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

[摘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关键词]语文味课堂语文教学本色返璞归真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净化的课堂——酿造“语文味”的前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学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没有一丝调和,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

蕴的严重流失”。

鉴于这种情况,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另一种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一幅课文插图挂在黑板上,可以滔滔不绝讲解半天,语文教师俨然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形成声像的轰击,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让老师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再加之政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亦是语文教学的永

恒目标,是语文教学必须担当的责任。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发自心底呼吁: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还要给语文课“减负”!给语文课减负,就应该净化语文课堂,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能体现自身特性和功能,拥有自身追求目标的严谨科学的人文学科。

二、激荡的情感——酿造“语文味”的原料

随着语文教学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我们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

而我们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们的文学教学大都远离了情感。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在许多教师眼里,文学教材也不过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文本,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灌给学生,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拿分或不丢分。因此有些老师甚至模仿考试出题的方法,将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标准化试题。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难怪有的

学生说:“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而老师在讲它时,我却睡着了。”

确实,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缺乏的是“语文味”。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因缺乏情感而很难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同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的语文老师能够出色地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学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震撼的美感——酿造“语文味”的结晶

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日益渗透与舒张,审美教育也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更显重要。这里既有进入语文课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多彩多姿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教学美。如教学过程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教学语言美等。在诸多的美的形态中,文本美和教学语言(表达)美,无疑最能产生震撼力。

教学语言,作为传输知识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情播情、诱发美感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它能够使教学中经常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那些僵硬死板的文句、单调而无节奏的语调、冷冰冰毫无感情色彩的词语是绝不会产生美的语言。倘若教师教学时能够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毕肖;说明事实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臧克家先生在谈到他当年在中学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