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课件 肾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浓缩尿、稀释尿、等渗尿的概念
一、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的早期理论
●肾脏排浓缩尿与动物的进化程度有关 ①淡水鱼—肾只起排水作用。 ②两栖类—肾仍不具“保水”机能。 ③爬虫类→鸟类→哺乳类:肾的“保 水”机能渐趋完善,并可排浓缩尿。
31
●肾的比较解剖表明,能否排浓缩尿关键在于髓袢, 而且长髓袢比例愈大,尿浓缩机能愈强。 如:兔的长髓袢肾单位占20%,最浓尿为1500毫
20
小管液
Na+ Na+
肾小管上皮C
Na+ ATP K+
血 液
X
Na+
转运体
ATP
K+ 交换体 X K+ ATP
Na+
Na+
H+
X
图A
Na+
Na+
近端小管(前半段)重吸收NaCl示意图
21
小管液
肾小管上皮C
组织液
血 液
ClNa+
ClNa+
ClNa+
ClNa+
图B
近端小管(后半段)重吸收NaCl示意图
停流
400 200 400 200
流入
300 200 300 200
流出
停流
350 150 350 150
300 300 300 300
渗/kg水;人的占10-15%,最浓尿为1200毫渗/kg
水;跳鼠全部为长髓袢,最浓尿为6000毫渗/kg水。
早期理论:尿浓缩部位在髓袢,由髓袢上皮细胞主
动重吸收水完成;垂体提取物可促进髓袢重吸收水;
水负荷时,重吸收溶质大于水。
32
●Walker对大鼠、豚鼠、猪的单个肾单位显微穿
刺并抽样分析否定了以上理论,当大鼠排高渗尿 时,从远曲小管抽了三个样本:两个低渗,一个
闰细胞—分泌H+
27
●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重吸收的 特点:①Na+重吸收效率高:Na+泵活性 大,几乎无回漏;②可调节性重 吸收:醛固酮-Na+;ADH-水。 对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有重要意义。 2.H+的分泌 机制:H+泵 3.NH3的分泌 机制:单纯扩散 意义:促进泌H+→促进NaHCO3重吸收
等渗,而无一高渗。他根据膀胱是高渗,认为重
吸收水的部位不是髓袢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Wire也证实,近球小管为等渗,远曲小管任何 条件下 均为低渗。 ●动物尿浓缩能力何以与髓袢长度有关?集合管
是否主动重吸收水?这些疑问须有新的设想解决。
33
二、尿浓缩和稀释的逆流系统学说
瑞士Basel大学物理、化学教授 Werner Kuhn 和 Ruffel将肾脏结构与锅炉的逆流系统原理进行比较, 提出了尿浓缩的逆流倍增假说。由于非医学专业,当 时未引起注意。 后来,Kuhn 与 Wire 合作,共同提出详细的逆 流倍 增的系统理论、工作模式及实验料,生理科学界 才予以高度重视。逆流倍增学说是肾脏生理学研究的 一大进展,也促进了利尿药的发展。
肾脏生理学

1.排泄

肾脏的主要功能: 肾脏是机体最
重要的排泄器官, 排泄物
质的量大、种类多。
1
通过产生尿液可完成:
① 排除代谢产物和异物;
② 调节细胞外液的量和渗透压;
③ 保留机体的电解质(如Na+、K+、Cl-、
HCO3-),排出H+,维持酸碱平衡;
2.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肾脏可分泌多种物质,
Na+ K+
ATP
2ClNa+
髓袢升支粗段继发性主动重吸收Na+、K+和Cl-示意图
26
(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1.对 Na+、Cl-、水的重吸收和 K+ 的分泌
(1)远球小管前段:NaCl主动重吸收,约占滤
过量的12%,水的通透性低。 (2)远球小管后段及集合管:Na+主动重吸收, K+被动 分泌,水的通透性低。 两类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分泌K+
18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同向转运(count-transport) ●逆向转运(antiport) ▲电中性转运(electroneutral transport) ▲生电性转运(electrogenic transport)
12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特
别是入球小动脉)→RBF↓。 2.体液调节 缩血管:E、 NE、AngⅡ、VP 舒血管:NO、PG 3.生理意义: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神经体液调 节减少RBF,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 供应。
13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如促红细胞生成 素、肾素、前列腺素、羟
化的维生素。
2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
与肾血流量
肾脏分皮质(cortex)和髓质(medulla) 两部分,髓质内形成若干肾锥体,其顶部是肾乳
头。
一、肾 单 位
(一)肾单位的构成
3
4
肾小体
肾小球(毛细支粗段
肾单位 肾小管
髓袢细段
碳酸酐酶
CO2 + H2O
近 端 小 管 重 吸 收 HCO3- 的 细 胞 机 制
23
3.K+的重吸收 主动方式,主要在近端小管。 4.葡萄糖的重吸收 ●仅限于近球小管,为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有饱和现象 ①肾糖阈(180mg/100ml)=(9-10mmol/L) ②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5.对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22
(2)H2O的重吸收机制 渗透性被动重吸收 2.对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1)HCO3-的重吸收机制:以CO2形式进行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分泌到管腔
管腔
HCO3Na+ H+
细胞
Na+ H+ + HCO3H2CO3
管周
Na+ Na+
HCO3-
H2CO3 H2O+CO2
28
小管液 小管液 上皮细胞 组织液
Na+
上皮细胞
组织液
主细胞

Na+ K+

K+
ATP
Na+
K+ Na+ ClH2O
转运体
Na+ Cl-
ATP
K+
HPO42 - 闰细胞
ATP H2PO4H+
HCO3-
CA
CO2 H2O
NH3
NH4+ NH4Cl
远曲小管初段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29
小结: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的研究方法 — 微穿刺和微量分析。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衡量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 量,125ml/min。
2.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约19% (1200/660)。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5
(二)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
1.皮质肾单位:主要分布于外皮质层和中
皮质层。人肾约占85-90%,肾单体积小;动
脉的口径入球A与出球A之比为2:1、出球A进
一步分为毛细血管缠绕在皮质肾小管围。
6
2.近髓肾单位:分布于靠近髓质的皮质
层,人肾约占10-15%。肾单位的体积大;髓
15
二、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
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动力,当有效滤过压为0时(即
达滤过平点),滤过停止。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16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囊内压 (三)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RPF) RPF↑→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 速度↓→滤过平衡点后移→毛细血管有效滤过管段延
14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有三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肾小 囊上皮,其大小不同的孔道构成滤过的机械 屏障。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则构成其电学屏障。
●滤过膜的通透性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有效分子半径
和电荷正负,分子的有效半径<2.0nm的中性物质,
如 G可自由滤过,>4.2nm的不能滤过,如白蛋白。
能量交换。
36
0.2M NaCl
0.6M NaCl
0.2M NaCl
0.2M NaCl
0.2M NaCl
0.4M NaCl
0.4M NaCl
0.6M NaCl
0.6M NaCl
0.6M NaCl
顺流交换器与逆流交换器功能比较
37
胎盘血管
胎儿 心
心 母体
胎盘血管血液逆流交换示意图
38
逆流交换器的效率高低及屏障好坏取决于:
重吸收情况 1.重吸收量 2.机制 3.伴随转运 的物质
4.可调节性
近球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集合管 60 ~ 70% 20 ~ 25% 10% 以主动重吸 主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收为主 葡萄糖、氨 K+、ClCl-同向转运 基酸同向转运 同向转运 K+ 逆向转运 H+逆向转运 ↓ NaHCO3 重吸收 水重吸收 不可调节 不可调节 可调节(醛固酮)
34
冷空气
锅炉与管道 逆流系统
肾小管与集合管结构
35
(一)逆流系统的工作原理 ●两条紧贴的平行管道,其中的液体以 相反方向动。 ●两管间有半透膜可进行物质或能量换。 根据两管的一端是否沟通及物质转运特点 逆流系统可有两类结构。 1.逆流交换(countercurrent exchanger)
●特点:两平行管之间可被动地进行物质或
11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供血特点:①量大(1200ml/min,占心输出量的 1/5-1/4) ②皮质多于髓质(皮质94%、外髓5%、 内髓1%) (一)自身调节 1.定义:安静情况下动脉血压可在一定范围 (80-180mmHg)内变动,而肾血流量保 持相对稳定。 2.机制:肌源性学说;管-球反馈。 3.生理意义:维持生理状态下的正常泌尿能。
①逆流交换器的长度 ②管内液体的流速
③管壁对物质的通透性
2.逆流倍增器(counter-curent multiplier)
特点:①两管平行、相互靠近
②其一端必须连通,形成发夹形 ③两管间可进行物质的单向主动转运 ④平行管两端可建立巨大的浓度梯度 逆流倍增器的工作原理可借助于下图理解:
39
流入
流出
24
(二)髓袢
1.降支:水被动重吸收
2.升支细段:NaCl被动重吸收(尿素的近髓处
渗透压)
3.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Na+:K+:2Cl同向转运),而且对水的通透性低。 导致:①小管液低渗;②外髓质部组织液 高渗。
25
小管液
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 胞
组织间液 Na+
K+
转运体
K+
1Na+ 1K+ 2Cl―
长→有效滤过面积↑→GFR↑。
相反,RPF↓→GFR↓。
(考虑滤过储备问题!!!)
17



影响有效滤过的因素: 一、有效滤过压(1.2.3.) 二、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1:滤过膜的通透性 2:滤过膜的面积 3:肾血浆流量(平衡点退后等于面积增 大)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袢长(可达内髓质层或乳头部);出球A可
形成网状毛细血管和U形直小血管,直小血管
深入髓质。形成的毛细血管包绕髓袢升支和 集 合管,此与尿液浓缩、稀释功能有关。
7
8
(三)球旁器
球旁器由球旁细胞、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AA: 入球动脉
EA: 出球动脉 G: 球旁细胞 MD: 致密斑 B: 鲍曼氏囊 M: 系膜细胞 BM: 基底膜 FP: 足突 P: 足细胞(球上皮细胞) EN: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19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一)近球小管
1.Na+、Cl-、H2O的重吸收
(1)Na+、Cl-的转运机制 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泵-漏模式),大 部分Na+与HCO3-、葡萄糖、氨基酸同 向转运,另一部分Na+则与H+逆向运。 后半段:细胞旁途径—Na+、Cl-被动重吸收 跨上皮细胞途径—Na+主动重吸收
原尿180L/d,终尿1.5L/d,99%的物质被重吸收,仅1%排出。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方式
●重吸收(reabsorption) 小管液
●分泌(secretion) 上皮C、血液
物质 物质
血液
小管液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顺电化梯度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逆电化梯度
PT: 肾小管上皮细胞
9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脏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其末梢分布于
肾动脉(尤其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
平滑肌)、肾小管、球旁细胞。交感末梢释
放NE,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 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10
(五)肾血管的特点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发出,且较短,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 间,入球与出球的口径为2:1,故肾小球毛细 血管内的血压较高,有利于滤过。而缠绕在肾 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可促进其重 吸收。出球动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因而也 称为肾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