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_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 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 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 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 。
• 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 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 击 。761年王维去世, 762年李白去世, 763 年房琯去世 ……
•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 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 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 与痛苦。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开始,这一年里,杜甫搬了四次家, 春天,洛阳——华州。七月,华州——秦州。十月,秦 州——同谷。十一月,同谷——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和裴 冕。 杜甫草堂建立,生活刚刚安顿好。写《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的时候,是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中,美好的 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仍以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 情怀来关怀世间 。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贴。
•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 潮的翻卷不息;
• 阴云接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 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 忧民的愁绪。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 感情,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 了诗人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 以及心中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勃不平之气。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 慨。怎样理解这一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问题: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 意何在?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 •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催刀尺——催动刀尺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 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 愁绪。
• 译: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 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 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 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 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 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 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 这里写就的。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他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反 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 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 一道光彩”。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早已作古,却依然活跃我们 的眼前。
对联中寓指的杜甫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诗歌诵读】
shigesongdu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诵读】
shigesongdu
看题目 看作者
看诗文 看注释
意象 思想情感 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杜 甫 简 介
杜甫秋兴八首原文
杜甫秋兴八首原文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中,“秋兴八首”是他创作的一组诗歌,以描绘秋季的景色和抒发他对时代的忧虑和痛苦之情。
以下是这八首诗的原文及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首《铜雀台》铜雀昨宵金鸡啼,咽泪金壶应不迷。
——本诗以描绘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夜为引子,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唐朝宫廷建筑的布局、铜雀台的历史背景以及金鸡的象征意义等。
第二首《戍鼓断人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本诗以戍鼓声和雁声作背景,展示了边疆军民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唐朝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士兵生活条件以及边疆战事的背景等。
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割据还乡不能得。
——本诗借助官军收复河南和河北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割据现象的忧虑和痛苦。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割据政权的形成和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等。
第四首《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天下繁华的追求和对江山社稷的关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其对中原文明的影响以及当时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等。
第五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诗以描绘登高时的景色为主线,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不安的忧虑。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登高的文化意义、长江的地理背景以及诗中动物与自然景色的象征意义等。
第六首《八月十五夜》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红酒绿添香。
——本诗以描绘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国之争的耿耿之情。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与家族团聚的关系以及诗中的画屏、红酒、绿香等象征意义等。
第七首《秋兴八首》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诗以商女唱歌的情景为引子,借以表达对国家沦亡的懊悔和对君主的期望。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原文及翻译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怎么翻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一、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二、《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高中语文必修2杜甫诗三首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弄清史实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 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 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 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 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 刎。
❖ [内容述评]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 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 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 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 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 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 作远为深厚。
文
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分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析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
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
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昭君出塞图 油画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 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 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 “青冢”之称。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文 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 分 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秋兴八首(其一)一、文学常识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兴,就是赋比兴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选自《杜诗详注》。
是唐代宗大力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
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二、古文知识1、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伤2、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萧森,萧瑟阴森。
气,气象,景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江中波浪连天。
兼天,连天。
4、塞上风云接地阴:夔州山上的风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一片阴沉。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5、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第二次看到丛菊开放,往日流过的泪又再次流出。
6、孤舟一系故园心: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不能东归,但漂泊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系,指系舟上岸。
7、寒衣处处催刀尺:人们拿着剪刀和尺子,处处都在赶制御寒的衣服。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制新衣。
8、白帝城高急暮砧:黄昏时,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的捣衣声。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三、内容主旨和写法内容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之感。
写法:1、寓情于景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5.杜甫诗三首
知能新整合
自主学习· 文言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实词:
哀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名师伴你行
声音凄清。
②“秦人不暇自哀”(杜牧《阿房宫赋》) 。
伤悼,怜悯。
③“夫哀莫大于心死”(《庄子·田子方》) 。
悲痛,悲伤。
返回目录
知能新整合
自主学习· 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万里悲秋常作客
全诗大意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 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明妃(王昭君)出生所 在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 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 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 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情。
【辨析】萧萧· 潇潇 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不 同。“萧萧”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形容马叫声或 风声;二是形容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潇潇”形 容刮风下雨;或者只形容下雨。
返回目录
知能新整合
自主学习· 词语辨析
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2.⑴ 作客 他乡。(作客· 做客) ⑵我到外公家去 做客 。(作客· 做客)
《登高》通过描写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壮阔的 长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 伤时的复杂感情。
返回目录
合作讨论·艺术技巧
名师伴你行
⑴《秋兴八首》(其一)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 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 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 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 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地表现出它们“兼天涌”“接 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地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 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 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 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 便是最后 返回目录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咏怀古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 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 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 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 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 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 以飞动、壮阔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 情怀。
三、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承颔联一转,由景生情,抒发 感慨。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 无奈与凄伤。
三、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形象地写出诗人急 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 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山居秋暝
王维
首 空山新雨后, 联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对颔 仗 联 清泉石上流。 对 颈 竹喧归浣女, 仗 联 莲动下渔舟。 尾 随意春芳歇, 联 王孙自可留。
杜 甫 诗 三 首
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 景。 2、自读诗歌,疏通字词,初步感知 诗歌。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5. 情感关键词:凋伤、萧森
首联作用: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了全篇萧瑟伤感的 基调 ,虽然宏大,但一片萧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 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
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 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 →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 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 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 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4 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5 新诗(或称白话诗)
• 答案:
• 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 对故乡的思念。
•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 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 式。
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 (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 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
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
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 见心情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 长安,系于故园。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 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 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 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 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 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 秋意笼罩无余了。“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 三段写“凶险”:①“剑阁……一夫……所 守……狼与豺。”②“朝避……夕避……磨 牙……杀人……锦城……早还家。”③“蜀道之 难……上青天……长咨嗟!”
▪
杜
甫
秋
兴
八
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中意象并
理解其深刻内涵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我 心 中 的 杜 甫 形 象
▪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 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 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 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 《秋兴》这首诗。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课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 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 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 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 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
秋兴八首(其一)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762),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 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 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 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 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 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 首。
秋兴八首其一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 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 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 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 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 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 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 “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 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 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 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 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哪 一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 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 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 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 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 称为一代“诗史”。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 766 年)秋日杜 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 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 làng 州 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 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 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 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 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年) 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秋兴八首(其一)
疑难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 果。
【点拨】(1)首联: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凄苦落寞的情
怀。
(2)颔联:象征,以骇浪滔天,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
(3)颈联:象征,以阴云盖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
沉郁闷。
• 答:准确指出使用的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此 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效果|好处
表现手法: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抒情手法、描 写手法、修辞手法、艺术手法。
*抒情手法 :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 抒情。 *描写手法:白描、细描、烘托、衬托、虚与实、动与静 *修辞手法: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比喻、拟人、夸 张、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互文 *艺术手法:象征
秋兴八首(其一) • 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
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 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首联、颔联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蕴含
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补 充
• 1.分析意境型 •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 答:描绘画面﹢概括特点﹢分析感情 • 2.分析技巧型 •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 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什么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秋兴八首(其一)
•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 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 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 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 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写出了 《春望》等诗。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 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 审讯。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 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 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 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 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 简称为“三吏”、 “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被 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 走上艰难的蜀道,在 年底到了成都。
• 杜甫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 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 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 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 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 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 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 大历 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大部分时间是在船 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 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 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
6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人教版
析
“渼陂”,水池名,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水澄
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昆
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往日长安胜游之地。自长安游
渼陂必经昆吾山、御宿川。及至,则见峰阴入陂,故曰逶迤。
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1.
课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 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
五、 创 作 背 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周密、抒情深挚 的七言律诗,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写这组诗时, 离开安史之乱的爆 发(755)已十一年。
六、 课 文 讲 解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伤,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
代和身世的双重悲伤。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课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
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1.
昆吾和御宿,都是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
课
辟的游猎场所。“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昆吾,
文
有亭;御宿有菀。逶迤,一般写为委蛇。委曲自得的样子。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紫阁,终南山之峰也,其形
分
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掌握诗歌内容:
• 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 秋景; • 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 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 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
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 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 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 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 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 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 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 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 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一系故园心”
•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 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 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 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 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 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 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 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 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 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 仗。
平仄四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 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 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 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 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 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首 联 : 巫玉 山露 巫凋 峡伤 气枫 萧树 森林 。,
状秋色秋声之景,衬低沉凄苦之情。
枫树林是全诗中唯一的暖色,红色, 是热烈的,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丽,
却被玉露凋伤了,整个天地之间充满着
肃杀。
绘江波塞云,写时局动荡心境波澜。
颔 联 : 塞江 上间 风波 云浪 接兼 地天 阴涌 。,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
夔州时的作品。 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
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 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的苦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 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 小结
•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 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 卜的担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秋。
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 一、大胆的夸张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 二、奇特的想象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 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 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秋兴八首(其一)
天宝五年(746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 顿十年后,才得一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 之乱,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 拾遗,不久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最后到四川, 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大历三年(768年),携家出 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的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 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 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 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 对比,震撼人心。
结合时代背景,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秋兴八 首(其一)》,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 。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说“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著 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气象雄盖宇宙, 法律细入毫芒”。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歌来品 味其中的意境,体会一下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1.从写景、抒情、修辞、炼字等角度赏析诗歌。 (重点) 2.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深沉的情感。 (难点)
秋兴八首 (其一)
景物之萧森 气象之阴沉 触景之感慨 内心之忧思
哀伤漂泊 忧国忧民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 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 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 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 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 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 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 ”一脉 相承。
《秋兴八首(其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抓题目
“秋兴” ——因秋感兴(触景生情)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情感基调:抑郁伤感。
三、抓注释:
①难理解的词语;
②传递隐含内容和信息的词语。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
,巫山巫峡
。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孤舟
。
寒衣
,白帝
。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 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 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3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黯淡的诗句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
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
玩弄政权,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 困居长安1到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 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 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 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 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 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 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 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 的第一首。
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
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
1.
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 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 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 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 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 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 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 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 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 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 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 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 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 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 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 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 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 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 浑莽之象。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 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 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 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 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 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 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 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 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 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 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写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
作
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
背 景
“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 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
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
作
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者
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 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
生
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
平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 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
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
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
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1.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
课
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 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
1.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
课
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
文
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
分
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
析
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
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
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
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
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
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
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
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 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 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 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 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 《秋兴》这首诗。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课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
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
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
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
残之基。
文
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
分
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
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
析
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
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
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
“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
杜 甫
秋
兴
八
首
教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学
成就。
要
求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
学
的感情。
习
要
2. 以颈联为例,分析杜甫此
点
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 情景交融使秋兴八首达到
很高的艺术高峰,分析这两首
诗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
1.
引起诗人感发的。
课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
文
种艳丽的感觉。
分
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
析
“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 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1.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
课
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
文
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代的背 景有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
析
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
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