与速度,相互影响,反之亦然,力量强的人往往速度也比较快;速度快的人则反之。
其中任何一个素质都可以反作用于另一个素质。
例如,如果你想要得到较好的弹跳能力,速度一定要慢,你弹跳能力就强,相反你速度慢,弹跳能力就差。
肌肉爆发力是速度的前提条件。
从训练的角
度来看,发展速度力量素质的最好手段是快速力量练习,发展力量的最好手段是发展大肌肉群的力量练习,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速度力量。
篮球运动是在篮球场地上进行的,篮球场地的规格与特点要求人们在打篮球的时候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还要掌握相应的技术。
不管什么样的篮球比赛,在场上参加的运动员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
技术就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或是战胜对手、取得比赛胜利所采用的动作方法。
实践证明,篮球运动主要是靠脚步动作和手上动作的配合来完成各种攻守动作,因此脚步动作和手上动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队员的运球、传球和投篮命中率,而篮球比赛的规则对人们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又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人们的基本功越扎实,篮球技术也就越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